百科知识 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

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音乐流派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对钢琴音乐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历史证明,西方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乐的发展。但在钢琴音乐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重要作品的两种古钢琴是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正因为这一特点,楔槌键琴能表现出细致的声音变化,表达细腻的情感。楔槌键琴的特点推动了作曲家对作品中歌唱风格的强调以及对力度细微变化的要求。

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音乐流派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科学的发展在音乐领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乐 的更新。这对钢琴音乐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历史证明,西方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乐 的发展。17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 制作师巴尔托洛梅奥 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2年)为了寻找一种更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乐,在古钢琴的基础上制作了一架能够直接用手指弹奏出强弱,并且音量较大的乐,取名为“Piano-Forte”,意思为轻重琴(后缩写为“Piano”)。虽然这种新型钢琴得以诞生,但时处17、18世纪,仍是古钢琴盛行的年代,新型的钢琴与当时的羽管键琴和楔槌键琴共存了几十年,因此,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在写键盘乐曲时,并不指定用哪种乐 演奏。当时的作曲家们更注重乐思的展开与乐曲结构的完善,而对声音色彩的要求不如后来的作曲家精细。在钢琴音乐发展的初期,作曲家、演奏家往往同为一体。18世纪的键盘演奏家们一般都能演奏古钢琴、钢琴、管风琴等多种键盘乐,并能掌握各种乐 的性能。

钢琴虽然诞生于18世 纪初,但是,经过了150年的发展过程,一直到1850年左右现代钢琴的样式才最后被确立。从时间上来划分,18世纪以前创作的作品大都可以在古钢琴上演奏。因此,当我们了解钢琴音乐的发展时,不能不了解它的前身古钢琴。但是古钢琴也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它也是在别的键盘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键盘乐 的发展历程。

管风琴(Organ):在键盘乐 的家族中有一个比古钢琴更为古老的乐 管风琴,它在键盘音乐发展史中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它由人工气流吹奏置于琴上的各根音管而发音,琴键则用于控制与传送或者关闭气流。在历史上有水力管风琴与靠人拉动风箱来送气的管风琴。最早有关管风琴的记载见于公元前的古埃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公元800年左右编成的《乌特勒支诗篇(Utrecht Psalter)》中,描绘了六名男子操作并演奏管风琴的插匿,说明管风琴运用于民间生活的历史十分悠久。

由于管风琴有多根音管,音量宏大,声音能持续长久并气息饱满,和声效果丰富,复调的表现力强,适宜营造庄严、神圣的宗教气氛,因此,管风琴音乐与教堂联系比较密。9世纪管风琴被最早允许作为伴奏乐 进人教堂,16至 18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宗教音乐的发展走人高峰,管风琴音乐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1]。(www.daowen.com)

管风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出现了古钢琴。古钢琴是连接现代钢琴的重要的桥梁。古钢琴作为一种乐,其雏形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是在一种供音乐家审度音律与研究乐理的音乐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是一块木板上绷几根丝弦,下面装有可以移动的弦码,用以限定音律。大约在12世纪发展成为古钢琴。

古钢琴是利用键盘的机械装置连接琴弦拨弦或者击弦发音的,而现代钢琴是以琴槌敲击琴弦发音的。在古钢琴发展到现代钢琴的历程中,还有过不少键盘乐 存在于欧洲的音乐生活中,如:小型单键盘羽管键琴“斯皮耐”(Spinet)、在16、17世 纪流行于英国的“维吉纳”羽管键琴(Virginal)、楔槌键琴(Clavichord)、羽管键琴(Harpsichord)等。由于发音的原理不同,产生的声音效果就不一样。但在钢琴音乐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重要作品的两种古钢琴是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

楔槌键琴 (Clavichord):又被称为击弦古钢琴。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16世纪开始盛行,其琴身为长方形的木匣,最初只有2英尺,没有琴腿,可以放置于桌上或者随身携带演奏,后来加人了琴腿,成为家具式样。这种键盘乐与我们今天的钢琴黑白键正好颠倒,也就是说,钢琴的白键为它的黑键,钢琴的黑键为它的白键。它的琴弦用铜线做成,琴键的方向与琴弦垂直。手指按键的时候,竖立于琴键另一端的木杆上升,木杆的上端设计安装了一个T形的铜片,被称为“楔槌”,由楔槌压弦而发音,如同小提琴的弓子压在弦上。击弦 在击弦之后不会马上离开琴弦,因此也能控制声音的强弱。这种古钢琴的声音柔美,表情细腻,但音量变化十分有限,力度范围在 pp — mp 之间,因此,仅适合在家庭或者小客厅里使用,而不适合在大型的音乐厅里演奏。楔槌键琴还有重量轻、触键灵敏的特点,演奏起来比较容易,一般只要用中间三个手指来弹奏,善于表现歌唱性的旋律。它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奏法,就是用手指在琴上反复加压,就可以模仿奏出类似人声与小提琴揉弦的声音,发出连续的声音 动,不仅可以使声音 长,还可以使声音 续增强,这种效果被称为“Bebung” 。正因为这一特点,楔槌键琴能表现出细致的声音变化,表达细腻的情感。但由于它声音太纤细,功能不够完善,17世纪下半叶被羽管键琴所排挤。惟独性格内向的德国人对楔槌键琴情有独钟。值得肯定的是,这种乐 使人与琴关系比较密,体现了演奏者的手与键、心与耳的完美结合,比较适应于新的演奏观念。因此,到了20世纪,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楔槌键琴被用来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键盘音乐,营造古 的音乐风格。由于楔槌键琴能够发出连贯声音这一特点,它擅长表现抒情性的旋律,特别适合演奏巴洛克时期的序曲、奏鸣曲、托卡塔和组曲。J.S.巴 赫于1723年创作的二部和三部《创意曲集》,便是能够体现楔槌键琴演奏风格的重要文献。楔槌键琴的特点推动了作曲家对作品中歌唱风格的强调以及对力度细微变化的要求。楔槌键琴作品的结构通常是两段体,类型上以歌曲改编曲、小型舞曲、田园曲、回旋曲和练习曲居多,在情绪和风格上强调甜美和柔和。

羽管键琴 (Harpsichord):又被称为拨弦古钢琴,大键琴。最初产生于14世 纪的英国,黄金时代是1650年至1750年之间。它与楔槌键琴同时在欧洲流行了一两百年,到17世纪后半叶,羽管键琴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键盘乐。羽管键琴的外形与现代三角钢琴相似。琴身的大小有各种不同的尺寸,高低音的弦长度不同,它是由羽管或者皮制的拨子拨弦发音。其机械装置要比楔槌键琴复杂。琴弦的方向与琴键方向平行,手指按下琴键,琴键内端的木杆(顶重)立刻上跳,装在木杆顶端的拨子随即拨动琴弦而发音。每一琴键上可以依次装置不同材料的拨子以产生不同的音色,亦可分别拨动不同长短的琴弦以产生不同的音高。羽管键琴上装有许多音栓,用来控制与调节音量、音色以及高低音弦的变化。音栓原来用手控制,后来越装越多改为用脚控制。羽管键琴的音量比楔槌键琴要大得多,可以演奏从p—f的力度。与声音纤巧的楔槌键琴不同的是,羽管键琴音色比较明亮,声音清脆并有爆破之感,能够发出颗粒性的声音,擅长表现具有辉煌气势的作品,声音洪亮,可在较大的公开场合中演奏,既可作为独奏乐,也可作为合奏乐。尤其在时兴“通奏低音”[2]的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乐派初期,羽管键琴是当时教堂、歌剧院和宫廷乐队中不可少的重要一员,是室内乐队中最基本的乐。拉莫、库普兰、巴赫、斯卡拉蒂、C.P.E.巴赫等音乐家都为它创作了大量光辉的杰作,将拨弦古钢琴艺术推向了顶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