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记得小学、初中的语文老师对我们的习字训练抓得很紧,很严,很实,除了要练铅笔字钢笔字,还必得要练毛笔字。学写毛笔字,从描红开始,描红大体过关后转练小楷、中楷直至大楷。这样循序渐进地数年坚持下来,练得特别成功的,为左邻右舍写写春联什么的,足可拿得出手了。
小学初中九年间,令我们无法忘怀的是语文老师们会无一例外地一再强调“字如其人”,直到你耳朵里生茧。那种苦口婆心,那番循循善诱,目标一致地把一个信念传递给了我们:练字就是学做人。老师的话虽不多,却把练字的意义给点化透了,使我们最初练好字的目的性都很明确。尽管我们那时的理解甚为肤浅,技能还很有限,但认认真真练字的态度是不打折扣的,学好语文从写好每一个字做起正是那时候形成的朴素而管用的意识。回首往事,体验自己成长的经历,总觉得教书育人,灌输不失为是老师传道的一种好方法。
老师们传道有方,授业更是身教重于言教。一直记着小学四年级时的那堂习字课,范(存正)老师端坐于小方凳上,右手给我们作握笔示范的同时,左手拿起墨水瓶盖,将盖子口朝上平稳地放在毛笔的顶端,再往盖子里倒满墨水,一口气悬肘写下四个大字——“运笔平稳”。就在同学们的啧啧声中,老师取下瓶盖,抽我上去拔他的笔。第一次抽不掉,他令我再拔一次,结果还是没拔掉(其实我不敢太用力),老师笔下“用力”两字早已写就,只是笔画出现了原本不会有的顿挫。那时的我心里自然清楚,老师给我与他“较劲”的机会完全是事出有因。那是在我先前的一篇作文中说自己新种了十二棵树云云,范老师批阅过后,曾特地到我家竹园里验看过,这回老师不动声色地给我这样一个“殊遇”,便是对我写作文实话实说所给予的特别嘉奖。直到长大了一点,方知老师这般较真,是对我“文如其人”的最早启蒙。
事后的习字课上,范老师常从背后冷不丁地拔我们的笔,使枯躁的写字课变成了最有趣的课。而老师则每每是手下留情的,仅仅是无声的提醒罢了。批评指点时,老师也尽可能给足你面子,似这般来自于师长的宽厚仁慈,就是在父母那里也不可多得啊!这发生在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幕幕,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至今回想起来,却依然如昨天发生似的,历历在目。有些事就是这样,总让人刻骨铭心地记着而难以忘怀。
练过毛笔字的,都会有这样一个体验,就是帖上的字笔画越稀疏,临摹起来,其间架结构就越发难以布控。初二时练大楷,我们就是从临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大河上下……”开始的,其中有好几个字,如“北”、“风”、“光”、“千”、“万”、“上”、“下”等等,笔画都特别少,初临摹时颇有种新学剃头的偏碰上个大胡子似的感觉。待练到初有工架时,才如梦初醒般领悟老师授业从难从严要求我们的这番良苦用心。(www.daowen.com)
最让我们感念不已的还是那本无名氏字帖,字帖录写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全诗,字体是仿柳公权的柳体,笔画纤秀而遒劲,颇有点师出于刘而胜于刘的妙处。而且,那字帖上的字一反黑体成空心,就这不起眼的一个小小创意,让我们临摹起来有了更加清晰的框架线条感。师恩难忘的细节常常就在这样的不经意间!
说实话,老师这番别出心裁的创意,当初并没有引起我们更多的心动,倒是后来成了我们理解“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的最好的范例。现在细想起来,那时候也正值整个社会尊师重教气氛十分清明的一段时光,教坛少有那种以考分论功行赏的压抑感,老师们也正年轻血热而意气风发,敬业之心舒畅了,才艺出众的他们来几番“道气文心标风流”式的表演自然正当时。也因此一直记得,我们这所诞生才三年的远郊初级中学,一俟放学,常有体育老师带着一群娃娃,与柘林镇驻军官兵进行篮球友谊赛,娃娃兵为主的校队常常是胜多输少。为此,我常常思考着,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我们的学校何时才能再现这等素质灵动的风光风景呢?
多少年来,老师批阅学生的大字本,通常都是画一个大红圈以示对某个字的整体认可。王庸华老师批阅我们的大楷本,除了大圈,还有小圈,这小圈专表示对某一点、某一橫、某一竖、某一撇、某一捺、某一勾等的赞许肯定。尤其是在临摹之初,大家所得的小圈圈一般都远远多于大圈圈。这每一个小圈圈都蕴含着解惑的指点,老师如此细致入微的批阅,真不知要多费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有时翻开本子,当看到大圈套着小圈的奇特景象时,真比吃蜜糖还甜。
字如其人话素质,那时候不提什么素质教育,可那一代的老师自身素质都特别好,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都十分重视。就如这习字,如何传道,如何授业,如何解惑,引导都有术有方,使我们受益无穷。不才我辈如今也都退休了,一到老友聚会,免不了要感叹,现在有些年轻老师的字还不如自己孙儿孙女的字“板扎”(字写得工整),很值得教育部门领导的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抓起,纯粹的素质教育是容不得任何功利意识的。
大凡夕拾之朝花都自有其特别之处,或因有异“色”,或因有异“香”,或因有异“形”,因而数十年之后仍会让你念念而不忘。年逾花甲悟人事,深感人生必有三幸:生下来有父母的养育之幸,进了学堂有老师的启蒙之幸,走上工作岗位有领导同事的支助之幸。这三幸之中,老师的启蒙教育之幸显然居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而成为幸中幸。而师道之中,老师自身的素质是第一位重要的,舍此,这幸中之幸定然会大打折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