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陈寅恪及其弟子:传承千载的文化使命

陈寅恪及其弟子:传承千载的文化使命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有一批像蒋天枢先生这样重然诺、轻生死的终生执著者,人类文化才得以传承,社会文明才得以光大,薪尽火传,千古不熄!而一惯低调处世、不事张扬的蒋天枢只发表了一篇《师门往事杂忆》,毫无借恩师之名炫耀自已之情事,在后人感怀其高风亮节的同时,心中未免略嫌不足。因为整理文集应是衣钵传人的事,蒋天枢是陈寅恪最知心的弟子,最有发言权,理应披露他与恩师交往的更多的细节。1988年6月9日,蒋天枢因病去世,享年86岁。

陈寅恪及其弟子:传承千载的文化使命

接过恩师名山大业的重托后,蒋天枢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生前托付念兹在兹,无论兰摧玉折,也从未忘怀昔日的信誓。可是在以往的岁月中,陈寅恪作为资产阶级史学家,在当时的形势下也难以继续完成恩师的托付。到了1979年,中国进入新时期后,此事才在多方面的努力之下重新提起,陈寅恪的哲嗣得到被劫走的遗稿后,重续前约,“立即将全部稿件交给父亲生前亲自嘱托的蒋天枢先生”,表现出对蒋天枢的无比信任。而此时蒋天枢已是迟暮之年,垂垂老矣。年已耄耋的蒋先生似乎看到了魂归天国的恩师那企盼的眼神,他放弃自己的著述整理,以余生残年,夙兴夜寐,只争朝夕,为先师陈寅恪先生编文集。到陈寅恪去世11年之后,由蒋天枢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集》陆续得以面世,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震荡。正因为有一批像蒋天枢先生这样重然诺、轻生死的终生执著者,人类文化才得以传承,社会文明才得以光大,薪尽火传,千古不熄!

此后蒋天枢在望九高龄完成了《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的撰述,使恩师的道德文章彰显于世,这无疑是蒋天枢对恩师最宝贵的报答。全书极重师弟情谊,笔法之间,很有讲究,含而不露,不事张扬,用朴实无华的笔触陈述“旧事之梦痕”,这是老派人著书的传统。他在本著《题识》中有云:“所知粗疏缺略,不敢名曰年谱,故题‘编年事辑’云。”在展示寅师治学的过程中,叙述平实、少有概括评论之语。比如,写寅师致力佛经研究,每读典籍,常以点、圈识其要旨,曰:“书眉、行间,批注几满,细字密行,字细小处,几难辨识。就字迹、墨色观之,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具见用力之勤劬。而行间、书间所注者,间杂有巴利文、梵文、藏文等,以参证古代译语,皆枢所不识,不敢赞一辞也。”真正的学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恪守学术之寂寞品格,宁愿不被众人所了解、所宣扬,也要独守其“真”,蒋天枢之谓也。随着学术界“陈寅恪热”的升腾而起,陈寅恪的大批弟子开始陆续发表纪念恩师的文章。而一惯低调处世、不事张扬的蒋天枢只发表了一篇《师门往事杂忆》,毫无借恩师之名炫耀自已之情事,在后人感怀其高风亮节的同时,心中未免略嫌不足。因为整理文集应是衣钵传人的事,蒋天枢是陈寅恪最知心的弟子,最有发言权,理应披露他与恩师交往的更多的细节。但蒋天枢毕竟是蒋天枢,在恩师遭难时,他会适时而出,在恩师成为学术界的风流人物时,他又甘愿退居幕后,再一次显示了他的厚重朴实的风格。

为恩师整理文集耗尽了这位老学者体内残存的最后一点生命之火。1988年6月9日,蒋天枢因病去世,享年86岁。6月12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发布了消息:“复旦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文史学家蒋天枢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88年6月9日上午11时零5分去世,享年86岁。蒋天枢教授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号称“唐门三鼎甲”之一的王蘧常先生、钱仲联先生分别撰挽联纪念同门王蘧常先生挽联曰:

悲忆一灯与君研经常共迎惠山晓色

最难百卷为陈清稿能力回寒柳春光

钱仲联先生挽联曰:(www.daowen.com)

昔命东林驾,西溪一水通。传灯千载业,立雪几人同。

舍色音犹在,乘桴道许从。望回吾岂敢,兀傲想深丛。

水木清华地,陈门几辈登。礼堂得删定,古学独精能。

岁在龙蛇厄,神伤狸豹乘。寝门未能到,雪涕一沾膺。

2002年,蒋天枢的桑梓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局长朱浩熙为这位家乡的著名学人立传,“发思古之幽情,摅怀旧之萦念”,22万字的《蒋天枢传》真实再现了这位著名学人平凡而不平淡的一生。在与记者谈起蒋天枢先生时,朱浩熙语气中充满着仰慕之情:“蒋先生人品、文品俱佳。他经常说如果人品不可取,学术上就根本谈不上。”“蒋天枢先生心甘情愿地为恩师效力当然出自师生之情,但更重要的是,蒋天枢把陈先生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托命之人,而编辑和出版陈寅恪先生论著,就成了他对民族自觉作出的奉献和牺牲。”这应该是对蒋天枢比较到位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