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何氏兰亭碑的历史与影响

何氏兰亭碑的历史与影响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何氏以何氏兰亭碑享誉一时。说起何氏兰亭碑,先得追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法帖》。何氏定武兰亭碑从王羲之开始,经欧阳询一直到何士英,其过程虽扑朔迷离,说法不一,但行家认为该碑颇为接近欧阳询的摹本,在存世的各种各样兰亭碑刻中排名第八。其后的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更对其推崇备至,认为何氏本为“定武嫡裔”,“是此本入石,又在姜、赵之前,即以为薛绍彭所易、宋高宗所失者,未可厚非也”。

何氏兰亭碑的历史与影响

八面山的西北北方向,有一个人烟阜盛的村庄,叫南上湖。村名的由来,是其南有上湖,上湖即八面山顶的顶湖。南上湖住民主要由《百家姓》上“何吕施张”中的何、吕、张三姓及桂坡李氏构成。历史上,何氏以何氏兰亭碑享誉一时。

说起何氏兰亭碑,先得追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法帖》。东晋中期,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行修禊事,曲水流觞,临流赋诗。诗成,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挥毫,作此法书,计28行,324字。此法书笔飞墨舞,气象万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全文以“之”字最多,共有20个,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是王氏的得意之作。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数十本,终因时过境迁,情趣非昨,都不如当初写得好。历代书家无不推崇《兰亭集序法帖》,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属“神品”。何谓神品?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说道:“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传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规矩者,谓之能品。”纵观古今书法作品,受推崇的程度很少有能与《兰亭集序法帖》比肩的,王羲之也因此帖被尊为“书圣”。

何氏兰亭碑拓本

原来,历代书法,自甲骨文以创,进而石鼓钟鼎之文,周行籀文,秦重小篆,汉则隶变,其后楷草兼行,皆有典范,惟行书尚无圭臬,至晋朝才有突破。后人评价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而晋人笔法特别受隋唐人推崇,是因为它变古制今,气韵生动。

晋人书法,以“一钟二王”为高,钟繇博取众长,刚柔兼备,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体丰茂,出手自然,可谓幽深有际,古雅无限。而二王父子,继往开来,自立形体,王羲之以骨胜,王献之以媚胜。而书法首重风骨,献之毕竟逊乃父一筹。

唐初,二王书法被视为异宝,唐太宗也酷好此道,心慕手追,仿摹二王真迹尽遍,独缺《兰亭集序法帖》。此帖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智永无嗣,传给弟子辩才。唐太宗遂派御史萧翼从辩才处设计赚取此帖。《兰亭集序法帖》入宫,太宗大喜,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各临摹数本,分赠太子、诸王及近臣。太宗驾崩,遗命将法帖封缄于玉匣随葬昭陵。后来昭陵被盗,法帖命运难卜,传世的仅有摹本了。

因太宗的推崇,更因《兰亭集序法帖》清俊雅美,震古烁今,唐初书家摹者蜂起,遂有“唐初四大家”之称。其中以虞世南为最,临摹得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但“乱真”毕竟非真,与真迹还是有差异。因为书风必受时代风气习尚的影响,且书如其人,书法这门艺术,必然受制于个人的学识、经历、情趣,而世界上找不出这几方面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兰亭集序法帖》只能是惟一的。后人评论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于俊迈,欧阳询得其笔力而失于温秀,褚遂良得其笔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俊而失于窘拘。各人得其一体,而不能专美。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想一睹真迹,但这只能是千古憾事了。因为世事沧桑,战乱纷乘,真迹存世的可能已微乎其微了。(www.daowen.com)

传世的唐人摹本,墨迹以《神龙兰亭》为佳,为冯承素所摹,也有书家以其恣媚之态怀疑是褚遂良的摹本。神龙为唐中宗年号,该摹本有其年号印章,故名。碑刻则以《定武兰亭》为最。元代大书法家赵孟 曾在定武本后题跋,认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唐太宗得《兰亭集序法帖》后,命欧 阳询照真迹勾摹勒石于学士院。五代朱梁时移置汴京。辽太宗耶律德光破后晋,携此石北去,后中道崩殂,碑石弃于杀虎林。宋庆历年间,李学究得此石。定武太守遵仁宗之命,重金购下置于定州州治(今河北定县)。定州在唐时属义武军,宋时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军”为“定武军”,该石刻遂被命名为《定武兰亭》。后薛师正任定武守,监守此石,与其子薛绍彭(书法家,与米芾齐名)另外翻刻一石置库中,而将真本携回长安

宋代皇帝,大多嗜好书画。大观年间,蔡京发现库藏兰亭碑非原本,宋徽宗下诏索取,薛绍彭之子薛嗣昌不敢隐瞒,呈进宣和殿。(也有人依据碑上无舒元舆《牡丹赋》,认为所呈非原本,而是韩氏官本。)靖康之变,腊月初一,金兵进入汴京,将皇宫内苑的物件掳掠一空,此石独得保留。汴京留守宗泽见到此石,将它封好,次年(1128)送往扬州宋高宗驻跸扬州,将石碑放在身边,拓印数本分赠大臣。过了月余,金兵抵扬州,高宗仓皇过江。后来向子固任扬州统帅,受命冥搜此石,竟不获。

岁月悠悠,又过了三百多年,到了明宣德四年(1429),扬州石塔寺和尚疏浚水井复得此石,已缺一角,字有剥损。南上湖西村人何士英(1366~1445)时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运使,将此石进呈皇上。宣宗念何士英为官清正,遂将此石赐给他。何士英告老还乡,携此石回南上湖,命子孙世守勿弃。隆庆五年(1571),何士英六世孙何思明(1546~1613,字施之,号静虚)赴京,请山阴状元张元忭为此石作序。

明万历年间,东阳知县黄文炳听说有此碑石,遂命轿往观。何氏人见父母官前来,不敢拒,也不虞有他,就拿出碑石。不料知县见此宝物,顿起贪念,命轿工纳入轿中,飞奔而去。何姓人闻讯大愤,聚众拦截。黄知县见人情汹汹,知不可强取,也自觉理亏,羞恼之下,便将碑石推出轿外。《东阳何氏宗谱》载:“明万历间,邑令黄文炳到地就观,毕,纳诸舆。族孙遮道喧聚,舆不获前,黄投诸地,石裂为三。”断纹呈“丫”状。何姓太婆命孟仲季三房子孙分藏一块。经此一劫,何氏子孙坚藏此石,秘不示人。规定只于王羲之写兰亭序的纪念日——每年的三月初三,各房携石到何氏宗祠凑成一体,捶拓若干份,以作厚礼赠送亲朋。外人如需捶拓,规定章程须趸交大洋二十元。当然,这是道光以后的事了。解放后,此碑石捐献给国家,由省博物馆收藏。何氏定武兰亭碑从王羲之开始,经欧阳询一直到何士英,其过程虽扑朔迷离,说法不一,但行家认为该碑颇为接近欧阳询的摹本,在存世的各种各样兰亭碑刻中排名第八。而郑板桥乾隆十九年(1754)题曰:“要是目前无此善本,则东阳何氏本遂为海内第一。”其后的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更对其推崇备至,认为何氏本为“定武嫡裔”,“是此本(何氏兰亭碑)入石,又在姜、赵之前,即以为薛绍彭所易、宋高宗所失者,未可厚非也”。不管如何,何氏兰亭碑的书法价值和文物价值均无可估量,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块碑石,历千年沧桑,在它身上,附丽了多少故事。何姓人也以曾经拥有它而自豪。现在,碑石虽不在南上湖,但其余馨犹存。南上湖人集资建造了“兰亭公园”,以昭千年文明的耿光。诸君若有兴趣,那儿的老人还可告诉你许多“何氏定武兰亭碑”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