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东阳市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804398人。有576个姓氏,比2006年底统计的308个姓氏增加268个,增加的多为外来人口,且多为稀姓。其中万人以上姓氏28个,五千人以上45个,千人以上129个,百人以上440个,百人以下336个。
在东阳姓氏人口中,前十大姓有430769人,占常住人口的53.55%;前二十大姓637818人,占79.29%;前三十大姓751744人,占93.45%。
了解前三十个大姓,即可了解东阳绝大多数人口的迁徙流变。但人口普查的范围为常住人口,包含在东阳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不包含在外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东阳户籍人口。因此,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不是同一概念。例如王姓,与2006年底统计数据相比,不到四年时间,增加了17254人,增幅为31.5%,增加的人口绝大多数为外来人口。葛姓则减少了2065人,减幅为19%,说明许多东阳户籍葛氏在人口普查时属于外地常住人口。楼姓则由24863人剧减至12015人,减幅竟高达51.7%,其人口也由第九位降至第二十四位,说明楼姓人外出甚多。
本文介绍三十大姓,按人口多少排列,其分衍主要着眼市内。20世纪前,磐安的安文、大盘、玉山及诸暨之岭北周等乡镇一直属东阳辖境,也有所涉及。同一姓氏内的族派按入迁东阳的先后排列。分布广泛的族派,其分衍地不可能完全列举。对三十大姓代表性的村落,力求述其源。未见其谱牒的宗族则从阙。
南宋以前的世系往往存在挂靠、攀附、抄袭、伪托、串并等弊,即使源出一宗,也莫衷一是;同一名人,多谱共载;有时一谱之内,也矛盾扞格;甚或夹杂家族恩怨,扑朔迷离,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但尊重各族,以谱为本,各沿其说,不作考辩。同一宗谱版本不同,则依据年代在前的,也适当吸收今人研究成果。本文之完成,查阅三十大姓之新老宗谱三百五十余套数千册,其他书籍数十种,咨询数十人,历时半年,九易其稿。姓氏人口的来源和构成相当复杂,所见的谱牒也不够全面,叙述必有疏漏舛误,敬请指正。
一、 东 阳 王 氏
王氏来源多途。一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分别为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周灵王太子晋、周平王太孙赤之裔。二出自妫姓,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田和为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秦所灭后,齐王建之孙田安改姓王。三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被杀后,其子孙改姓王。其他有赐姓、冒姓、改姓的。
东阳王氏均为太子晋之裔,系出太原、琅琊两大宗。三槐堂王氏源出东晋大臣王导之裔王祐(即王祜),南里王氏系王导之侄王羲之之裔,皆琅琊王氏衍派。
南里王氏 王羲之曾孙王淮居孝顺里,王淮之子王颖携子熊之居东阳城内棋盘头(即棋盘街),熊之之孙王诚于隋开皇九年(589)徙居东阳玉峰,王诚孙王恭因故宅遭火灾迁往其任县令的青田;王恭孙王明(765~847)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从青田紫坑界牌回迁玉峰南里,为内纪一世祖。厚里王氏、瀛山王氏、侯庄王氏、鹤岩马涧王氏、竹里王氏、盘溪王氏、湲江王氏等均为南里王氏分支,衍居本市六石王村、八字墙、石马、西后里、石塘、石门堂、东王、杨溪、前宅、后宅、东山坞、十里头、江北坎头、下王等地。其中王明十三世孙王电(1133~?)南宋初年自天台泉溪(下王村)迁衍东阳十里头,十三世孙王墀(1164~1236)嘉定三年(1210)迁衍东阳王村。南里王氏名人有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沿江制置副使司计议官王霆、明代山西道监察御史王乾章等。
河汾王氏 唐吏部尚书王宏(827~904)于僖宗中和年间自括苍迁居东阳孝顺乡之合浦。追慕隋代大儒龙门文中子王通而溯其所自,以河汾为族名。后裔衍居鹤州、后田(金盘)、南华、王村、白岩、龙回、丽川、茜畴、下甲、麻车坑等处,元代有一支定居永康岩渡。横锦水库建设后丽川大部分村民迁居湖溪村南的新丽川(新里村),鹤州的大半村民迁楼西宅,后田大部分村民迁居郭宅三个村,其余散居东江、歌山、湖溪等镇八十多处。河汾王氏名人有清代宿儒王崇炳等。
画溪王氏 始祖王安北宋初年任职洪州(南昌)统制兵马,出镇金华,巡视部属时卒于东阳画溪,其长子王望(965~1057)守父墓定居王坎头。王坎头王姓为主,人口近万,为东阳乃至浙江省一姓为主的最大自然村。后裔衍居画水镇西田、下村、黄山、杨梅院、西山、方塘等村落。名人有抗倭殉职的王 等。
永泰王氏 北宋淳化二年(991),王祐孙、山东莘县人王睦任东阳县令,奠基巍山王宅。因地属永泰乡,遂以为族名。后裔衍居本市鹿峰、上村、佐村珊门等十来个村庄,分迁磐安、新昌、嵊县。
湖沧王氏 王祐曾孙、王睦之子王显(1018~1091)随其从叔、两浙转运使王雍寓居天台,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自天台迁衍湖沧。
璜潭王氏 以东晋王导为外纪一世祖。与画溪王氏、永康东夏王氏、义乌环溪王氏同为王安之裔。王安四子王绪之玄孙诚之(1164~ 1236)因弹劾史弥远被贬东阳县尉,定居南街登俊坊(原学前巷)。后裔聚居王潭,分衍马塘下、月塘、厉宅、横祥、荷庄、郭宅、紫涧、周村。
双岘王氏 始祖王谅于南宋嘉定年间自新昌长潭到金华从何基游,觅东阳双岘风水而占籍一都湖城。王谅四个儿子衍为旌孝派、沙城派、练溪派、桑梓派,后裔聚居麻车埠、骆店、地塔畈、桥头、桑梓等地。
凤林王氏东阳分支,以后梁大臣王重霸次子彦超(894~970,按《宋史》为914~986)为内纪一世祖。十三世王贺于南宋宝祐年间自义乌凤林(南青口)徙居东阳双溪江口(今为横锦水库所淹),廿四世大正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迁歌山下马庄(现名时雅)。另一支,廿七世世德万历年间自南青口迁东阳虎鹿和尚岩。凤林王氏还有分支衍居东阳仙坞、小王村、严甽等地。
柳山王氏 三槐王氏廿二世王福祥由永康罗村桥迁东阳五十二都石舍塘,福祥第四子禄海自石舍塘迁居柳山(今横店七一后山村)。后裔分衍本市东山、杨树蓬等村。
龙降王氏 与永泰王氏源出一宗。王导五世孙王国宝以王羲之玄孙王超之为嗣。王超之居新昌长潭(即今新昌澄潭),为长潭王氏始祖。龙降王氏以(王羲之十世祖)王吉三十二世孙王益为始祖。宋亡后王益从新昌长潭隐居东阳孝德里长林。后裔聚居王村光、龟山、光溪、山头、下甲、积塘坞、白溪、大塘光等村。名人有报业巨头王惕吾等。
下仓王氏 自义乌后塘迁黄田畈。
木衢王氏 三槐王氏之裔王玘元代中叶避乱迁居东阳西郊,玄孙志永(1396~1451)于明代永乐年间迁居马宅木衢桥。后裔分衍昌街、西塘、前马、上宅、上新屋等地。
凤山王氏 近代亦称上潢王氏。以王祐之孙王璇为内纪一世祖。与永泰王氏、湖沧王氏同宗,均三槐王氏之裔。王璇八世孙、王爚曾孙端翁(1264~1323)于元至元年间避杨镇龙之乱由新昌长潭卜居东阳六十八都凤凰山麓,族衍江北上潢、下凡、西楼、王户口、东溪、上下东园、湖田、棣坊、塘里、锦坊及白云杨大湖等村。
东溪王氏 山阴前梅王氏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状元王佐之裔于元明之际迁居江北王坑(今名王峰),后裔分衍猴塘角、荷塘下、上屋、杨大路、银坊、油塘下等村。名人有民国嘉湖镇守使王桂林等。
城南王氏 宋理宗时翰林、三槐王氏后裔王翰,居苏州阊门,其孙王福迁永康西街,王福十一世孙王谨(1549~?)明万历年间迁居八面山西北麓之夏溪滩。后裔衍迁本市杜城、前田、大寺下、画水下田等处。王谨长子王仁(1568~?)则迁居城内南街三思桥。
新昌南屏王氏东阳分支,三槐王氏之裔王绅随宋高宗南渡,迁居新昌安仁前梁。越六世至王德明,因乏嗣,以甥杨瀛入继,卜居南屏。瀛长子胜宝入赘南山。清咸丰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新昌安仁激战,王继宝一支避兵燹徙居东阳桑梓林宅。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王姓居民有72015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95%,为东阳第一大姓。
二、 东 阳 陈 氏
陈氏出自妫姓,始祖妫满系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妫满为陈侯。传至十世孙妫完,楚灭陈,公子完奔齐。其裔以国名为氏,以颍川为郡望。除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均为陈国国君后裔。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愍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愍公次子陈温之裔陈琏居固始,以颍川陈寔(104~187,即陈实、陈太丘)为嗣子。其他有赐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的。
东阳陈氏皆陈寔之裔,但其外纪世系普遍存在交叉、重合、串并、矛盾现象,导致族派之间也存在交叉、重合现象。南宋义士陈宗誉、学者陈黼、硕儒陈大猷、永康状元陈亮、天台武状元陈桂芬、现代语言学家义乌陈望道皆东阳陈氏衍派之裔。
路西陈氏 今谱作官桥陈氏。东汉陈寔之裔、南朝宋尚书陈元宝致仕后从河南颍川携家隐居东阳仁寿乡仁义里(即今横店南宫湾)。南朝齐中兴二年(502),子孙迁居路西。“路西陈”为南宋时东阳三大宅之一。后裔分衍柏塔、仁棠、官桥、前胡、学儒、张山头、后溪头、瑶村、松山、横溪、茶园、石水吉、光田、后明、楼下陈、尚伦庄、陈塘、上陈宅、下陈宅、柳塘、官棈、木衢、天桥山、上陈、金良、猴塘角等村,村庄名多带“木”。其中十四世像叔(1064~1138)衍居柏塔,十六世德先(1151~1196)衍迁仁棠。南宋嘉定年间,十八世陈顺(1182~?)、陈俊(1185~1257)兄弟衍迁横溪,陈恢(1185~1261)衍迁黄沙溪;陈椅携子陈周(1192~?)衍迁柳塘,后裔分衍杜山、殿口、沧江等村;二十世传道(1263~1310)避杨镇龙之乱于元至元末年衍迁官桥。陈元宝之裔敦本南宋后期衍迁嵊县,明嘉靖年间,敦本十一世孙献明(1552~1602)、献敬(1554~1603)兄弟随父自嵊县回迁东阳十八都金交椅和周公岭下。路西陈氏名人有南宋武榜眼陈炎、清代堆塑家陈声远等。
西湾陈氏 南朝陈宣帝之孙、始安王长子陈长清,因其父在王位争夺中失败,于陈后主在位时遁越(绍兴)脱于难。后自越辗转括苍,又偕弟陈长绵自括苍隐居东阳根溪(或称前根溪),为西湾陈氏始祖。其裔衍迁南岑、西湾、石门陈宅、山泽、松山、新屋、长祥、下王、塘岸、下新庄、岱溪等村及永康等周边县市。陈武帝之裔陈允之三十世孙则从陈山头迁居三都湶塘(勤裕),后裔分衍白泥墈。明永乐年间,山泽陈氏裔孙陈文吉衍迁怀德乡梨坑,衍为梨川陈氏。山泽陈氏名人有宋绍定二年进士、吏部侍郎陈大猷(陈大猷见于多家陈氏宗谱)。一说西湾陈氏系山泽陈氏分支。
根溪陈氏 陈后主之裔、唐末吏部尚书陈光忠(764~848)携子景平自江州迁往湖州,由于时局混乱,避居永康尚书堂(永康桥下)。其孙奓(831~894)隐居不仕,迁居安文根溪(或称后根溪),子孙以木为号,衍为八派。马宅镇石樚陈氏系衍派之一。西湾陈氏、大杨陈氏、松山陈氏、梧岗陈氏、横溪陈氏等均同源或为根溪陈氏分支。裔孙陈黼于南宋嘉定年间从永康迁居东阳五十七都仁寿里,为群峰陈氏祖。裔孙陈聪(1224~1292)于宝祐元年(1253)自根溪迁衍南马下格,作《根溪徙居大杨记》。裔孙大材(1491~1542)于明代嘉靖年间自永康石川迁居东阳二都水阁塘,后裔分衍铁店、楼里、梨坑、上社姆殿,称梧岗陈氏。陈光忠廿九世孙元良(1355~?)自永康棠溪迁居东阳葛府官基(蔡大塘侧),其裔希仑(1556~1622)、希亮(1558~1604)兄弟于明万历年间衍迁南马前金。龙川陈氏陈亮四子陈涣依外家自永康龙窟迁义乌绣川,其十二世孙文梿明代后期自绣川迁东阳白云后上田。陈亮幼子陈涵之裔守护于明正统年间从永康柏石王村衍迁东阳十八都之株家陇,后裔分衍东白山陈家、石桥头、牌塘及城内东门等处。
安文陈氏 以陈寔为外纪一世祖。系陈寔十九世孙、陈后主之弟宜都王陈叔明之裔,奉陈光忠为外纪祖。光忠以下为“光忠——景平——奓(字阡)——世 ——惟胜(胜)”。裔孙锦江在同治十一年(1872)所撰谱序中说:“盖由元季兵燹之后,全谱毁坏而无存,外编搜寻而莫得。”陈叔明十三世孙惟胜(891~971)于五代石晋天福年间自永康龙山后宅尚书堂迁居东阳安文,为安文陈氏内纪一世祖。惟胜生五子,衍为深溪、东溪、文溪、双溪等五派,分衍对坞、檡树下、下洋、柏树里、东庄、七秩塘、平畴、王坑、东祥、孔村、新田、支百坑等地及周边县市。
柽溪陈氏 宜都王陈叔明之裔。以陈寔为外纪一世祖,廿九世光道为下陈祖,从弟光忠为上塘、上陈等派祖。光道八世孙表仪为下陈内纪一世祖,表仪次子克方自台州大田头迁居马宅下陈。光道从弟光忠世系则与根溪、安文谱类同。光忠十一世孙宗誉子大恂迁衍上塘,宗辅子大功、大猷、大礼迁衍松山。十二世孙大忱、大宪迁衍上陈,大恽迁衍柳塘。后裔分衍松山、石门、上塘、岩弄、上陈、柳塘、孔村、陈九坞等处及义乌等周边县市。
亭塘陈氏 宜都王陈叔明之裔,与路西陈氏同宗。刘宋时已定居东阳仁寿乡,以陈元宝为外纪一世祖。陈寔之裔陈洪(954~1022)任东阳教授,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自富阳隐居城北甘溪之小岭,玄孙元寿(1086~1147)北宋末年迁长塘(亭塘),后裔分衍东门、陈宅街、茶园、前陈、龙溪、胡村、竹园、千祥云头、马宅赤岩、城东啸陵等十余处及义乌、诸暨等县市。元寿玄孙陈毅(1238~1324)之玄孙佑翁(1343~?)、震翁(1365~1446)、坎翁(1368~?)等明初落籍茶园。陈毅从兄、礼部尚书陈镐(1219~1276)南宋淳祐年间迁义乌大陈,衍为龙溪陈氏;陈镐十一世孙自恩(1471~1548)明弘治年间回迁东阳江北湖田,为清溪派祖。亭塘陈氏名人有元代著名隐士、文学家、自号“鹿皮子”的陈樵等。
松山陈氏 以陈寔为远祖,以陈阡为外纪一世祖。陈阡十二世孙绍年(1163~1261)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自安文东溪迁居东阳松山。后裔居上东陈、下东陈、厚昄(后马)、大溪、月塘、茆松、杨坞、东山、楼门、金鸡墩等村。名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橹等。
龙邱陈氏 以浦江人陈霖为内纪一世祖,廿四世联祥(1728~1773)于清代乾隆年间自浦江徙居东阳千祥,分衍可留(东一)。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陈姓居民有58370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26%,为东阳第二大姓。
三、 东 阳 张 氏
源于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被赐姓张氏。春秋时黄帝之裔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其他有赐姓或改姓的。
龙潭张氏 三国张飞之裔。天长县主簿、清河人张文采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弃官避乱奔东阳,隐居于东阳城北之龙井。十四世张潭南宋淳祐年间卜居屏岩,廿二世张才于明初永乐年间回迁龙井,其孙张珣、张瑗兄弟成化年间迁居江北蟾院。文采之弟文衡则迁禹山。
西坡张氏 张良之裔。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张宏靖自临海迁东阳城内后街,命其居地为“西坡”。后裔分衍张麻车、谷岱、流贵塘、上头畈、南塘、孔村、榧坞等地,其中廿五世孟杰(1400~1472)、孟稀(1407~1453)明代中叶迁湖溪南塘。
屏岩张氏 张良之裔。唐高宗朝参知政事张文瓘(606~678)七世孙张让(字宏恭,850~916)于唐末乾宁二年(895)二月避董昌之乱从临海巾子山下之龙井迁居东阳屏岩山麓。后裔分衍张山坞、王隐坑、板榧、官桥、下新屋、龙山凤、双月塘、东山、西山、维田、上湖田、马宅田心等地。其中张让二十世孙崇珊(1438~1517)明弘治初年因庐墓定居张山坞(旧名观山)。屏岩张氏名人有元代史学家张枢,当代育种专家张彦考,中共十六届和十七届中央委员、前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等。
前山双湖张氏 盛唐名相张九龄六世孙意仁迁东阳,为禹山派祖。意仁十世孙张泽为前山派祖,张渭、张治为双湖派祖。
托塘张氏 唐左司郎中张定由清河迁山东东平府寿张,又迁河南开封。其裔张潮,五代时出宰东阳。后晋开运二年(945),魔寇发难,率长子天贤战于官清岭,父子同日殉难。次子天宥匿城西莲塘内啖莲实而托生,后因名其地为“托塘”。后裔聚居里托、外托,明清时为城内六族之一。乡间分衍湖沿、湖溪、里塘、炉庄、图江、东门、西山、炉塘、雅坑、张宅、王滩、南上湖、栚树头、中湖头、荆浦、樟塘、横祥、陈大塘、杨店、上湖田、里家塘、西张、麻店、傅店、白塔墩等村。其中十九世张盛(1371~1451)明永乐初年由托塘隐居湖溪,后其七弟张明、二弟张德相继迁衍。张进(1387~?)永乐年间迁衍横店杨店。二十世张鹏(1437~1509)、张鸷(1448~?)兄弟景泰元年(1450)迁衍石门张宅。廿三世从信(1510~1582)万历初年迁衍雅坑。托塘张氏系市内张氏人口最多的一族。名人有宋敕赐“冲素居士”的张志行,明四川布政使司左参政张大轮,明末兵部尚书张国维,抗清英烈张良寅、张贵等。
五马张氏 张九龄六世孙张沂,宦游永嘉之张溪,为永嘉张氏始祖。张沂曾孙台典执教吴宁,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迁居五马山之阳,为东阳五马张氏始祖。后裔衍为黄砂、蛟山、大田、西张、马山、美里等派,衍居大田头、张山头、石笋头、米塘、莲塘、深塘、高塘、富贤塘等“三头五塘十二村”。
珏芝张氏东阳分支,张良之裔张稷(451~523)齐永明五年(483)任剡邑令,留居嵊县桃源乡珏芝里(今嵊州甘霖珏芝)。其中十七世张源(又名天与,1012~1086)于北宋熙宁年间任白峰巡检司使,遂由珏芝村迁居白鹿峰下,分衍东阳的支派有佐村的谷溪派、巍山张家村的巍东派。市内分衍谷岱、白峰等地者,为鹿峰张氏。张稷二十世孙张颢(978~1033)北宋天禧年间迁后张,衍为罗屏前张、后张的泗溪派。
璜溪张氏 又称东白张氏。始祖张辰(1088~1170)因赘于葛仕宏,于北宋政和初年自温州霞城迁居南马璜溪。后裔分衍南北两乡的下宅、上宅、旧屋、新屋、南田、前田、麻车、学礼院、白殿、卢头、虎眼坑、台盘、地塔畈等地。
仰高张氏 以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为远祖。源出中山贵溪,汉初有竞父者,居中山贵溪。裔孙张杰(1095~1173)世居天台,宋靖康元年(1126)被东阳金姓聘为塾师,赘于金氏,建宅于东街张宅巷。以其地系仰高坊所在,遂以“仰高”名族。后裔分衍江北亭塘、横店杨公岭、巍山茶场及西朱、青石等地。其中十七世张坚(1410~1489)迁杨公岭。
社姆东演张氏 南宋大臣张浚曾孙张鲁(1174~1248)于绍定元年(1228)自临安迁衍东阳社姆,张鲁长子张高则自社姆衍居诸暨东演。
双塘张氏 礼部侍郎张标玄孙张融自温州迁居仙居官路,为内纪一世祖。六世张细于南宋后期居南马之博妆桥,继迁仙居横溪黄金盘;七世张飏因庐墓率两子张槐、张柏于宋末自仙居迁南马双塘,衍为东西两房。
匙岩张氏 张良长子辟疆之裔永茂北宋初年任婺州判司署乌伤,迁居义乌苏溪溪北。十世友谅南宋嘉泰年间迁居义乌大陈三村龙溪,为龙溪张氏始祖。友谅八世孙光国(1429~1471)于明景泰年间衍居虎鹿匙岩山东南麓之璜潞。
锦溪张氏 新昌澄潭张氏分支。明成化三年(1467),澄潭张氏七世祖张清夫从新昌西之槐潭(即今之澄潭)迁居东阳虎鹿石孔塘,其长子张机再迁白溪江边桥头(锦溪)。
巍东张氏 张良之裔张景明于后晋时迁居天台泉井。景明之裔张子东(1466~1550)于明弘治间由天台迁居东阳巍岫东之祝家,因地处巍山之东,故称巍东张氏。清雍正年间,仁程(1607~?)之子朝安、朝容、朝宁迁居尖山(今属磐安),不数年,朝安、朝容又迁廿七都之东石井,衍为上下两宅。
安徽宁国张氏东阳分支,张良之裔。为避兵乱,张金木于清咸丰二年(1852)随安徽宁国程氏自江西贵溪迁居虎鹿仙湖塘。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张姓居民有56778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06%,为东阳第三大姓。
四、 东 阳 吴 氏
远古有虞氏,金文中虞、吴两字相通,舜的嫡传子孙以虞、吴为氏,山西吴氏即是。吴氏大部出自姬姓,系黄帝直系后裔。黄帝廿四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幼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太王属意姬昌。太王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主动让贤,南下荆蛮,建立句吴,春秋时为吴国。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子孙以国为氏。仲雍的后代被封于虞国,属于姬姓的分支,公元前658年虞国被晋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其中也有部分改姓吴的。
其次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吴权之后裔,夏商时代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也称吴。此两者分别属于以国名和氏族名为氏。此外有少数民族改姓的。
东阳吴氏均从外地入迁,始于五代后周,多数于南宋迁入,迄今有十三个宗族十四个房派,皆泰伯十七世孙吴王寿梦之裔。其中除高砂一族为寿梦长子诸樊孙夫差之裔外,其余均为寿梦幼子季札十九世孙、东汉名将吴汉之裔。
升苏(船山)吴氏 暨阳吴翥家族少邽派,始祖吴商翁(936~997)原居诸暨陈宅,五代后周年间入赘东阳城北许氏,访胜定居升苏乡二都灵山。以乾房世居地钱家(古名钱家庄,俗称钱家,今诸暨岭北船山村,原属东阳)环山形胜如船,曾以“船山吴氏”为族名。后裔衍居江北三角塘沿、洽澄、上潢、东富,上卢之宅公下、楼里,六石之油塘下,南市街道之马家。名人有北宋太子太傅吴卿、咸阳大将军吴如嵩等。
灵岳吴氏 梁银青光禄大夫吴全智后裔吴良(1080~1168)、吴琪(1084~1165)兄弟南宋初年自仙居迁居东阳。后裔聚居于南马镇的前宅、南马、瑶村以及南市街道的渼陂下和高塘。其中十九世文相(1523~1608)于嘉靖末年分衍南马。灵岳吴氏名人有始祖、北宋吏部侍郎吴琪,南宋创安田义塾的吴文炳等。
南岑吴氏 仙居吴全智八世孙吴芾(1104~1183)任婺州知州时,令其次子吴洪(1145~1212)从学于吕祖谦主师席的友成书院,遂筑墅于南街恺悌坊。吴洪辞官后奉父命于乾道九年(1173)定居东阳。后裔居城内之和平、南门、城西,为明清时期城内六族之首的“南街吴”。乡间分衍白云之西庄、学陶,江北之湖塘、锦坊、塘下前、王山坞,六石之东后里、下马柴,虎鹿之石埠头,佐村之宝山,东江之新城,湖溪之前阳、擎天丘、光明,横店之新荷庄、后周、三景头、赵宅、良渡吴宅、八一三间头、湖塘头、苦竹岭,南马之下和塘等七十余地及磐安、义乌、嵊州、新昌等县市,其人口居东阳吴氏第二位。名人有南宋父子进士少师吴芾、浙东江西常平司提举吴洪,明翰林院庶吉士吴泽,文渊阁经筵讲官吴正,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吴昉,抗倭名将吴良知,近代火腿营销业先驱吴嘉芝,一心办学的吴允让,中共东阳县委第一任书记、经济学家吴兆莘,民国将领吴望伋、吴允周等。
高砂吴氏 义乌碑塘吴氏分支。始祖吴文(1152~1217)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迁居高砂,聚居于画水之吴宅和檀塘。名人有始祖、南宋长沙知府吴文,清代义士吴奎等。
高城(外厅)吴氏 永嘉吴延圭(1192~1239)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随父吴夔、弟万里寓居城北栖真观前,转迁义乌龙回,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访胜定居高城。后裔衍居南市街道之高瑶山、朱山、岭脚、新塘沿、下杨坞,横店之马桥坞、下校头、三景头,南马之胡村,画水之金塘,歌山之乔宅,磐安玉山之孔畈。名人有清初山海关守备吴廷栋等。
盘谷吴氏 与高城(外厅)吴氏同源。始祖吴万里(1194~1264)系高城(外厅)始祖吴延圭之弟,随父兄经商,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迁居东阳城北栖真观前,继而访胜盘谷而居。后裔衍迁南市街道之黄坭塘、上杨坞、南溪、高瑶山、沧江,湖溪之下园。名人有南宋大理寺评事吴章等。
垕吴氏 始祖吴德彰(1203~1290)世居诸暨岭后,南宋绍定元年(1228)到东阳石洞书院寻访朱熹遗稿,归途被石潭俞翁挽留,主鹿山书院师席,次年妻以女,遂定居。德彰幼子效澄(1239~1261)迁衍吴良,效澄七世孙锡禅迁衍湖岑,其弟锡新迁衍泮田;锡禅兄长锡祐(1372~1441)之长子大彬(1396~1420)迁衍祥湖,次子大 (1399~1456)迁衍白坦,继子大升(1427~1484)迁衍湖心塘。锡祐三子大杉(1408~1485)世守吴良,生十子。长子仕琩(1427~1479)迁衍岩口,三子仕玑(1436~1508)迁衍腴田,六子仕瑄(1445~1483)、七子仕玥(1449~1520)、十子仕玺(1480~1547)迁衍香潭,九子仕玖(1465~1536)迁衍夏溪潭。分衍六石之下汪,巍山之乃赓塘、新屋、仙庄,歌山之南山坞、塘下、士林下,吴宁之东街,江北之桑园,横店之杨坑,义乌之楂林等六十余处,为东阳吴氏人口最多的一族。名人有南宋礼部侍郎吴肃,清内阁中书吴光镐、安徽布政使吴品珩,近代音乐家吴梦非、教育家吴英、实业家吴味经等。
岘荆吴氏 始祖吴程(1244~1314)于南宋咸淳年间自义乌八里桥隐居东岘峰下。后裔聚居于横店塘溪、牛背垅及嵊州潦湾等地。
高城(里厅)吴氏 义乌青口吴氏分支,裔孙吴清(1247~1308)于南宋咸淳年间访胜卜居高城。后裔分衍南市街道之高城、大桥、黄庄、洗马塘、西坞,佐村之两头门、石桥,白云之旺店、高丘,横店之洪塘头,金华之吴大塘、杨家。名人有抗日英烈吴复夏等。
甘井吴氏 为盘谷吴氏之分支。始祖吴杞(1186~1259,盘谷谱为1258~1319)系盘谷始祖吴万里玄孙,宋末元初访胜定居白云甘井。后裔分衍江北洽澄、巍山任宅、歌山尚侃。
长林吴氏 新昌吴有文,元代初年访胜至长林(即今之歌山方村)而定居。后裔衍迁巍山镇的应村山及佐村镇的前塘村。
鸡峰吴氏 天台吴尚愍(1454~1520)于明成化年间访胜定居巍山鸡啼峰西麓之黄坑。后裔衍居白云之骆村、白云洞、麻车,磐安尚湖之栗树山。
林口吴氏 新昌上小余吴氏之吴伦(1460~1533)于明成化末年(1482前后)游学于吴宁,爱佐村林口秀美而定居。后裔聚居于佐村之上林口、石井坑以及巍山镇的下林口。
以上为十三族,以下为十四派。
义乌祥贝里宝塘吴氏一派 义乌青口岭吴氏宗族分支,明初徙居六石里宝塘。
义乌大元族西宅、东宅、南宅三房共十一派 元明清时陆续分衍东阳,西宅派分衍山口、社姆坑、虎鹿夏沿、白云新庄四派,东宅派分衍白云坞门(分里坞门、外坞门)、石桥头、杨大坞、泥塘(分新庄和吴山)、马宅上马、六石两头塘六派,南宅派分衍巍山罗店(分罗店、岭下、黄坑)。
永康厚唐族两派 皆仙居吴全智之裔。明景泰年间徙居东阳章岩下,因修建南江水库而移建于横店新建(因新建一村,即以“新建”命名)。另一支则于清代道咸年间迁居千祥降祥村。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吴姓居民有50479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28%,为东阳第四大姓。
五、 东 阳 金 氏
金氏最早出自黄帝之子少昊,少昊统治天下,以金属为标志,故有金天氏之称,子孙将其简化为金氏。其他有改姓、赐姓、以国名为姓、以官名为姓的。
东阳金氏,均为刘姓所改,均系汉室宗亲之裔。刘改金的原因有四:一是谶纬之说,刘秀少年时,听从宛人李通“去帽解刀,可以为王”(帽系繁体“劉”字的“卯”,刀即“刘”字的立刀旁)之说改姓金,称帝后复姓刘;二是避吴越王钱镠之讳(“刘”、“镠”同音)而改姓金,茶场中山刘金氏十三居之大部属此类;三是为防元兵报复而改姓;四是军籍不得复姓刘。
茶场金氏 统称十三居金,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裔。世居天台孟岸的刘曦(886~958)为避钱镠讳改姓金。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入赘骠骑将军凌齐云,后随眷定居巍山茶场。曾孙从鉴(975~1047)有四子十三孙,同居茶场溪滩的东西两地,四代不分家。又三传至刘改,全家五百余口“七世同居”。北宋元符年间因洪灾散居多处,泛称“十三居”。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令有司立义门书“江南第一家”旌表。除四居金容入赘朱氏、九居仅刘护的一分支居庆元(宁波)府外,余皆改刘为金。衍居东阳者有紫岩山、后岑山、淑玉堂、甽干、金家、梓涧、佐店、象山、宅口、西庄、黄西塘、金店、白水湖、白牛畈等一百三十余个村庄。甽干为九世金炆(1132~1195)始迁,十七世天民永乐十四年(1416)引江水入村,更“桃园”之名为甽干。金店为十一居刘钿七世孙金立(1070~1135)为避水害从郭园迁衍。岢山为三居九世金瑀(1098~?)南宋初年从暨阳金家衕回迁。淑玉堂为十五世胜芃(1137~1191)携其子金端(1166~1227)宋乾道九年(1173)由暨阳金家衕回迁。后岑山为二居刘翰二十世孙金驰(1342~1414)于元明之际从南溪迁衍。茶场金氏名人有北宋名宦金从鉴、明河南布政使司右布政金淛、中科院院士金玉玕等。
岘西金氏 其先祖为汉代长沙王。裔孙刘暤随宋高宗南渡,择东阳城西北金宅巷定居。前五世皆姓刘,至六世改姓金。后裔衍居山头金、尚侃、仁山、塘头、新金宅、上西庄、横店后周、良渡、芙蓉塘、莲塘下、前山、金宅、后大路、古城、高畈、土地殿、金村、王坑岭、山岩口、下里坑、金家庄、矢下、石桥头、南田畈、东田畈、下午庄等村。其中八世善应(1334~1385)于元明之际迁衍白云南田畈,原珪(1347~1428)、原璋(1349~1407)兄弟洪武初年自城北迁衍良渡,九世文智(1368~1419)洪武末年迁衍尚侃。岘西金氏名人有明福建布政使司参政金肇元、清代寿高百岁的副将金超、中共三大代表金佛庄等。
木香金氏 其先为光武帝近支。光武帝建立东汉,其支系复姓刘,而木香一支仍姓金。其裔金原贞,宋进士,任台州教谕,元初避乱迁居东阳南门外。原贞之孙孟明居城东,植木香以自赏,鹿皮子陈樵作记赠之,遂号“木香金氏”。分衍张家畈、陈彰、南门金家旧宅、大寺下、大塘光、茅篷、桑园、西郊陈庄、平原山等地。
坦阳金氏 奉汉光武帝之孙义阳郡王刘辉为远祖,至刘辉廿五世孙刘圻避钱镠讳改姓金。刘辉四十三世孙金德高(1391~1461)明永乐年间自义乌崇儒徙居东阳南马泉府,以德高之号坦阳为族名。名人有铁路运输专家金士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正昆等。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金姓居民有40421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03%,为东阳第五大姓。
六、 东 阳 李 氏
李氏出自嬴姓。尧时,黄帝之裔皋陶之子伯益被赐嬴姓,子孙三代世袭大理(掌管刑狱的官)之职,乃以官为氏,称理氏。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被商纣王处死,其妻携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得以活命,于是改姓李。理氏改为李氏还有一说,利贞后裔、道教之祖老子姓李名耳,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音同,便以李为氏。其他有赐姓、改姓的。
桂坡李氏 唐宗室之裔李舍(1045~1121)从福建徙居睦州,于北宋元祐庚午(1090)迁居东阳城内南门积庆坊里仁里,后裔衍为桂坡李氏、木香李氏两支。李舍玄孙李侃(1122~1180)南宋初年迁城内东北隅新安街为中心的区域,以其地多桂花树,“桂发而子孙必应科目”,称桂坡李。以地处城东,也称东李,为南宋城内四名家之一。乡间分衍李宅、西河、石门、南上湖、西堆、梅丰、姜山头、双牌、上溪田、雅溪连、东里塘、西坑沿、虎路岭、后周等地。其中十四世李沂(1392~1442)明宣德初年迁李宅。桂坡李氏名人有南宋抗金殉国的李诚之、太常博士李大有、工部尚书李大同等。
孔山李氏 也称堂鹤李氏。南宋建炎四年(1130),孔子四十八世孙孔端任避金兵择东阳南岑居住,其子孔琪娶东李女为妻,生孔袺、孔裕二子。因妻舅无嗣,孔袺过继给李氏,改姓李。孔裕也无嗣,李袺意欲归宗,但已考取秀才,不能改姓,只能死后归宗孔氏,俗称“活李死孔”。后迁李宅,再迁堂鹤,衍居奎吾堂、平腴两地。
瑞嘉李氏 中唐名将李晟(727~793)之裔李珉南宋初年出任婺州儒学,南宋绍兴末年,其子李乾迁东阳永宁乡瑞嘉(今巍山李村)。后裔衍居东阳城东门、地塔畈、宽坞、祥庄、后李宅、下楼、三甲院、蛟塘、后金塘、凤仪塘、西坑沿等地。
木香李氏 也称“东街李”。李舍八世孙光润(1249~1314)因痛心故国,于元代初年退隐十字街北之大明堂,建木香亭,后以此名族。城内聚居于以东街中段、梓城巷、十字街及上市头为中心的区域,为明清时期城内六族之一。乡间分衍金盘、凤仪堂、三甲院、油麻塔、夏楼、樟树下、桑梓、竹园、沧浪、苞竹、绕溪、清潭、下潘、麻车埠、五仓塘等地。名人有父子翰林李品芳与李福简、学者李昂青、法学家李祖荪、中科院院士李正武等。
瀫溪李氏 源出华川李氏,明初称庙口李氏。唐室之裔、安抚使李禄本为金华人,仕元累官河南安抚使,因失机避罪义乌下强埠,削迹庵寺,易姓为王。李禄玄孙李震(1349~1408)元末明初随父避乱缙云,又迁东阳城内城隍庙口熙春坊(下梓城巷),李震幼子士懋(1367~1428)明初迁东阳瀫溪(今古渊头)。名人有明代进士李学道、清代学者李凤雏等。
华川李氏 北宋开国将领李处耘(920~966)十世孙、安抚使李禄(1208~1274)迁义乌平桥,为华川李氏始祖。后裔七八千人,居义乌、东阳、金华等地三十余个村庄。东阳以莘桥头为多,李承硖于明嘉靖年间入迁东阳莘湖北。
西溪李氏 以李育春(1308~1349)为一世祖。十一世国禄(1580~ 1648)于明末从金华迁东阳白云下昆溪西雅店。
孔源田李氏 唐高祖李渊廿二子李元婴之裔,以元婴廿七世孙启梅(1492~1571)为内纪一世祖。启梅十世孙永连(1834~?)于清末从江西新城(今黎川县)孔源田迁居东阳六石油塘下。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李姓居民有39608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92%,为东阳第六大姓。
七、 东 阳 徐 氏
徐氏出自黄帝后裔、颛顼玄孙伯益之次子若木。其裔以今江苏泗洪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徐偃王时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羽在周敬王八年(前512)被吴国吞并。徐国灭亡后,徐氏族人以国号为氏,大多尊奉徐偃王、徐子章羽为得姓始祖。另有源于子姓的,出自商朝徐氏部落之后,以部落名为氏。其他有少数民族改姓的。
东阳徐氏均源于嬴姓,有三元、泮东、前城、双泉四族,华祥(永康双锦)、安山坞(永康上考、龙山)、禹山(永康龙山)、东门(义乌绣川)、文祥(义乌绣川)五派。
三元徐氏 始祖徐回,唐会昌二年(842)为东阳县令,卒于东阳,子孙庐墓以居。九世徐感(1006~1085,原名岳)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正月廿六定居东阳浦潭(今为横锦水库所淹),其幼孙徐懽(1170~1166)徙居金蒙,徐懽子世暐(1087~1184)迁衍印谷(上双溪),世益(1089~1174)迁衍三元,世导(1139~1208)、世刚(1145~1197)迁衍学陶。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同里之徐世益(字彦章)、徐善果(字千秋)父子及施沐分别中贡元、省元、漕元,因以“三元”为族名。明中叶衍为夏溪、浦潭、观里、岭下、双溪、学陶、车门七房,分衍及移民苓谷、学陶、横岩、光里湖等188个自然村。其中廿一世文崇(1416~1498)明正统初年赘迁光里湖。
泮东徐氏 谱称始祖徐锴(938~1011)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自会稽迁东阳城内上市头。以居泮水东侧,故称“泮东徐氏”。至十二世衍为七派,后裔迁衍大处、桐川、下楼、高园下、学龙口、学儒、曲塘、徐宅、勤裕、则坑弄等地。其中十三世徐荣(1385~1457)于明正统年间自上市头迁居徐宅。泮东徐氏名人有学者徐次铎等。
前城徐氏 始祖徐唐生(1024~1085)于北宋庆历年间自嵊县漱石迁东阳长乐乡,复自长乐乡迁前城双涧(徐田),历五世分为六宅。市内分衍西宅、上宅、象溪滩、新屋、里胡、中央文、孔潭、麻车等村。
双泉徐氏 始祖徐伯川(1093~1186)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从龙游灵山迁东阳城东北隅,其曾孙徐雝(1155~1225)于南宋中叶在居地凿双井,因以双泉为族名,明清时为城内六族之一。至九世衍为石塘、燕山、石鼓、瑞竹、御史、砖门、知县七派。后裔居城北潼塘,乡间衍居燕山、石鼓岭、召庄、学士宅、枫树下、学研徐、八达、象螺、河头、水阁、青山头、上村等地。其中十一世道元(1402~1482)明初迁衍燕山,十六世徐旦(1483~1550)迁衍青山头,十九世洪范(1617~1695)明清之际迁衍河头。双泉徐氏名人有明代福建按察司佥事徐隆、福建建宁知府徐子玉、奉旨出使安南(今越南)的徐珙、弹劾权阉刘瑾的徐玘,清代文人徐大酉,工程院院士徐更光,当代企业家徐文荣等。
以下为五派。
华祥徐氏 永康双锦徐氏分支。始祖徐泽于五代末北宋初自金华城南小清迁居永康城北坡塘,廿一世徐泗自坡塘迁衍东阳华祥,后裔衍迁千祥后周等处。
安山坞徐氏 永康龙山徐氏分支。始祖徐庸(1087~?)南宋初年自杭州迁永康龙山,九世永欢、永盛、永恩三兄弟自永康上考迁衍横店安山坞。龙山徐氏的另一支由上考迁上城头,再迁千祥凌头。
禹山徐氏 亦永康龙山徐氏分支。始迁祖徐仲祐(1206~?),南宋嘉定末年迁居横店上城头。十一世宗绅(1670~1713)迁居千祥凌头及城东新屋。
东门徐氏 义乌绣川徐氏分支,始迁祖徐仁德(1345~1385)于明初洪武初年迁居禹山东麓之前阳,其孙宗行自禹山荆溪迁居东门外。后裔分衍塘西湖店、马宅王潭、六石徐庄。
文祥徐氏 与东门徐氏同宗,也为义乌绣川徐氏分支。徐仁德之裔维和迁衍南郊文祥,后裔分衍后庄等地。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徐姓居民有31638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93%,为东阳第七大姓。
八、 东 阳 胡 氏
胡氏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三十三代孙胡公满,胡公乃其谥号。胡公满于西周初年被封为陈侯,建有陈国,因此又称陈公满、陈胡公、胡公满。胡公满后裔不为国君而不能姓妫者,则以谥号为氏。此外有源于归姓者,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源于官位者,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还有少数民族改姓的。东阳胡氏均为胡公满之裔,但其外纪世系多有交叉。
南岑胡氏 远祖为三国孙权中书令监胡综,其子胡冲晋武帝时任吴郡太守。胡冲次子胡凤仕东晋任东阳郡太守,迁居婺州兰江胡庵院,义熙二年(406)又自胡庵院迁吴宁西部乡南岑。胡凤之裔、胡彭次子廷许迁居暨阳上金,廷许曾孙仲文迁居越州。仲文为内纪一世祖,七世邦供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为躲避战乱重归故里,栖身南街胡宅院,邦供孙刚中世居南岑。刚中曾孙胡广、胡康为城东大路(今写作岱鲁)派祖。刚中玄孙胡琨之子胡谦为路西派祖、胡粮为章村(今周村)派祖,后裔又迁衍玉峰岭口、田里、塘村、下洋等地。
观光里胡氏 唐光禄大夫胡禧(680~755)自天台洞桥携家迁金华,其幼子新安刺史胡伍(708~?)于唐永泰年间迁入东阳吴宁西南隅,七世胡震(841~912)于唐末光启元年(885)迁衍光里湖。十四世胡睦(1114~1176)于南宋初年分迁柏溪(胡村),衍为柏溪胡氏,其五个儿子又迁衍下宅、后墺、上宅等地。观光里胡氏名人有元代文人胡、中国工农红军师政委胡阿林等。
白塔胡氏 胡凤子胡瑞,胡瑞十三世孙胡彭(906~941)为永康库川派祖,于后唐天成年间自钱塘迁东阳白塔(柏塔),为午峰胡氏、前山胡氏、肖塘胡氏之祖。胡彭次子廷许之曾孙仲文为东阳路西派祖。
东南湖胡氏 以萧梁广信郡守胡佑(483~566)为外纪始祖,十五世、仙居县令胡神(952~1016)于北宋初年自霅川(湖州)迁居东阳南湖。南宋初年,胡神六世孙胡翱(1118~1178)迁衍东湖。东南湖胡氏衍居本市车头、塘城张村、前山、青塘弄、界牌、王店、下陶、墩头、胡前庄,仙居溪根、前王,磐安临泽、横大等处。名人有元代文人胡助、清代为民请命的秀才胡含英等。
午峰胡氏 永康龙山胡氏分支,与南岑胡氏、前山胡氏同宗。胡公满三十五世孙胡承明被授东阳县学教谕,后迁太平州学正,北宋中叶由婺州卜居东阳兴贤乡西溪(今防军溪西),为午峰胡氏内纪一世祖。其孙师善迁居紫荆岩下,师善十一世孙福寿(1355~1429)明初徙居南午岭下。后裔分衍城东、大寺下。
前山胡氏 以胡公满为远祖,以胡彭为统宗始祖,胡则之弟胡赈之裔。胡彭幼子廷评居永康,生胡则等四子。胡则之弟胡赈生六子,次子胡损为东阳前山、王凡祖,四子胡棣为永康胡库祖。北宋元丰年间,胡损曾孙胡湜由永康胡库迁东阳梅岘,胡湜长子胡高为王凡派祖,胡湜次子胡总五世孙胡辑(字睦甫,1121~1188)南宋绍兴年间由梅岘迁东阳前山(新 塘),胡彭十五世孙胡世华则自永康库川迁居屏山。后裔迁衍上宅、象溪滩、新屋、里胡、孔潭、麻车、王凡、胡店、仁棠、路西、胡庄、方塘、岭口、花厅等地。其中胡辑玄孙宗寅(1266~1350)元至正年间迁衍西宅。前山胡氏名人有抗元英烈胡德广、清代抗英将领胡大纯等。
安定胡氏 与前山胡氏同源,也系胡则之弟胡赈之裔。胡赈五世孙胡谦(1254~1329)宋元之际自永康龙山迁东阳兴贤乡(今千祥、防军一带),为内纪一世祖。胡谦十二世孙文智(1627~1663)携子武开(1653~1707)于清初顺治年间迁坎头湾。1970年,坎头湾成为东方红水库坝址,于是移民溪口、周宝山、金杏园、堤莲湖、岱鲁、坑口、下溪头、龙回、孙宅、曹宅、夏岩等十一村。
肖塘胡氏 与南岑胡氏皆为胡凤之裔。内纪一世、山东乐安知县胡完于南宋末年由永康龙山迁东阳西溪庙下,十世胡钥(1392~1446)于明初析居东阳王坎头湖头,裔孙大云(1538~1604)于明代中叶从湖头分衍肖塘。
北宅胡氏 北宋宣和二年(1120),福建建宁崇安人胡志宁任永康县令,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定居永康胡堰,十六世胡璋(1429~1497)于明代景泰年间迁横店登东岭西。明嘉靖年间,胡璋孙胡玄(1506~1585)之长子迁大联上陈,次子大杰迁居官桥北宅。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胡姓居民有29493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7%,为东阳第八大姓。
九、 东 阳 卢 氏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裔。西周时,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春秋初期,齐太公之后,即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桓公有功,被赐以祖名为氏,因此名为高傒,并被封于卢邑(今山东济南长清区西南部)。其后裔以卢为氏、以范阳为郡望。其他卢氏均为改姓。东阳卢氏,一为雅溪卢氏,一为卢琰之裔“九支卢”,均奉姜太公为远祖。
雅溪卢氏 吴县主簿卢寔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7)自天台山口迁东阳西部乡之巧溪,至卢寔曾孙员甫于南宋初年始定居雅溪(卢宅)。后裔衍居六石后周、桐坑、井头后、藕荷塘、乔庄、陈宅街、成家里、陶村、里卢宅、横水塘、毛里塘、桥午头、亭塘、横溪、姓卢、降祥、张庄、横塘、西堆、甽干店等村。名人有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睿、《明史》有传的卢洪春、著有《荷亭辩论》的卢格,清翰林卢炳涛等。十四世卢溶所建之卢宅肃雍堂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马山卢氏 卢琰之裔。卢琰八世孙、吉安府太守少邽(1082~ 1172)于南宋初年自永康迁居东阳南马塔山下。后裔分衍高瑶山、官清、岭头、新塘沿等地。
锦溪卢氏 与安溪卢氏同源。卢璇十二世孙卢宣(1199~1266)于南宋嘉定年间自永康石马迁居,衍为上卢、下卢等村,分迁市内江北革成、南马前蔡及磐安尚湖、黄岩前等地。
安溪卢氏 其祖原为后周世宗柴荣之孙、恭帝柴宗训之幼子柴炯(957~1032)。陈桥兵变,卢琰(900~985)携柴炯离汴遁杭,为使柴炯免杀身之祸,认其为子,将其改名卢璇(“璇”同“璿”),并妻以女。不久卢琰又遁隐于永康之灵山(今磐安新渥大山下)。卢璇八世孙卢份(1201~1282)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从永康石马迁东阳安溪定居,命其地为柴卢,今谐音写作寀卢。千祥石门卢氏也属其分支,该支从缙云长潭迁龙溪,卢纲由龙溪始迁东阳千祥石门。安溪卢氏名人有清代著《婺志粹》的卢标等。
泗渡卢氏 卢琰长子卢珪十四世孙卢经(1252~1308)元初由永康灵山迁居东阳城仰高坊,即东街中段。卢经五世孙卢纲(1351~1414)迁泗渡,后裔分衍张村、厚奕。卢纲曾孙伯仁(1414~1474)正统年间迁衍城东黄坞。
支百坑卢氏 卢琰第八子卢理之裔。卢理十六世孙子鼒(1490~ 1567)于明代中叶自磐安方山迁居千祥支百坑。
鹿峰卢氏 与安溪卢氏、锦溪卢氏皆为卢璇之裔。卢璇七世孙卢泰迁缙云白竹,为缙云白竹卢氏祖。卢泰十四世孙卢澄(1524~1595)于明代嘉靖年间来东阳白峰经商而定居,衍为鹿峰卢氏。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卢姓居民有26333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27%,为东阳第九大姓。
十、 东 阳 马 氏
马氏源出多途。其一源于嬴姓和姚姓,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女儿嫁给他。伯益后裔、赵王之子赵奢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于马服,后裔以居邑为氏,为马氏主源,东阳马氏属于此支。其二源于官位,出自周秦汉时期的官吏。其他有改姓或赐姓的。
茂陵马氏 始祖马大同(844~915)于唐咸通五年(864)任婺郡东阳令,谢职后退居邑南松山。子马肖宗(869~949),授节度使都押衙监门卫上将军,迁御史大夫。马肖宗有三子,长子马晖(890~957)世居松山,后裔衍为松山派;次子马昭(893~960)为安恬马氏祖,后裔衍为马府(防军,又衍粉岭一支)、安恬(恬溪)、自然(马宅)三派;三子马耿(894~963)迁居缙云黄淡坑(今双港桥),为缙云派祖,又衍青田派。茂陵马氏占东阳马氏之绝大部分,衍居马宅、怀鲁、谷岱、坑塘、下前楼、前马、千祥、金村、甘棠、西阳、千祥后周、洪塘头、半傍山、马祖、新屋、远田畈、安恬、西山脚等村。其中十世乔岳(1084~1160)北宋崇宁四年(1105)迁衍安恬,十七世文荣元代初年迁衍马宅,廿二世元泰诸子仕堂、仕俊等明代弘治年间迁衍上甘棠、下甘棠,廿五世文兰(1547~1620)于明代隆庆年间自防军迁衍怀鲁。茂陵马氏名人有南宋学者马之纯、参知政事马光祖(其城西北隅府第为南宋东阳五府之一)、清末民初“篾匠状元”马富进、民国代理甘肃省主席马文车、倾力办学的马成骥等。上安恬懋德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剡西马氏东阳分支,马仕福于清初从嵊县马家徙居东阳湘溪(今巍山山口),其曾孙元秀再迁东田畈。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马姓居民有25634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19%,为东阳第十大姓。
十一、 东 阳 蒋 氏
西周初年,周公第三子伯龄受封于蒋国,后被楚国所灭,遗民以国名为氏,尊伯龄为得姓始祖,史称蒋氏正宗。此外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蒋的。
建武二年(26)八月,汉光武大将军蒋横奔淮阳,有九子,衍居九处,称“蒋氏九支”。东阳蒋氏源同流分,皆为蒋横之裔,分别为蒋横长子蒋颖和幼子蒋澄的后裔。
泰里蒋氏 蒋横长子蒋颖迁金华七新乡,为东阳(金华郡名)支始祖。蒋颖长子承祖于东汉永平四年(61)入赘吴宁泰里(今歌山镇大里)羊侍郎府,久之,归宗蒋氏。承祖九世孙伯福于南朝陈太建年间迁仙居蒋宅,伯福十世孙蒋彪于唐贞元年间回迁大里。后裔分衍上蒋、蒋村桥、珍溪等村。泰里蒋氏名人有清末蒋雪舫,善腌火腿,“雪舫蒋腿”驰名中外。
会源蒋氏 同为蒋横之裔。蒋横第九子蒋澄为湖西支始祖,蒋澄廿七世孙蒋勋(842~927)唐时官至检校司空、御史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唐亡后于后梁开平年间自仙居避居东阳画水之滨,即今之黄田畈,其族称会源蒋氏。后又各宗其宗。蒋勋之孙蒋驷(902~988)生五子,分为鹏举、白龙山下、横城、龙溪(岩下)、前嵩(画水下田)五派。其中九世仁仲之子友举、友闻、澄孙迁衍泉村,澄孙五世孙蒋隆约于元代中叶迁衍黄田畈。蒋隆从兄蒋望(1267~1329)于同时迁居城内恺悌坊,衍为南岑蒋氏。会源蒋氏名人有宋银青光禄大夫蒋承郢、元柯山书院山长蒋声甫、明荆州知府蒋瑜等。
安溪蒋氏 与泰里蒋氏同宗。蒋颖十八世孙蒋翚(924~990)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自金华七新乡徙居东阳下蒋,后裔分衍登干及诸暨金竹坞。
横城蒋氏 为会源蒋氏分支。蒋驷第三子养高为横城派祖,养高六世孙开谟(号仁山,1119~1193)南宋初年迁居南溪之滨,筑土堤如城形,号曰“横城”,为横城蒋氏始迁祖。开谟曾孙蒋沐于宋末创办横城义塾。开谟六世孙善法(1324~1381)元至正六年(1346)从横城徙居安儒,为安儒蒋氏之祖。后裔衍居南溪沿、南岸、北派、肖塘、康坞等村。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蒋姓居民有25060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12%,为东阳第十一大姓。
十二、 东 阳 周 氏
周氏可追溯到黄帝时的大将周昌,商代又有太史周任,两者的后裔都以周为姓氏。但周氏的主源出自姬姓。古公亶父为狄所攻扰,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其曾孙姬发,建立周朝,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遗民以周为氏。其他有少数民族等改姓的。
东阳周氏有丽水迁入的周兵、仙居迁入的周训、永康迁入的周圣三个派系。
东阳周氏 远祖为周平王次子继阳。始祖周兵(594~655),自括苍来任东阳教谕,任满落籍东阳周宅巷,后定居雅坑横岩。至九世衍为岑溪、槎溪、瞻山、下宅、祝坞、临泽、里庆上泉、飞泳、聚英、石宅、周田、双溪、岭头、炉塘等派,派下生派,支派众多,分布广泛,占东阳周氏人口之大部。后裔迁衍嵊县开元,诸暨岭北周,磐安尖山、元里、临泽,市内衍居横岩、炉塘、佐村、东门、新城、吕畈、周村、蟠松、岭头、文南、后赵、祝坞等村。名人有宋代武状元周师锐等。
清堂周氏 远祖为周平王少子烈。迄唐朝有周氏分支在道州者。宋有名儒周敦颐,为清堂周氏所奉之始祖。敦颐之裔、元朝江陵刺史周 (1174~1253)致仕后,自湖南道州迁居仙居方山。其六世孙周训(1277~?),元大德年间赴杭应试落第,返程经东阳防军乡清堂,被富家延为塾师,后与从弟周说(1278~?)自仙居方山迁清堂。其裔迁衍缙云城内、仙居杜宅、永康大溪田背,市内北面山、水口、下后山田、前山头、柯洋、千祥墩头、虎鹿龙回等村。
湶头周氏 周敦颐之裔周时文(1254~1315)于元代任两浙市拍提举兼管台温盐课,由金华泮塘迁居永康升平草墅,其后裔衍迁游川、璋川、砚川,为永康周氏上三族。时文长孙周圣(1293~1346)为永康游川周氏始祖,周圣次子道宁自游溪塘迁衍永康破溪(派溪),道宁六世孙周铤、周钹兄弟于明代中叶到东阳湶头置田百余亩创业定居。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周姓居民有22940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85%,为东阳第十二大姓。
十三、 东 阳 吕 氏
吕氏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此伯夷为炎帝十四世孙,乃大禹心腹,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商末孤竹国君长子非同一人)吕氏,伯夷为吕氏始祖。伯夷三十七世孙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封于营丘,曰齐国,其裔有以吕为姓的。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主脉。又有南阳吕国分支河南新蔡吕国,国亡后以国名为氏,为新蔡吕氏。另有姬姓魏氏,出于晋文公大夫魏犨之子吕锜,子孙以封地为氏。其他有改姓的。
东阳吕氏多属唐浙东道节度使吕延之之裔。延之有温、恭、俭、让四孙。吕温五世孙龟图、龟祥分为南北两宅。龟图之子蒙正、龟祥之孙夷简、夷简之子公著均为北宋名相。公著之孙好问(1064~1131)迁居金华,东莱吕祖谦(1137~1181)即好问曾孙。
清潭吕氏 以蒙正曾孙吕逢为内纪一世祖,北宋初始迁湖溪图江,后裔衍为清潭、马上桥(大化)、西堆、楼构、龙回、笠昂山等支。其中吕逢曾孙吕朗迁清潭,十八世吕余(1368~1446)迁衍西堆,廿二世吕轩(1504~1584)迁衍楼构。后裔衍居官田、蒋村桥及义乌等地。清潭吕氏名人有清末中医名家、举人吕铭。吕富进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始耗时十年建造的马上桥花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象冈吕氏 吕好问长子本中(1084~1145)曾孙、象山令英年(1170~ 1237),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携其孙光义隐居龙溪冈岭——象冈。后裔衍为象冈、上湾、前光、安头、光音潭、大坞口、上林口、下卜宅、东山干等支。
瑞山吕氏 以龟图、龟祥之父吕梦奇为内纪一世祖。吕祖谦幼弟祖烈之子訚年致仕终养婺州,避难于东阳龙湫山下;訚年次子纯粹为瑞山吕氏祖。后裔衍居宅口、瑞峰、后溪、集文、山甘、前溪、东山等地,南江水库建设后移民湖溪、横店等乡镇。
莘湖吕氏 吕祖谦弟祖俭之孙吕夫之由武义迁居东阳徐宅瑞峰,其子纯文(1211~1253)、纯忠(1216~1265)、纯信(1218~1297)衍为应村、横渠、莘湖三派。纯信子应垚(1227?~1269)于南宋宝祐年间迁衍莘湖。后裔衍居市内后金、下竹、莘塘下、上矶头、西坎头、泗庭芳、上新屋等村。
渭阳吕氏 以吕祖谦玄孙纯礼为内纪一世祖,纯礼次子梦吉居东阳永宁乡长坞——台盘丘。其裔析居后金等村。
贵门吕氏 吕好问之孙、用中之子大椇(1125~1206)为迁嵊县鹿门始祖,携子祖璟(1141~1211)于南宋淳熙年间自婺州迁贵门。大椇五世孙积善南宋末年迁衍尚锦,七世孙张侩(1209~1260)卜居齐光(巍山银塘)。积善曾孙吕璚(1265~1334)迁衍八达。贵门吕氏还衍居富家坞、岭外等村。
太平吕氏 以吕玖(1049~?)为始祖,其裔自永康太平迁居东阳,衍于南上湖、夏溪滩、八达、千祥、二头塘、郭塘下、杨武等村。明永乐年间,吕玖十二世孙吕号(1417~?)迁衍千祥前巷,十三世孙吕 (1376~1433)迁衍南上湖,十三世孙琪明迁衍夏溪滩。有排行荣十六者(1528~?)明嘉靖年间自双桐迁衍江北杨武,其子世有(1577~?)明万历年间从旧杨武分衍新杨武,该派又衍居塘下前、塘下庄、楼山塘、陈塘、夏楼等地。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吕姓居民有22291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77%,为东阳第十三大姓。
十四、 东 阳 杜 氏
杜氏源于祁氏。尧裔在夏、商时建唐国。周公灭唐国,封叔虞于唐,迁唐国原国君于杜国,称杜伯。周宣王灭杜国,戮杜伯。留城遗族以原国名杜为氏,以京兆为郡望。此外也有源于姬姓、芈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的。
东阳杜氏按入迁先后,分为岘北杜氏、泉塘杜氏、岘西杜氏、龙山杜氏四支,共尊西汉杜周为外纪一世祖,均为杜周十一世孙杜预之裔。
岘北杜氏 也称北宫杜和后街杜。内纪一世祖为长安(今西安)杜陵人、后梁尚书左仆射杜晓,其子杜棱仕梁为尚书右仆射,赐葬东阳,杜棱三子必达(940~985)北宋初年迁衍东阳城北。南宋时其族为城内“四名家”之一的“北杜”。乡间分衍柏塔、李宅、葛塘山、周官、环龙、林口等地。名人有武状元杜幼节等。
泉塘杜氏 也称狮山杜、山头杜。北宋政和年间杜显政(1064~1128)由黄岩柏岙徙居东阳厚里。后裔分衍狮山杜、仓前、夏渠、横塘等村。
岘西杜氏 也称西街杜。黄岩人杜烨南宋时任东阳主簿卒于任,其幼子思诚(1206~1273)留守父墓居思贤坊。后裔衍为东六房、西六房,居西街、南溪、后山店、城头、夏源、岩前、湖沧、甲后、杨塘等地,为东阳杜氏人口最多的一族,明清时为城内六族之一。其中六世道宁(1363~1438)明洪武年间迁城头,七世宗德(1372~1428)永乐年间迁衍南溪,宗德次子杜禟(1412~1476)宣德年间自南溪迁衍岩前,九世杜俊(1416~1464)、杜坚(1438~1500)兄弟景泰年间自城内西街竹涧弄迁衍后山店,十一世杜干(1503~1562)于嘉靖四年(1525)自梧坞迁衍夏源。岘西杜氏名人有明代理学家杜惟熙、明末抗清殉国的杜学伸、现代教育家杜佐周、“雕花皇帝”杜云松等。
龙山杜氏 南宋右相杜范之孙、宁国公杜纯次子、始迁祖杜铨(1234~1297)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自黄岩迁居南马后杜,后裔分衍周塘、东庄、下宅等村。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杜姓居民有22074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74%,为东阳第十四大姓。
十五、 东 阳 许 氏
许氏,一出自姬姓,颛顼后裔封于昆吾,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尧舜时大贤,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春秋时卫文公之子姬其许,其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一出自姜姓,周武王封伯夷后裔文叔于许,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史称许姓正宗,东阳许氏源此。其他有改姓的。
三国时许德为吴征南将军,镇守白峰岭,遂落户虎峰山脚兰硎(兰坑坞)。其子许孜(246~326)为著名孝子。许孜之裔许志(904~986)于五代后唐时自钱塘回迁东阳南街通儒坊。许志生四子,长许晔(烨),为桐川派始祖;次用和,居南街醴泉坊,称南许;三子许符之子继嗣迁金华;幼许邵,分居城西,称西许。西许许邵有三孙: 亚、岳、吴。幼孙许吴(957~?)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迁昭仁里梅岘(许宅桥亭塘),生五子: 宗、赐、及、爽、堪。东阳许氏宋末战乱之际分为两派,一号仰高,一称昭仁,人口相当。后裔名人最著者为元代大儒许谦。
仰高许氏 五代时期,许孜后裔从钱塘回迁东阳县城,派分南许、西许、紫金里许氏支系,散居六石、华阳、一都许等村落。九世开始,衍为六石、和堂、西山、通儒、林塘、笠泽、西溪、绣洋、紫金、梅岘诸派,各自立谱。紫金许氏分衍许村、潭沿、一都许、塘西许宅、卜宅、白牛畈、前山、东湖、项店、塘下、托塘下等地。梅岘许氏分衍六石、前许、山南、王凡、陈塘、三景头、郑山头等地,其中许志曾孙许琳(1055~1135)北宋末年自桐川迁衍六石。仰高许氏名人有南宋台州知州许子良、淮西安抚使许堪,明国子祭酒许元、高士许一元等。
昭仁许氏 许吴第三子许及,迁上许宅,为昭仁许氏祖。后裔衍居旧厅、新厅、紫薇山、上山、下朱、上国、南门村、塘里、梅枝塘里、跃塘新屋、山南、殿下、柏墩、金钩等地。其中紫薇山之发祥,乃举子许文清(1530~1606)久试不第,用堪舆之说,于明隆庆二年(1568)筑宅定居。昭仁许氏名人有明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兄弟、白头军首领许都等。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许氏居民有20892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60%,为东阳第十五大姓。
十六、 东 阳 郭 氏
郭氏来源,其一出自姒姓,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其二以居处为氏,因住在城外,遂以郭为氏。其三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于虢。古代“郭”与“虢”相通,后裔以“郭”为氏,以汾阳为郡望。其他有冒姓或改姓的。东阳郭氏均为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之裔。
长衢郭氏 郭子仪六子暧九世孙郭瑫于唐乾符三年(876)从天台来东阳高塘设帐教授子弟,为长衢郭氏始祖。长衢郭氏主要聚居郭宅,为南宋时东阳三大宅之一。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台州杨镇龙袭扰长衢,郭氏遭罹横祸,迁衍各地,市内有岭脚、琵琶院、象田、石洞口、廊下、水门堂、马院塘、西园、前溪、下街头、歌山村、象湖塘、马竹院、湖沿、莘塘下、南新塘、塘头、东庄郭、上光岭、罗青郭、北楼、郭新宅、西张、竹园、岙里坑等地。其中郭建携眷避乱于画水会源,其孙郭复再迁洪塘,为洪塘郭氏始祖。长衢郭氏名人有创办书院的郭钦止、郭天翔,木雕宗师郭金局,乡村教育家郭人全等。
龙山郭氏 郭子仪七子曙十三世孙郭峙(1108~1162),世居天台,宋靖康中任湖州府学教授,后隐居东阳兴贤乡龙山之下,为龙山郭氏始祖。其裔分衍南北两乡的松山、南山、林安、石璜、塔山下、蘅塘(今称横塘)、大伦坞、马墅、郭坎头、青龙山、郭新屋等村。名人有前金华市委书记郭懋阳等。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郭姓居民有20681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7%,为东阳第十六大姓。
十七、 东 阳 赵 氏
赵氏出自嬴姓,始祖伯益为颛顼裔孙,被舜赐姓嬴。九世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立功,赐以赵城(今山西洪洞城北),造父族自此称为赵氏。造父七世孙叔带仕晋,子孙世为晋大夫。叔带十二世孙赵襄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为秦国所灭后,王室贵族和百姓以国名为姓。其他有改姓或冒姓的。东阳赵氏均为赵宋宗室之裔。
浚仪赵氏 赵匡胤三弟赵匡美之裔。因宋太宗生于浚仪,遂改天水郡为浚仪郡。赵匡美以王室成员封为魏王,其六世孙公藻(?~1173),因家住洛阳,免于靖康之难,随宋高宗南渡。宋高宗定都临安,赐公藻第宅于东阳南关中兴寺北(今南寺塔西北)。公藻玄孙若恢(1254~1335)元初自南关迁城内后赵,若恢曾孙次偲(1372~1424)于明永乐元年(1403)迁衍巍山。后裔衍居田心、下陈、赵宅、金村、麻田、塘雅、尚武宅、湖潭、任宅、屠店、应村、余店、燥塘、平安、胡村、上甲、上新宅、绣屏院、荷宅、黄荆桥、程店等地,为东阳赵氏之主体。名人有翰林赵祖鹏、绵州兵备道赵贤意、康熙《东阳新志》主编赵衍、林则徐业师赵睿荣、民国实业家赵骥、法学家赵琛、教育家赵仲苏等。
永康赵氏 以宋太祖四子赵德芳玄孙世将(1037~1117)为内纪一世祖。五世师烯定居永康青龙。十五世积洪(1432~1487)于明代成化初年自永康西街徙居东阳降祥头。后裔分衍塔山、寺后山、马井塘、大溪滩、西后里等地。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赵姓居民有20405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4%,为东阳第十七大姓。
十八、 东 阳 何 氏
何氏主要源于姬姓,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讹变为“何”。另外有源于官位的,出自汉朝内宫官吏娙何;源于国名的,出自隋朝时期西域何国。其他源于改姓。东阳何氏绝大部分属庐江何氏。
庐江何氏 以韩安王安之子允为外纪一世祖。北宋嘉祐年间,何知言自金华梅花门迁居东阳古竺(张山坞何殿口)。政和五年(1115),知言孙何元卒后,何元妻骆氏携次子汝能(1098~1139)、幼子汝锡(1106~1151)卜居南上湖西村;汝能曾孙何梦然之孙钧僧(1286~1364)携长子公瑾(1320~1379)、次子公琯(1339~?)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避乱迁衍林头;何梦然伯父何逮之裔、十二世普大(1331~?)元明之际迁衍前山何,以上三处均为该族聚居的大村。后裔还衍居华孙、茜畴、三景头、梅岘、岭头何、横祥、五官塘、南宫湾、山头何等地。何杲廿一世孙参珍迁居桓松,为桓松派祖,其五世孙文华迁衍下陈(巍山清溪)。庐江何氏名人有南宋参知政事何梦然(卢宅紫金里何梦然府第为南宋东阳五府之一)、明代得何氏兰亭碑的何士英、清末民初画家何子庄、民国实业家何绍韩等。
新昌何氏分支,何允昌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自新昌青山头迁居东阳歌山前岩,后裔分衍磐安玉山及嵊县。
和德何氏 何汪贵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自兰溪后前镇迁居歌山楼村头,后裔析居湖溪、荷庄。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何姓居民有19049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37%,为东阳第十八大姓。
十九、 东 阳 黄 氏
黄姓起源,一出自嬴姓,颛顼苗裔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伯益后裔十四支,其中的黄氏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一出自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之裔建立的黄国,国灭后公族子孙以国为姓。其他有以官名为姓和改姓的。黄氏以孝子黄香居地江夏为郡望。
东阳黄氏均为金华黄氏分支,皆为唐代黄萦之裔。黄萦生黄洪、黄浩两子。黄洪生黄珌、黄瑕、黄琰三子。黄浩生黄琛、黄璞、黄玘、黄琬、黄珍五子。东阳黄氏名人有后晋工部尚书黄遂、北宋参知政事黄澜、南宋词人黄机、近代“雕花宰相”黄紫金、中医名家黄学龙等。
奥里黄氏 黄玘长子黄瞻(822~?)从天台茅阳迁东阳李宅岙里坑,其裔分衍马鞍山、厚山、雅成、横山、下楼、芭下、横眉岭、上施、大处、坎下、罗青、烧墩、平腴、黄琠、夏黄、黄大户、下前山等地。其中存道(1318~?)、存崇(1321~?)明洪武年间迁衍黄大户,廿一世文忠(1398~1463)永乐年间迁衍学黄。
香溪黄氏 黄珌玄孙黄旦迁嵊县谷来,黄旦五世孙黄请(1095~1164)携子黄宁(1134~1211)南宋绍兴年间自谷来迁香溪(俗称杳溪),后裔分衍佐村大山雅、三单夏梧冈等地。
东溪黄氏 黄瞻之裔黄彪闻家难,弃官簪行,后获赦复职,自黄岩柔极徙居浦江黄宅园。其曾孙黄豪南宋嘉定年间从黄宅园迁衍东阳东蕨岭脚(三联岭脚)。
殿下黄氏 黄瞻之裔,义乌洞门黄氏分支,以黄天麒为内纪一世祖。应寿、应格于明代由永康竹园迁衍东阳横店殿下。后裔衍居盛庄、道士岙、大田头下瑶山、前新屋、灯笼山。
尚桥黄氏东阳分支,黄瑕五世孙黄肇(808~863)为尚桥派祖,黄肇十一世孙黄积(1179~1259)之裔于明代中叶开始陆续分衍忠信堂、下朱、千四、马鞍山。其中黄积八世孙黄贵迁衍马鞍山,黄贵兄黄荣之子黄忠(1499~?)迁衍大庄。
岘溪黄氏 以黄瞻之裔黄昉为内纪一世祖,十八世黄知大(1563~ 1638)于明万历年间由义乌后深塘迁衍东阳白云珊瑚里,后裔分衍仁里、下昆溪、锦坊。
凌头黄氏 黄珌之裔黄璁于明末因避战祸自永康古丽坊迁东阳千祥杜山前,其子黄埙居黄端,黄埙次孙黄淮迁衍千祥新塘,为新塘派祖。黄埙幼孙黄溢迁衍千祥凌头,为凌头派祖。
隔塘黄氏 黄珌之裔仁庆、思福自永康柏岩迁居东阳三联鸡头塘西,与许昌一塘之隔,因名隔塘,后裔衍居可留(东一)。
玉桥下湖黄氏 黄琛之裔黄桧从今磐安冷水之上程君迁东阳禹峰,黄桧玄孙黄玉迁下康坞玉桥,黄玉孙黄宏转迁下湖。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黄姓居民有16879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10%,为东阳第十九大姓。
二十、 东 阳 刘 氏
刘氏,一出自祁姓,帝尧封第九子于刘地(今河北省唐县),子孙以国为氏,史称刘氏正宗。一出自姬姓,周成王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后裔以地为氏,遂成姬姓刘氏。其余出自赐姓、改姓。
玉溪刘氏 东阳刘氏多以中山靖王刘胜为远祖,刘金两氏同源。后唐时,刘曦从天台孟岸迁居巍山茶场郭园,以金姓占籍,后裔衍为十三居派。其中十一居改姓金,第九居迁宁波刘护之裔仍姓刘。玉溪刘氏始祖为从鉴孙、四居金乌,其七世孙金容(1174~1240)入赘于玉溪朱氏。朱氏殁,归宗刘姓。刘容后裔除祖居玉溪之溪口外,市内衍居天秀、尚周、西垣、乌埂、登高、乌竹岭、梨坑、枫树岭下、孔村及诸暨、嵊县等三十余处。其中刘容七世孙元瑜(1324~1394)元末迁衍尚周,元瑜六世孙兆拱自尚周迁衍西垣。玉溪刘氏名人有“雕花状元”刘明火等。
南昌流芳刘氏东阳分支,汉景帝第五子刘非之裔永念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由豫章迁居南昌流芳,其裔用布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迁东阳八都大溪之滨,也名其地为“流芳”。后裔分衍张庄、徐宅等村。
义乌青溪刘氏东阳分支,乌伤郡王后裔刘铎之四十九世孙廷宠自义乌青溪迁衍东阳乌竹岭里罗店四祥下。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刘姓居民有16778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09%,为东阳第二十大姓。
廿一、 东 阳 陆 氏
陆氏来源主要有三。其一,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其子名终,居陆乡一带,因名陆终,其裔即以陆为氏。其二,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之孙名通,受封于平原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东阳陆氏属于此支。其三,春秋时陆浑国被晋国所灭,其裔以国为氏。其他有少数民族改姓。
东阳陆氏 以齐宣王少子陆达为鼻祖,以陆贾为外纪一世祖,陆逊、陆机、陆贽皆为远祖。始祖、吴越国御史中丞陆钰(927~987)世居嘉兴。因捍御有功,官居御史中丞进太子太保,封开国公,功成身退,隐居钱塘。后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徙居东阳双岘驿南,不久定居涵碧之源。其子陆钳迁巉头。陆钳有三子,长子陆高为天台派祖,次子陆展迁居画水为高沙(陆宅)派祖,幼子陆吉仍居巉头为鼓峰(岭下)派祖。后裔分衍陆宅、巉头、跃塘、石鼓岭下、南屏、征山、东溪、溪南、下葛、黄店、白泥塘、凌角塘、湖塘沿、前马、葛府、湖头陆、花厅、雅门、月塘畈等地。其中十八世仕汶(1514~1590)于明代嘉靖年间迁衍湖头陆。东阳陆氏名人有明代进士陆九成、清代武进士陆占魁、当代木雕大师陆光正等。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陆姓居民有1487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5%,为东阳第二十一大姓。
廿二、 东 阳 厉 氏
厉姓来源有四。其一源于西周,周宣王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其裔以谥号为姓。其二系春秋时厉国国君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其三是三国时吴国宗室孙秀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孙皓追改其姓厉,孙秀留在江东的后裔改姓为厉。其四是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人为厉姓。
东阳是厉氏聚居最集中的县市,东阳厉氏均属吴宁厉氏,齐厉公之裔,江南厉氏大多系其分衍。
吴宁厉氏 为姜尚廿七世孙、东汉义阳侯厉温之后。西晋末,五胡之乱,厉温十二世孙雷甫护驾随晋元帝南渡,巡军至婺州,卜居芙蓉峰下之洞下。雷甫玄孙惟贤(434~496)南朝宋时迁居东阳岘山之麓。厉氏以唐贞观年间筑墅于夏厉墅的惟贤五世孙文才(606~683)为内纪一世祖,文才孙乾耀(697~776)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定居夏厉墅,衍为唐代东阳四大族之一。至内纪十二世伯诠生四子战、贵、雪、辉,分为文、行、忠、信四派,陆续从夏厉墅衍迁本市花墩塘、上槐堂、格塘、上朱、麻车、泉塘厉家、东璜山、花墙头、映珠塘、佐村坞口、居家亭、泥塘、梓涧、庙后、东下宅、新建、西山干、前宅、天山(腆峰)、横眉岭、木棉田畈、樟塘、塘溪、三侯、官桥茶山、殿下、黄英、山店、陈宅、姜山头、楼门、后周、溪西、雅村、殿山脚、西田及周边县市数百个村落。其中廿一世文派伯乾由柏堂徙居瑞山安溪(马宅殿下),衍为瑞山厉氏。廿二世信派梦畹迁衍尖山东厉,衍为东厉厉氏。廿八世行派岭南厉氏惟温(1386~1449)于永乐十年(1412)从花墩塘迁衍上槐堂。元至元三十年(1293),廿五世文派凤孙(1293~1364)出继白水口,为泉溪蔡氏二世祖。吴宁厉氏名人有唐容州刺史厉文才,殿中侍御史、诗人厉玄;南宋武状元厉仲祥;宋资政殿学士厉文翁(其洋溪厉府为南宋东阳五府之一);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等。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厉姓居民有1426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77%,为东阳第二十二大姓。
廿三、 东 阳 朱 氏
朱氏来源多途。一源于曹姓,颛顼后裔。相传颛顼玄孙陆终生有六子,禹赐其第五子安姓曹,封于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振铎在曹国,改封曹安之裔在邾国,附庸于鲁。战国时,邾国被楚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子孙去“邑”旁为“朱”氏。
一源于祁姓,出自尧帝之子丹朱。一源于子姓,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一源于朱氏族,出自远古帝喾时期大臣朱虎之后裔。此三者均以先祖名字为氏。此外有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的。
东阳朱氏有三支,沛国郡朱氏、义阳郡朱氏和辅国郡朱氏。
沛国郡朱氏 颛顼之裔。西汉槐里令朱云裔孙朱汎,西晋永兴二年(305)任东阳太守,任满北归途中爱赤岸山水,遂占籍浙中。朱汎曾孙朱垣西晋末年任东阳太守。唐末黄巢战争,赤岸朱氏丧亡殆尽,惟余陈氏及朱禄母子。朱禄(870~952)有四子十八孙,以建双林铁塔之余铁冶铁罗汉一十八尊,授予诸孙(现仅存六、十、十三三派之铁罗汉,分别保存于东阳岩塔下、磐安玉山珍溪及义乌乔溪朱氏),遂成朱氏十八派,也称蒲墟朱氏。义乌朱氏十八派中的九派(一、三、六、八、十、十三、十四、十七、十八)自宋朝后陆续迁居东阳,成为东阳朱氏主体。第一派衍居下陶、田里、官清岭、下畈店、上朱、骆村、涵碧岭下、涵碧上叶、南岑、长坑、牛皮庄、避水岭脚(新东溪)、白象岭、西坞、朱店、大厦、马鞍山、吴宁、猴塘角、赤蛟山、平原山、千祥。第三派衍居瑞溪、定山、三单、宅口、羊角平。第六派衍居石门、燕塘、石舍塘、岩塔下、双坑、沧浪、雅成、官清、梅塘、新屋、马坞里、下门里、富民、新塘案、石鼓、高塘、枫塘树角、横溪。第八派衍居寮溪、岭厦、林口、东王、白溪东朱、厚文。第十派聚居珍溪(现属磐安)。第十三派析居千祥、楼山头。第十四派分衍光耀、王凡前许。第十七派衍居东朱、大明堂、后英、富家坞、看芝、坑里叶、朱村(上卢)。第十八派分衍后宅、后溪干、麻车力、田家院、道院、后周、茶场、燥塘、学泮、白溪、官桥、岭干、下时楼、时坞口。
义阳郡朱氏 其源与沛国郡朱氏同。西汉大司马朱诩裔孙朱恂被封义阳安国公。朱氏世居沛国。后唐长兴三年(932),原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为避五季之乱携弟清渊隐居缙云河阳。清源之裔于明天顺年间自金竹衍迁东阳厚山岗、徐宅等村。清渊六世孙朱洎(1029~1102)分衍金竹西宅。朱洎六世孙朱槐于元至大年间自缙云雁岭金竹迁东阳集文,朱槐孙关祐于明洪武元年(1368)迁衍马宅镇下金堂,关祐玄孙朱铎迁衍上金堂,后裔还分衍横路店、炼仙坞等地。
辅国郡朱氏 出自子姓,微子启后裔。石门堂朱氏原居磐安石头村,明景泰、天顺年间(1450~1464)合村被火焚,朱恭遂迁东阳江北石门堂。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有朱姓居民1209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0%,为东阳第二十三大姓。
廿四、 东 阳 楼 氏
楼氏,主源出大禹。商汤放桀,桀子仲和、仲礼隐居会稽,易姒为娄。周武王灭商,分封大禹三十五世孙云衢于河南杞县,武王对他说:“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遂改其姓为“楼”,史称“东楼公”。此外有源于官位者,分别为古代谯楼守及汉朝军中官吏楼烦将、楼船将军、楼下都尉。源于国名者,出自西域古国楼兰。源于地名者,在今阜新市新民镇有一古城建筑叫“排山楼”,蒙古军卒以驻地名称为姓氏。其他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东阳楼氏皆大禹七十六世孙楼重玉(64~131)之裔。
杞国楼氏 东汉末年战乱,楼重玉征战有功,加封太师,御葬乌伤(今义乌市)香山。生二子良骥、良 。良骥回迁会稽祖居,次子良 携子楼泰庐墓守孝,定居义乌。泰子楼苗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徙居义乌东门,楼苗第三子楼徽及后裔因出仕而迁居长安。楼徽之裔楼玺(492~551)为内纪一世祖。楼玺之孙、隋朝辅国上将军楼井(557~616)避炀帝征召,自长安隐遁新昌小遯山,其幼子、翰林院侍讲学士楼昱(589~652)定居东阳三单黄信坑,衍为青石、西荣、白鹿、象塘、沙田、大楼、林泉、梧山、大磉九派。因大楼派式微,以象塘支派长林派代之,仍称九派。后裔分衍青石、时华、金航、西营、夏楼、象塘、楼店、坞口、楼村头、黄西塘、寺前、大爽、东山头、成家里等地。其中八世楼婉(718~775)、九世楼埏(734?~824)迁衍青石渡,二十世楼卓(1111~1179)迁衍象塘,廿一世楼谟(1150~1222)迁衍时华,楼诩(1112~1180)、楼谘(1119~1168)、楼 (1100~1162)迁衍 西营,廿二世孟通(1124?~1194?)迁衍大磉,廿四世楼源(1235~1294)迁衍楼店,日晤(1247~?)与其从侄可嗣(1262~?)迁衍金航。杞国楼氏名人有“木雕状元”楼水明等。
岘阳楼氏 楼重玉二十世孙、楼苗长子楼恭之裔楼蓉(683~767)于唐景云二年(711)自义乌东门迁东阳南门俞家巷赘居东阳南门俞氏,生良希、良奇二子。长子良希(743~818)建宅于西部乡存心里(今白云街道下昆溪一带)。楼蓉廿一世孙迁居三都,衍为三都东楼六房: 雅溪房、新耀房、和堂房、雅东房、兰室房、雅西房。衍居雅溪、祥兰、西耀、更楼下、道坞坑、和堂、雅彰、毛里塘、一都许及缙云等地。其中楼嶂(1420~1482)明永乐五年(1407)迁衍和堂,楼瑄(1432~1503)天顺年间迁衍祥兰,楼岘(1458~1532)成化年间迁衍雅溪。
秀溪楼氏 杞国楼氏分支,清代称少溪楼氏。楼蓉次子良奇(966~1033,其生卒从其谱)宋咸平四年(1001)致仕隐居千祥秀溪,后裔分衍马宅楼塘、东祥,南马桥头、楼店,千祥下楼、坑口及磐安等地。其中十七世楼杲(1404~1487)明永乐年间迁衍楼塘。
凤山楼氏 杞国楼氏分支。楼蓉兄长楼茛六世孙兴业徙居东阳下昆溪。南宋嘉定末年,兴业次子绍宗七世孙楼钥(1137~1213)长子楼淳(1164~1224)遵父愿,自宁波定居凤山,楼淳为内纪一世祖。因楼钥祖父楼异被赐封谯国公,遂以谯国楼氏称。后裔分衍楼西宅、大园、上周、木塘头、游马地、殿凰、下方、张家畈、泉头、新山脚、西范等地。其中楼淳七世孙楼荫(1321~1392)迁衍楼西宅,十世楼济(1405~1479)由楼西宅迁衍大园。凤山楼氏名人有明代学者楼如山、清代才子楼上层等。
义乌梅溪夏演楼氏分支,楼苗之弟楼蕃之裔。义乌梅溪夏演楼氏楼祁元延祐年间迁衍东阳东山,楼如敏(1601~1679)明代万历末年迁衍六石桐坑,楼贾宜四兄弟迁衍城北麻车头。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楼姓居民有12015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9%,为东阳第二十四大姓。
廿五、 东 阳 杨 氏
杨姓大多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西周王族,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是为羊舌氏。突之孙叔向,被封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为氏,因羊为杨,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章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史称杨氏正宗。杨氏多奉章之裔孙、关西夫子杨震为远祖,以“四知”为堂号。此外有赐姓、改姓、冒姓的。
唐代武周时期大臣杨元琰六世孙杨俊任婺州提举,年老退居义乌塘下,东阳杨氏多为其裔。
玉峰杨氏 以隋朝大臣杨素之裔杨俟(907~977)为内纪一世祖,九世杨夑(1183~1224)于南宋嘉定初年自义乌赤岸迁居东阳东溪。明代中后期,后裔分衍石井、上陈、溪西、潘坞、巍山斯村。2003年因建下陈水库,部分移民至下卢、藕荷塘及塘西斯村。
清溪杨氏 以唐叔虞次子杼为外纪一世祖,以迁金华竹马的杨杼五十七世孙杨虎为内纪一世祖。内纪十四世杨瀚约于元至大元年(1308)自义乌赤岸迁衍马宅镇之清溪,后裔分衍杨岩、沙门、塘西等地。
翠岘杨氏 杨俊裔孙杨希元于元末明初自义乌赤岸迁衍东阳东溪。后裔析居潘坞。
葛宅坞杨氏 奉叔向为一世祖。四十五世杨发,唐任婺州刺史,其子杨静因此定居婺州,六十四世凤元末明初徙居东阳南湖北。七十三世文显明嘉靖年间迁衍横店葛宅坞。
瓯川杨氏 宋室南渡时,杨孟宁被授征北大将军,迁居永康,其三子杨金,又迁缙云之杨山(今磐安杨山)。明代天启年间,十四世杨吉自杨山徙居东阳东蕨岭下,其孙杨冲携弟杨冷迁马宅后路,杨冷又从后路迁衍八面山东北麓之夏阳山。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杨姓居民有11392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2%,为东阳第二十五大姓。
廿六、 东 阳 韦 氏
韦氏源出多途。其一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裔,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豕韦(今江苏省铜山县附近)。豕韦国又称韦国,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史称韦氏正宗。其二出自韩姓,汉初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之子为避难,以“韩”之右半“韦”为氏。其三出自子姓,卜辞中有子韦,商王后裔。其四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韦弁。其五为赐姓。其他为少数民族改姓。
东阳韦氏基本上源出一脉,属于东眷韦氏,出自韦氏正宗。
东眷韦氏 族名来自远祖西汉丞相韦贤九世孙韦穆之号。始祖韦履淳(710~766)为杨国忠所嫉,被谪守岭南朱崖,后量移古婺法曹参军,居东阳城北龙泉坊之东,衍为东宅、世德、南宅、旧宅、新宅、溪南六房。后裔聚居城内梓城巷、北正街、新安街、老猪市、小东门、韦厅、月门里等区域,为明清时城内六族之一的“梓城韦”。乡间分衍茶山、康厦、银田畈、湖沧、士林下、学陶、甽干店、白火墙、荷花塘、奥里坑、上溪滩、下溪滩、秀溪、后头塘、石马、西光、樟村、桥头、鲤鱼墩、溪甘等地。其中廿一世韦柱(1483~1558)于明正德五年(1510)迁衍樟村。东眷韦氏名人有清代进士韦崧杰,近代名医韦雪林、韦文贵等。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韦姓居民有10675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3%,为东阳第二十六大姓。
廿七、 东 阳 蔡 氏
蔡氏源于姞姓者,出自黄帝支裔姞,以封邑为氏。出自姬姓者,武王克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国,传二十六世,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其他有少数民族改姓的。
大塘蔡氏 为蔡泽之裔。会稽蔡喜夫任东晋光禄大夫,为避石赵之乱,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择地于东阳画溪之南陇而居。其子蔡汝献,仕光禄大夫,以谏帝伐石赵事获罪,退隐于家。其裔有自画溪南陇迁于南马葛府附近之大塘者,其地遂称蔡大塘。康熙年间,后裔蔡乐甫迁衍八都石头丘。
鹿峰蔡氏 温州平阳新城人、解元蔡照(1086~1161)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任东阳主簿,两任届满,致仕后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始居城南新塘下;又携妻带子定居东阳城内通儒坊,为东阳鹿峰蔡氏和泉溪蔡氏之祖。玄孙蔡渠(1206~1293)宋末避乱永宁乡(今虎鹿镇)长塘,其孙德泽(1254~1305)赘于郭氏,后奠基上墙,自立门户,归宗蔡氏,称其所居地为“蔡宅”。后裔分衍白溪、白鹤湾、葛塘、苞竹等村。蔡照六世孙宏泽迁衍诸暨,其裔钦材因战乱,明清之际又从诸暨回迁虎鹿周宝山,后裔衍居楼西宅、堤莲湖等村。蔡宅名人有清末教育家蔡汝霖、东阳第一位女大学生蔡葵、中将师长蔡忠笏、植物学家蔡希陶等。
城头蔡氏 始祖蔡仁贤系新昌用之之子,世居钱塘,宋淳化间徙居暨阳乌砶。六世彦环于宋绍兴八年(1138)迁居东阳岭口城头。
乌岩蔡氏 蔡本(762~833)随父避安史之乱自洛阳寓居会稽官山桥,后遣其子返回原籍。蔡本六世孙蔡弘(1067~1152)北宋宣和年间任参知政事,建炎三年(1129)偕族南渡,卜居诸暨乌岩。蔡弘曾孙尧仁迁东阳白溪,蔡弘廿一世孙邦理(1608~?)迁东阳松门冈头。
象山里蔡氏 湖广江陵人蔡宝(1012~1080)宋仁宗时任仁和县令,其孙蔡骥(1070~1132)曾任兵部尚书。蔡骥玄孙蔡俊(1164~1236)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任东阳主簿,连任三届,遂定居城西淡竹涧。蔡俊十一世孙蔡宁(1389~1451)明永乐年间自东岘峰下迁居南江象山里,为象山里蔡氏始祖。后裔分迁玉山王村、佳村、妙塘等地,衍为玉峰蔡氏。另有迁衍嵊县贵门等地者。
茶场蔡氏 以北宋书法家蔡襄为始祖,与绕川蔡氏皆蔡襄玄孙元定(1135~1198)之裔。元定子蔡沉宋嘉定年间从福建建阳迁诸暨乌岩,蔡沉次子幼孝宋宝庆年间迁东阳白溪,幼孝曾孙蔡幙分衍罗店水下,蔡幙十五世孙邦信(1620~1697)于明清之际衍居茶场。
绕川蔡氏 朱熹门人蔡元定之孙蔡之柏自福建建阳徙居浙江丽水宣平县外岭脚曳岭村,之柏子蔡伯八(1211~1298)迁松阳淡竹。元至元十八年(1281),伯八随次子道德(1231~1309)及儿媳赵氏迁东阳南马绕川赵村,后裔有兄弟仨于民国初年衍迁肖塘。
泉溪蔡氏 鹿峰蔡氏分支。蔡照六世孙元泽(1256~1321)元至元年间自城西迁居郭宅水仙岩阁,元至元三十年(1293)以夏厉墅连襟厉铨(字其相)之三子凤孙(1293~1364)为嗣,凤孙次子循观(1315~1390)于元末再迁白水口杏木园。故泉溪蔡氏与吴宁厉氏同源。名人有循观孙、与修《永乐大典》的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蔡安贵等。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蔡姓居民有10535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1%,为东阳第二十七大姓。
廿八、 东 阳 叶 氏
叶姓源出有四。一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楚令尹沈诸梁之后,以封邑为氏。二出自古姓叶阳氏、叶大夫氏。三出自苏门答腊岛叶调国移民。其他为改姓。
叶公沈诸梁四十五世孙叶俭晋代任括州太守,携家居松阳,后裔散居浙江各地。东阳叶氏多为其裔。
千祥叶氏 原谱称南阳叶氏。叶俭之裔叶承恩(1015~1094)宋仁宗时自金华雅畈迁东阳雅田畈(即今南市街道金庄、马畈),为内纪一世祖。十五世智荣(1454~1512)明成化年间迁衍千祥上街,其弟智洪(1465~1519)明弘治年间迁衍路西,智荣之子叶明(1485~1537)明嘉靖年间迁衍莲塘下。
象山叶氏 叶俭廿七世孙叶质(1114~1186)曾任婺州知州,擢浙东路提刑,致仕后于南宋淳熙初年自瑞安芝田都铺底岗卜居东阳象山之麓,后裔衍于茜畴、象山干、枫树头等地。名人有名师叶光球等。
呈塘叶氏 原称藤塘叶氏。叶俭之裔叶钰于明弘治四年(1491)自义乌昭岩里迁居东阳七都呈塘(今名藤塘下),后裔分衍李宅湾、东联及义乌廿三里新塘角。
正山叶氏 以唐玄宗时处州府尹叶乾昱(689~767)为内纪一世祖,三十八世茂芳(1469~1557)于明弘治年间自永康上宅迁东阳湖溪游公岭。后裔衍居湖溪十八坞、马宅陈九坞、南马杨溪下朱和西山脚、虎鹿张湶塘和堤莲湖、歌山湶塘及叶山脚。
龙溪叶氏 始祖叶恩(928~998)北宋雍熙年间自睦州清溪迁义乌永宁乡叶塘。曾孙叶桐,再迁广口叶堂。十一世廷元南宋后期复迁十三都演溪西山。十九世良玉(1502~1558)及其子邦富(1518~1588)、邦贵(1524~1583)于明代嘉靖中叶自演溪迁衍东阳斯孝乡鹤岩龙溪(史家庄)玉印塘。叶樟朝民国元年(1912)所建的史家庄花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塘叶氏 叶俭之裔叶衡(1114~1175)南宋初年迁居金华雅畈,叶衡六世孙宗圣(1254~1327)元至元年间迁衍永康古山叶家井,其裔文寿于清乾隆三年(1738)再迁横店牛背垅。
下仓叶氏 叶梦得之裔,义乌吴溪叶氏分支。从义乌佛堂鲁雅迁衍东阳黄田畈下仓。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叶姓居民有10272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8%,为东阳第二十八大姓。
廿九、 东 阳 俞 氏
俞氏源于姬姓和芈姓。源于姬姓者有三。一为黄帝时名医跗,系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精于腧经之治,医术高超,故称其为腧跗。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省写作俞跗。另一说,跗医术高超,不管患者病有多重,都能使其痊愈,因此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二为春秋时期郑国公子泄堵俞,其后裔以先祖封邑为姓氏。三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后裔以先祖名字为氏。
源于芈姓者一,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另有少数民族改姓的。
岘阳楼氏与秀溪楼氏之共祖楼蓉于唐睿宗时赘于南门俞氏,则唐初东阳已有俞氏定居。
金山俞氏 远祖为汉成帝时赠征西大将军俞纵。监察御史俞文杰(1055~1133)随宋高宗南渡,访友东阳,遂定居横店八面山下。其子俞伦转迁金山水阁,俞伦长子俞全始迁城内东南隅,俞全九世孙道明(1335~1401)元末明初迁居玉山王村,衍为南里俞氏。俞伦三子献可之十三位玄孙各择地而居,称为“金山十三轩”,后裔衍居乌竹岭厦、岢山、西山宅、八字墙、上堰宅、下堰宅、康鹤、溪西、花园里、石潭、金高山、耕学堂、下张、枣园、玉山王村等地。衍于九都长林里者,称长林俞氏。其中九世俞玘(1238~1317)携子孟恪(1255~1326)于南宋末年自八字墙迁衍石潭。在城者衍为南宋东阳四名家之“南俞”。名人有南宋兵部尚书俞惠、俞伯旭,叔侄武状元俞葵、俞仲鳌,当代书法家俞德明等。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俞姓居民有8973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2%,为东阳第二十九大姓。
三十、 东 阳 葛 氏
葛氏源头有四。其一源于远古部落葛天氏族,以部落名为氏。其二源于嬴姓,黄帝支庶伯益的后代飞廉被封在葛地,建葛国,葛国灭亡后,其子孙以故国名为姓氏。上述两支葛氏正确读音为gài,今从俗读gě。其三源于姜姓,出自汉光武帝赐封洪曩祖之子蒲庐,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此葛氏读gě。其四为少数民族改姓。东阳葛氏基本上源出一宗,属于泮南葛氏。
泮南葛氏 葛殷覆(874~952)任职浙婺,唐末由丹阳访胜迁东阳城内里仁坊。该地处泮水之南,遂以泮南为族名。至六世葛文玘生一子、葛文琰生五子,析为上城、槐堂、横池、葛府、双牌、横溪六派。后裔分衍上城、下槐堂、上金、清塘、花墙头、横池、水口、铜鉴、石砸山门、桑园、佐村、坞口、清潭、泗塘、杨树塘下、殿下、鞍山、萧薛、溪西、廿里牌、瀛山、横路、东园、横溪、东葛、下陈、葛宅、坞葛、仙坞、黄荆桥、临泽、殿岭下、礼村、岩下、光田等村。其中七世葛 (1067~1144)北宋末年由县城迁衍廿里牌,十七世葛兆云明永乐元年(1403)迁衍葛宅,十八世葛永、葛拱(1416~1473)兄弟明宣德八年(1433)由天台赤城回迁上城,廿七世守禧(1670~1758)康熙年间自覆钟山下迁衍杨树塘下。泮南葛氏名人有南宋参知政事葛洪,建府第于南马葛府,为南宋东阳五府之一;明代有为建文帝殉节的葛诚,现代有法学家葛之覃、雷达专家葛正权、地理学家葛绥成等。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葛姓居民有8826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0%,为东阳第三十大姓。
【附】
东阳新百家姓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东阳姓氏人口
1 王 72015
2 陈 58370
3 张 56778
4 吴 50479
5 金 40421
6 李 39608
7 徐 31638
8 胡 29493
9 卢 26333
10 马 25634
11 蒋 25060
12 周 22940
13 吕 22291
14 杜 22074
15 许 20892
16 郭 20681
17 赵 20405
18 何 19049
19 黄 16879
20 刘 16778
21 陆 14876
22 厉 14266
23 朱 12096
24 楼 12015
25 杨 11392
26 韦 10675
27 蔡 10535
28 叶 10272
29 俞 8973
30 葛 8826
31 潘 8399
32 单 8063
33 任 7471
34 方 7225
35 程 7053
36 包 7027
37 沈 7020
38 孙 6200
39 郑 6070
40 申屠5747
41 施 5632
42 虞 5609
43 贾 5324
44 关 5323
45 应 5090
46 曹 4780
47 罗 4474
48 斯 4424
49 邵 4086
50 傅 3968
51 董 3667
52 骆 3607
53 全 3581
54 米 3563
55 梅 3324
56 严 2988
57 华 2944
58 彭 2663
59 林 2593
60 石 2565
61 汪 2547
62 钟 2536
63 降 2504
64 丁 2403
65 余 2370
66 洪 2356
67 季 2258
68 冯 2141
69 稽 2138
70 乌 2096
71 侍 2065
72 高 2058
73 谢 1937
74 毛 1893
75 和 1833
76 腾 1812
77 谈 1797
78 邓 1778(www.daowen.com)
79 姚 1771
80 梁 1745
81 未 1718
82 倪 1691
83 娄 1669
84 主 1628
85 向 1618
86 曾 1612
87 孔 1592
88 尹 1580
89 万 1559
90 卜 1555
91 田 1521
92 江 1518
93 汤 1501
94 邹 1495
95 宋 1480
96 占 1462
97 英 1451
98 唐 1439
99 侯 1435
100 顾 1399
101 舒 1383
102 涂 1347
103 法 1338
104 秦 1313
105 陶 1283
106 袁 1276
107 韩 1276
108 史 1259
109 詹 1257
110 夏 1254
111 郎 1247
112 乔 1239
113 申 1210
114 翁 1207
115 童 1194
116 钱 1187
117 廖 1131
118 肖 1119
119 龙 1108
120 冷 1083
121 邢 1073
122 沃 1065
123 土 1064
124 龚 1059
125 谭 1036
126 越 1026
127 练 1022
128 康 1013
129 强 1010
130 姜 996
131 熊 988
132 麻 982
133 滕 972
134 揭 954
135 樊 939
136 云 938
137 符 931
138 魏 930
139 苏 929
140 章 926
141 邱 910
142 丰 906
143 范 901
144 仓 899
145 水 872
146 牛 869
147 广 866
148 戚 860
149 戴 852
150 付 848
151 汲 824
152 仰 821
153 汝 815
154 邰 797
155 禹 785
156 隋 764
157 穆 746
158 诸 740
159 化 733
160 隆 730
161 桂 720
162 堵 712
163 苗 708
164 于 696
165 雷 696
166 木 694
167 伍 685
168 宗 661
169 羊 660
170 芦 654
171 席 645
172 段 645
173 有 637
174 项 636
175 保 622
176 梵 614
177 储 614
178 崔 612
179 皮 605
180 文 591
181 祝 584
182 瞿 578
183 裘 576
184 古 565
185 后 563
186 计 561
187 褚 558
188 左 555
189 贺 543
190 深 542
191 巴 540
192 安 520
193 那 519
194 祁 507
195 孟 502
196 闵 497
197 白 492
198 平 489
199 禄 489
200 黎 487
201 易 484
202 饶 483
203 凌 483
204 边 483
205 芮 481
206 冉 477
207 路 472
208 代 467
209 焦 465
210 岑 465
211 柳 461
212 费 461
213 终 457
214 满 454
215 印 449
216 甘 440
217 才 440
218 薛 432
219 阮 432
220 植 425
221 颜 425
222 扬 424
223 危 421
224 莫 416
225 柯 416
226 楚 416
227 桑 414
228 利 414
229 奚 413
230 苟 398
231 经 395
232 鲁 394
233 缑 393
234 山 388
235 兰 386
236 东 386
237 沙 384
238 僧 384
239 筱 380
240 聂 380
241 明 377
242 覃 375
243 阳 372
244 寿 369
245 齐 369
246 步 369
247 柏 369
248 乐 365
249 纪 365
250 鲍 365
251 牟 358
252 昊 354
253 闫 349
254 位 345
255 盛 345
256 幸 344
257 权 341
258 常 340
259 赖 339
260 都 335
261 花 333
262 国 333
263 游 322
264 慎 316
265 松 314
266 裴 313
267 欧 310
268 弓 308
269 农 304
270 毕 299
271 郏 297
272 福 297
273 雍 296
274 劳 296
275 居 296
276 郝 296
277 柴 294
278 井 293
279 尚 292
280 谷 291
281 扶 286
282 查 286
283 火 280
284 庄 279
285 丘 279
286 巨 279
287 佘 278
288 支 276
289 展 272
290 成 272
291 郜 271
292 艾 271
293 娇 269
294 贡 269
295 伊 266
296 邬 266
297 仲 263
298 温 261
299 牧 261
300 茹 258
301 学 257
302 员 255
303 连 255
304 班 252
305 宣 246
306 骈 246
307 敖 245
308 鱼 244
309 车 244
310 岳 243
311 濮 243
312 公 242
313 阴 241
314 翟 240
315 武 239
316 衣 238
317 茅 238
318 须 237
319 鞠 237
320 管 236
321 吉 234
322 素 233
323 司 233
324 来 232
325 伯 231
326 爱 231
327 谯 229
328 殷 227
329 琴 227
330 朴 224
331 沿 222
332 缪 221
333 相 220
334 漫 217
335 蒙 216
336 红 216
337 庞 209
338 房 209
339年 208
340 燕 205
341 邝 203
342 达 203
343 佟 201
344 宁 195
345 喻 193
346 富 193
347 帅 189
348 漆 188
349 尤 187
350 卫 187
351 池 187
352 银 186
353 耿 186
354 渝 184
355 弘 184
356 衡 184
357 郁 182
358 言 182
359 仉 180
360 秋 180
361 鹏 178
362 杳 177
363 荆 177
364 晋 176
365 封 174
366 商 173
367 欧阳170
368 养 169
369 屈 169
370 蒲 169
371 卡 169
372 卓 167
373 元 167
374 宇 167
375 萧 167
376 廉 167
377 靳 165
378 曲 164
379 凤 161
380 璩 160
381 於 159
382 杭 159
383 巩 158
384 薄 155
385 时 154
386 晏 152
387 斩 151
388 简 151
389 辛 149
390 昌 149
391 荣 148
392 解 148
393 原 147
394 栗 147
395 索 146
396 藩 146
397 卞 146
398 娜 145
399 苍 144
400 哈 142
401 姬 140
402 卯 139
403 杲 138
404 赏 136
405 蓝 135
406 刁 134
407 籍 132
408 霍 132
409 滑 132
410 勾 132
411 通 131
412 钦 129
413 习 128
414 仇 128
415 师 124
416 景 124
417 伏 123
418 屠 122
419 帕 122
420 束 121
421 仆 121
422 冼 119
423 怀 119
424 刑 118
425 阎 117
426 鄂 115
427 荀 114
428 台 114
429 铁 113
430 闻 112
431 庆 112
432 能 109
433 糜 109
434 簿 108
435 宰 106
436 亢 103
437 冀 103
438 官 103
439 鄢 101
440 丛 101
(百人以下姓氏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