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建构与解构:摄影的人文观察

建构与解构:摄影的人文观察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视觉乌托邦”显示出摄影为权力服务的工具属性,摄影的视觉形式和传播内容,都必须服务于“乌托邦”建构的需要。具体来看,首先,权力用摄影图像建构“第二历史”,放大历史中有利于权力建构的部分,掩盖不利的部分。其三,摄影报道中的“选择性”,构建了视觉的“拟态环境”。前苏联新闻工作中的摄影造假,也是用摄影手段建构“第二历史”、烘托“视觉乌托邦”的典型。

建构与解构:摄影的人文观察

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在一般情况下,这里的“客观世界”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约定俗成,“历史”一词也可以用于指称“关于历史的文本”,如“清史”、“民国史”、“当代史”,实质上只是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叙述与分析。巫鸿认为,“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全过程”,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第一历史”,“第二历史”则是对历史的叙述,“第二历史因此不但记录和保存着第一历史,同时也取代和改动着第一历史。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摆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1]

照相机在历史叙述中的介入,从形式上消解了传统历史叙述的主观色彩,作为一种“机械化”的记录手段,其表面上的“客观”和“精确”,隐藏了拍摄者和传播者的主观参与,赢得了公众的“真实期待”。在过去,历史文本的传播局限于目击者的观察和叙述,影像复制技术的产生,用活生生的视觉素材,向公众模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想象,这就是一些学者所论述的人类在认知世界过程中的“图像转向”。

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到了“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问题,他认为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像摹写”,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由传媒经过选择性报道、加工后形成的“象征性现实”,由于大多数公众只能通过传媒来了解外部世界,长期浸淫在这一拟态环境之中并受其制约,公众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就会发生偏差。“拟态环境”说显示出传媒在当代社会议程设置和建构认知中的巨大效能,但也足以产生忧虑,如果媒体自身不能在报道和评论中把握平衡、公正和客观,“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的差距日趋扩大,就会造成公众与世界的脱节,成为一种认识困境。

新闻界、史学界作为“记忆工作者”,对于摄影图像的大量使用,捆绑着上述的“真实期待”与“在场想象”,等同于掌握了创造“第二现实”、“拟态环境”的武器,巩固了自身“记忆权威”的身份。意识形态的建构与普及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事实”的参与,“事实”是理论的佐证,一旦公众接受了“事实”,记忆就有可能被同化。

这里还可以使用“视觉乌托邦”这一概念加以阐释。作为空想的代名词,“乌托邦”向人类提供了关于未来的美好愿景,却也造就太多的问题。它指的是权力的拥有者根据自身需要,在想象中构建完美的图景,再通过权力开展社会动员,试图将“想象”变成现实。而过分完美的前景预测,往往超越现实能力之所及,于是,权力的强制就引发了现实的灾难。

反乌托邦三部曲[2]之一、乔治•奥威尔的《1984》所描绘的就是极权主义统治下的乌托邦设计。“老大哥”统治的“大洋国”有三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第一是“过去的改变性”,权力可以随意地改造历史;第二是“双重思想”,国民可以同时接受两个相互矛盾的事实,他们一面故意撒谎骗人,一面诚心诚意地相信自己的谎言,一手遮盖客观事实,一手却紧握这个事实,等到于己有利时便拿出来使用;第三是用“新话”缩小人类的思想范围,使人们拥有的表达思想的语言少得连思想犯罪也不可能,“新话”在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指鹿为马的服务于权力的语言体系。

“视觉乌托邦”显示出摄影为权力服务的工具属性,摄影的视觉形式和传播内容,都必须服务于“乌托邦”建构的需要。具体来看,首先,权力用摄影图像建构“第二历史”,放大历史中有利于权力建构的部分,掩盖不利的部分。任何有可能对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的画面细节,都有可能通过后期修改机制予以删除。这一现象不仅在摄影界有大量体现,相近的绘画界也不乏案例。

其二,虚假的摄影图像在问世初期是为了意识形态的建构,在意识形态延伸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更多的图像谎言来掩盖之前的谎言,以维护业已建构完毕的“拟态环境”。互联网的诞生,推动了民间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虚假照片的“威力”较先前有所降低,资讯的膨胀令民众更易接近真相,一些在形式和内容上极具传统意味的虚假照片,变得极易鉴别。不过,这类照片仍然层出不穷,显示出传统宣传模式的封闭性和对谎言链断裂的担忧。

其三,摄影报道中的“选择性”,构建了视觉的“拟态环境”。《1984》中“新话”的“全部目的在于缩小思想的范围”,即剥夺用于批判的思维工具,而选择性的摄影报道,捆绑着大量的后期处理,令媒体不可能以视觉形式呈现超越“拟态”的“真实现实”。因为这种真实的现实,可能会成为滋生批判思想的视觉土壤,这也就是“纪实摄影”这种具有强烈的揭露、批判精神的摄影门类在某些国家的某些历史阶段不受待见的原因。

中国的“大跃进”运动,作为一场乌托邦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促进,同样少不了“视觉乌托邦”的参与,最为著名的照片,是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的《一颗早稻大“卫星”》(署名“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拍摄),四个孩子站在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建国一社的一块“亩产3万斤”的“天下第一田”里,照片说明是:这块高产田里的早稻长得密密层层,孩子站在上面就像站在沙发上似的。

尽管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披露这是一张假照片,但“亩产3万斤”这样超乎科学常识神话,还需要用科学的手段去鉴别、分辨吗?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照片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是今天的我们所无法估量的。这张照片象征着当时“乌托邦”思维的阶段性目标,为“大跃进”运动中的各级政府塑造了学习的榜样,更转化为他们所面临的一种现实的压力

苏联新闻工作中的摄影造假,也是用摄影手段建构“第二历史”、烘托“视觉乌托邦”的典型。据杨政《我曾给戈尔巴乔夫修改过胎记——苏联照片修版师讲述人所未知的故事》一文介绍,苏联时期,每家报刊和出版社都有专门的照片修版师,负责领袖图片的美化工作。某次,赫鲁晓夫去机场迎接一位外国领导人,所有的随行人员都身着大衣,头戴礼帽,而照片上的赫鲁晓夫却没有戴帽子。一位修版师看到后十分生气地说:“苏联国家元首怎么能给西方人行摘帽礼呢?”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修版师就在赫鲁晓夫的光头上画了一顶帽子,最终发表的照片显得不伦不类——赫鲁晓夫头上戴着一顶帽子,手里还拿着一顶帽子。(www.daowen.com)

上面所说的,是利用摄影造假来建构意识形态和权力合法性的现象,而上文中已经提及的张大力《第二历史》展览和影像传播活动,则是一次令人钦佩的历史“解构”,具有丰富的政治学历史学涵义。

《第二历史》是艺术家张大力于2003年启动的工程,其基本逻辑是:通过搜寻尘封的图片档案,寻找利用虚假照片建构历史的痕迹,将原始图片和修改后的图片并列在一起并注明来源,以提供摄影造假的确切证据,并举行公开的展览以扩大这项研究的社会影响。分析《第二历史》展览所收录的虚假照片,可以找到特定的历史年代下,摄影图片后期处理的一些基本模式和造假目的:

第一,删除模式,或为特定的人物,或为能够反映问题但有违意识形态建构的历史痕迹。例如,在一幅毛泽东乘车检阅部队的照片中,高高昂起的火炮口也被抹去;在多幅鲁迅林语堂的合影里,林语堂都消失了。最为典型的一张,是毛泽东追悼大会的图片,“四人帮”当时尚未被捕,而照片发表时,四人同时消失。“文革”时期“四人帮”常用于抹去政治对手的手段,最终却被用于抹去他们自己,令其成为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摄影现象。

第二,突出模式,或通过裁剪,从构图上凸显某个人物的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或抹去“多余”的物体,用单一的背景使某一主体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1950年12月,毛泽东访苏会见斯大林的照片,背景中的其他中苏领导人都被删除。周恩来骑着马留影,其背景也从砖墙替换成了天空。

第三,上色与润饰模式,通过暗房着色,赋予画面更多的色彩,强化其“红光亮”的传播效果,通过对皱纹牙齿颜色、皮肤细腻程度的修改,美化领袖形象。

第四,人物替换模式。《第二历史》提供了一些报纸的小样,能够清楚地看到,编辑圈出了需要替换的人物,并在周围的空白处粘贴了可供替换的新的人物图片。人物替换和前面的人物消除,在《第二历史》诸照片造假手法中最能体现当时的历史观博古、江青、彭真、刘少奇等人在照片上的消失,不仅意味着他们在某一时期的政治失败,更意味着他们将从历史上消失,只有当权力对这些人物作出重新评价时,历史文本才有可能回到其原貌。

除了“第二历史”、“拟态环境”、“视觉乌托邦”这些概念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解释特定年代的虚假照片现象,既然权力控制了当时的所有传播媒体,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大量虚假照片的产生也是权力膨胀的结果,显示出权力对真相的毫无敬畏,这与那个年代对自然和人性的侵犯也是一致的。只有当媒体被赋予一定的自主权,成为相对独立的“记忆工作者”,并主动地致力于消除“信息不对称”、为民众争夺知情权时,权力试图掩盖真相的天性才会受到来自媒体的制约,这也是新闻媒体在某些国家被称作“第四权力”的理由所在。

不只是张大力,近年来,摄影家李振盛、许林等人,都在利用网络或讲座、出版等平台回顾自己在“极左”年代的摄影造假经历,但令人费解的是,仍有一些以回顾造假为题材的回忆录或新闻报道,公然地、热情洋溢地对摄影造假行为予以美化,而其所冠之名,常常是对领袖或祖国的热爱,这显示出传统模式下的摄影美学仍然在发挥影响,也意味着我们对虚假照片的“解构”,还需要作出更进一步的努力。

【注释】

[1]巫鸿.第二历史:改造历史的历史.美术馆,2010(1)

[2]分别为英国乔治•奥威尔的《1984》、前苏联扎米•亚京的《我们》和英国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