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应熙,1919年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金章二在20年代曾出任广州市长。金应熙是在香港长大的,从15岁开始,金应熙先后在香港英皇书院、香港大学中文系就读,一直持续到22岁。青年时期的金应熙天资聪慧,记忆力惊人,是属于那种心有七窍、脑有慧根的学子,天分极高,悟性极高,才华横溢,成绩出奇得好,是天生的一颗读书种子。在香港大学文史学系读书时,他因考试常获第一名,被誉为香港大学的“四大天王”之一。学界著名学者许地山先生从1935年受聘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爱才如命的许地山很快就在众多学子中发现了材堪造就的金应熙,对金十分赏识,厚爱有加。欣赏之余,马上就收归翼下,金应熙也就幸运地成为许地山的高足。许地山对金应熙付出了浓浓的关爱之情,甚至超出了师生之情,更象一个父执,为爱徒的学术人生都进行了规划和设计,“金应熙尚未毕业,许地山已预留一笔款子,言明是保送金出国留学的专款。”1940年赴英未能成行而滞留香港的陈寅恪在香港大学教书,此时金应熙正在香港大学学习,也正是这段人生经历使金应熙成为陈寅恪的学生,成为能够真正了解陈寅恪高深学术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停课,金应熙大学毕业,此后陈寅恪辗转回到内地,两人的师生情分似乎到此结束。
与陈寅恪其他出身北国学派的弟子不同,金应熙是个地道的港产学者。虽然他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但由于他的记忆力很强,加上极高的天分,他精通数门外语,英语、日语尤其熟练,据黄萱先生回忆,陈寅恪多次夸奖金应熙的外语水平高。也正是这段经历,金应熙身上沾染了更多西洋文化的味道,也更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羁绊,使后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金应熙在知人论世上有着与大陆传统学人迥异的色彩。
大学毕业后的金应熙先后在澳门等地度过了几年撰稿生涯后,1945年来到广州,先后在岭南大学附中教书,后来在大学历史政治系任讲师。青年时期的金应熙积极要求进步,在岭南大学很活跃。当时岭南大学有一个进步的学生组织岭大艺文社,当时有成员约三十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广东各个学院爱好文艺、思想较进步的学生。活动在岭南的共产党地下党员和地下学联成员全都参加了该社,各人都按自己的具体情况去联系几个同学,分散活动,成立小组,传阅革命书籍,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爱好文艺的就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苏联和解放区文艺,爱好社会科学的就学习研究李达的《新社会学大纲》和邓初民的《新政治学大纲》。尤其是在国民党的统治即将崩溃的前夜,社会空前动荡,学生们的活动更加活跃。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九周年,1948年5月,岭大艺文社还会同学生自治会联合举办文艺晚会,演出《黄河大合唱》、独幕话剧、活报剧和诗朗诵等节目,吸引了数百名同学前来观看,盛况空前。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金应熙多次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在学生们的眼中,金应熙是个追求进步的老师,他的渊博的知识和出众的演讲口才,深受学生们尊敬。如文学院的政治学会在48年5、6月间曾组织过两、三次时事问题讨论会,请金应熙作时事报告。(www.daowen.com)
金应熙生活在新旧政权更替的时代,随着旧政权的无可救药和全面崩溃,金应熙同当时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充满着对新中国的企盼和憧憬,热切盼望着新时代的到来。这是金应熙生活的时代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