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深泽县新乡贤何志欣的热心事迹

深泽县新乡贤何志欣的热心事迹

时间:2024-0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咱们的热心队长“老何”——深泽县新乡贤人物何志欣的故事在深泽县赵庄村,有个人称“老何”的普通而又特殊的农民,他叫何志欣,长得并不高大,敦实的身躯,眉宇间透露出不尽的才气,虽然今年已经68岁,但却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在村里是个纯纯粹粹的“搞文艺的人儿”,不必进村打听,方圆几十里内的村庄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讲座之前,丁惠彦先后到司法局、派出所等处搜集了相关的书籍及现实案例,按照以实例诠释法律

深泽县新乡贤何志欣的热心事迹

黑体'">咱们的热心队长“老何”

——深泽县新乡贤人物何志欣的故事

在深泽县赵庄村,有个人称“老何”的普通而又特殊的农民,他叫何志欣,长得并不高大,敦实的身躯,眉宇间透露出不尽的才气,虽然今年已经68岁,但却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在村里是个纯纯粹粹的“搞文艺的人儿”,不必进村打听,方圆几十里内的村庄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提起老何,这事儿还得追溯到十几年前。不知从什么时候,一股“邪教”的歪气侵入了这个2000多人原本和谐的平原小村庄,扰乱了一些家庭的幸福生活。曾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何的亲兄弟何志起及其嫂子也未能免受其害,无论怎么做工作都不能让他们放弃修炼。老何彻夜难眠,他想,现在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既不缺吃又不少穿,种地还给补贴,这都是共产党的恩情呀。痛恨歪风邪气的他咋也不能容忍这种行为,他悄悄做出了一个决定,发动群众参加文化活动,把群众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把“邪教”这害人的东西赶出赵庄村。

心动不如行动。已经七旬的老何可是个风风火火说干就干的人,第二天就去发动老头、老太太们,他要组织一个秧歌队,不几天功夫,6个老太太组成的小队伍就拉起来了。有了队伍,还得有场地,“老何”看中了大队支部院落这块宝地,却因为村支部怕扰民不让用,“老何”的拧劲来了,天天往村支书家跑。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支书被“老何”的“大道理”给说服了,但是村支书强调了一点,那就是音响用的电费村里是不给出的。“好,电费由我自己出!”老何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在他看来,场地这个难题是迫在眉睫的。

秧歌扭起来了,笑声亮起来了,人们的精气神儿也随之调动起来了。队伍一天比一天壮大,逐渐发展到40多人。刚开始,老何的哥哥、嫂子不肯参加,禁不住大家的生拉硬拽,时间久了,思想观念也逐渐转变了,很快融入到队伍中,文艺队伍也迅速发展到了上百人,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孩子,男女老少都成了老何的队员。偶尔有特殊情况,一时间不能开展活动,人们就会找到老何家问情况,看为啥没有安排。现在,村里打麻将的少了,邪教也没有人参与了,村里的风气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处处荡漾着和谐文明的新风。

十几年以来,在老何不辞辛苦的张罗下,村里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大鼓队、广场舞队,群众文化活动火起来了,到县城、外地演出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文艺队伍服装、道具、乐器、音响、车费、饭费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因为是自发的群众组织,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老何做通家人的工作,第一个掏出了自己的腰包,一些队员也纷纷积极集资,村里的文化活动又变得顺畅起来。赵庄村的经济并不富裕,村干部们被群众的热情所打动,为他们免去了排演活动的电费、硬化了场地,并在其它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老何既是群众文艺队伍的带头人,也是个称职的群众演员。2014年初,他组织成立了民间业余剧团,吸纳赵庄、西北马、东三村、孝敬村等村庄的文艺爱好者们和农民票友,并积极联系县文化馆、县坠子剧团,把专业演员邀请到家里进行授课,现场辅导,大大提高了票友们的表演水平,他们成功编排了深泽坠子戏传统剧目《回龙转》、《金佛记》等折子戏,新编排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十八大光辉照人间》、《老公公推头》、《婆婆都是咱的妈》等节目,这些节目以“文明过节不赌博、婆媳关系要搞好、邻里和睦相处”等等为主题,将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村事都编进节目里,不仅让国家级非遗深泽坠子戏走入了群众生活,而且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老何把金钱看得很轻很淡,把群众文化事业放在第一位。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们的文艺队伍排练演出和钱没有关系,各级政府组织的演出往往是没有报酬的,每年都会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彩色周末”文化活动,在县、乡举办的各项群众文艺赛事中屡获大奖,还获得了省文化厅颁发的“河北省农村文化之星”等荣誉称号。为了群众文艺队伍的发展和演出,少不了老何的奔波、联系,可对商业性演出的收入他认为是大家辛苦的结果,只能用于添置设备和其他正常开支。当有人提出给他报销电话费时,他拒绝了,他说:“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不是为了图财,只是为了让群众乐呵乐呵,接受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这样可以抵制歪风邪气,让人们的生活更和谐。”

     深泽县桥头乡西小封村丁惠彦事迹

一个衣着朴素、六十岁开外的老人走在大街小巷,总会遇到许多人和他打招呼,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总是有人边玩笑着说“丁全面来啦”,边热情的和他握手。他叫丁惠彦,是2012年被国家信访局授予“从事信访工作25年以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老信访员,他退休前从事调解信访工作,退休后依然坚守着调解信访工作。每当人们谈论起丁惠彦,总是竖起大拇指,称之为深泽的帮大哥。

提及丁惠彦这个名字,深泽人知道的并不多,但是,丁四和丁全面这两个绰号,许多人都知道,而且还能讲讲他的事迹。称之为丁四,是因为他姓丁,排行老四;称之为丁全面,是因为他的工作范畴繁杂而广泛。(www.daowen.com)

丁惠彦1948年出生于深泽县西小封村。母亲是普通农家妇女,终生在老家务农,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父亲丁雪涛是1937年的老党员,抗日时期的革命干部,深泽县第一任人事科长(相当于现在人事局长)。丁惠彦在九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四,深得父亲的喜爱,父亲无论是任职异地,还是还乡任职,一直把他带在身边。一名老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等优秀品质,从小就在丁惠彦心里深深扎根。

1962年,丁惠彦随父亲回到深泽县,在深泽中学就读。1970年参加工作,从1984年开始从事民事调解、信访稳定工作,至今已三十余年,调处各类民间纠纷2000余起。他的工作涉及校园普法教育、调和婚姻矛盾、调解土地纠纷、指导文艺队活动等等,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亲切的称之为“丁全面”。

每年新生入学、国庆节、儿童节等时间节点,全县中小学校都会在相应的时间开展安全教育、革命教育、普法教育等活动,这是丁惠彦最繁忙的日子。对于各学校的邀约,丁惠彦总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课程内容,广泛搜集材料并精心备课。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丁惠彦接到桥头中心学校开展法制与安全知识讲座的邀请。讲座之前,丁惠彦先后到司法局、派出所等处搜集了相关的书籍及现实案例,按照以实例诠释法律法规的原则,将一条条法律法规和生动鲜活的案例结合起来,准备好讲稿。讲座过程中,学生们听得仔细,理解得深刻,知道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明白了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讲座结束后,又带领学生们到烈士纪念碑前,给他们讲述深泽革命烈士的故事,教育学生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他义务讲课的足迹遍布全县各个乡镇,随着他知名度的日益扩大,晋州田村中学、辛集市小辛庄中学等周边县市的学校也纷纷邀请他前去讲座。

扎根基层的丁惠彦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他除了运用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案件调解外,还需要对百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法、情、理融为一体,打动和说服当事人,让对方心悦诚服。大桥头村的李某菊是一个上访老户,她反映的涉法案件,是多年前的一个钉子案、骨头案,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很难解决,她多次赴市、赴省、赴京上访。在信访系统开展的“来访群众是家人,百姓诉求是家事,群众来信是家书”活动中,丁惠彦冒着酷暑,不分昼夜,多次到李某菊家中,面对面和她拉家常似的摆事实、讲道理、谈后果,李某菊最终被丁惠彦的诚恳和敬业精神所打动,思想也渐渐开通。一起难缠的信访积案得到了彻底解决。

有些事仅靠做思想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确凿的依据让当事人信服,需要调解员更细致更耐心更辛苦的付出,对于吃苦耐劳的丁惠彦来说,这也是小事一桩。2012年5月,东焦庄村的承包费收齐了,村委会打算将部分费用用于解决村民与村委会的经济遗留问题。村民王某福听说此事后,觉得1958年村里打机井时,村大队砍伐了他家祖坟上的三棵杨树,自己应该获得相应赔偿。王某福找到村委会索要赔偿款,村干部依稀记得有这回事,答应查账后给他答复。王某福大动肝火,固执地以为村委会既然已经承认有此事,就应该马上赔偿自己,查账纯粹是找理由敷衍自己。如果不是当初砍伐了自己家的树,五十多年后的那三棵树,价值倍增了。他等不及村委会的查账结果,便到乡政府吵闹,并扬言要到上级上访。丁惠彦找到王某福,答应此事包在自己身上,平息了他的激动情绪。当天下午,丁惠彦骑车到该村查账,听老村干部们讲,模糊记得账目已经转到了县里。丁惠彦又骑车到二十多里地外的县档案局,经过三天查找,终于在一堆堆发黄的档案中查到了一份相关资料。资料显示:1958年高级社变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搞“一平二调”和“一大二公”,个人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的不退,少的不补,社员的自留地果树等归人民公社所有。到1962年国务院颁布文件进行了相应的赔偿,当时赔偿了王某福父亲每棵树3元,共计9元,资料上有王父的签字和手印。丁惠彦复印了相关资料,拿给王某福看,他却不信。丁惠彦又带他到县档案局查看了原件,王某福对丁惠彦竖起了大拇指。

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通过丁惠彦的调解,30余户家庭重修旧好。他在调解过程中,不仅仅调解夫妻矛盾,还会因势利导,倡导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2013年5月,西河村的张某青与患难与共二十余年的妻子李某因为劳务闹到将要离婚的地步。已经退休的丁惠彦听说后,主动去张家进行调解说和。两口子闹离婚的原因很简单,当时,正值给苹果树的果实套袋的黄金季节,张家的三亩多果树急需料理,张某青以高薪雇佣了邻村十余名妇女给果树疏花、套袋,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然而近两年来,妻子李某在一些人的鼓动教唆下,每天都在家或外出祷念,不理农活,还口口声声说:“面缸里的面用过后,不会少而会涨,我每天的祷念,就能让我走上致富路,还能强身健体。”她劝诫丈夫张某也和她一起祷念。夫妻二人各说各理,互不相让,一个家庭眼看就要解体。丁惠彦让两口子将面缸抬到外屋,亲自将面粉倒在地上的一块崭新塑料布上,由于时间长没有翻动,面缸下半截粘连着腐化发霉的面块。他用事实教育李某:“不要再执迷不悟,搞封建迷信了,勤劳才是根本,致富才有保障。”

在县信访局的一份资料中显示,丁惠彦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义务普法讲座360余场次,排查出集体上访隐患40余起,调处各类民间纠纷570余件,促使30余户家庭破镜重圆,挽救20余名失足青年,帮助协调签订赡养协议500余份……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2000余起,成功率达98%,其个人多次被国家、省、市、县授予先进个人、调解标兵等荣誉称号。

除了本职工作,丁惠彦还涉足“旁门左道”。西小封村是市级文化示范村,在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大力扶助下,村里有了大鼓等文体器材,村内也相应成立了30余人的文艺队。丁惠彦传承了叔叔敲大鼓的技能,在工作之余,便从鼓点掌握、姿势阵容、花样动作等角度教练文艺队敲鼓技巧,文艺队的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丁惠彦带领该村文艺队,参加石家庄市老年体育示范区健身展演大会,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兢兢业业的工作,换来了老百姓的口碑。在当地,流传着百姓给丁惠彦编的一个顺口溜:“桥头信访创新篇,服务普法花正鲜。孩童上门下阶迎,老人来访手相挽。惠彦工作称典范,胜比包公铁铡悬。”他曾参加市里“金牌调解”活动,并荣获二等奖。

有人劝丁惠彦:一个小小的调委会委员,都这把年纪了,少操点心吧。可丁惠彦认为,自己是1984年入党的老党员了,受党的教育这些年,岗位虽然平凡,但这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百姓的任何事情都是大事,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大家庭的和谐稳定,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