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深泽文化:六旬老汉王建民的爱与坚守

深泽文化:六旬老汉王建民的爱与坚守

时间:2024-0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旬老汉王建民爱的坚守 家住铁杆镇西北马村的王建民,今年63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年幼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王建民11岁时,教书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和经济来源。不离不弃,60旬老人诠释人间大爱偷偷地哭泣,悄悄地擦掉泪水,王建民依然打起精神,因为自己就是家里的“主心骨”啊。2011年,王建民的母亲安然辞世,他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照料妻子的身上。

深泽文化:六旬老汉王建民的爱与坚守

旬老汉王建民  爱的坚守

     家住铁杆镇西北马村的王建民,今年63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乐观爱笑的他,喜欢创作,爱好文学,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但是随着母亲和妻子的相继病倒瘫痪,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困难面前,这个淳朴坚毅的农村汉子没有被击倒,而是勇敢选择了担当。

黑体'">年幼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

王建民11岁时,教书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和经济来源。当时,母亲宋素改只有39岁,很多亲戚劝她,趁年轻再走一步,但是却被母亲拒绝了。

王建民的母亲,是一名是39年入党的老党员,老人家一生很有主见和想法,十几岁就投身革命的经历,也练就了她刚强勇敢的性格。她决心要守住这个家,为年幼的儿子撑起一片天,代替丈夫为公婆尽孝。就这样,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侍奉年迈的公婆,仅靠几亩薄田度日,白日里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夜里,就着昏暗的油灯织布,为一家人洗涮缝补,常常到深夜也不停歇,锵锵的织布机发出的声响,伴着王建民入眠,度过整个童年。

在这样家庭的熏陶下,王建民渐渐长大成人,懂事听话的他成绩优秀,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不仅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也是全村有名的秀才。1969年,王建民经人介绍,与淳朴善良的姑娘张秀喜结连理,二人婚后育有二女一儿,感情融洽,生活美满。一家人更是对母亲孝敬有加。

厄运降临,母亲妻子接连生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全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母亲宋素改在做饭时突发脑血栓,晕倒在地,这可急坏了王建民夫妻两人,省城、县城的医院……整整两个月,夫妻俩带着母亲四处寻医治疗,不分昼夜精心照料,终于将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是,因为后遗症,母亲从此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为了让一生辛劳的母亲能安度晚年,夫妻二人更加悉心护理、无微不至。为了让母亲减少病痛,他总是一有时间就为母亲按摩;母亲心情不好,常常摔了水杯、砸了饭碗,但是王建民从不抱怨,总是默默地收拾干净,好言安慰。从吃饭、喝水、穿衣到洗脸、刷牙、梳头、剪指甲、夜里翻身,日常护理的事不论巨细他都包揽下来:母亲畏寒,住平房冬天会浑身痛,他就给母亲烧上火炕,灌上暖水袋;一有太阳,王建民就带着母亲出去转转,经常累得满头是汗。

乡亲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一个建民顶几个儿啊,那是难得的大孝子”,“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看看人家王建民!”在母亲卧床瘫痪的12年里,衣服和被褥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也从来没有长过褥疮。王建民动情地说:“小时候母亲养我不易,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娘,现在是我报答她的时候。”

身为母亲的独子,王建民更能明白瘫痪对母亲的沉重打击,他总是变着法儿逗母亲开心,舒缓心情。常常是写了稿子,创作了作品,先念给母亲听,母亲成为他最忠实的,也是他的第一位读者,娘俩常常聊到深夜。母亲的鼓励和妻子的支持,使他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他利用照顾母亲的业余时间,加班加点,进行文学创作,出版了《张半年传奇》,并在《滹沱浪花》、《深泽文艺》上刊发了多篇作品,受到了文学艺术创作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2008年,因为过度劳累,妻子张秀也患上了脑血栓,躺到了床上;2013年,外出打工的儿子也因为工伤事故,失去了左手。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得这个年过半百老人,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不离不弃,60旬老人诠释人间大爱(www.daowen.com)

偷偷地哭泣,悄悄地擦掉泪水,王建民依然打起精神,因为自己就是家里的“主心骨”。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各种生活全是他一人张罗。闺女和儿媳都很孝顺,想要把他们接到身边照顾,但是建民说什么也不同意,因为他不想拖累子女的工作和生活

早已老旧的三间瓦房,虽然没有能力翻修,但是却被他收拾的干净停当,井井有条,没有异味。就连家具、玻璃都擦得一尘不染,因为他知道,母亲和妻子都是喜欢整洁的人。

不大的小院也是整理的错落有致,烧火用的树枝整齐地跺在院墙角落。旁边,他开出了一小块地,种些西红柿和豆角,让家人能吃上新鲜蔬菜的同时,也可以节省生活费用。因为屋子里地方有限,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天,王建民都在院子里搭下的简易小棚子里做饭,灶台上下也是锅碗洁净,灶灰他都清理的干干净净。

为了让母亲和妻子吃得更为可口,人到晚年的王建民才开始学习做饭。他学着擀面条、炖肉,还向邻居请教怎么调馅、包饺子。久而久之,他总能按着母亲和妻子的口味,做出各种花样的饭食来,特别是他包的饺子,个头小巧,皮薄馅大,母亲和妻子可以一口一个,吃得格外香甜。看到他一个人忙里忙外,伺候两个卧床不起的病人,乡亲们都被他的孝心和仁义所感动,平时也都尽量帮他。有时这家给他送把青菜,有时那家帮他照料病人,他总是说,没有大家伙的帮忙,撑不到今天。

自从母亲和妻子都卧床以后,王建民的生活范围就缩小在自家的院子里,东屋一个病人,西屋一个病人,他就像一个陀螺一样,高速运转、不知停歇。常常是伺候完母亲,又伺候妻子,一顿饭,等到两个病人都吃完,不知道要热多少次,而他自己常常是累得连筷子都拿不动,胡乱吃上一口,就算完事。

因为母亲和妻子的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不管春夏秋冬,他都每天五点准时起来,为她们擦洗身子,换洗衣物,常常一洗就是一大盆。长年累月下来,他的双手得上了类风湿,关节严重变形,手指也无法像正常人伸展。孩子们心疼父亲太劳累,给他买来了洗衣机,但是他却很少用,王建民说,洗衣机洗不干净,再说这么多年,早也已经习惯了。

伺候瘫痪病人,最痛苦的是晚上,因为担心她们长褥疮,他每两个小时,就要起身为她们翻身、喂水,更换衣物,为了起夜方便,他总是和衣而卧,从不敢让自己熟睡过去,稍有动静,他马上就能感觉到。因为常年得不到好的休息,他总是两眼通红,并且患上了心脏病, 平日里总要吃三四种药维持。

2011年,王建民的母亲安然辞世,他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照料妻子的身上。几下来张秀的病情得到了好转,饭量也比原来大了许多,这让王建民十分自豪。尽管妻子还是没有什么意识,但是他却十分有信心,他说,结婚45年了,妻子跟着他没有享了什么福,现在他愿意竭尽所能照料发妻,有她在,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去年秋天,王建民在窗下种了一颗山楂树苗,一个春天过去,树苗长高了一大截,他笑着说,等到结了红红的山楂果,不仅常年卧床的妻子能看到,还可以给她尝尝鲜,换换口味。

15年来,王建民经受的累,常人都无法想象,也无法得知。时光就在这样简单而平凡的不离不弃中缓缓度过,而所有的辛苦和付出,在他看来都值得。作为儿子他对得起母亲,作为一个丈夫他对得起妻子。也许王建民这辈子都没有把这个爱字说出口,但是,却用行动证明了爱的坚守。就像他自己的一首小诗里说的那样:“敬亲报恩为初心,孝贤古训传至今,崎岖坎坷风雨路,相携相伴夏与春;寒夜披衣床头坐,虽说夜长梦不多,倘若留得真情在,受尽苦累又如何!”    (王 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