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东阳文庙尊经阁:古建保护,历史悠久

东阳文庙尊经阁:古建保护,历史悠久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尊经阁为东阳文庙仅存建筑,处于文庙中轴线的北端,是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原地保护的两处古建筑之一。孔庙是历代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唐玄宗尊谥孔子为文宣王,遂称文宣王庙,元明后省称文庙。殿后为明伦堂,堂后即尊经阁。此为东阳文庙尊经阁命名之始。现在的尊经阁,就是嘉庆六年重建之物,距今已212年。太平军占领东阳期间,尊经阁成为储粮之所。至此,尊经阁有阁无经,徒存其名。

东阳文庙尊经阁:古建保护,历史悠久

尊经阁为东阳文庙仅存建筑,处于文庙中轴线的北端,是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原地保护的两处古建筑之一。文庙即孔庙。孔庙是历代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唐玄宗尊谥孔子为文宣王,遂称文宣王庙,元明后省称文庙。东阳文庙初建于唐,宋时始成规模。东阳庙学合一,因此,文庙也即学宫,为封建时代东阳的最高学府。主体建筑为大成殿,皇祐元年(1049)知县鲍安上创建,供奉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和历代先贤牌位。殿前有泮池,池两侧植古柏,池前为棂星门。殿后为明伦堂,堂后即尊经阁。

尊经阁,顾名思义,是庋藏经籍的楼阁,早年也称藏书阁。清嘉庆八年(1803),知府严荣《尊经阁纪略》说:“东阳向无尊经阁。宋淳熙六年(1179)邑宰王袂始筑藏书阁于明伦堂后,至明崇祯间毁。国初顺治六年(1649)重加修葺,旋亦圮。迄今百数十年间,尽为荒芜丛莽,而经籍则庋于辉映楼,权宜之计也。”南宋王袂所建的藏书阁,时人刘扬庭所撰《藏书阁记》云:“今夫轮奂之美,丹碧之丽,腾榱怒栱,干霄而切云,非以为杰观也。凡记久明远,垂世立教之书,于此乎藏焉。装裭之华,签题之整,巨编奥帙,插架而充栋,非以为文具也。”

大凡重要建筑,屡毁屡建属于常事。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吴希孟于明伦堂后复建藏书阁。康熙《新修东阳县志》编者赵衍说:“曾忆往时所见,高可六七丈许,其上有奎星像,下后壁门四扇,方广共一丈五尺,而有魁字,其大如之,为先编修赵祖鹏书,精神奕奕,足称奇观,俗因称为大魁阁。凡科举应试,必至此设祭,谓之祭魁。相传是科有高第,则常发红光,盖亦人精气所聚也。门后卧碑五,即所迁御注五箴。今康熙十三年并毁。”嘉靖十五年,知县王遵与邑人张大需重修明伦堂,易为藏书阁,明末毁。顺治六年(1649)重加修葺,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时即毁于兵燹。其后百年间,“庋书于辉映楼”。辉映楼系邑人胡嘉猷和知县刘伟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始建,位于明伦堂之东。延至清嘉庆六年(1801)辛酉,第三度任东阳知县的徐传一倡重建之议,教谕李如兰、训导钱均协助之。辛酉二月动工,次年十月完工,耗钱二千四百余缗。“高四仞有奇,广七仞有奇,深半广之数。支以石柱,圜以文寮,杗栋榱樀,各称其制,乃易藏书(阁)为尊经(阁)。”(严荣《尊经阁纪略》)此为东阳文庙尊经阁命名之始。其后屡有修葺,最后一次在抗战胜利后。现在的尊经阁,就是嘉庆六年重建之物,距今已212年。阁坐北朝南,后依宫墙,地势爽垲,阁体高畅。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方形阴棱石柱,木梁架,装饰精美,是封建时代东阳境内高规格的建筑之一。

科举时代,尊经阁底楼有时作为考试场所,二楼为藏卷、阅卷场所。太平军占领东阳期间,尊经阁成为储粮之所。1863年春,太平军退出东阳时,尊经阁遗有稻谷万石,在籍内阁学士李品芳会同本邑士绅呈文,说此谷系东阳物产,理当归东阳所有,应增广学额。朝廷允准增加文秀才五名,武秀才三名,永为定制。(www.daowen.com)

晚清尊经阁庋藏之经籍,均为诸生(秀才)必习之书,且大多和科举考试相关。有御批、钦定、圣定、御纂的各种典籍,包括圣训、上谕、《御制诗》、《大清会典》、《大清通礼》、《礼部则例》、《圣谕广训》、《名教罪人诗》、《驳吕留良四书讲义〉》、《钦定圣朝殉节诸臣录》、《平定青海、准噶尔、金川碑文》、《训饬州县规条》、《佩文诗韵》以及《乐善堂文集》、《防护录》、《学政全 书》、《乡会墨选》等八十来部一千二百余册,道光《东阳县志》有详目。1922年,县立初中(东中)新建图书馆,尊经阁藏书一并拨充。至此,尊经阁有阁无经,徒存其名。

整修后的尊经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