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六旬老兵千里感恩之旅

六旬老兵千里感恩之旅

时间:2024-0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旬老兵千里寻恩懂得感恩之人必是爱国爱家之人,深泽县的杜彦池就是这样一个人,年近6旬的他热情、善良,被周围的人亲切地称为老杜,一直生活在感恩的空气中的他向我们演绎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当老杜告诉爱人要去千里之外的广西省百色地区田阳县找寻恩人时,爱人虽然觉得路途遥远,却没有阻拦,因为她知道这是老杜的一块心病。两个多小时后,老杜与68岁的辛灵相见了。

六旬老兵千里感恩之旅

六旬老兵千里寻恩

懂得感恩之人必是爱国爱家之人,深泽县的杜彦池就是这样一个人,年近6旬的他热情、善良,被周围的人亲切地称为老杜,一直生活在感恩的空气中的他向我们演绎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战火纷飞,情暖人心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19岁的杜彦池正在广西原陆军野战部队41军121师服役,部队作了战前动员,他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立即递交了请战书。出征前,战士们都做了两种准备,老杜也不例外,他将写好的两封家书放在枕头下,一封是给邻居的大叔告知自己参战,但不让父母知道,另一封写给父母,如果不幸牺牲父母才会收到这封信。

17日晚,老杜和战友们作为穿插师已经徒步过了边境,战斗任务是拦截敌军的两个正规师。途中,部队遭到敌人伏击,团长不幸牺牲,老杜所在的班负责掩护部队突围。炮火纷飞,战士们只能匍匐前进,老杜的双腿大腿处被手榴弹炸伤,直径约一厘米的口子顿时血流如注,他赶紧解下急救包草草包扎继续前进,部队突围成功。

到了天亮,伤员开始跟着师一院(当时一线医院编号)撤离。4个民工把老杜抬上了担架,民工都是当地人,身高均不足1.70米。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本来就非常吃力,更何况是抬着身高1.80米多、体重140多斤的老杜,显得更加艰难,豆大汗珠从民工的脸上直淌下来,但四人谁也没说一句累。师一院的药品车被敌人轰炸,药品全部损毁,得不到及时救治的战友相继牺牲,老杜的伤口也不断恶化发炎,钻心地疼痛让他难以忍受,民工们帮他挤出脓,重新包扎,并不断地安慰他。队伍只有三天的干粮,很快吃光了,趁着休息时间,民工不知从哪里找来吃的,有红糖和类似浆糊的一种东西,老杜已经忘记什么味了,只记得他们四个饿着肚子,省下来给老杜吃。老杜说:“你们必须得吃一点,不然哪里来的体力?”民工还是把仅有的一点吃的推到老杜面前:“我们好歹没有受伤,你现在身体虚弱需要营养,我们能扛得住。”大家面临的不仅仅是忍饥挨饿,还有敌人的违追堵截。第四天清早,遇到敌人袭击,高射机枪疯狂地扫射过来,四位民工赶紧把老杜抬到一个非常隐蔽的小山坳里藏起来,总算躲过了敌人的子弹。十几天后,老杜在4位民工的尽心照料下,随师一院安全撤离回国。

战火中的经历永生难忘,民工辛灵、辛荣章、张丙宪、王少成四位恩人的名字也深深地刻在了杜彦池心中。 

几度寻恩,希望渐近

老杜认为,自己的命是四位恩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回来的,无论如何报答都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今生一定要找到他们,报恩的信念支撑着他数次寻找恩人。

老杜伤好回到部队之后,就开始联系恩人。他给其中的辛荣章写了一封信询问近况,但没有收到回信。1980年10月复员回家后,又几次写信联系,都未能联系上,让老杜心里有些怅然。

由于受伤留下的后遗症,每到阴天下雨时,老杜的伤处都会隐隐作痛,这更会让他想起当年的四位恩人。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恩人在哪里,他们过得好不好?老杜想到了民政局,也许这里的优抚档案可以找到线索。几番询问查找档案之后才得知,当年的民工们并没有被列为优抚对象,这一渠道又让他失望了。

新的时代,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又给了老杜新的希望。此时的老杜也想借用这一新兴媒体达成心愿。2010年,他在网上搜索当初恩人留下的地址托芘村,网上没有搜到叫这个名字的小村子,但发现了与托芘村名字相近的两个村名——那托村和那芘村,并且附有电话号码。老杜觉得已经过去了40多年,期间我国曾合乡并镇,更换村名是大有可能的,他迫不及待地拨通了这个电话号码,电话那头的回答是,这里是一个乡镇所在地,并不是他要找的村子,无情的冷水又浇在了寻恩人的身上。(www.daowen.com)

人的年龄越大,感恩之心越重。多年来,几位恩人的面容总是时不时浮现在老杜的脑海中,找到恩人的想法越来越迫切。2015年,老杜又想尽各种办法,终于从网上找到了辛荣章的名字!同名同姓的很多,而且这么多年已经过去,单凭照片老杜不敢肯定哪个才是,但他确定了一个年龄与村名约摸有些像的,这让老杜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他按照这个地址写了一封信,仍然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既然写信和电话都不能带来回音,那就直接去部队所在地寻找。当老杜告诉爱人要去千里之外的广西省百色地区田阳县找寻恩人时,爱人虽然觉得路途遥远,却没有阻拦,因为她知道这是老杜的一块心病。 

千里征程,终于圆梦

2015年4月,老杜坐上了前往广西的火车,在原来部队所在地桂林,并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接着坐上公交车直奔田园县那坡镇。

来到镇政府,一位也曾在越战期间做过民工的老人从民政档案中找到了辛灵,原来当年的民工虽然没有被列入全国的优抚对象,但在广西按照有关政策被列入了当地优抚对象。找到之后,这位老人通过电话与辛灵取得联系并进一步确认。

两个多小时后,老杜与68岁的辛灵相见了。虽然已过去多年,但时常的回忆让老杜一眼就认出了恩人,他不禁热泪盈眶,哽咽着说:“恩人啊,终于找到你了!我找了你们整整四十年。”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辛灵是既惊讶又激动:“事情过去这么多年,真没想到你居然还会来到这里,居然还会记得我们几个人。”

在辛灵的帮助下,老杜与辛荣章和张丙宪两个恩人也很快相聚。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大家感慨万千。让老杜意想不到的是,恩人张丙宪竟一直保存着当年自己送他的钢板鞋越南到处都是竹竿子,钢板鞋是为了不被竹竿子扎破特制的鞋子。敌人围追堵截时,张丙宪的鞋子跑丢了,老杜立刻把自己的钢板鞋脱下来给张丙宪穿。张丙宪紧紧拉着老杜的手:“大兄弟,不要说我们救了你一命,当年也是你救了我一命啊。”

那坡镇是山区,人们生活水平较差,本想送些礼品的老杜改变了主意,要送给三位恩人每人1000元钱,但三人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辛灵说:“你能这么远来看我们,我们已经十分感动了,这钱我们万万不能收。”老杜说:“我的命是你们冒着生命危险抬回来的,没有你们就没有我。这点儿钱并不多,也代表不了什么,却是我的一份心意,如果你们不接受,我于心不安。”在老杜的坚持下,硬是把钱塞给了三位恩人。

经过多方打听寻找,恩人王少成最终也没有找到,别人都说当年的小伙子如今都已白发苍苍,恐怕已经不在世了,老杜万分遗憾:“如果真的没有缘分再与恩人相见,哪怕是让我在他坟前上一炷香,也算是当面感谢了恩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老杜与三位恩人彼此留下联系方式,他说:“既然找到了亲人,今后大家就要多走动,家里有什么事要打招呼,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并嘱托他们帮助他继续寻找王少成。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的心是和谐友爱的种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报恩,而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老杜40年牵挂,而后不远千里报恩的故事,闪烁着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光辉。

                                                     (刘丽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