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周总理的伟岸形象深深烙印在同学们脑海中

周总理的伟岸形象深深烙印在同学们脑海中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周总理那伟岸高大的形象完整地跃然纸上,并深深地矗立于每个同学的脑海里而无不为之动情动容。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同一事物认识上的矛盾,并不都是非抓不可的……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持续地得到调动。”(引自《徐振维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而要做到持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须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所谓激活思维,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认知冲突,并由这一认知冲突所造成的不协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与问题密切相关的情境过程中去。这个过程一般也就是矛盾——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制造认知冲突必须以有价值的设疑为前提,教师将其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提问之中,使学生的求知心理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情意和思维等有机凝聚在一起,以致让智力活动始终维持在最佳状态。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积累,才能依据教材特点在课前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又能在课堂上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恰当地相机启激,因势利导,驾驭处置得当。即在学生难以应答的时候,激活其思路;在学生认识较肤浅的时候,使之导向深入;在学生理解有误的时候,将其引向正确;在学生意见相背的时候,做到心中有底。

我在教《几斤豆角》(参见S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一文时,先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在料定学生一般都不会对文中“总理没有发火”句引起足够重视的情况下,不及其余地发问:“文中说总理没有发火,那总理究竟该不该发火呢?”这一提问,因其是在看似无疑处生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整到最活跃的状态。

讨论过程中,大多数场依存性同学持“总理不该发火”的意见,他们的理由应该说也是比较充分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条。1.警卫员耐心地向对方说明过总理定下的规矩。2.坚持不肯收豆角。3.是那位同志悄悄将豆角放到飞机上去的,警卫员并不知情。4.在飞机就要起飞的时刻发现有豆角,既无法退,又不能扔,只好带回去。5.一路上,警卫员直嘀咕怎么交待,证明警卫员并不心安理得。结论是,警卫员在整个处事过程中并不存在可以指责的过错或不当,总理怎么会发火呢?这些同学对上文中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大多能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说明。

场独立性学生持反对意见,理由主要有两条。其一,警卫员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欺骗,因为不让总理知道就是企图瞒天过海,一个“溜”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一欺骗心理的外在表现。

其二,周总理反复告诫身边工作人员话语中的“不论”、“绝对”、“任何”等等用语分明强调不管何时何地何种境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无条件的,不付钱而收受几斤豆角,尽管不是警卫员的本意所为,然而此事在实际上已经变相为有条件的了,其结果必将使总理、政府和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三者形象都蒙垢,其后果之严重不堪设想,周总理焉能没有火?

这堂课自始至终充满着激烈的争辩,几乎每个学生都争着发言,急于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直到最后,大家激奋的情绪才渐渐平缓下去并转化为深沉的思索,最终形成了“第二种意见更合乎情理”的统一认识。原先认识有偏差的学生,一是由于解读语言文字的水平较低,以致产生理解上的盲区和误点,二是由于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以权谋私等种种不良现象的误导。就有学生认为,文中那位警卫员的所作所为,与现今某些干部公仆们相比,已经够优秀的了,何过之有?(www.daowen.com)

通过一番交锋讨论,同学们的思想认识又都提高了一步,一方面加深了对“一尘不染”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对当前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并由此自然而然增加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由衷的敬佩之情。因此说,这堂课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充分体现了“语文是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步根海语)的要义。可以设想,当同学们对心底无私廉洁奉公价值的认识有了升华之后,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无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据此,我们认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应该就是心智充分开启的课,就是思维无拘无束的课,就是才情蓬茸勃发的课。这样的课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上课伊始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本身就是求索动机产生的内趋力。这里所说的兴趣不止是原始的好奇,更是指具有特定意识的追求探究的心理倾向。前面所说的“有价值的设疑”的价值也正是在这里,首先,它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兼具发散性特点,具备一定的思维广度。其次,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是提一问,须顾及整篇的理解,以便将讨论逐步引向纵深,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第二、教学过程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提问既要紧扣教材内容,又须贴近学生认知实际,两者优化组合之时便能点旺学生求索的心智之火。具体操作时,应着重把握好设疑的难易度,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脑中有纲,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学生),有理有节地调节教学过程,并使每一过程中又有各自的兴奋点,让学生求知的热情始终处于饱满的状态。

第三、要让学生不断产生逾越障碍的积极心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应该是多种信息的交融,是各种思路的汇合,是不同观点的撞击。这就要求教师带领满含期待心理的学生在很少拘束(最好是没有拘束)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自由争论。鼓励他们或在论辩中争锋相对,或在争鸣中各抒己见,或在商榷中求同存异。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可以从反面为求得正确答案提供证据。由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

第四、要让学生自觉产生新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出来。上述这堂课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自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周总理既然应该发火而又为什么不发火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源于总理的宽容慈爱。至此,周总理那伟岸高大的形象完整地跃然纸上,并深深地矗立于每个同学的脑海里而无不为之动情动容。

“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引自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无疑就是成功的教学。的确是这样,施教之功,贵在启发引导,重在迁移转化,妙在开窍创新。上述这堂课的设计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将知识传授和思想熏陶有机自然地组合起来,尽力做到既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认识活动的参与,又重视学生兴趣、情感、注意、意志等心理成份的介入,促使学生在心智和情意两方面都能有所发展,这应该说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同时,这也必定是一个教师将语言学习的规律性、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语文中考的规定性这三“规”综合起来思考实践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