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悠悠东阳:历史最久远的水井

悠悠东阳:历史最久远的水井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阳县治之设,史有吴宁故城之说,传有南乡北乡之争,均见于旧县志。姑不论堪舆学科学与否,但它确实对东阳城池的布局和入城水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东阳之护城河引东西岘峰之水分东西两溪环绕而成。水 井井为饮用水源,东阳老城处于东西岘峰和东阳江之间,水源充沛,水井棋布,井水甘洌。建县治时开凿,已历千余年,为东阳城历史最久远之水井。

悠悠东阳:历史最久远的水井

东阳县治之设,史有吴宁故城之说,传有南乡北乡之争,均见于旧县志。县城之择于吴宁镇,固然偏处东阳西隅,犹如顾炎武所言:“乃今则州县所属乡村,有去治三四百里者,有城门之外即为邻属者。”(《日知录·卷十·州县界域》)但县治位置的选择,必有其据。水为生命之本,古人逐水而居,贸易得水而通,城市濒水而兴。人员货物的集散中心往往成为一地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进而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这就不难理解偏处一隅但濒临东阳江的吴宁镇何以会成为一千数百年来的县治所在。但吴宁镇除上述因素,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明隆庆《东阳县志》载:“ (县治)南拱双岘,北枕东阳江。涵碧山水绕其东,岘山水翼其西。”山水秀美,沃野平畴,确是宜居宝地。

县治有城的历史,可以远溯唐代。始筑土城,周10里,广明元年(880)筑子城。明代始筑石城。嘉靖三十七年(1558),鉴于倭寇袭扰,知县戴廷忞督率兵民草筑石城。隆庆元年(1567),知县陈应春完成修筑,辟东、南、西、北四门,并分别命名为望岘门、迎薰门、朝京门、拱辰门,外有护城河。自县治设于吴宁镇,直至20世纪80年代,城区大体囿于城墙之内,此区域被称为老城。本文也以此为主要范围叙述。

水 系

封建时代城池的修筑,首为军事防御考虑,次则堪舆学考虑,再次才为居民生活考虑。姑不论堪舆学科学与否,但它确实对东阳城池的布局和入城水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城池由城墙和护城河两部分构成。护城河为城市军事防御的重要工程。东阳之护城河引东西岘峰之水分东西两溪环绕而成。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茶院坑水流其外,绕县后;金山西为张公山,淡竹涧水沿山流入县后,汇东流赴大溪。”

康熙《新修东阳县志》中的护城河图

东溪 东岘水自茶院坑沿勒马峰东侧下,经大寺下,沿南岑吴氏宗祠西侧北来,过马厂桥(“马厂”系“麻车”之讹写),在山川坛边折向东,经朝阳路北段东流,于青春路北段过吴宁东路,于影城后穿越环城东路,在吴宁东路邮电所后(该处原有一塘)折向东北过叱驭桥,北流经人民路圆盘东侧,然后西拐,至通江路骆驼桥东与西溪汇流。

西溪 西岘之水自淡竹涧、桃岩坑下,迤逦北来,至胡家,遇人工修筑的“玉尺”东折,越水磨陂,过玉虹桥(址在新南路北段西侧)折向北,在原禽蛋仓库附近形成“Z”形急弯,于金世界家电商城门口过吴宁西路,在原运输公司西侧(今吴宁西路38号)下,过乘驷桥,正北向流六七百米,至张公山折向东偏北,过骆驼桥与东溪汇流,然后向北在河头东侧入东阳江。

因堪舆学家认为“县治龙脉自西南隅入”(道光《东阳县志·城池》),故西溪自胡家至运输公司一段,呈开口在西的“U”字形大弯,系人为造就。一为形成西水东流之态,二为引水入长生塘。

入城水源 分为东西两源,分别从东溪、西溪引水。

东源 在双鱼寺附近筑陂引茶院坑水,经吴大宗祠东侧北流,过马厂桥石渡槽北行入城。康熙《新修东阳县志》云,嘉靖五年,知县李邦直“于碧岚(即叱驭桥)上流引长生方水达于泮池,名文秀水”。眉注:“文秀一水,至道院巷口合流到学,故此云引流”,“碧岚上流即茶院坑,其水西北流,至马厂桥,左折而趋东桥,一大曲矣。引流者由茶院坑凿石为涧,直趋城中,至马厂桥,为大水所界,因以石涧渡之”。

西源 在水磨陂修水甽引入长生塘,然后入城。县城南高北低,障山辽远,风水倒挂。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万历四十七年,署县事同知胡宁臣重修泮桥,疏九曲水。《记略》:“吾邑背水面山,庠址虚旷。旧采形家言,远疏淡竹涧之水,堑九曲以入怀。”康熙志又云:“长生方,即《缪志》所图淡竹涧水也,旧汇西岘门内。按《郑志》,淡竹涧水自西岘流入县境,阴阳家云是水于县最吉,通则多产人材。李东洲之 引流,则赦文也。”民国《东阳县志稿》“玉虹桥陂(即水磨陂)”条云:“其水自桃岩坑来,至此导入长生塘进城。”玉虹桥及水磨陂址在新南路北段西侧,原三建公司大厦西南。

玉虹桥旧址

城内水之两大支 西源水注入长生塘,溢流至棋盘街、上南巷之交点,衍为东支与西大支。东源水自马厂桥石渡槽入城后在道院巷(后名关岳巷)与西源经长生塘过上南巷之东支汇合,形成东大支。

东大支 入城之东西两源在道院巷惟一一次合流形成东大支后又分两支。一支至九曲湾成为文秀水注入泮池,后经十字街从暗渠东行入潼八塘,溢流入东溪;其一脉,经十字街明渠北流北正街、水涧巷(百岁坊巷)等自城北出。另一支东向经上市头、仓后塘、陈家塘流至河弄,然后北折,流向主簿塘、仓塘、新安寺塘,溢流后东北向入东溪。

西大支 自棋盘街、上南巷交点分流后成为西大支,继续沿棋盘街北流,至镇圣庙分四支。一沿镇圣巷东流至南街入暗渠;一东向经玉池北流,溢流后东流南街入暗渠,暗渠入县衙;一沿红椿巷、西经泽巷北流里托;一从镇圣庙西流园里塘,过大田出旗杆里汇入和尚塘。

西大支之旁支,城南渗水(一云长生塘水)经天主堂流向汤家塘、上塘,经下塘过大田,从大田北部中间出,北行杜台门里越西街经后姓王汇入法界寺东之和尚塘,经绿石塘、马府园塘、西花园塘侧,最后经城头塘,引至张大宗祠前,然后经张四宗祠(东阳二中址)南侧猫儿塘、东侧树叶塘、东北方之张公塘、华康路南段西侧之长塘,过丼坵至西溪。

水 井

井为饮用水源,东阳老城处于东西岘峰和东阳江之间,水源充沛,水井棋布(棋盘街即传有井32口得名),井水甘洌。但道光《东阳县志》有记载者仅有老市府门前之双泉、东街之东井、介福巷之双井、张府前巷之龙井、东门外之四眼井。本文只列上述五井及其他有特色之井。

双泉 位于南街原恺悌坊两端北侧,距老市府门口各约20米,合称“双泉”。建县治时开凿,已历千余年,为东阳城历史最久远之水井。东边之井早年被填埋,西边之井近年尚使用。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列县治前照墙外,恺悌坊东西各一。旧有井亭,嘉靖甲申年(1524)陈侯大器建,碑现存。俗云建治之初,特浚此二泉以杀火势,如龙之有眼。岁久为民居所逼,仅通一小径,泉几塞。康熙十三年(1674),屋毁基出,遂觉境界一旷。而井亭不存,或以为不宜太露云。”

残存之双泉东井砌石

拦路井 位于南街拦路井巷内,以处道路之中得名。巷则以井得名。

铜井 位于胜利巷内,南斜对旧花厅。胜利巷原名财神殿弄,原有财神殿,1966年改名。传铜井之得名源于汲水时井桶撞击井壁,声如铜钟。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井 位于东街95号左前侧人行道中。为双眼井,系市文物保护单位。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凿岩为之,久而光润,类天然。其石皆黄绿色,底亦光圆如锅。味清甘,虽久旱不浊,特异他井”。原为两眼,日寇盘踞时将井口凿大,并两眼为一眼。现已被覆盖。

四眼井 在东门街南,爱国北路西侧,以其有四个井眼得名。井水甘甜清冽,久旱不涸。极旱年份,东至陈宅街、西至西街木牌坊、南至上南街、北至后赵巷的人都至此井汲水。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井 在北镇楼西侧,四眼。张府前巷拓宽改造时覆盖石板保护,系市文物保护单位。俗传龙虎相斗,故称“龙井”。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在县治北二百八十步,今北镇楼右,广四尺五寸,深十余丈,凿岩出水。旧云‘坎方无水,扦龙井’,谓此也。一云泉涌可畏,故以石窒之,而凿石为穴,令水微通。水常盈,汲之不竭。偶一日水浅石出,好事者缒而入,闻石下水活活作声。或云龙居其中,旱岁亦常乞灵。明甲子年间,邑人迎神,用乳虎置台上,以像虎北渡河故事。适台架井栏,水即时涌起。其夜井骤崩,谓龙虎相斗云。后重修。”

双井 位于下梓城巷北端。以井有两眼得名,徐宗绍(1155~1225)南宋中叶建宗祠时开凿,距今八百余年,双泉徐氏也以此得名。明嘉靖元年(1522)曾大修,“雙”“泉”两字分镌于两井圈。现为市文物保护点。

后井 位于吴宁台隔围墙之东北,解放路19号南侧。井水充盈甘洌,冬暖夏凉,大旱不枯。20世纪80年代因污染而废弃。

无名井 位于吴宁台隔围墙之西北,据说凿于乾隆初年,距今已有二百六七十年,目前尚在使用。系城内少见的无井圈方形水井。

里外厅弄井 位于龙井巷里外厅弄之外厅前,旁有旗杆石。

四眼井

龙井上覆盖的石板

双井

无名井

里外厅弄井,其旁为旗杆石

蒋井 位于西街中段南侧原蒋井弄内,因蒋姓聚居得名。井口不大,其下颇大,水质颇佳,1995年被填埋。井的位置在西街47号和49号,井口址在49号吴品珩之孙吴郁琮家楼梯下。

养济院井 位于西街西端之南原养济院内,2010年旧城改造时填埋。

此外,尚有诸多院里井、园里井、屋里井,不一一罗列。

棋盘街老井

解放路34号屋后中心明堂之院里井

介福巷北侧之屋里井

北镇楼东南之旧屋井(www.daowen.com)

水 塘

井为饮用而凿,塘则为洗涤灌溉而开。古人云:“水之有源而蓄者,曰堰,曰陂,曰泉,曰潭。无源而蓄者,曰湖,曰塘。”东阳老城池塘众多,城东北、西北尤多。但道光《东阳县志》有载者仅主簿塘、新安寺塘、潼塘,“余若陈家塘、草塔塘、东塘、长塘,皆微,不载”。

吴宁台池 在老市府内吴宁台前,两池相连,旁有参天古木。五代末筑吴宁台,池也凿于其时,植有荷花,古人有题咏。

吴宁台池,图右为吴宁台

泮池 位于学宫大门之前,棂星门之后。上有石拱桥,称“泮桥”,又名“状元桥”。泮池乃古代学校水池,也借指学校,故入学称“入泮”或“游泮”。周代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为圆弧在南的半圆形水池,泮即水之半,故称泮池。

百家塘 位于乐园路南侧,系城南最大的潴水塘。百家塘,顾名思义,乃众姓共有。水为农业命脉,旧时水塘大多为私有或几户共有,而百家塘则无专属。坊间往往讹为“八角塘”。20世纪90年代,该塘建“水上乐园”,塘北之路因此命名“乐园路”。

百家塘

长生塘 位于长生路中段南侧,西岘门东边城墙的外侧。东西向狭长。以其水来自长生方(西南方向),故名。城内之水大多以此为源,流向城北和城东。塘南原有倪千里墓,其旁古木蓊郁,粗有合抱。

汤家弄小池 位于汤家弄中段拐弯处南侧,面积近百平方米。其水来自该池塘西侧的长生塘。

仓后塘 位于仓后弄与城廓南弄的西北交角,以处官府粮仓“际留仓”之后得名。旧时该塘为孔山至龙山水道的一环,或兼有官仓的消防功能。塘东南原有玉带桥,道光《东阳县志》载“在东岘门内,葛乔二太师住处”。俗谚“玉带桥有名无桥,花园塘有桥无名”。因玉带桥虽只有几块石板,但颇有名;而花园塘桥行人不多,名气不大。

汤家弄小池

仓后塘

陈家塘 

花园塘,图左下方为花园塘桥

陈家塘 位于城廓西弄东段南侧,现处吴宁一校校园内。疑“陈家”系“城廓”之讹写,城廓为“城郭”之讹写。郭为外城之意,与子城相对而言。城廓东弄、城廓南弄、城廓西弄之名均由此而来。该塘原来水域颇广,现不及原有之半。陈家塘东侧有口小塘,称“酒塘”,夏日耕牛歇憩之所。当地耆老称,因耕牛不免拉屎尿于塘内,塘水用于酿酒,或有微生物起作用,其酒特醇厚芳香。

花园塘 北十字街之东,新安街西段之北侧称“花园”,故称花园塘——以池塘周围遍植花草得名。一南一北,两塘相连,中有花园塘桥。

主簿塘 位于梅树巷东段北侧,本世纪初填埋。《岘西杜氏宗谱》楼上层撰《杜烨传》云:“烨簿东阳,致有惠政,人思之,故名其所筑塘名‘主簿塘’云。”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则载:“在新安寺巷南,十亩零,旧传有主簿殉节于此,故名。”又云:“钟惟豪,詹事府主簿。今东北隅主簿塘云是豪所开凿,以供游适者,因以为号。”《吴宁钟氏宗谱·钟氏宗谱源流序》云,元代时,钟惟豪居“周宅园,寻于宅东隙地凿池引流,为楫为舟,以宴以游,即今之主簿塘是也”。《世传》载:“钟惟豪,字仲杰,元大德庚子(1300)进士,仕詹事府主簿。今新安寺前有塘一口,造舟一只,游池饮酒,号为主簿塘是也。”钟惟豪生于开庆己未(1259),卒年不详。

仓塘 位于东井巷中段东北,王惕吾捐建之东中教工宿舍东侧。

新安寺塘 处新安寺巷与环城东路之西南交角,西毗东井巷,南邻人民高中,北对吴宁一中(老东中校址)。原名“放生池”,谱载晚唐周宅巷人周泰始凿,绍兴二十一年(1151)扩修,贾廷佐有《新安寺放生池记》。

眼镜塘 今吴宁一中校园内,以两塘相邻形似眼镜而得名。中有前进亭。现两塘之间有围墙,隔开教学区和生活区。

新安寺塘

眼镜塘

潼八塘 处后赵巷南侧,为八口相连的池塘,自西南而东北弧形排列,依次为杜家塘、狮子塘、花台塘、杨树塘(又名“赵宅塘”)、更楼下塘、中央塘、里深塘,一直到外深塘(地图上有时标作“外生塘”),称“赵八塘”,今人多称“潼八塘”;池塘之南乃缓坡,为居民菜地,与老东中相邻。巷南侧东部的外深塘,深六七米,早年城墙经此塘与里深塘之间的塘堘而过,今已被填埋,建金玉广场公寓。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在县东北隅,相传旧为童姓所居。宋南渡,赵氏迁居于此,加‘氵’为潼。其右上为杨树塘,俗称赵宅塘。又上为狮子塘、杜家塘,各三四亩零。旧本一塘,为城内诸界水所聚,后乃分截,北折流入更楼下塘。中央塘、上深塘、下深塘皆相连接。旧土城时并在城内,俗呼为‘赵八塘’。今下深塘筑在城外。”

潼塘 处北正街中段西侧。面积不大,约六七十平方米。北正街原先并非笔直,而是西折经过潼塘东折再北延,至栖真观前西折至通江门;门堵塞后,登城自北台出。

赵中塘 位于解放路北端东侧,原东阳市工艺品工业公司内。早年,塘周边皆为浚仪赵氏住宅,故名。20世纪80年代该处曾建北溟公园,90年代设北溟诗社。水域约亩余,本世纪初填埋。

城东北其他塘 赵中塘东北有北宫塘(民间讹为“北中塘”,北宫即栖真观),其东南有长塘、四方塘、车盘塘、台盘塘,其东城墙根有朝塘。今汽车北站处有迎春口塘,该塘之北有中塘、韦樟塘、枫树塘等。上述诸塘均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填埋。

汤家塘 在吴宁二校东南。该塘无名,以其周边多汤姓住户,姑名之。

园里塘 位于西殿巷中部偏东之南侧,1984年建档案馆时填埋。

上塘 在镇圣巷西段北侧,原教育局宿舍西南,20世纪80年代填埋。

下塘 与上塘位置相对,在西殿巷中段偏西之北侧,灯光球场之前。2010年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时填埋。

玉池 腾蛟巷的中部北侧,正方形,俗称“后塘沿”。其旁原有公安局、检察院、广播站等重要机关,2010年旧城改造时填埋。

下塘

玉池

太平池 1953年在西街旧厅门前挖成,为消防用。太平里因其得名。20世纪90年代西街拓宽时填埋。

徐宅塘 位于中山路南段西侧,以周边徐姓聚居得名。中山路之南段——原吴宁中路拓宽时填埋。

托塘 在里托存心堂前,东阳二中南校门东南四五十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域仅存五六十平方米,托塘张氏始祖张潮幼子张天宥避寇躲藏之处。时该塘无名,谱称“荒塘”,在水门内,原有二三亩,存心堂及周边皆其水域。绍兴十年(1140),县令吴炯在《吴宁台记》中说:“幼子天宥在学肆获免,遂逃至县北之塘,噉莲实而食,七日得脱。因托生于塘,号其家曰‘托塘’。”张天宥十四世孙张瑚志至顺三年(1332)谱序云:“仓皇匿县西荒塘七日,烟雾冥迷,贼过不觉,托此而生,因号其塘为‘托塘’,后遂占籍。里人亦称其所栖山为张公山云。”张府前巷拓宽时填埋。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以托身于此而名。今在马府园后,近张大司马所自溺处,去其东南百步许。”天宥在城后裔以此塘为中心衍为里托、外托。

方塘 县志称方塘。位于龙井巷北段中部西侧,龙井公寓南门西南,原处张国维府第之左后,21世纪初填埋。系张国维投水自尽处,原名“止庵池”,后称“靖忠塘”。

花台塘 里托花台后1号、2号及周边位置,塘内有台。传系张国维为官后辟建,荷花绽放,花台相映,故名。20世纪90年代填埋。或疑此塘名应指方塘。

城西北诸塘 法界寺内有两池,其东有和尚塘,该塘之北有绿石塘、马府园塘、西花园塘、城头塘。马府园塘之西有草塔塘(草塔类于草坪,因老布厂位置原为草塔得名)、囫囵塘等。张国维故居右前原有淇园塘,故居后有对称两池。上大路东南侧有前厅楼塘,中山路取直拓宽时填埋。张府前巷西端南侧有“前塘沿”,该处路段曾以“前塘沿”命名。富裕弄西南一塘,前几年填埋。原托塘张氏大四宗祠,即今东阳二中校园内有过水塘等五口。东阳二中东教学大楼东端位置有树叶塘,该塘之北有张公塘。竹院路南段有杨蟠塘、竹院塘,华康路南端西侧有长塘,通江路南端东西侧有长方形的枕头塘和正方形的纱帽塘。以上诸塘大多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填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