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北镇楼:救弊与补阙的骑楼楼阁

北镇楼:救弊与补阙的骑楼楼阁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镇楼处龙井巷之中,东连金玉巷,西接张府前巷,原为城北的交通枢纽,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北镇楼处北台与县衙之间。古人眼中,此楼救弊补阙,“于县治甚有利益”,功用不少;且有明末楼毁东阳便多事的反证。楼下西壁嵌有“李侯重修北镇楼碑记”,叙李承铨捐俸重修北镇楼之事,目前已字迹漫漶,难以辨认。北镇楼南侧原书“通济庙”,北侧书“北镇楼”。北镇楼之建距今约四百年,其间多次修理或重建。

北镇楼:救弊与补阙的骑楼楼阁

北镇楼处龙井巷之中,东连金玉巷,西接张府前巷,原为城北的交通枢纽,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楼之建,缘于弥补东阳老城地形的缺失。一般地形,以背倚群山、前对大江为佳。而东阳城却南对双岘,北临大江,前高后低,朝实坐空——所谓“反向”,于是建此楼以镇之。万历二十八年(1600),代理知县刘文卿认为正北障山辽远,向北辟 门,城以内风气都漏泄不凝聚,就封闭了北门。继任者郭一鹗认为门可闭而楼不可无,于是筑土为台,是为北台。北镇楼处北台与县衙之间。康熙《东阳县志》“北镇楼”条云:“ (北镇楼)在北台下黄坭街口。向以正北障山寥远……后复于此建楼,云于县治甚有利益。明季遭毁,县乃多事。其说本诸形家。康熙三年(1664),署县事李承铨捐俸重建,贡生方学元等董之,立碑纪事,想亦官民两利者也。”古人眼中,此楼救弊补阙,“于县治甚有利益”,功用不少;且有明末楼毁东阳便多事的反证。

堪舆之说不可尽信,但北镇楼处于十字道路的交叉点上,在扑地闾阎中巍然高耸,成为城北的标志性建筑和一道风景。它位于东阳城的中轴线上,前瞻吴宁台,后倚北门,骑龙井巷(北镇楼以北至通江门一段原称“后街”)而立,东连皂角巷(后名后墙弄,目前该巷东段成为金玉巷之西段,西段成为张府前巷的一部分),西接张府前巷(此巷原称龙井巷)。

北镇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飞甍翘角,四壁均辟洞门以通行。20根柱落地,柱间构以坐凳式横木,供人歇憩。月梁两端雕刻龙须满月,扇形雀替雕有戏文人物。据说楼上曾办过图书阅览室。楼下西壁嵌有“李侯重修北镇楼碑记”,叙李承铨捐俸重修北镇楼之事,目前已字迹漫漶,难以辨认。(www.daowen.com)

东阳城内旧时有四大城殿,东为东殿——康济庙,南为南殿——忠德庙,西为西殿——宁济庙,北为北殿——通济庙,即北镇楼,未有北镇楼之前,或以北门上的北台代之。北镇楼南侧原书“通济庙”,北侧书“北镇楼”。相传乔行简(1156~1241)在东殿读书,夜行时就有灯光为他照明。后来当了宰相,就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夜在四大城殿间交相迎送灯来报答,被称为“十月朝”。道光《东阳县志·建置志四·风俗》中说:“‘十月朔’,俗谓之‘十月朝’,又谓之‘先天节’。城中士民赛五方之神,名曰‘五圣’,亦曰‘太祖’。东南西北各易其位,四隅之人交相迎送。至夜,以长竿系灯导行以禳火。”赵衍有诗云:“一曲迎神十月朝,一年灯事又春宵。岁时疑复兼秦朔,铙鼓惊传沓暮潮。位错五城隅气接,星回百道火氛消。楼头尚有标题在,莫谓台成厌夜枭。”这风俗自宋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整整八百年之久。

北镇楼旁聚居托塘张氏、岘西金氏、双泉徐氏等族,这几个族的宗祠也分布于周边。北镇楼之建距今约四百年,其间多次修理或重建。1985年,里托村予以重修,内曾设烧开水蒸饭之锅炉。20世纪90年代张府前巷街区改造后,北镇楼偏在街之南侧,交通功能不再。北镇楼的最近一次修葺在2000年,于原址落架重修,巍阁崇楼,气象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