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童年记忆已经有了个体人生态度的痕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找到个人生活模式的根源和表现方式。从早期记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是被宠爱的还是被忽视的;他的合作能力怎样,具体可以到什么程度,他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合作,他曾遇到过什么难题。比如,一个视力存在缺陷却努力想看清周围一切的人,他的童年记忆大约是:“我环顾四周……”或对一个事物的颜色和图案记得特别清楚。而一个身体存在缺陷的人,他所记得自己童年的事情大约与跑、跳、玩耍这些因素有关。此外,童年记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兴趣点,我们通过兴趣点,可以摸清他的大致生活目标和态度。所以童年记忆对一个人的职业指导有着重要的价值。
透过童年记忆,我们也可以捕捉到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此前提到过,记忆内容的正确性,并不是重要的事情。记忆的价值在于,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定位:
“从小,我就是这样子的人。”
或
“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在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知道了。”
所有的记忆都有启发性,但最有价值的要属一个人的最初记忆,就是一个人可以回忆起的最早的事情。最初记忆可以折射出他生活态度的雏形,让我们了解到他将什么作为自己的人生起点。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人的最初记忆,想要了解他的真正人格,则无从谈起。
大部分人都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最初记忆,但也的确会有一些人针对最初记忆闭口不谈,或者自己搞不清哪件事情是最初记忆。我往往会将这个作为分析的一个入口。因为他很可能不想让人了解他的生活态度,或不愿与人合作,所以才会闭口不谈或混淆事件。但大部分还是将最初记忆作为单纯存在的事件,并不认为这个童年的记忆开端对于自己的人生态度会有什么预测价值。他们看不到最初记忆会反映出的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其对环境的看法。
最初记忆的浓缩和简要这俩特点也很有用,值得我们做大量的探讨。我们可以要求一些学生写下自己的最初记忆,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地解读,就会发现自己掌握了多么珍贵的资料。
接下来,我会列举一些最初记忆的案例。对于这些个体,除了收集的这些最初记忆,对于其他方面我一无所知,甚至也不知道他们的年龄。我们从这些最初记忆中获得的信息理应与其性格其他方面的表现加以比较,以辨正误,可我在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怎样来解读最初记忆中的意义。我们应该可以辨别哪些是真实的,能够对不同记忆加以比较,而且,应该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个人从小是被教育要合作,还是要独立,要勇敢还是要柔弱,要会博得同情还是要独立,要懂得付出还是只会享受。
案例1:“因为我的妹妹……”在一个人的最初记忆中出现的人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通过这个人的叙述,我们可以推论:
他的妹妹在他的人生中一定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妹妹对他的成长造成了阴影。他跟妹妹之间应该存在竞争关系,而这种关系伴随他们的成长。一个心存敌意的孩子对他人的兴趣会比正常孩子要低。不过,我们不能急于下结论,没准他跟妹妹关系十分融洽,也说不准。
“我和妹妹是家中最小的两个孩子,所以我一直得照顾她,直到她可以上学了,我才被送进学校。”我们可以解读为:妹妹影响了他的生活,因为她小,我需要等着她,照看她。她的存在阻碍了我的成长。提到这儿,我们可以断定他们之间是敌对关系了。如果这是这段记忆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孩子对生活的解读是:“他人对我生活的妨碍和限制是对我最大的威胁”。我们还可以推测这个来访者是个女孩,因为一般男孩子很少会受到这种限制。
“我们在同一天入校,”来访者接着道。我认为让两个年龄不一般大的孩子同时进校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这会让她觉得,自己年龄大,就得等着后面的人。这种认知会被她应用到生活任何情况中。在她看来,她被冷落,被忽视也是因为妹妹的存在,如果为此找一个责任人,那很可能是她的母亲。所以,如果她更喜欢自己的父亲,努力博得父亲的疼爱,我们也可以理解。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母亲在我们第一天上学时的表现,她逢人都倾诉自己的寂寞孤单,她会这样子说,‘我总是忍不住跑到门口张望,盼望着女儿们早些回来,感觉仿佛她们永远不回来了一样。’”这是她第一次说到自己的母亲,在她看来,母亲的这个行为很让人费解。而这就是她眼中的目前。“仿佛她们永远不回来了一样”可以很好地体现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很明显,女儿们也感受到了母亲的浓浓爱意。但我推理这个女孩子肯定觉得自己没有妹妹受母亲宠爱。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一般家庭中最小的孩子通常也是最受宠爱的一个。
从这个女孩的整个回忆,我们可以推测:她与妹妹存在敌对关系,并觉得自己因为妹妹的存在受到了阻碍。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会逐渐形成害怕竞争、好嫉妒的性格,对于比自己年轻的人,她应该不愿接触。生活中也总是会存在这样子的人:不管自己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觉得自己已经不年轻了;一生中,对其他人容易起妒忌之心,但又觉得自己很不优秀。
案例2:一个女孩写下的最初记忆:
“我记得最早的事情就是爷爷的葬礼,我那时候才三岁。”
这说明她对死亡的印象是很深的。还能说明什么?她可能觉得死亡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她童年的经历还让她形成这样的思想:“爷爷也会离自己而去。”我们推测爷爷对她很是宠爱。一般而言,祖父母对于孙辈孩子都是十分疼爱的,自己的儿女对于孙辈负有主要的抚养和教育责任,但祖父母们又想孙辈可以依赖自己,以证明自己还存有价值。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还有价值,老辈人特别容易发脾气,以示权威。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认为小女孩是深受爷爷溺爱的,爷爷的离世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躺在棺材里,脸色苍白,一动不动。”事实上,我觉得让一个三岁的孩子看到一个死者的样子,未免不太妥当。即使看,也最好让小孩子有个心理准备。经常有孩子告诉我:他们对于曾经看过的死亡的事情记忆很深,挥之不去。我想这个小女孩也一样。这种孩子长大后都会努力克服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比如想要当一名医生。因为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可以对抗死亡,摆脱死亡的恐惧。而事实上,有些医生的最初记忆,的确与死亡印象有关。“脸色苍白,一动不动”,这可以看出女孩的视觉感知力很强。
“随后,我们到了墓地。把棺材放入墓穴后,我亲眼看着那些粗绳子从冷冰冰的棺材下面被拽出来。”她对这一细节的描述更印证了我的推测:她的视觉感知能力很强。“这个经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恐惧,后来每当听到朋友或亲人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我都会感到恐惧害怕。”
从她的描述,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死亡带给她的恐惧印象。如果有机会与她面谈,我一定会问:“你想要长大后做什么工作?”我想她可能会回答是医生。而如果她对此问题不予回答,我则会暗示她:“你想过当一名医护人员吗?”
她此前提到“去另一个世界”。我想这是她内心对于死亡空间的一种补偿。
从这个最初记忆,我们可以推测:女孩的爷爷很疼爱她。她的视觉感知能力很强,这更加深了死亡在她脑海中的印象。她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是:每个人都会死去。这是事实,但并非每个人都将生命意义解读为这样。因为,生命中,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关注。
案例3:来访者的最初记忆如下:
“当我三岁的时候,我爸爸……”
她首先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可见,父亲在她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要重于母亲。孩子对于父亲的兴趣往往在发展的第二阶段得到发展。发展的第一阶段往往发展的是对母亲的兴趣。在两岁以内,孩子都渴望依赖于自己的母亲,将整个自身都寄托在母亲身上。但如果孩子对父亲的兴趣浓于对母亲的兴趣,那很可能说明孩子的母亲不合格,让孩子很不满意。通常,可能是因为有了弟弟或妹妹所导致的。如果在记忆中,这个女孩提到家中新成员的出现,那我们的推测就是正确的。
“爸爸给我们买了一对矮种马。”可见,孩子至少是两个。所以,在女孩的陈述中,我们要尤其注意另外孩子的出现。
“爸爸牵着缰绳把马带了过来,比我大三岁的姐姐……”的确,女孩子并非独生女,不过也并非我此前预测的弟弟或妹妹,而是比自己大的姐姐。那女孩对母亲的不满意可能是因为母亲更为疼爱自己的姐姐,所以她会先提到自己的父亲。
“姐姐手牵缰绳,得意洋洋地骑马走在大街上。”这是对姐姐优越感的描述。(www.daowen.com)
“而我的马只能跟在姐姐的马后面,本来我的马拽着我在前面的,可我摔倒了,所以我很狼狈;姐姐走在了前面,趾高气昂,抢走了所有的风光。”我想女孩子形成的认知会是:“如果我不小心,胜利就会被姐姐抢走。那么我只能是个狼狈的失败者。只有超过姐姐,领先一步,我才是安全的。”分析到这里,我们也明白了,她转向关注父亲的原因,也是因为姐姐已经抢了母亲的爱,自己只能在父爱上抢先一步。
“后来我的骑术已经赶超姐姐,但这并不能抚慰此前那次给我造成的伤害。”好了,我此前所有的假设都得到了验证:姐妹俩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妹妹将生命意义解读为“我一直很落后,我必须努力赶超他人,我才安全”。
我前文提到过,第二个孩子或最小的孩子之间常常存在一个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往往是年长于他/她的哥哥或姐姐,所以他/她一直努力想要超越。这个女孩子的最初记忆强化了她的生命认知,即:“在我面前的人都会对我造成威胁,我必须赶超,以保全自己”。
案例4:“我最早的记忆,是被姐姐带去参加各种宴会和社交场合。我出生的时候,姐姐已经18岁了。”这个女孩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从这段记忆可以看出,她的合作能力应该比一般人强。姐姐大她18岁,应该是家里最受宠的人,但姐姐却聪明地将这个孩子的兴趣拓展到其他人身上。
“在我出生以前,家里有五个孩子,只有姐姐是女孩。所以我出生后,姐姐常常拿我炫耀。”但我觉得这种方式并不妥当,当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被当做“炫耀品”时,她会渐渐将兴趣发展为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上,而不是关注他人。
“所以,小时候,姐姐经常带我出入各种聚会。有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姐姐常让我说,‘告诉大家,你叫什么名字’之类的。”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个女孩患有口吃或言语障碍,这也并不奇怪。这是他人对她的言语过分关注所致。这不仅让她无法轻松自然地与他人交流,反而使她在沟通中过分关注自己,努力使得别人了解自己。
“我记得,如果我说不出话来,回家就会挨一顿责骂。因此,我变得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了。”前面我推测这个女孩的合作能力应该很强,我想我错了。从她的最初记忆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她的生命意义:我被带出去与人交往,我并不快乐。这让我越来越反感与他人的接触,更不喜欢与人合作。
直到现在,她依然不喜欢与人合作。而且,在合作中,她会过分关注自己,表现自己,这又让她很累。久而久之,她便变得难以与人相处了。
案例5:“我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个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就是我四岁那年,我的曾祖母来看我。”我们前文提到过,祖父母一般都特别宠爱自己的孙辈,那么曾祖父母对于曾孙辈的感情如何呢?“她来的时候,我们拍了一张四世同堂的照片。”可以看出,这个女孩的家族感情很浓厚。她如此清晰记得曾祖母跟家人拍全家福的经历,说明女孩子对家庭很是依恋。我进一步推测,女孩子的兴趣应该仅限于对家庭。
“我清楚记得,我们开车去了另一个镇上,我们到照相馆后,我换上了一件白色绣花裙。”这个女孩也是视觉感知力强的人。
“拍四世同堂照片前,我跟弟弟先照了一张。”我想后面还会听到她跟弟弟的事情。“弟弟把手放在了我旁边的椅子扶手上,手里还拿了一个红色的球球。”
对于弟弟手中的那个球,她还提到:“可我的手里却什么都没有。”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女孩子的生命认知了,她觉得自己不如弟弟受宠爱。我们觉得,或许弟弟的降生夺走了她在家中的核心地位,这使她难以接受。
“他们让我笑。”她的意思是:“他们那么疼爱他,还给他了一个红色的球,而我什么都没有,他们还要我笑,我笑的出来吗?”
“后面拍的四世同堂照片中,所有人都笑着,拍得很好看,就我没有笑。”她觉得家人对自己不公平,所以她跟家人做对。从她的最初记忆中,她将家人对自己的态度传达给了我们。
“当家人让笑的时候,我弟弟就乖乖地笑了,看上去好可爱。而我到现在都很讨厌照相。”她的回忆很清楚地反映出她对人生的态度。
当我们从经历中形成某种感知后,我们都惯于用这种感知解释以后遇到的所有事。很显然,那次全家福的拍照经历让她很不好受,以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她都觉得拍照是让自己很难受的事情,因而回避。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很厌恶,她总会不自觉地用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给予解释。这个女孩的最初记忆让我们了解到她人格的两个方面:
第一,她的视觉感知能力很强。
第二,她很恋家。她的最初记忆都局限于家庭范围中,这可能预示着她的社会生活能力不太强。
案例6:“我最初的记忆是我三岁时发生的一次意外事故。一个为我父母工作的女孩子把我们带到地窖里,让我们品尝苹果酒。我们很喜欢喝。”
小孩子发现自己家的地窖中有苹果酒肯定觉得特别有意思,如同发现了宝贝一样。到这里,我们可以猜测:女孩子喜欢新环境,对新环境充满积极向往;又或者,当面对诱惑或引诱时,她很容易被带坏。
后面的记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过了一会儿,我还想多喝一点,于是我就自己动手了。”这是一个很有胆量的女孩子。自主独立意识挺强。
“可过了不久,我就开始两腿发软,不听使唤。我不小心打翻了酒桶,结果酒撒了一地,整个地窖都湿乎乎的。”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禁酒主义者的诞生。
“我不知道以后我不再喜欢苹果酒以及含有酒精的饮料是否与这件事有关系。”
一件小事影响了这个女孩子的整个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此事,这件小事貌似不足以对她产生多大影响。可在当事人看来,正是因为这件事,导致自己以后再也不愿接触酒精饮料。我们或许还觉得她是一个善于反思和吸取教训的人,很独立,懂得犯错以后应该如何改正。这种特性伴随她以后的生活,就仿佛提醒她:“如果我犯了错,我一定要努力加以改正。”如果事实的确如此,她的性格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勇敢独立的、知错就改的,一步步走向自我完善。
上述案例中,我们的目的是训练我们的推测能力。在我们做出结论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多了解一个人的多方面。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人格在一个人的众多行为表现下的一致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