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弗洛伊德性学说: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

弗洛伊德性学说: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Freudian theory of sex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发育的不同,性及力比多的表现也大有差异。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弗洛伊德认为前述的3个阶段(口欲、肛欲与性蕾期

弗洛伊德性学说: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

Freudian theory of sex

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 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力比多学说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①性(欲)本能。②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①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②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力比多,力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 过去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类到青春期才开始萌发性欲,“天真无邪”的儿童,即无性欲也缺乏性意识,只有某些“先天劣根性”的儿童才会有性方面的表现。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性欲及其能量(力比多)生来即有,婴儿也有性欲,不过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而已。他的“婴儿性欲”说,立即遭到人们的激烈抨击,但他始终坚持不渝,并逐渐获得部分学者的支持。他认为青春期时性意识觉醒,对异性发生兴趣,产生与异性结合的愿望,是性心理走向成熟的固定模式;但不能因为婴幼儿不符合这种模式而抹煞或否认其性欲、力比多的存在。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发育的不同,性及力比多的表现也大有差异。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口欲期。自出生至1岁左右。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哺乳期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在断奶问题上可能会发生3种偏差:①断奶过早使婴儿口欲不足,于后来可能成为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②断奶过迟与给婴儿长时间的塞吸奶瓶,使其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呕吐的心理根源。③突然中断哺乳,由于对婴儿的口欲剥夺.在后来可能成为儿童与成人的“口欲攻击”——包括习惯性咬人、咬坏东西与口头攻击或习惯性秽语等的心理根源。此外,如在口欲期遭受到心理挫折,力比多则可能发生固着;如果在以后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期)遭遇心理挫折时,力比多亦可能退行与固着于口欲期。口淫症性变态与性交前调情喜欢用唇舌吻触异性生殖器者,皆属于力比多固着于口欲期的表现。

②肛欲期。自1岁至2岁左右。该时力比多下移贯注于肛门、直肠区的活动,此时也是训练幼儿大小便习惯的时期。幼儿可从排便与控制大便潴留中获得快感,即肛欲满足。该时幼儿对自己排出的粪便很感兴趣,时常给予玩弄。如果在该时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后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皆可退行并固着于肛欲期。临床上所见到的恋粪癖(日本称为“恋粪色情”)、灌肠癖、男被动同性恋者喜欢接受肛门性交者,皆属于力比多固着于肛欲期的表现。

③性蕾期——亦译为“阳具欲期”。日本译为“阳根期”。自2岁至4岁,该时力比多转移贯注于幼儿尚未发育的生殖器(阴茎或阴蒂),他们通过玩弄阴茎或刺激阴蒂(如夹腿摩擦或触碰椅脚)而获得。这种幼儿期手淫与成人手淫性质不同,既无成人的性意识与性交意愿,也无成人的性生理反应(如射精),不过是幼儿的一种性游戏而已,因此不应用成人的偏见对他们进行过于严苛的责备;否则因此造成的心灵创伤,可能对性产生罪恶或恐惧感,成为成年后性功能障碍的根源。一般通过适当的教育或转移孩子们的兴趣,即可消除此不良行为。

性蕾期也是幼儿开始辨认不同性别的时期。该时父母应教育与训练他们与其自然性别认同;切勿将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将女孩装扮成男孩,否则会导致其性别认同混乱或“异性化”心理变态,种下易性症、异性装扮癖以及同性恋等性变态的心理根源。

在这个时期儿童对两性差别只有一种模糊认识,充满好奇心,因此可产生窥视异性器官的顽皮行为。对这种情况,父母也应像对待幼儿手淫一样,不要过严苛责,而应通过适当教育和转移其兴趣,即可使其纠正。否则也会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种下性恐怖、性罪感的不良心理根苗,还可能使其力比多固着下来,成为成年后目淫症的心理根源。

有的男孩在该时期发现有些孩子(女孩)没有阴茎,从而产生得天独厚的优越感或骄傲心理。精神分析学称为“阴茎骄傲”情结,它会因大人夸奖与戏弄其“小鸡鸡”给予强化。他们往往喜欢在大人前表现与暴露,如比赛谁撒尿射得更远更高。这种情结潜隐下来,可能成为露阴症的心理根源。与此相对的,女孩也可能因此产生“阴茎嫉羡”情结。因此她可能抱怨母亲生她时给她带来这种缺陷,形成未来对母亲敌意的心理根源;另外,大多数女孩可能由此产生自卑感,表现得比较温顺与服从。精神分析学者认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大多数女性所表现的温顺、服从性格,不但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有关,而且与她们潜意识内的“阴茎嫉羡”情结也有一定的关系。少数妇女力争超过男性(所谓“女强人”),则可能由于对潜意识内的“阴茎嫉羡”情结过分补偿的心理机制所致。

④伊迪柏斯情结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前述的3个阶段(口欲、肛欲与性蕾期,0岁至4岁左右),力比多主要贯注于自体的各部位获得肉体快感,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或“原始性自恋”。在此之后,力比多则转移贯注于外界对象,开始他“恋”,首先目标是家庭内的异性亲长。弗洛伊德对此命名为伊迪帕斯情结,又名子恋母(仇父)情结。该名称引自著名希腊悲剧《伊迪帕斯王》的故事:伊迪帕斯原是底比斯国王与年青皇后柔卡斯塔的儿子,生后神谕,该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因此国王命人将其抛弃于山野。幸被牧羊者救去,献给无子的邻国国王。该国国王视其如己生,将他抚养成人,并准备将王位传给他。伊迪帕斯在受命前又获神喻,内容同前,因此深感恐惧不安而出外逃离。路遇其父,发生冲突,在互不相识下将其父杀死。后来又除掉底比斯境内的恶魔,受到底比斯人民拥戴成为新国王,娶其生母为妻,生下二女。后来底比斯连续遭受天灾,经过祈祷后神喻,并据此进行详细调查,伊迪帕斯最后发现自己即是杀害前国王(生父)的凶手,而妻子柔卡斯塔则是自己的生母。柔卡斯塔在羞愤下自杀,伊迪帕斯则自感罪恶深重,自残双目后,携两女流亡他乡。(www.daowen.com)

弗洛伊德将“子恋母情结”命名为伊迪帕斯情结,并将“女恋父”情结命名为“伊莱克拉特情结”,亦称“女伊迪帕斯情结”。他认为这种情结在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情结被压抑于潜意识内,以后不但可表现为母一子或父一女间的乱伦(性变态),而且还可能成为各类精神疾病(包括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与内源性抑郁症)及其症状表现的心理根源。中国学者认为,反相的伊迪帕斯情结(即“母恋子情结”或称“柔卡斯塔情结”)是导致婆媳不和的心理根源之一。由于婆母潜意识地要独占对儿子的爱,是导致封建社会中“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这类悲剧的主要原因。

在伊迪帕斯情结的影响下,子一母一父之间就形成一种三角争爱的关系。幼儿为了独占母亲的爱,将父亲视为“情敌”,从而对父亲产生既仇视又恐惧的心理,害怕父亲进行报复对他阉割,因此导致“阉割焦虑”或“阉割情结”以及对乱伦情欲的深重罪恶感。弗洛伊德认为:要解决伊迪帕斯情结所引起的痛苦,儿童最后被迫认识到母亲真正所爱的第一人是其父亲而不是他自己,他必须学习父亲的优点与美德才能获得母亲的爱。这种学习、模仿父亲优点、美点的认同过程也是建立超我的过程。通过此过程,儿童就可以从伊迪帕斯情绪的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走向下一步性心理发展阶段。

⑤潜隐期。约自6~7岁至11~12岁。在解决了伊迪帕斯情结后,儿童进入了性潜隐期。在此阶段,性心理比较平静,没有上述各时期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有的学者认为可出现一种类似“同性恋”现象:男孩喜欢与男孩作伴,从事某些比较剧烈与冒险的游戏,如模仿战士战斗等;而女孩则喜欢与其他女孩从事跳舞、跳橡皮筋等温和的游戏。实质上这种“假性同性恋”不具有成人的性意识与欲念。但是在今后性心理发展遇到挫折时,心理退行到该阶段也可能构成同性恋心理根源的组成部分。

⑥青春期及以后阶段。青春期一段始于11~13岁时,其生理标志为男子梦遗或手淫,女子则为月经初潮。由于躯体、内分泌系统的迅猛发展,第二性征也日益明显。此时青少年的性心理也有迅猛的发展,青少年对异性感到吸引,产生朦胧与不甚明确的情意。这就是异性恋的开始,但他们还缺乏社会经验与理智发展不足。他们的性器官发育逐渐成熟,但其整体心理水平还较幼稚,意志亦较薄弱,易受外界不良诱惑而导致性罪错,因此被视为“青春期危机”。

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只对异性的面貌、体态、装饰、举动、风度及其他美点产生爱意,其力比多弥散地朝向异性的形象,而未集中于与异性性器的结合(性交),有的学者认为如在该时遭遇到心理挫折,其力比多可能贯注于异性躯体的某一部分,如头发、足与衣着等,而成为恋物症的心理根源。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力比多集中于与异性性器的结合(性交),在此阶段称谓“性器欲期”或“生殖欲期”。在此之前则称为“前生殖欲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性变态现象,因此称为儿童的“多型性性变态”。临床方面也往往见到精神发育迟滞者(弱智、心理水平相当于儿童)可同时有两种或多种性变态行为。

评价 弗洛伊德性学说中的主要问题是其“泛性论”偏向。他特别强调性本能与力比多对人类行为的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健康正常人或精神疾病患者,思想、情感与行为莫不受到性本能与力比多的明显作用。这些影响有时人们能意识到,有时则居于潜意识内而不能意识到,但可以通过深入的精神分析发掘出来。弗洛伊德认为:对性过分压抑是导致神经症的主因;癔症发作的复杂症状也与患者早年的性经历心理创伤密切有关;偏执性精神病渊源于潜意识内的同性恋欲念,由于自我难以接受“我(一个男人)爱他(另一个男人)”的意念,从而转变成“我不爱他”、“我恨他”,经过投射机制而变化为“他恨我”、“他要害我”,最后形成迫害妄想;对于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症的罪恶妄想,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剜双目、自行阉割等离奇行为,也认为与伊迪帕斯情结密切有关。

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本能与力比多的作用,使原初追随他的C.G.容格、A.阿德勒等与他产生分歧,以后离开了他,先后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心理学派。以后,以K.霍妮、H.S.萨利文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学派虽只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但更为强调人际关系问题对人们心理健康心理障碍的作用,还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泛性论偏向提出异议。

弗洛伊德虽然提出过分严苛的性压抑对心身有损害,但也反对性放纵,并认为后者对心身与社会的危害性比性压抑有过之无不及(见性压抑)。因此,有些人将弗洛伊德视为“性自由”运动先驱者,是完全对他的歪曲。

弗洛伊德还认为:为了文明社会的发展,根据现实原则对性本能不进行某些限制,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然而,通过对性本能的升华作用,则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总之,弗洛伊德学说虽然存在着“泛性论”与主观唯心论等方面的错误、缺点,但在他丰富多采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中,也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并为现代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性学说,对临床医生诊治性心理障碍以及与性有关的精神疾患,也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与有效的治疗技术。

贾谊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