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都督堰:历史悠久,造福世人

都督堰:历史悠久,造福世人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都督堰位于八面山的西北侧山麓,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都督堰的肇始及命名,有两说。地方志书采用柳贯的说法,即都督堰系厉文才倡建。都督堰惟一遗存——过水涵洞都督堰的水源,也有两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都督堰自修建以来,在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里,一直造福一方百姓。河道变迁后,都督堰不再从龙虎潭进水,而从荷庄下游进水。

都督堰:历史悠久,造福世人

都督堰位于八面山的西北侧山麓,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

都督堰的肇始及命名,有两说。元人柳贯在《都督堰碑记》中云:“曰都督堰者,唐容州刺史公文才之所创也。厉为里显姓,公为里闻人,民濡其惠,谓容州实领五管之政,公为都督治其地,故即其官而名之。犹郑圃之有仆射陂,汉阳之有郎官湖,著民志焉。”而厉氏宗谱载《夏厉碑记》,厉文才裔孙南宋厉模写道:“唐贞观间,我祖刺史公文才卜居山之西,衣冠甚盛,惠泽一方……孙玄(避康熙皇帝讳写作“元”),仕至侍御史……又于宅之东隅开渠千余丈,引溪流灌溉田百余顷,号‘都督堰’,为利甚广,民到于今受其赐。”两说不知孰是。柳贯为著名文学家,厉模仕至大理寺正卿,信笔而书的可能性都不是很大。比较起来,厉模绍述祖先事迹,可信度大一些;柳贯得之口碑相传,亦非无据。地方志书采用柳贯的说法,即都督堰系厉文才倡建。

厉文才(606~683),夏厉墅人,唐武德九年进士,贞观元年任道州(今湖南潇水流域)刺史,次年擢容州(今广西容县一带)刺史兼都督,后辞官归里。厉玄(厉元)为厉文才四世孙,进士,与韩愈柳宗元及苦吟诗人贾岛有酬唱,官至殿中侍御史。厉玄的两个儿子厉自南、厉图南均举进士,分别官至台阁门郎及天章阁御史,可谓累世簪缨。无论是厉文才还是厉玄,均有资历、声望及经济实力倡建此堰。

都督堰惟一遗存——过水涵洞

都督堰的水源,也有两说。厉模说是引南江之水,而按柳贯所述,也曾引泉水为源,大约是时段不同而水源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都督堰自修建以来,在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里,一直造福一方百姓。

都督堰原长七华里余,从前从龙虎潭(今前庄上方三百余米处)进水,其时南江紧贴该处山脚而过,水急潭深,我之七世叔祖吴国鸣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撑树排溺毙于彼。后来河道变迁,该处已成良田,距江心有三四百米之遥了。江流改道在清代中叶以前,民间有“丢了一个夏溪滩,捡着一个荷庄”之说。说的是夏溪滩原在江南,荷庄原在江北,河道一改,南而北,北而南了。可知河道原经夏阳山之下方紧贴八面山而过,至铜壶凉亭一带即斜冲半傍山而去,变迁后的河道是截弯取直了。(www.daowen.com)

河道变迁后,都督堰不再从龙虎潭进水,而从荷庄下游进水。20世纪后半叶,每当春夏之交,山锦头、中湖头、后周、湖头陆等村的人便到该处筑堤引水,夏厉墅已不沾其惠。而建堰之初,夏厉墅的大片良田均在灌溉之列,元时水利争讼,尚有“酾堰为灌尹村、夏厉、湖头可百顷”之语。百顷即有五千亩,可能举其成数,夸大其词,但细算起来,上千亩是有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灌溉面积已缩减为四五百亩了。随着机灌站的兴建,南江水库灌溉网的完善,延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古堰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都督堰除灌溉之利外,还资其水力加工粮食,在石狮亭东西近百米处,各建有一座水碓,利用多余水力碾磨粮食。随着粮食机械加工的逐渐普及,水碓分别约于1963年和50年代末拆除。

五六年前,搞村村通公路工程,沿八面山麓修路,遂将渠堰填埋。目前仅在上游水碓基至三角甽区间尚存部分渠堰,绝长续短,不足二百米。从剩余部分看,宽近两米,深亦如之,均以山石砌成。从石狮亭下八面山石拱成的涵洞,可以想见其盛年的风采。该涵洞长7.65米,高2.53米,宽2.40米。石狮亭上方的水碓基依然完好,可供人凭吊古堰的华年。

我是山锦头人,伴着古堰长大,生产队时曾多次被派参与筑堤引水或疏浚渠堰之事。而我村受惠该堰实多,故述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