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东阳的政治中心-红椿巷

东阳的政治中心-红椿巷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49年至1967年,红椿巷是东阳的政治中心。红椿楼旧址在县委宿舍东侧的花坛处,即红椿巷中段之西侧。红椿楼之东为红椿广场,系旧时红椿庙会的主会场,解放后为县民警队操场。菁庐红椿巷北口原有峨豸坊。20世纪40年代行政区划上有“红椿庙巷”之名,为西北镇第二保。但当地居民称这一区域为红椿楼。

东阳的政治中心-红椿巷

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涉及东阳老城东西街以南的中西部,总面积约350亩,涉及南街、长生路、吴宁西路、镇圣巷、棋盘街等诸多街巷,何以独独用红椿巷命名?这是因为红椿巷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此巷南北向,北连西街,南接镇圣庙,长185米,宽2米。位于老城城中偏西,东与南街平行。自1949年至1967年,红椿巷是东阳的政治中心。在近20年时间内,红 椿巷党政机构林立,是县委的驻地,可以说是东阳的神经中枢。

位于红椿巷南端西侧的老县委大门门楼

红椿巷北段西侧,从1949年至1956年,是中共东阳县委各部委、团委、妇联驻地,1956年至1957年是县委审干委员会及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等审干分会的驻地。1956年,在红椿巷南段路西,镇圣巷以北、西殿巷以南原县委会食堂处建了第一座二层砖木结构办公楼,县委机关迁至新址。后又在西边建第二座二层楼,并在第二座办公楼北边建档案馆。1966年8月,在此设县文化革命委员会、贫下中农协会。1967年12月县委被夺权后,停止办公,1968年成为“县联总”(东阳县革命造反派联合总指挥部)、“文攻武卫指挥部”关押原县委被“打倒”的老干部及不同观点群众组织头头和骨干的地方。“文革”结束后,东边办公楼设过卫生局计生委,西边办公楼设过教委。东边办公楼北边建了司法局办公楼。

红椿巷之东,从西街银台第向南,有座吴家大楼,是木结构四层楼。20世纪50年代设过县委供销手工业合作部,后易名县委工业交通部,还设过县总工会。吴家大楼南面,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是东阳县监狱、民警队驻地。

红椿巷因红椿楼而得名。红椿楼旧址在县委宿舍东侧的花坛处,即红椿巷中段之西侧。该楼坐西朝东。说是楼,其实带有寺庙性质,香火颇旺,外观和镇圣庙相近,规制略小,塑有“红椿太祖”像。老辈人说红椿太祖是山西人,于东阳人有恩,还说他常栖身于一棵红椿树下,故建此楼以供奉。二月初二的“红椿庙会”是旧时东阳城四大庙会之一。

红椿广场(www.daowen.com)

红椿楼之始建未见诸文献,1950年拆除。红椿楼之东为红椿广场,系旧时红椿庙会的主会场,解放后为县民警队操场。红椿楼之北,有吴玉书旧居。吴玉书,吴良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教授。

县委机关的驻地后来成为县委宿舍楼,该处有“菁庐”,位于红椿楼中部及之西,系士绅杜菁(1906~1989,一名齐星,又名承简,20世纪40年代后期任吴宁镇镇长。1952年入台,创办台湾省木雕规模最大的艺术雕刻木器厂)寓所,20世纪40年代建造。

红椿楼以南至镇圣庙一段原为棋盘 街的北段,道光《东阳县志》说:“棋盘街,由西街银台坊南红椿楼抵西岘门。”红椿楼以北至西街一段,康熙《新修东阳县志》称“上金宅巷”,俗称“木牌坊脚”,因与西街相连的巷口原有一座木牌坊。此牌坊名“藩伯”,又名“枢衡”,明崇祯九年(1636)为天启二年(1622)进士金肇元建造,据称上有同榜进士张国维题字,20世纪30年代焚于火,仅存石柱。牌坊横跨西街,两石柱分别位于西经泽巷和红椿巷的东首,将西街分为两半,东为上西街,西为下西街。每年正月迎龙灯,要低头进退三次才能过坊。金肇元明末曾任江西布政使司参议、福建布政使司参政,置江西信州、建州学田赡养寒士,倡建福建南安水城,抵御倭寇袭扰,名列道光《东阳县志·循吏传》。

菁庐

红椿巷北口原有峨豸坊。该坊周边为岘西倪氏、岘西杜氏和吴宁乔氏的始迁之地。20世纪40年代行政区划上有“红椿庙巷”之名,为西北镇第二保。但当地居民称这一区域为红椿楼。20世纪80年代,“木牌坊脚”到镇圣庙街段定名为“红椿巷”。红椿巷居民以岘西杜氏和南岑吴氏为主。

随着旧城改造的步伐,有着千年历史的旧红椿巷已离我们远去,而新的红椿巷正以亘古未有的变化呈现在我们眼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