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东阳城区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而旧城改造的步伐,使得老城街巷渐成旧忆。但这些多少代人生活过的街巷,曾承载了千百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记录它们的名称,追溯它们的来历,既是保存一份记忆,更是延续一种人文。
本文截取改革开放之初——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为时间的节点,以俗称的“城里”(即老城)——原城墙圈内为主要叙述范围,对其中重要街巷、重要建筑及居民区的名称追根溯源。对老城之外当时已有之街巷,则以“附录”系之。述及街巷里弄140处。
为便于叙述,将老城加以划分。以南街和龙井巷为纵轴,以东西街为横轴,以南街与东西街的交点(即老市府大门前)为O点,分成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大块(即旧时所称的“四隅”)。每大块的叙述都以O点为起点,城南先纵后横,城北先主后次。某些重要建筑或地名,涉及多处街巷,则兼顾篇幅言此喻彼,览者可互相补证;但街巷里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则根据需要有所重复。行文时,东阳城简作“东城”。
东阳老城区 冯丁摄
由于东城的主街道走向并非严格地与地球经纬线平行,而是顺时针偏转17°。例如,南街,是偏西南17°的南北走向;东西街,则是偏东南17°的东西走向。与这三条主街平行的其余街巷也是如此。但叙述时概以东南西北笼统言之。
文中说法依据地方文献和口碑资料。后者因年湮日久,记忆不确,歧见迭出,则一说为主,兼附另说。传闻或臆度之说,则加“疑”、“或”之类标记,录以备考。文中涉及的机关单位,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主,兼及以后年代。文中街巷长宽数据多据相关图籍,部分街巷的数据则据步测推算,为近似值。
历时半年,走访百余人,查阅文献数十种近千册,十易其稿,勉成此文。资料搜集核实过程中,得到王昌喜、杜承钢、杜新中、吴汉、吴兆宁、吴兆吉、吴兆震、吴炳和、吴福昌、张新棋、单世唐、施维良、徐永生、楼天良诸先生的帮助,谨此致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或其他,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致谢。
吴一公手绘清末城区地图
东 南
南街东侧从北到南
南街
老市府正对之街道,老城“丄”形主街之一竖。南北向,北起老市府,南迄吴宁东西路与双岘路的交接点,长500米,原宽6米,后拓宽至12米。
老城东南卫星视图
南街的得名与东街西街一样,是依据街道在城区的所处方位。以处县衙之南得名。就其商业地位而言,千百年来,堪称东阳第一街。
南街北端县署前原有照壁,有“麒麟吐书”壁画。照壁之南、仪门之前有“恺悌坊”,旧称“忠恕坊”。恺悌坊两端北侧,各有一井,合称“双泉”。唐代建县治时开凿,已历千余年,为东城历史最久远的水井。南街两侧,不同时代集中了大量的单位、机构和商店。详见本书203页《东阳第一街——南街》一文。
长祥弄
南街街景
长祥弄之西口
位于原“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之南。东西向,东至民居,西连南街,曲尺形,长62米,宽3米。“祥弄”系“墙弄”之雅化,两者在东阳方言中读音无差别。享有盛名的五芳馆抗战前设此弄西口北侧不远处。
周宅巷
位于南街北段东侧。东西向,西连南街,东向数拐后南通黉门前,长70米,宽2米。其地早年为周姓人聚居,原称“周家巷”。《东阳周氏宗谱·岑溪派源流序》称,东阳周氏大半为丽水迁入的周兵(594~655)后裔。周兵任东阳教谕居周宅巷,任满定居瑞山乡淮岩(今雅坑横岩),其孙周虎迁玉峰。族衍东阳、诸暨及磐安等地。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武状元周师锐(1174~1231)系周兵十六世孙。
20世纪上半叶,巷口原有“傅立成布店”。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巷口两侧门面房以肉店和冷饮店著名。
城东也有与此同名的“周宅巷”,连接新安街和东街,在今之吉祥巷位置,系周兵后裔聚居地。
丁字巷
也称“丁字街”。位于南街中段东侧。东西向,东连上市巷;西连南街,巷口清代原有“登俊”牌坊(旧名“化成坊”),隔街与镇圣巷斜对。长160米,宽4米。该巷原名学前巷,因位于学宫之前得名。系璜潭王氏祖王诚之始迁之地。该巷之南原有九曲水,九曲水处系一南北向的长方形地块,与学前巷垂直,形似“丁”字,故名“丁字巷”。九曲水之东为泮东(泮水之东)徐氏宗祠,1913年徐元章在该祠创办女子小学校,20世纪下半叶为吴宁幼儿园;西有关帝庙,先后为工商联和房管所办公地。巷西端北侧原有徐祖福开设的“求精社照相馆”,为行业龙头。学前巷2号施文虎(1899~1975)于抗战后开设的“施万昌虎记西药房”,饮誉城乡。
旧城改造前的丁字巷
丁字巷及图右建在学宫和文庙旧址上的文化馆、文化宫
丁字巷区域系东阳文化中心所在,旧时北有学宫。唐时城内已有文庙,北宋初年创立孔庙,庆历八年(1048),知县鲍安上拓宽重建,皇祐元年(1049)即庙设县学。现存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重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的尊经阁。尊经阁东南原有邑人胡嘉猷创建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的辉映楼,取其“山川之秀与邑之名流交辉映”之义,有如稷下学宫,为邑内胜迹。学宫前有牌坊4座: 东侧有宋代为厉仲祥、周师锐、杜幼节、俞葵、俞仲鳌立的状元坊,明末为张国维立的会魁坊;西侧有明代为卢楷立的解元坊。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先后有文化馆、大会堂、展览馆、工人文化宫、广播站、电视台等单位及建筑。
丁字巷东端南侧邻上市巷有“旧台门里”。中段南侧有“近圣居”,东邻九曲水,北对文庙,南望武圣庙,与文武两圣人孔子、关公为邻,故名。
自1956年开始,直到1987年东门菜场建成前,丁字巷区域兼有菜市场功能。
银行弄
位于南街中段东侧。东西向,东至民居,西连南街,与张家弄隔街相对,长40米,宽4米。弄内有“任门堂”。弄北为1982年建成的农业银行大楼,弄南为1984年建成的工商银行大楼,银行弄可谓名副其实。但此名之出现颇早。20世纪50年代县境内惟一银行——人民银行设此,银行设于横店夏溪滩人、先后任安徽旌德县长芜湖县长及江西婺源县长、曾任东中校长的吕宝 璋(字琢如,1898~1962)“琢庐”内。该宅有一小院,院内有井。宅址后来建农业银行大楼。
工商银行南街营业厅
关岳巷
昔日道院巷,今日关岳巷
位于南街中段东侧。东西向,东至新宅巷(因新宅塘而得名,北连上市巷,长80米,宽2米,“厂”字形,黉门广场拓建后此巷已不存,成为广场东南的一部分)之拐角,即今黉门广场东南端;西连南街,隔街与上南巷相望。原长120米,宽2米;现长150余米,宽15米。清代时,文秀水之西有武圣宫,即关帝庙,奉祀关羽及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亦称关岳庙,巷因此得名。1915年曾为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校址。1927年春,为始成立的县总工会会址。1949年后始为工商联后为房管所驻地。此巷东段原称新宅巷,西段原名道院巷。南宋后期,县令郑镐始建道院于县衙之旁,供歇憩之用。
巷口原有“文济”牌坊。按《仰高许氏宗谱》,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武进士许堪(1189~1253)爵封东阳开国侯,赐金紫光禄大夫,曾“立祠于邑南之文济坊”。
关岳殿之西民国时期为商会驻地,关岳殿之西北原有玉皇庙,规制小于关岳庙。关岳巷中段东南侧原有泮南葛氏宗祠(俗称“葛祠堂”)。葛氏为南宋望族,其宗祠规模较大,西邻葛宅园巷。其址的一部分现为市图书馆。
南殿弄
位于老城区南部,东阳剧院之左。东西向,东连葛宅园巷与也园里,西连南街,长81米,宽3米。清代时巷口有“积庆”牌坊。系桂坡李氏与木香李氏的共同祖先李舍(1045~1121)于北宋元祐庚午(1090)从建德始迁之地。北宋宣和年间南岑胡氏胡邦供居此,称胡宅院。明清时因南岑吴氏贞房聚居,改称“下吴宅巷”。后去掉“下”字,称“吴宅巷”。20世纪中叶改 称南殿弄。
南殿弄之得名,因弄南城墙脚原有忠德庙,即“南殿”,为旧时四大城殿之一。旧时城内有康济庙、忠德庙、宁济庙、通济庙(道光《东阳县志》无通济庙之名,即北镇楼,该楼南侧书“通济庙”,北侧书“北镇楼”)四大城殿,分列东城之东南西北,俗称东殿、南殿、西殿、北殿。
弄南之南洋大酒楼,原为“东阳浴室”所在。以前称浴室为“混堂”。
南殿弄
双岘门
为东城南门之雅称,又称“迎薰门”,居东城八城门之首。因东西岘峰并峙于前,故名。城门外即吴宁东西路的连接点。始筑土城,周10里,唐广明元年(880)筑子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肆虐东南沿海,东城险遭蹂躏。嘉靖三十七年,知县戴廷忞督率兵民草筑石城。隆庆元年(1567),知县陈应春完成修筑,辟东、南、西、北四门,并分别命名为望岘门、迎薰门、朝京门、拱辰门,外有护城河。
东街南侧从西到东
东街
老城“丄”形主街之一横的东段,以处县衙之东得名。东西向,东至迎晖门(东门),西至老市府门前与西街、南街相连,长650米,宽5米。为老城繁华街道之一,旧时繁华地段西起老市府,东至十字街。
自西而东,南侧有老猪市、上梓城巷、十字街、禹门里、傅家巷、张宅巷弄、张家巷、考试门堂、舒家巷、河弄、东殿巷;北侧有老市府、解放路、下梓城巷、十字街、黑楼巷、胜利巷、吉祥巷、镇政府、县中队、看守所、东井巷。
老市府为旧时县衙所在,1949年5月后为县委、县政府及各部委办局所在。撤县设市后为市委、市府办公地,直至2003年10月8日。
老市府后院有纪念御寇殉职的县令张潮(872~945)而建的吴宁台,台内塑张潮及长子天贤之像。现建筑为同治九年(1870)重建。详见本书230页《忠烈千秋瞻高台——吴宁台》一文。
南街口,左为百合楼,右为百货大楼
东望今日东街
处于老城中轴线上的原市委市府大门
旧时东街的牌坊,西端街口有“承流坊”,周宅巷口有“由义坊”、“聚英坊”,张宅巷口有“仰高坊”,北十字街口有“万寿坊”、“父子翰林坊”,南十字街口有“文星坊”,上梓城巷口有为武状元俞葵立的“崇德坊”,下梓城巷口有“熙春坊”,吉祥巷口有“萃英坊”,另有“照春坊”等。东街居民以木香李氏为多,人称“东街李”,为六族之一。
东街与南街的交角,旧有如泉馆,为东城最早的菜馆之一。旧时民间纠纷,当事双方往往投六族(城内吴、杜、韦、李、张、徐六大族)排解,如泉馆往往是当事方请客之所。
老猪市
位于东街西端南侧,今解放路小广场对面。南北向,南至民居,北通东街,长30余米。此处清末开始为猪市场,故名。20世纪30年代,白坦人吴维倬(1915~1973,系晚清名宦吴品珩长孙)等在此开设“吴宁医院”,为东阳最早的西医医院。该店自制之“雪花膏”享誉一时。
财税局、政协、侨联、台办等单位曾在此弄之西侧大楼办公。
老猪市之东,南对尊经阁,有地名“邑庙前”,以处城隍庙对面得名。
老猪市北望,对面为解放路口小广场
上梓城巷
“梓城”为“子城”之雅称,旧县志也作“紫城”——东阳地名中同音通用现象颇为普遍。“子城”亦即旧时之内城。初筑土城,周10里,唐末在其中筑子城,此为子城肇始。子城的范围,东起十字街,南至葛宅园巷、上南巷,西抵棋盘街、红椿巷、西经泽巷,北界金泽巷、介福巷。上梓城巷位于城中偏东南,南北向,南接丁字巷(学前巷),北连东街,与下梓城巷斜向隔街相望,原长160米,现长130米,宽2米余。
梓城为东眷韦氏聚居处。始祖韦履淳,开元十七年(729)己巳科进士。按《东眷韦氏家乘》,韦履淳任丞相府都事,因耿直忤宰相,天宝十一年(752)谪守岭南朱崖(今海南琼山县),量移(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近处任职为量移)古婺法曹参军,李白与高适均有诗相赠。居城北龙泉坊(今龙井巷南端),族衍为旧时城区六大族之一。
附近也为俞姓居住地。南宋时期东阳城内四名家,为“东李、西乔、南俞、北杜”,俞姓即其中之“南俞”。《金山俞氏宗谱》载,监察御史任上退休的俞文杰,为访友来到东阳,见山川毓秀,民风淳朴,遂定居横店八面山下。其子俞伦迁水阁,其孙御医俞全从水阁迁居城内崇德里。后裔分衍于北江、六石、怀鲁等地。南宋末年曾出过叔侄武状元俞葵与俞仲鳌。俞葵为俞氏八世祖,俞仲鳌为俞葵胞兄俞兰长子。北端巷口临东街处原有崇德坊,后称状元坊。
十字街
位于老城中部偏东,旧名柴市街,因其北端吴宁一校东侧为柴市。后因该街与东街相交如“十”字,故名。为老城东部重要的南北向街道,南与丁字巷东端及上市头相接,北端与介福巷之东端构成直角。原长385米,宽4米。东街将此街分隔成长度大体相等的南北两部分。南十字街口有“文星坊”,也名“清美坊”,康熙《新修东阳县志》作“德润坊”,为东眷韦氏十四世祖、进士韦希颜立。其后韦氏迁居这一带建宅立祠,被视作东眷韦氏发祥之区。任畈任氏三世祖任思亮(1123~1200)南宋初年迁此,至九世祖任均茂(1371~1440)明初始迁长塘。
十字街南段曾拟名“黉兴路”,现长110米,其东侧有县府招待所,现为“东阳宾馆”。宾馆之东北为木香李氏宗祠旧址。
上梓城巷6号韦氏古民居
上梓城巷南口
今日南十字街
禹门里
位于东街西段南侧,东邻傅家巷,西出南十字街。南北向,南连长门堂弄,北接东街街面屋,长60米。以里口旧有“禹门坊”得名。牌坊为“居贫养亲,诚意甚至”的明代孝子王晁(1436~1522)立。禹门为黄河龙门之别称,《神童诗》有“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之句,喻人科举登第。
旧时巷口有石狮,俗称“狮子台门”。按照封建社会规制,七品以上官员的宅第方可置石狮。品级可从石狮上的卷毛螺髻分辨,一品13个,称为“十三太保”,以下每降一品减一个。石狮子的摆放,左雄右雌,成双成对。雄狮一般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意为“张灯结彩,权(谐“全”字)定乾坤,国泰民安,有‘球’必应”;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意为“母仪天下,太师少师,子嗣昌盛,千秋万代”。
旧时图书写便利,讹为“女门里”。木香李氏总祠在其西。
傅家巷
位于东街西段南侧,中间有两处直角弯,东与张宅巷弄平行,西与禹门里相邻。南北向,南连城廓西弄,与城廓塘仅一路之隔,北接东街,长110米余,宽2米。
此巷原名“孙家巷”,孙姓聚居。后因傅凤岐在嘉庆、道光年间任县署粮房总管,在县衙东侧创“傅鼎和绸布店”(今解放路北口小广场西南角位置),兼营南北杂货,子孙代继,财力雄厚,遂在此营第宅。孙姓则外迁,因易名“傅家巷”。巷西有“傅家巷建筑群”,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禹门里老房子
傅家巷北段
傅家巷老房子
张宅巷弄
位于十字街之东,因张氏聚居得名。南北向,南至城廓西弄,北至东街,长105米,宽2.5米。中段西侧现存青石侧门窠之民居“新花厅”,吴庭鹤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以其建造时间晚于旧花厅而命名。其西侧即为“旧花厅”,与傅家巷相邻。原均为垕 吴氏住宅。按《东阳县吴宁镇街名志》,据传旧花厅之营建者为魏忠贤余党,建宅后潜居此地,因厅堂雕刻华丽而名花厅。该巷已拓宽,直通吴宁镇中学(现为吴宁一校)大门。巷名今已废弃。
已失其名的张宅巷弄
旧花厅梁柱
张宅巷北口
张宅巷
位于东街中段南侧,张宅巷弄之东,舒家巷之西。南北向,南通城廓东弄,北连东街,长93米,宽2米。巷西北现为小型停车场与小公园,隔东街与吉祥巷相望。以仰高张氏聚居得名,巷口原有“仰高”牌坊。仰高张氏,源出中山贵溪,始迁祖张杰南宋初年入迁此地,遂以“仰高”名族。
巷西曾有章侍郎祠。章曾任本路提举,置立社仓,故建祠致祭。但该祠清中叶后已不存。
考试门堂
《浙江省东阳县地名志·吴宁镇区图》有考试巷,此巷位于东街中段偏东,东邻舒家巷,西邻张宅巷。南北向,南连城廓东弄,北接东街,长90米。按《东阳县吴宁镇街名志》,考试巷南至东街,北至梅树巷,长45米,宽2米。但当地居民称不知有此巷,只知有考试门堂。考试门堂原来面积较大,有数百平方米。道光《东阳县志》载“试院图”,此处为东南西三面皆有垣墙、北临东街的一片空地,当为儒童考试入场前的集中之所。1949年5月8日下午,解放军入城后在此集结。现仅存舒家巷和张宅巷之间临东街的几十平方米。
考试门堂对面之东街中段北侧原为试院,故名。县试本无专门试场,届时在县衙内布置临时试场,文童赴试需自带桌凳。清嘉庆年间,知县向肇嶐捐廉千两在萃英坊旁始建试院,被称为东阳“千古未有之盛事”。后人为纪念向肇嶐,在试院内设“向公祠”奉祀。金华知府、状元吴廷琛为之作记。“萃英”一名,为英才荟萃之义,颇切合试院。科举废后,民国期间设为法院,1949年后设过党校,其后为县监狱所在,县中队驻防,易名看守所。
考试门堂一隅
舒家巷
位于东街中段偏东之南侧,西邻傅家巷,北端与该巷仅一屋之隔;北端东侧有一窄弄与河弄相连。南北向,中间有两处直角拐,南连城廓东弄,北接东街,长102米,宽2.5米。
此巷因舒姓聚居,故名。舒氏祖居上卢湶塘北,始祖舒绰隋朝时由庐州舒城迁居,中唐宰相舒元舆系其后裔,舒姓也成为唐时邑内巨族。子孙散居邑内横店中信堂、万户(均称“双岩舒氏”)、兰溪市及江西、湖北、安徽等省。
东殿巷
位于东街东段,西邻舒家巷。南北向,南折西连龙山路,北连东街,由北而南,为一陡坡,原长65米,现长110米,宽3米。
陡坡南端东边为龙山,为老城东部之制高点,旧有康济庙,即东殿。巷名由此而来。乔行简曾读书于此,贵显后于十月初一夜迎灯报答之。此后每年十月初一均在此举行灯会,四大城殿间交互送灯,直至20世纪中叶。东殿有屋24间,其中正殿6间,在老城四大城殿中规模最大。
河弄
位于东殿巷北端西侧。东西向,东起东殿巷,西迄舒家巷,长63米,宽2米。范围不大,仅几幢房子。处龙山之下,早年有水道,传说乔行简从孔山乘小舟到此读书,故名。
河弄西端6号系烈士胡阿林故居。胡阿林(1901~1933),原名侠民,又名逸民,学名贤。胡村上宅人,后徙居东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从苏联回国,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一军团团政委、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12月7日,在赣南大雄关战斗中牺牲。
舒家巷局部
东殿下古城墙遗址
河弄6号胡阿林烈士故居
迎晖门
老城东门之雅称,初称“望岘门”,远望东岘峰之意。又称“向日门”,为东阳老城八门中四座主城门之一。迎晖为迎对朝晖之意。明隆庆《东阳县志》则载为“迎阳门”,义同。隆庆元年(1567),知县陈应春完成修筑。
自十字街到东桥(叱驭桥)区域称“东门头”。
东南隅
上市巷
位于老城东南隅。南北向,南接新宅巷与东岘巷之交点,北连丁字巷之东端并与十字街相连,长59米,宽4米。北段东侧有仓后弄通往仓后里。
以地处上市头得名。《浙江省东阳县地名志》载:“相传,南门外有个西山寺,寺内和尚作风不正,南乡民众上城赶市,只得绕道杜店,从东岘门(小东门)进城,由此得名上市头。”按,东岘门之建,在明万历二十八年,上市头之得名当早于此。当地耆老称,因此地位于城南,曾为集市所在而得名。上市头众姓杂居。泮东徐氏始祖徐锴北宋初年由会稽迁居。吴宁顾氏始祖顾启珠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从上虞西华里入迁。此外有李姓、王姓等。
20世纪90年代黉门广场拓建后,此巷已不存。
上市头区域卫星视图
仓后弄
位于老城东南隅。东西向,东连城廓南弄,西接上市巷,原长130米,现长110米,宽3米。东端南侧有仓后南弄。
该弄之南早年为仓基所在,故名仓后弄。元大德丙午(1306),县尹郭瑛购乔氏旧仓建“际留仓”,为官府粮食储备仓,址或在孔山北麓、城廓南弄中段之西。弄东端北侧有仓后里和仓后塘。
东望仓后弄
仓后南弄之北段
大屋里一隅
仓后南弄
位于仓后弄东端南侧,东段与城廓南弄只隔一排房子。南北向再西折,与居民区“大屋里”相连,北通仓后弄,长百余米,宽2米余。其名由仓后弄引申而来。
大屋里
大屋里,东城东南隅居民区。东连仓后南弄,西接东岘巷。据传明末木香李小麻在东殿(即康济庙)前挖到白银窖而造大屋,故名。但该屋不久即被焚,其名则存。
仓后里
老城东南隅仓后塘之北的居民区。因地处官府粮仓之后得名,与仓后弄及仓后塘名称来源相同。仓后塘南抵仓后弄,东邻城廓南弄。旧时该塘为孔山至龙山水道的一环,或兼有官仓的消防功能。
塘南仓后弄与城廓南弄之交角原有玉带桥,道光《东阳县志》载,“在东岘门内,葛乔二太师住处”。俗谚“玉带桥有名无桥,花园塘有桥无名”,因玉带桥只有几块石板,实则无桥;而李品芳故居前的花园塘桥过往之人不多。
里为宅院民居,老城区带“里”的地名颇多。《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诗经·郑风·传》:“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后演变为行政区划名,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二·乡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旧时行政层级为省、道、府(州)、县,县以下治理层级为乡、都、里、保、甲。其中“里”和“保”相当,为不同时期的命名。目前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及朝韩等国还有“里”的行政单位,所辖数十户或数千户不等。
关岳巷南的市图书馆
东岘巷之局部
小东门已拆,地名仍得以保留,成为居民区的名称
道院巷
位于南街南段东侧。东西向,东连新宅巷,西通南街,长百米。以内有道院得名。道院巷一名,见于康熙《新修东阳县志》,清末吴允让手绘地图尚有此名,今人多不知其名。后来成为关岳巷的一部分。
南宋后期,县令郑镐始建道院于县衙之旁,供歇憩之用。道院之“道”,或为中庸修身之道,或为曹参“治道贵清净,则民自定”之道,详见孙德之《东阳县道院记》。
东岘巷
位于老城东南隅。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连接上市巷与新宅巷的交点,东南为葛宅巷的东端,原长150米,宽3.5米。为老城东南隅居民出入城的主要通道。
此巷原名“仓前巷”,与仓后弄相对,因位于仓基前方得名。后因靠近东岘门(小东门)而改名。
东岘弄
位于老城东南隅。南北向,南通东岘门,北连葛宅巷,长70米,宽3.5米。以处于东岘门之内而得名。亦为老城东南隅居民出入城的主要通道。
东岘门
位于老城东南隅,为东阳老城八城门中四座辅城门之一,俗称“小东门”。万历二十八年(1600)辟西岘门时配设。因其遥对东岘峰,故名。门内有东岘弄。东岘门旧址在黉门广场35号位置。
葛宅巷
位于上市头西南侧。东西向,略呈南凸的弧形。东与东岘巷相接,形成90°交角,西连葛宅园巷,原长115米,宽3米。巷中部偏左正对东岘门(俗称“小东门”)。原为葛姓聚居地,始祖为唐末两浙路都统元帅柱下史、兼督婺州东南道事葛殷覆(874~952),唐末乾宁年间以游宦自丹阳定居于此,发族而为泮南葛氏。中兴寺塔(俗称“南寺塔”)系其孙葛仁皎捐资建造。
葛宅园巷
位于剧院之东。南北向,南端连葛宅巷和南殿弄,北连关岳巷,长100米,宽3米。此巷之得名为南宋参知政事葛洪(1152~1237)居此建私家园林。原有“梅竹轩”及其读书处“蟠室”。葛洪府第属于“东阳五府”之一。南宋名臣李大同的府第也在其南,即原剧院之后半部。但岁月变迁,土地易主,成为原南岑吴氏义房“天官第”所在。天官第之名,源于该房先祖吴希纯(1398~1454)任吏部稽勋司员外郎。1905年,吴允让于此创办“广益初等小学堂”。1927年,东中首次招收女生,又在此设女生分部。明清时,葛宅园巷区域成为南岑吴氏义房的聚居地。巷西有“新厅”,人称“南街新厅”,内折北通关岳巷。
葛宅巷区域卫星视图
葛宅园巷与南殿弄交会处
该巷原通南街,巷口原有“里仁”牌坊,与隔街拦路井巷的“连豸坊”相对。道光《东阳县志》载:“ (牌坊)在葛宅园巷口,今因左折分下吴宅巷(即南殿弄)。”“里仁”一名,出自《论语·里仁》“里仁为美”。南岑吴氏义房有“里仁”派,人口众多,人才辈出。除城区外,还分衍江北锦坊、横店湖塘头、南马下和塘和湖溪擎天丘、光明等地。
也园里
长弄堂局部
城廊西弄西段,图左为东阳宾馆
也园里
位于南殿弄之东,葛宅园巷与葛宅巷之交角,规模不大,众姓杂居。创建者乔乃迁(1899~1964),字耐青,大联沧江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步科毕业,曾任黄埔军校少校兵器教官,执教第四期。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官至军政部少将高参。退居故里后在后岑山创办青光初级中学。“也园”一名,系“虽为蜗居,也是一园”的缩略。
中百里
居民区,位于南街南端东侧。中有一弄,东西向,西连南街,东接民居,长80余米,宽近3米。因位于中百公司区域,其南为百货大楼,故名。此区域处南门(双岘门)东侧,多为老城墙基址。
仓前巷
即东岘巷,释名见“东岘巷”。
长弄堂
位于老城东南隅北侧。南北向,南接城廓西弄,隔弄与城廓南弄相通;北经禹门里西端西出十字街,多弯曲。长140米,宽2米。因里弄曲折绵长而得名。
城廓西弄
位于老城东南。东西向,东连城廓东弄,西通十字街,长160米,西段宽2.5米。
或疑城廓为“城郭”的讹写。郭为外城之意,与子城相对而言。始筑土城,周10里,唐末于其内筑子城;其外为郭城,民间或讹变为“城廓”。
21世纪初,吴宁镇中学(现为吴宁一校)主出入口跨城廓塘与城廓西弄相连,学校正门遂设于城廓西弄西段南侧。此巷之东部南侧、城廓塘之东南有苗圃新村,因其地20世纪之初作苗圃而得名。
城廓南弄
位于老城东南隅。南北向,南通吴宁东路,北连长弄堂与城廓西弄之接点,长165米,宽4米。
因处城廓塘之南得名。弄南段东侧原有吴宁镇中学大门;弄南段西侧今婺剧团一带为一小丘,旧名孔雀山,简称孔山,与东门的里孔山相对,也称“外孔山”。南宋宰相乔行简在此建“乔宅园”。清乾隆年间知县李德举在孔山顶建“巽峰阁”。巽在八卦中方位为东南,阁处老城东南,其名有自。
城廓东弄
位于老城东南隅,因处于城廓塘东而命名。东西向,“V”字形,东连龙山路,分两岔西连城廓西弄,长240米,宽3.5米,北岔宽两三米,南岔与青春北路相连。
此弄南部之吴宁镇中(今吴宁一校)校园东南隅为凤凰山,略称凤山,为老城东南三山之一。
龙山路
位于老城东南隅。西北——东南走向,西北与东殿巷及城廓东弄相连,东南通吴宁东路,长160米,宽5.5米。
城廓南弄北段
城廓东弄北岔
龙山路东侧的影城
因东有龙山而得名。老城东南三山并列,龙山为东城制高点,龙山之西、城廓东弄旁为凤山(凤凰山之简称),城廓南弄南段西侧有孔山(孔雀山之简称)。
龙山路南端东侧为影城,西侧有矿业公司。
西 南
南街西侧从北到南
老城西南卫星视图
新华里
居民区,位于南街北端西侧。系东西向一弄,东连南街,西经朱开梅家门堂通银台第,长70米,宽2米余。原名“当店弄”,因弄内西端北侧邻“银台第”处早年开有“同福当铺”得名。当铺设杜氏小祠堂北侧,广丰园菜馆南侧,即银台第与当店弄相交之拐角的朱复荣(朱开梅之祖父)家——俗称“姓朱门堂”。1918年,吴嘉芝、吴品珩、韦瑛等名流合资开设,资本3万银元,1931年前后歇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当铺旧址开设“农贷所”,壁上依然挂着镀金的大“當”字。以前认为当铺乃封建时代产物,因里弄北侧南街店面设新华书店,遂改名新华里。
新华里
金祥弄
位于老市府前之新华书店南侧,介于新华里和腾蛟巷之间。东连南街,西至长门堂弄,长36米,宽2.5米。“祥弄”系“墙弄”之雅称,因金姓人聚居而得名。设置门牌时讹为“金华弄”,因非主街,遂将错就错,相沿不改。
金祥弄南街出口之北侧,抗战后原有享誉一时的五芳馆,为民国年间餐饮业的翘楚。南侧为醉和春酒楼。
腾蛟巷
位于老城中部偏西南,南与镇圣巷平行,北连长门堂弄。东西向,东至南街,西至红椿巷,长150余米,宽2.5米。
腾蛟巷是一条曲里拐弯的里弄,其形犹若蛟龙。南岑吴氏元房腾蛟派聚居在这一带。南岑吴氏旧时居城区六大族之首,俗称“南街吴”。“腾蛟”一名源于吴昉(1401~1494)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癸卯科中举,巷口原有为吴昉立的“腾蛟”牌坊。牌坊对面为学前巷(丁字巷)。吴昉后裔众多,分衍横店三景头塘里、八一三间头、新荷庄和吴宁镇东蒋等地。世居腾蛟巷的有明代抗倭名将吴良知,其后裔则分衍磐安玉山元里及金华等地。
金祥弄,图左为醉和春酒楼
腾蛟巷东段,曾为公安局和检察院办公地
腾蛟巷西端之老宅门
腾蛟巷的中部北侧,有口方形池塘,名“玉池”,俗称“后塘沿”。东阳火腿业的先驱之一吴嘉芝(1871~1951)的第宅就在池塘西北,名曰“玉池堂”。吴嘉芝对东阳火腿业的发展贡献甚巨。
腾蛟巷不同时期有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政法委、共青团县委、报社、广播站(设玉池南侧厉志德寓所)、机关幼儿园等重要单位。
镇圣巷
位于老城西南,因镇圣庙而得名。东西向,东至南街,巷口原有“醴泉”牌坊;西至老城城墙,即老吴宁中路(今名中山路)。长420米,东段宽2.5米,西段宽3米。以镇圣庙为界,东段原称“下南巷”,与上南巷平行。而上南巷、下南巷分别与所处的上南街、下南街对应,其名也源于此。西段原称“西城街”,以处城西而得名。而道光《东阳县志》则称镇圣巷“今名江店巷”,或因江姓人开店得名。民国《东阳县志稿》称“今为镇圣巷”。
镇圣庙始建于明末,供奉“镇圣大帝”——真武大帝。详见本书228页《骑路神庙——镇圣庙》一文。
镇圣巷北侧自东而西不同时期有人武部(一度称“兵役局”)、社保处、市政府、市计委、量具厂、司法局、卫生局、计生委、教育局、市档案局、吴宁二校、教育局教研室等单位。西段南侧有粮食局。
吴宁二校校址大部原为岘西杜氏宗祠建筑群。大宗祠外,有亲贤祠、全四公祠、崇德寺、广孝祠等,镇圣巷西端北侧还有两座贞节牌坊。1929年教育局曾在此举办“师范讲习所”培训师资。吴宁二校前身为南湖小学,杜佐周、杜尚淮、杜美生于1946年创办,以杜姓始祖杜烨之号命名。1950年春,长生路的私立广益小学、外托的新潮小学并入而为吴宁二校。杜祠东南隅之广孝祠南侧曾为东城第一台发电机机房所在。
东望镇圣庙
镇圣巷36号宅门
张家弄
位于镇圣巷之南。东西向,东连南街,隔街与银行弄相对;西至民居,与朝北厅隔屋相望。长46米,宽仅1.5米。因弄内有张姓住宅而得名。张锦江(谱名赞庭,号伯葵,1904~1994)曾在弄内开设西医诊所。张系里托人,为东阳最早的西医之一,曾任县政协常委和人大代表。
月门里
位于南街南段西侧,南连上南巷,北至民居。因其入口处有圆月形洞门而得名。韦姓人聚居。原有小弄东通南街。主体建筑三幢房子三个院落,为抗战期间建造。
上南巷
位于老城西南。道光《东阳县志》载“今名蒋宅巷”,原为南岑蒋氏聚居。有为嘉靖五年(1526)进士蒋瑜立的“监察御史”牌坊。东西向,东通南街,清代时街口原有“通儒”牌坊,与关岳巷隔街相望;西连棋盘街,长145米,宽2米。月门里、新月门里、川堂弄、十三间头在其北,蒋厅在其南。众姓杂居。因处上南街,故名“上南巷”。
镇圣巷39号宅门
月门里
西望上南巷中段
上南巷东口通儒坊处,为许氏始居地。通儒坊之建,按《仰高许氏宗谱》,五代后唐时,孝子许孜裔孙许志从钱塘回迁东阳南街,在其长子许烨(也写作“晔”)帮助下“建坊曰‘通儒’,即以‘通儒’名其第”。许志为仰高许氏、昭仁许氏的共同祖先。
桂坡李氏的桂坡坊也始建于此巷,为明永乐十二年(1414)甲午科举人李叙立,明万历年间迁至新安街。
汤家弄
位于南街南段西侧,与剧院相对。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间有拐弯,东起南街,西迄长生路,长135米,宽3.5米。有支弄北通上南巷,称汤家西弄,长63米,宽3米。为汤姓人聚居区域。中山汤氏始祖汤雄(1041~1134)随宋高宗南渡,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89岁高龄寓居东城南门里,即今汤家门堂。汤家弄之名即由此延伸而来。后裔有清代举人汤鼐、汤锡仔,名儒汤嘉璋、汤庆祖(号五岩)等。因东通南街,南邻汽车客运站,汤家门堂周边旅店众多。
汤家弄之南为新华书店仓库,后设门市部。此处原为城南王氏宗祠。汤家弄之北沿南街原为空地,20世纪80年代在此建造二轻公司门面房。此处原有陈恒大店铺,系陈瑞福所开。陈瑞福之弟即东阳早期留学生陈履泰(1888~1912,又名瑞禄),据说是东阳最早发现砩矿之人。1913年,迁居朝北厅的玉山人徐元章在汤家弄6号陈恒大店内厅堂开设女子私塾,开东阳女子教育之先河。
西墙弄
汤家弄23号宅门
仅存一截的西墙弄
位于南街南端西侧,南街西侧由南往北第二弄。东西向,东连南街,西至民居,长55米,宽2米。旧城地名中“墙弄”颇多,往往狭窄。因处南门(双岘门)西侧城墙边,故名。
日新弄
位于南街南端西侧,南街西侧由南往北第一弄。东西向,东连南街,西至民居,长111米,宽2米。《礼记·大学》有“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或云命名时以老居民屠日新之名冠之。然细究其名深意,仍出《礼记》。育婴堂原在此处,清康熙三十年(1691)朱惟正舍基建造,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刘居敬重修立碑,道光七年(1827)知县党金衡重建。
东阳旅馆
弄内有1959年底建成的颇负盛名的东阳旅馆。
西街南侧从东到西
西街
老城“丄”形主街之一横的右半,因所处之地理位置而得名。东西向,东至老市府,西至瞻婺门,长390米,宽5米。为老城繁华街道之一,旧时繁华地段东起老市府,西迄木牌坊,即俗称“上西街”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作电视剧《儒林外史》外景拍摄地。西街东端原有“宣化坊”,与东街西端的“承流坊”相对。明清时,西街为岘西杜氏聚居地,俗称“西街杜”,为旧时城内六大族之一。
西街自东而西,南侧有老国药店、银台第、酱弄、蒋井弄、红椿巷、香店弄、旗杆里、杜台门里、孟婆殿弄;北侧有邮电局、日杂公司、太平池、图书馆、西街新厅、西经泽巷、倪门堂、竹涧弄、忠臣祠弄、粮食局(后为广电大楼,该处旧为法界寺及城西学校,该校前身为文明书院)。
西望西街
银台第
位于西街东段南侧。南北向,北连西街,隔街与文明里相望,西北斜对太平池,东经朱开梅家门堂与新华里(当店弄)相连,长70米,宽3米。老城城西,此处为一缓坡,名西坡岭顶。吴宁康氏始祖康济(1003~1075)北宋中叶自义乌湖塘迁此。“银台第”之名,源于旌表杜其骄的“银台宣谕坊”,该坊位于银台第弄内西侧。杜其骄(1534~?),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曾任通政司参议,岘西杜氏北京房人。坊间有“皇帝坐金台,其骄坐银台”之语。
里弄北端东南侧为杜氏小祠堂,西侧原有吴嘉芝长子吴樟涵(谱名友衢)的三层朝东楼房,称“吴宫”,为20世纪30年代东阳民居之翘楚,于此设照相馆,经营数年后停业。南端东侧为当店。当店北侧西街店面,为吴友成开设的深受泥腿子欢迎的广丰园菜馆。菜馆之东有同仁堂药店。银台第西侧西街店面,曾为邮局所在。1940年1月,县合作金库在银台第开业。1947年4月,由吴樟涵任行长的“东阳县银行”在银台第开张,因法币贬值,经营亏损,次年下半年歇业。
酱弄
位于西街中段南侧,东邻银台第,西邻蒋井弄。南北向,北连西街,东北向斜对太平里。南50余米东折90°经数拐后傍玉池西侧与腾蛟巷相连。
此弄又名“酱坊弄”。旧有“仁丰酱园”,前为店堂,后为作坊,两旁排列几十口大酱缸,制作各种风味之酱及酱油酱菜。系方佩香兄弟经营,其“瓜汁酱油”曾在巴拿马及南京的博览会上获银奖,名噪一时。方佩香擅书,道光《东阳县志》民国石印本即其书写。酱坊停业后改营“仁丰染坊”,坊主为方日明。
银台第
玉池西侧之酱弄
酱弄东南侧,原有吴嘉芝民国初年所 建用于储放火腿的外墙为粉红色的四层楼,人称吴家大楼,为东城中西部地表性建筑。详见本书212页《吴嘉芝四层楼》一文。
蒋井弄
位于西街中段南侧,东邻酱弄,西邻红椿巷。南北向,北连西街,隔西街西北向斜对新厅,南至民居,长50米,宽2米余。原有“蒋井”,井口不大,其下颇大,水质颇佳,1995年被填埋。井的位置在西街47号和49号街面屋,井口在49号吴品珩之孙吴郁琮家楼梯下。原系蒋姓人聚居,故名。《安儒蒋氏宗谱》中有后裔迁居城内的记载。
蒋井旧址,井口在图片中间水泥盖板位置
西街拆建后,蒋井弄已不存。
红椿巷
位于老城城中偏西,东与南街平行。南北向,北连西街,南接镇圣庙,长185米,宽2米。居民以岘西杜氏和南岑吴氏为主。
红椿巷原为棋盘街的北段。红椿楼以北地段则称“木牌坊脚”,因与西街相连的巷口原有一座木牌坊,康熙《新修东阳县志》称此段为“上金宅巷”。此牌坊名“藩伯”,又名“枢衡”。
红椿巷北口有为倪千里而立的“峨豸”牌坊。《岘西杜氏宗谱》则称,其始祖杜烨“卒于县之峨豸坊,子孙遂世为东阳之峨豸坊人”。又据《吴宁乔氏宗谱》,其始祖乔德彰(873~954)唐末自汴州迁此。
1943年行政区划上有“红椿庙巷”之名,为西北镇第二保。但当地居民称这一区域为红椿楼。20世纪80年代,“木牌坊脚”到镇圣庙街段定名为“红椿巷”(旧时地图将此段列为棋盘街的一部分)。
详见本书209页《昔日的政治中心——红椿巷》一文。
红椿巷北段市府宿舍楼
香店弄
位于西街西段南侧,东邻红椿巷,西邻旗杆里。南北向,北连西街,南通民居,长61米,宽1.5米。
香店弄与西街出口
弄口早年有卖香烛的店铺,常在弄内翻晒香制品,故名。因周围祠庙殿宇颇多,南有红椿庙、镇圣庙,西有忠勋祠、节愍祠、褒忠祠、孟婆殿等,香烛的需求较旺。
1927年在近西街之弄口设施万昌云记印刷厂(系东阳印刷厂前身)。20世纪30年代,托塘人张赞燮(1879~?)在此开设“鸿文印刷所”。
旗杆里
居民区,位于西街西段南侧,杜台门里之东。中有一弄,南北向,北起西街,南至民居,长约百米,宽2米余。后来贯通,经灯光球场东侧与西殿巷相连。岘西杜氏聚居。其内的衍庆堂遗有旗杆石4块。或云清代某家四代有八人入庠,并有数人出贡,遂在门口竖旗杆以示贵显,故名。封建时代,一般科名在举人以上,或高官,或受朝廷旌表敕封者方有资格立旗杆。后期,取得贡生资格的也立旗杆了。
杜台门里
旗杆里古民居之雕梁
拆迁中的灯光球场及其西北,图中间偏左为杜台门里
原称“杜台门”,为岘西杜氏大宗祠通往西街的大台门,杜姓重要祭奠、红白喜事由大台门进出。或云岘西杜氏竹涧房杜时萼(1613~1687)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中举,曾任河南封丘知县,在里内建宅,故名。
位于西街西段之南侧,北通西街,与忠臣祠弄相望,南通民居“大田里壁”及镇圣巷。“大田里壁”以处“大田”之北而得名。里弄长180米,宽2米余。为岘西杜氏聚居处。
孟婆殿弄
孟婆殿弄一名见于《浙江省东阳县地名志》中的《吴宁镇区图》。此弄紧邻瞻婺门(西门)。按其名,原本当有孟婆殿,但当地耆老多称不知。
相传孟婆生于西汉,自小熟读儒家书籍,念诵佛经。在世时,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们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后汉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扰乱世情。上天乃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造“忘台”。迷信说法,黄泉路上过奈何桥,抵望乡台前必喝 忘台孟婆卖的“忘汤”(孟婆汤),以彻底忘却前事,与前世作一了断。
歌山镇西宅有孟婆山,其上有孟婆殿,此孟婆系北宋歌山人,与孟婆殿弄之孟婆仅称呼相同而已。
或称此弄为“养济院弄”,因其南通“养济院”得名。孟婆殿弄位于西街西端南侧,为西街西端南侧由西往东第一弄。南北向,北连西街,南至民居,长60米,宽2米。南端东折与杜台门里交会。养济院西北靠近城墙处为祀王 的忠勋祠。
瞻婺门
俗称西门,东阳老城八城门中的四主城门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因东阳隶属婺州,婺州在东阳之西,遥瞻府城,故名。早期还有“就日”和“朝京”之名,其意分别为“亲近太阳”及“上朝进京”。
今人罕知其名的孟婆殿弄
西门旧址,对面为西门街
西门内北侧原有知县郭一鹗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创立的文明书院。前有门,中有厅,后有堂,左右有厢房,凡三十余间。其后为池亭,用垣绕之。时诸生肄业其中,最为昌盛。明末许都起义后,官府在此驻军,为驻防厅。
紧挨西门处有骑路“父子中丞坊”,为东城最宏伟之牌坊,旌表张希武、张国维父子。瞻婺门东南内侧,旧有祀王 的“忠勋祠”,当地人称“王苍野祠”。王 (1514~1555),字德成,号苍野,画溪人,任常熟知县时率地方军民斩首倭寇150余,俘7人,保一方平安,被称为“海天一柱”。后以中埋伏牺牲。明万历六年(1578),浙江兵备道、常熟人徐栻奏建“忠勋祠”于此,每年二月戊日致祭。忠勋祠西通老吴宁中路,北通西街,吴嘉芝曾于此开设“平民吃粥处”。
南门为南乡百姓进城之重要通道,西门则为官员迎来送往的必经之地。西门之热闹与南门相埒。
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聚众起事的程本达被新科举人吴诰荣诱杀,即悬首西门。同年八月二十七日,太平军李世贤部由此门进入东阳城。
西南隅
长生路
位于老城西南,曲尺形,东西向为主。东端南北向,南连吴宁西路,北接汤家弄,长80米,宽4米。然后110°角折向西140余米,与东城前巷之北端相接。
长生路中段
长生路西端金穗新村大门
长生路北为老城墙旧址,城墙拆毁后,东段北连棋盘街。中段南侧有长生塘,引老城长生方西岘峰水入此塘,并以此得名“长生路”。塘水经由一条水甽过棋盘街、镇圣庙、红椿巷,流向里托、外托,灌溉城北大片水田。塘南原有倪千里墓。
长生路7号原为南岑吴氏贞房小宗祠,20世纪30年代初至1951年为广益小学所在,拆迁前为商业局宿舍。拐角内侧为外贸局所在,路中段北侧为市供销职工学校。西端北侧曾是城关油厂所在,该处及东城前巷北端西侧之城关区委所在原为天主堂旧址。天主堂为东城南部的标志性建筑,1936年,神甫毛翥凤购此地而建。1946年,加拿大神甫潘光辉主持教务,在此设诊所。1951年3月,潘回国,诊所停业,教务由郭慕天(1917~2012)主持。
长生路东西向部分中段之南为西岘门(小西门)所在,其后面有一条无名小巷直通节孝门。20世纪80年代以前,此南北向的小巷西侧为农田及空地。
南北向段东侧有1959年底建成的颇负盛名的东阳旅馆。
车站前巷
位于老城南端略偏西。南北向,南连吴宁西路,北接长生路,并与棋盘街相连,北端西侧为长生塘;长75米,宽3米。东侧为长生路的南北向段。隔路南对东阳汽车客运站(现为好乐多广场),因此得名。
东城前巷
位于老城西南隅,原小西门之西。南北向,南连吴宁西路,隔路与东城宾馆相望;北接长生路西端。长60米,宽3米。居民原以南岑吴氏贞房为主。
北望车站前巷
东城前巷
此巷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因处东城饭店(后改名“东城宾馆”)前而得名。
巷西侧曾设城关区委、电影公司。
西岘门
位于老城西南,为老城八城门的四辅门之一。俗称小西门,因遥对西岘峰而命名。万历二十八年(1600),谓“县治龙脉由西南隅入”而辟此门。其门正对处现为“好乐多广场”西侧。该处居民以南岑吴氏为多。
棋盘街
位于老城西南,东与南街平行。南北向,南接长生路,北至镇圣庙,长200米,宽4米,南宽北窄。早年之棋盘街往北延伸至红椿楼。道光《东阳县志》载:“棋盘街,由西街银台坊南红椿楼抵西岘门。”原称棋巷,相传沿巷两旁住户凿有32口水井(一说18口),形似棋子散布,后改称棋盘街。居民以南岑吴氏为主。
棋盘街自北而南,1号为吴允让父子故居“雪庐”,1949年后曾先后作县大队驻地、人武部驻地、老干部活动中心,2009年大年初一毁于火。详见本书213页《吴一公“雪庐”》一文。3号为中共东阳首任县委书记吴兆莘故居。详见本书216页《吴兆莘、吴乐园故居》一文。中部有人武部宿舍,南端东侧为原商业局、外贸局的办公楼和宿舍,南端西侧原为市供销总社所在。
蒋厅
棋盘街北段
邻蒋厅之汤家西弄
位于上南巷中段偏西之南侧,邻汤家西弄。南岑蒋氏聚居,原有一厅,故名。名人有建“监察御史”坊于此巷的蒋瑜。蒋瑜(1498~1540),字纯卿,嘉靖五年(1526)进士,初任鄱阳令,官至荆州知州。
新月门里
在月门里之西,上南巷中段北侧。月门里居民移迁至此,房屋建造时间晚于月门里,故名。早先为韦姓人聚居。有住户七八户。
川堂弄
位于上南巷中段西北侧,南北向,长60米,宽3.5米。北通十三间头与朝北厅。“川堂”为“穿堂”之别写。
十三间头
位于川堂弄之北。以东阳民居“十三间头”命名。三间正房,南向,两厢各五间。或云王姓所建。前部为危房,后部2006年春毁于火。居民以楼姓居多。
节孝门
俗也作“节妇门”,位于棋盘街中部之西侧。东西向,东连棋盘街,西通民居,长150余米,宽2.5米。街口建有节孝坊,20世纪50年代被拆毁。牌坊上有“恩荣”立匾,石柱上有“母节子孝,两沐恩光;乾坤正气,万古纲常”16字联。节孝之名,源于陈氏及其子吴天沧母节子孝。
吴天沧(1485~1572),又名沧,南岑吴氏贞房节孝人。其母陈润瑛(1468~1532)26岁丧夫,吴天沧成年后竭力侍奉母亲,母亲亡故后庐墓三年。又认为自己早孤,未 能为父亲庐墓,又为父亲庐墓三年。这样,他就在西岘峰下桐冈山的荒郊野外乱坟岗足足住了六年之久。嘉靖初年,北上为其母请求旌表。嘉靖皇帝于1529年、1538年先后颁诏分别旌表陈氏母子,浙江按察使李崧祥遂命名其里为“节孝里”。
新月门里
拆迁中的川堂弄
十三间头
图片下方节孝门入口为节孝牌坊旧址,图右为人武部宿舍
节孝北巷
节孝北巷
位于节孝门之北而得名,介于节孝门和镇圣巷之间。东西向,东连棋盘街,西至民居,长154米,宽2米。为南岑吴氏贞房节孝的聚居区域。节孝北巷4号亦为吴兆莘故居。
高踏步
位于镇圣巷东段南侧,西邻镇圣庙,以其入口处有几级高台阶而得名。东阳方言称“台阶”为“踏步”。居民以蒋姓为主。(www.daowen.com)
高踏步及其周边俯瞰,图上部残垣为雪庐东墙
高踏步9号民居
朝北厅
位于镇圣巷之南、棋盘街之东。南连川堂弄。厅堂一般朝南,而建于崇祯年间的此厅(名“拱北堂”)因其门堂与出口均在北,且与位于镇圣巷东端北侧的朝南厅相对,故名。南岑吴氏聚居处。20世纪30年代有“吴吉安裁缝店”,聘请红帮裁剪师王汉津(后将其招婿),为邑内惟一会做中山装的店家,承包东中及省立七中(金华一中前身)的校服制作。
东阳以孝子众多闻名,朝北厅之西南有作洗衣板多年的孝子吴承统墓碑,为目前难得一见的孝子墓碑实物。碑高174厘米,含榫长14厘米;碑宽69厘米,榫宽44厘米;碑厚13厘米。上镌“皇清旌表孝子吴承统之墓”,字迹清晰可辨。此碑现移至老市府保存。
西殿巷
也称西殿弄,位于老城西南,南与镇圣巷平行。东西向,东起红椿巷,西至老城城墙,即老吴宁中路(今中山路),长250余米,宽2米。中段有曲折。巷西端南侧原有宁济庙,俗称“西殿”,为东城四大城殿之一。系佛殿,塑有佛像。西殿巷名即源于此。此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形成,巷中段早年多为农田。居民以岘西杜氏为主,巷北有静镜堂、世雍堂。
朝北厅老宅门
朝北厅前廊
西殿巷南侧的市档案馆
此巷重要单位有吴宁二校(巷南侧,进出在镇圣巷),重要建筑有灯光球场(巷北侧)。20世纪70年代前,灯光球场所在为一坵2.6亩的大水田,系岘西杜氏公常田,俗称“大田”;大田之东有“白果树下”;球场之南隔西殿巷有一水塘名“下塘”,与镇圣巷西头教委宿舍楼处的“上塘”相对。1970年建成的灯光球场,可容纳3000名观众,原来十分僻静的城西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也使东阳的篮球赛事一度十分红火。
韦厅
位于镇圣庙东北侧,进出口在镇圣庙东侧。早先有东西两座韦厅,厅在“将军楼”的东西两侧,但20世纪上半叶已不存。因韦姓人聚居,故名。韦厅范围较大,包括老公安局、检察院之大部。
其内原有“晓庐”,俗称“将军楼”,房主为吴允周(1902~1996)。详见本书215页《吴允周“晓庐”》一文。
长门堂弄
南起腾蛟巷,北接金祥弄,长66米,宽4米。旧名长门堂,后因建房形成弄堂,故名。
弄西侧有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后改为这些机关单位的宿舍。
墨林里
旧时也作“墨林第”,岘西杜氏聚居处。按“第”之名,旧时原称官僚士大夫的宅第。南连西殿巷,北通香店弄。原可东出红椿巷,后封闭。杜烨十三世孙杜思达(1619~1674)建“墨林书斋”以育子孙,《岘西杜氏宗谱·南巷思达公传》说“:( 思达)以诸孙未学为念,乃建书斋,颜曰‘墨林’。”遂有墨林里之名。墨林者,学子众多,儒者如林之谓。一说因里内有墨林庙而得名。位于西殿巷东段之北,隔巷南对档案馆(其址原有水塘“园里塘”)。墨林里西北、香店弄南端之西有“燕喜堂”,前后三进房屋,堂构森严,颇有名气。燕喜堂坐北朝南,有一过道通红椿巷,出口处有八字台门——此为燕喜堂之外大门。被封闭的过道之南有“菁庐”和红椿庙,过道之北有吴玉书故居。燕喜堂之西有“世雍堂”。
灯光球场
韦厅与镇圣巷连接处
长门堂弄
墨林里、燕喜堂、世雍 堂、大田卫星视图
墨林里
堂西南即“大田”,后来建灯光球场。西殿巷东段北侧的“静镜堂”,规模虽不如燕喜堂,但也有相当名气,民国时期以其作“保、村”名称。
东 北
东街南侧从西到东
老城东北卫星视图
解放路
位于老城城中偏东北。南北向,南连东街,北原至介福巷狮子台门(即双泉徐氏宅第“世大夫第”),长185米,宽8米。1986年北端贯通,与环城北路相接,长度延长至620米,为老城南北向主干道。路南端东侧原有城隍庙。迷信认为城隍主宰人之死,农历十月半有“城隍庙会”,为东城四大庙会之一。路东原有城隍殿弄,长82米,宽2米。路西原有东街一弄,处老市府东侧,长32米,宽1.5米。
延长段北段东侧原有北溟诗社,社内有赵中塘;西侧北起有城北商场、北门菜场、农业局、眼镜厂门市部等。
详见本书206页《解放路的变迁》一文。
下梓城巷
位于老城西北,介于解放路与十字街之间。南北向,南通东街,隔东街稍偏东南与上梓城巷相望;北至介福巷“双井”,长190米,宽2米。东眷韦氏聚居地。巷南段东侧有韦氏“一经堂”,系市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百姓文化茶坊”。北段东侧有东眷韦氏宗祠,后为吴宁一校校址。下梓城巷16号为清末名宦李品芳祖居“毓秀堂”,系明代万历年间建筑,十字街区旧城改造时拆迁至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
韦姓源于先秦古国豕韦氏。西汉大儒韦孟,山东邹县人,官至宰相。其子韦玄、孙韦贤,皆官拜相位,有“五世大儒,三代宰相”之誉称。韦贤告老还乡,汉宣帝赐他黄金百斤。韦贤将黄金全部赠予邻里。《三字经》有“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句,说的就是此事。韦氏家训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传之一经。”韦氏以“一经堂”命名,盖源于此。
解放路南端,图左小公园为东白书院旧址
下梓城巷东街出口,弄内所见马头墙建筑系一经堂
巷西自南而北有锦和里、花台门、永昌里。锦和里以里口韦锦和杂货店得名,里内住户均在店旁出入,称韦锦和内,故名。花台门为华台门之别称,韦姓祖华林居此,故名“华台门”,坊间讹作“破台门”。永昌里则因里内有永昌烟店、客栈和住所得名。
十字街
介绍参见“东南·十字街”部分。位于老城中部偏东,与东街相交如“十”字得名。南起东街,北与介福巷东端相连。北端之柴市街(吴宁一校东侧),原为柴市,故名。后柴市街成为十字街的北段。北十字街原长190米,宽4米。现北延至汉宁东路。北段西侧有吴宁一校,该校肇源于清末官立高等小学堂,校址为创办于1913年的宏道小学校址韦祠及徐祠。
北望今日十字街
北十字街中段东侧,原有吴宁镇中心卫生院,即今东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前身。
北十字街之东,新安街西段之北侧称“花园”,俗称花园塘——以池塘周围遍植花草得名。其里坊称东花园里,与西花园里相对。有李品芳兄弟宅邸,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李品芳(1799~1881),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不久点翰林。曾二度典试云南。道光十九年擢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三年以母病为由,急流勇退,蛰居家门38载以寿终。
拆迁前的北十字街南段
木香李氏(东街李)为旧时城内六大族之一,始祖李光润(1249~1314)在南宋末年因痛心故国,恢复无望,以处州路总管都使退隐十字街之北大门 堂,建木香亭于此,饮酒狂歌以明志,后以此名族。胡助有《李氏木香亭记略》。而按《陇西木香李氏宗谱》,其外纪六世祖李遴之(1169~1230,李光润之曾祖父)自南街里仁坊迁居万寿坊,即十字街。则十字街本系李氏故居地。北十字街南端东侧原有“万寿坊”及旌表李品芳、李福简父子的“纶阁崇阶坊”、“四世恩荣坊”、“父子翰林坊”。
黑楼巷
位于东街中段偏西之北侧,北十字街之东。南北向,南通东街,北通花园,长75米,宽3米。明末许弘纲(1554~1638)在此建别业,《浙江省东阳县地名志》载:“其间梁柱全部用麻布包贴,外涂黑油漆,以此称黑楼。巷由此得名。”康熙年间第宅售给木香李日灿(1658~1725,字旭彩,号谦庵)。
十字街区改造后,此巷已不存。
胜利巷
位于东街正中之北侧,介于黑楼巷与吉祥巷之间。南北向,南通东街,北延60米后135°折向西北,在黑楼巷的北三分之二处相交,长90米,宽1.5米。西南向斜对傅家巷。
此巷旧名财神殿弄,原有财神殿,供奉赵公明。1966年改名“胜利巷”。巷内有“铜井”。传该井之得名系汲水时井桶撞击井壁发声如铜钟。
旁有新胜利巷,南起东街,北接黑楼巷,长54米,宽2.8米。
十字街区改造后,此两巷均已不存。
吉祥巷
位于东街中段偏东之北侧。南北向,南通东街,北连新安街,原长182米,宽2.5米,现延伸至环城北路。古称周宅巷。巷东侧南北分别有梅树巷和毛竹园弄。
此巷原名琉璃巷,因巷中挂有一盏琉璃灯照明,故名。1966年改名“吉祥巷”。该巷之起源当为周宅巷,因周姓聚居得名。据《东阳周氏宗谱》,唐咸通年间,周兵八世孙、玉山清泉周泰(829~910)迁居城东飞泳坊。
今日吉祥路
巷口原有“由义坊”和“聚英坊”。聚英坊,一名萃英坊,字异意同。该坊之建有 两说。一为桂坡李侃“家学振兴,手笏腰金,此聚英坊所由名也”,此说见于《东李宗谱·卷四·李侃世传》。而据《仰高许氏宗谱》,绍定三年(1230),许复道(1162~1242)因其子许堪封东阳开国侯、赐金紫光禄大夫,遂于“邑治东北建坊曰‘聚英’”。
吉祥巷东侧原试院所在民国时期为法院址,1950年为党校所在,1960年党校迁址陈宅街东阳师范后为看守所所在,直至看守所迁址金店。
十字街区改造后,保留巷名并东移拓宽。
东井巷
位于东街东段北侧。南北向,“丫”字状,丫之两叉通东街,东叉连东门(此段原无街巷,后来从属于东井巷),西叉沿基督教堂出,两叉之间现为花坛;丫字之一竖北连新安街,抵老东中。东西叉各长90米,一竖长170米,总长350米,宽3米。巷西原有机械制造厂。巷中段东侧为新安里,有王惕吾捐建的东中教工宿舍楼。新安里处为一山坡,民国地图标作“笔架山”;道光《东阳县志》作“蟾山”(石印本有,木刻本不载),疑以形似蟾蜍得名;民间因其处于新安寺之前,谐其音讹为“前山”;也称“里孔山”,或以形似孔雀命名,与城廓南弄西侧之外孔山相对。烈士墓原在其北坡,1953年修建,1987年易址西山。
北端东侧为新安寺塘,塘西曾为“前进文化补习学校”校址。塘南为“人民中学”,塘北为老东中,塘东原为老城墙基址,称“环城东路”,后曾易名“飘萍路”。后因现东街95号左前侧有双眼井,以此取名“东井巷”。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凿岩为之,久而光润,类天然。其石皆黄绿色,底亦光圆如锅。味清甘,虽久旱不浊,特异他井”。原为两眼,日寇盘踞时将井口凿大,并两口为一口。现井已被覆盖,处于人行道中。
东井巷西侧的教堂
东井旧址,图中白色花砖围成的正方形处
而当地居民说,该井西侧之巷方为真正的东井巷,不过现在该弄已无门牌。目前所标示的东井巷系城弄演变而来。
巷南段西侧有“主簿塘”。旧县志载,有主簿殉节于此。
塘北即为东阳农机厂,其址原为桂坡李氏宗祠。
龙井巷东侧从南到北
龙井巷南段,北端为北镇楼
龙井巷
位于老城北部正中,东与北正街及解放路往北延伸段平行。南北向,南抵介福巷,北通环城北路,长430米,宽3米。此巷南端正对吴宁台,北端即为旧时之北门(通江门),中段偏南为骑路的北镇楼。
龙井巷一名,原属现在的张府前巷。因原北镇楼西有四眼井,俗传龙虎相斗,称“龙井”。现该井处于张府前巷街道中,已加盖石板保护。
现龙井巷处于老城中轴线上,与南街、东街、西街分列四方,一纵一横,构成大“十”字。其北段长245米,此段千百年来均称“后街”。道光《东阳县志》释“后街”:“旧由通远门至北镇楼。”“后街”之名,颇为确当。后街原为岘北杜氏聚居,岘北杜氏为南宋时期东阳城内四名家“东李、西乔、南俞、北杜”之一,出过武状元杜幼节,后街原有为其建造的状元坊。后街也是西坡张氏始居地。龙井巷南段,北镇楼东侧有延福坊,坊西为双泉徐氏始迁之地;南端为龙泉坊,东眷韦氏始迁地。清河人张文采隐居于东阳城北之龙潭(即龙井),后人因名为“龙潭张氏”。
龙井巷中段的笃庆堂
现龙井巷西侧变化不大,南段东侧已拆为一片空地,南端西侧20世纪70年代前原为火力发电厂(俗称“东阳电厂”)所在,后为汽车电器厂厂址;北段东侧为北门菜场,北段西侧原为东阳棉针织厂,生产袜子和毛巾,现为“龙井公寓”。北段中部西侧原有张国维投水自尽的方塘,也名“靖忠塘”。北端西侧有自来水厂。北镇楼西北侧临巷——龙井巷36号,有市文物保护单位“笃庆堂”,举人张宝基建于清同治年间。
北镇楼之建,缘于弥补东城地形前高后低的缺失而建此楼以镇之,楼位于龙井巷与张府前巷的交叉点上,骑两巷而立,重檐歇山顶建筑。1985年,里托村重修,内曾设烧开水蒸饭之锅炉。街区改造时原址落架重修。详见本书232页《救弊补阙的骑路楼阁——北镇楼》。
介福巷
位于老市府之后,东西向,东至十字街北端,西至金泽巷与龙井巷的直角接点,长180米,宽3米。东段曾名“丁字巷”。巷西端正对原汽车电器厂大门,中段南侧原有狮子台门,后来解放路经此向北延伸;东端与十字街交角之北侧原有岘北杜氏宗 祠,近东端北侧通北正街。现解放路以东部分已成为新安街的西延段。巷东段南北两侧均为吴宁一校,南侧原为东眷韦氏宗祠(后为1913年创办的宏道小学校址),北侧原为双泉徐氏宗祠。1916年,县立女子小学迁此。1930年,徐希瑜、金品黄创办“东阳小学”,后改名“东白小学”,1945年并入“吴宁一校”前身之“中心国民学校”。与下梓城巷相交处有“双井”,现为市文物保护点。
介福巷,因巷中段徐祠前有介福坊,故名。介福巷早年称“前徐巷”,以处徐姓聚居地之前部而命名,或与“后赵巷”对称命名。清代始称介福巷。
巷北有长门堂,因门堂较长得名,雅称“祥门堂”。为与“南街长门堂”区别,又称“后街长门堂”。
介福巷西段,图片正中为汽车电器厂
百岁坊巷
位于城北中部偏东,处于介福巷和后墙弄之间。东西向,东连北正街,西通龙井巷,长165米,宽3米。双泉徐氏聚居。
道光《东阳县志》载:“为徐棣立在北街水涧巷内。”徐棣(1433~1536),明末双泉徐氏人,寿高104岁。坊在巷中(今解放路东侧),故名。现此巷之大部已拆,仅存解放路两侧之巷口。此巷早年名“水涧巷”,或因巷内水涧而得名。
巷北侧与北正街之交角,为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东白小学旧址。
后墙弄
位于老城西北隅,北与百岁坊巷大体平行。东西向,东至北正街,西抵北镇楼,长170米,宽2.5米。西三分之二现为张府前巷之东段,东三分之一现为金玉巷之西端。旧时,除“南北为路,东西为街”用于区分走向外,地名中“路”、“街”、“巷”、“弄”也用以区别宽窄,一般而言,“路”与“街”宽4米以上,“巷”3米左右,“弄”则2米左右。“弄”者,“弄堂”之义,是街巷之最窄者。此弄处于老城之北端,按南前北后之义,故名“后墙弄”。
但此弄早年名“皂角巷”,以弄内有皂角树(即皂荚树)命名。20世纪80年代末,又改称“金玉巷”(该弄东段还沿用此名,并东延覆盖原后赵巷之西北段)。金玉巷之名,源于巷内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进士赵祖鹏立的“金马玉堂坊”。此弄名称经历了“皂角巷——后墙弄——金玉巷——张府前巷”四次变化,为老城街巷里弄之最。
弄西端北侧,即北镇楼东北,原张荣铭寓所,东中学生1923年发起组织的“齐社”设此。弄中段北侧有“云庐”,建筑颇为考究,系民国士绅巍山人赵云璧住宅,1949年后为东阳火腿厂所在,后来作棉针织厂宿舍。
百岁坊巷残存巷口
昔日后墙弄,今日张府前巷之东段
通江门
图正中——北台旧址
老城之北门,初名“拱辰门”,拱对北辰(北极星)之意。曾称“通远门”,属老城八门中四主城门之一。因北通东阳江,后名通江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代理知县刘文卿认为东阳县治背水面山,南高北低,北面障山太远,“风气漏泄都不可聚”,遂堵塞北门。万历三十二年,知县郭一鹗谓“(北)门可塞,楼不可废”,遂筑土台,称为“北台”。台上建楼以蔽风雨,旁置小门,供民逾城出入。出城时经由土台之西往东拾级而上,过土台东侧穿小门越城墙,沿城墙外之台阶由东往西而下。自此,通江门名存实亡,居民由此进出须翻越城墙。道光二年(1822),知县陈履和“拟凿而启之,牵于众议不果行”。咸丰三年(1853),知县程陶成修城楼七、北台一。城墙上有一道,供马队进出,称“马道”。
门外正北现为通江路。原长400米,宽11米。现北端直抵东阳江滨。路东有物资局水泥仓库及毛纺厂,路西与环城北路交角有环卫处及从金泽巷迁此的丝线厂;1958年大办钢铁时,此区域为东阳钢铁厂所在。
通江门外1000米西侧,田野中原有“八角凉亭”,即建于乾隆二年(1737)的“遇知亭”,虽不高大,但在旷野中亦为城北郊的地表性建筑。亭南西溪(俗称“水牛溪”)之上有骆驼桥,桥西300余米即为水月轩(或作“水月庵”,陶氏所建,僧永悟重修)。
东北隅
北正街
位于老城西北,西与龙井巷平行。南北向,南抵介福巷东端,北至纸品厂,西折至通江门。纸品厂之南、街之东侧原有栖真观,后毁于火。该观系县内道观之首,俗称“北宫”,内塑真武玄帝像,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北正街原长350米,宽3米。原先并非笔直,中段西折经过一池塘东折再北延,栖真观前西折至通江门;门堵塞后,出城经由北台下。或云该池塘即“潼塘”。街北段东侧有后赵巷,西侧有百岁坊巷和后墙弄。旧时南街、东街、西街、北街为正街,均可冠以“正”字,分别称为“南正街”、“东正街”、“西正街”、“北正街”,民国年间行政区划名称上尚如此称呼。但前三条街比较繁华,人们称呼时均略去“正”字,惟此街得以保留。道光《东阳县志》也作“正北街”。东眷韦氏及双泉徐氏聚居。现该街已被北延之十字街大体覆盖。
搬迁后修缮中的槐荫堂后进
街中段偏南之西侧有“槐荫堂”,俗称“六份”,市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清初该民 居祖先为东城烧制城砖,多烧了一部分,征得官府同意用于砌墙,一楼至楼板高3米余的外部墙体均系城砖扁叠,故墙体坚固,枪弹不入,窃贼束手。城砖由县令监制,规格28厘米×15厘米×8厘米,有“乾隆己未东阳知县监制”字样。此建筑已整体搬迁至城东花厅西侧。
北正街南端东侧与介福巷交角为岘北杜氏宗祠。南端西侧与介福巷交角处原有胡公殿。东阳有胡公殿三十多处,均纪念胡则。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胡则诞辰,东阳北乡建有胡公殿的都乡,都需用轿子抬胡公塑像至胡则曾游访的社姆坑祭宗“朝殿”抢头灯,名为“赛社”。乡下都来得比较早,最早的往往是今虎鹿所辖的十八都(虎鹿周村一带),凌晨四五点就已到达。某年,三都(和堂一带)联合六十八都(亭塘一带)为拦截十八都不让其抢头灯而发生争斗。而城区的常常最后到达,被称为“吴灯扫坑”,“吴灯扫坑”也成为东阳方言讥人拖拉落后之熟语。
街北端东侧有种子公司,中段东侧原为大片园基,称“大园里”。中段西侧有工艺品工业公司(也即北溟文化中心),其内靠近解放路处有一大塘,名“赵中塘”,前些年已被填埋,于其上建“古城新苑”。
后赵巷
位于老城东北隅。西南——东北走向,“之”字形,有两拐。西南与北正街的南段相通,东北抵外深塘,长630米,宽3米。现西南段成为金玉巷的东延段。道光《东阳县志》作“赵宅巷”,《浙江省东阳县地名志》说“地处赵姓住宅后面,故名”。赵姓为浚仪赵氏,系北宋皇族,始祖赵公藻(?~1173)系赵匡胤三弟赵匡美六世孙,于建炎元年(1127)随宋室南渡,落脚于南门外大寺下,至赵若恢(1254~1334)元初迁此,遂名“后赵”,巷名或源于此;或疑与“前徐巷”对举而命名。
今日金玉巷之东段,昔日后赵巷之中段
此巷西口邻北正街处有龚静波兄弟住宅,隔巷相望。北边房子曾为潼塘村委会办公场所;南边房子曾作东中师生的宿舍,为人民中学(原“东阳县第一职工子弟学校”,“三化”——化工厂、化机厂、化肥厂为解决职工子弟上高中难而创办)初办之校址。后赵巷北侧300余米均有民居,南侧为八口相连的池塘,自西南而东北弧形排列,依次为杜家塘、狮子塘、花台塘、杨树塘(又名“赵宅塘”)、更楼下塘、中央塘、里深塘,一直到外深塘(地图上有时作“外生塘”),称“赵八塘”。池塘之南乃缓坡,为居民菜地,与老东中相邻。巷南侧东部的外深塘,颇深,今已被填埋,建金玉广场公寓。早年城墙穿此塘与里深塘之间的塘堘而过。
后赵巷北侧自西而东有双狮弄、后畈弄、祠堂弄、花台弄。双狮弄长40米,宽2米;南起后赵巷,弄口原有一对石狮,巷名及巷所对的狮子塘名均源于此。后畈弄南起后赵巷,北通田畈,系潼塘村宅基地,故名;长55米,宽2.5米。祠堂弄长44米,宽1.8米,因弄旁有赵氏宗祠得名。花台弄长40米,宽1.6米,面对花台塘,故名。
潼塘亦为行政村名称,道光《东阳县志》云:“相传旧为童姓所居,宋南渡时,赵氏迁居于此,遂加水为‘潼’。”
1938年6月,中共地下党在此巷召开县工作会议,改县工委为县委,马义生为县委书记。
梅树巷
位于东街东段原看守所之后,介于东街和毛竹园弄之间。东西向,东邻主簿塘,与“丫”字形的东井巷右叉相连,西通吉祥巷,长185米,宽2米。巷内旧有一株大梅树,故名。
该巷西端北侧梅树巷1号有“城东花厅”,人称“吴台门”,垕 吴氏 吴良人吴庭鹤于清咸丰二年(1852)建造。回廊洞门题额,东为“春华”,西为“秋实”,系李品芳手笔。十年后,此厅曾作太平军县衙,或称“太平军指挥所”。日寇盘踞东阳期间,将其前后建筑拆毁作马场。系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曾予维修。后裔有曾任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的吴畏(1922~1994)。花厅东行不远之南侧,原有名老中医张锡林寓所兼诊所。
城东花厅
毛竹园弄
位于老城东北,介于梅树巷和新安街之间。东西向,东接东井巷,西连吉祥巷,长240米,宽3米。因昔时有李姓毛竹园得名。弄南原有水电设备修造厂,弄东段原为“前进文化补习学校”初办时的校址。1947年,虎鹿燕山人徐英佩在弄东端南侧开办镬厂,1952年1月,改为东阳天一农具锅制造厂,1956年转为国营。后依次演变为东阳农具机械修造厂、东阳通用机械厂、水电设备修造厂、东阳机械制造厂。
弄北侧有鸣珂里,北邻新安街。里内秀才李藕芳住宅门额题“鸣珂旧第”,故名。该里坊又称“后李宅”。
新安街
位于老城东北,南与毛竹园弄平行。东西向,整体略呈南凸的弧形,中段地势略高。东接环城东 路,后延伸至人民路,西至十字街,原长450米,宽3米。现东延至艺海路,西延至解放路,总长约1300米。原称“后李宅巷”,因处李氏花园之后得名。后因新安寺而改名。街东端有“飞泳坊”,据《东阳周氏宗谱》,唐咸通年间,玉山清泉周泰自玉山迁居此地,舍田1800余秤,于唐咸通八年(867)建新安寺,为祝圣习仪讲乡约之所。明永乐年间造钟楼,铸大钟,声闻十里。清初,在此设业余成人教育机构“乡约讲读所”。1929年,在此成立“东阳县佛教协会”,会员133人。1948年后成为东中校址,其时占地32.95亩。
今日新安街
巷西端北侧新安街1号为双泉徐氏御史徐隆的“绣衣第”,其旁原有“绣衣坊”。徐隆(1374~1440),建文元年岁贡,永乐时为监察御史,历官几十年,职司风纪。新安街4号小韦祠在1949年刚解放时设党校,为时一年。巷中段偏西之北侧原有“天后宫”,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供奉妈祖,福建人在清嘉庆六年(1801)建,系东阳境内惟一的妈祖庙,实系福建人在东阳的会馆,三开间前后两进。现已移迁至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其旁有天后宫东弄和天后宫西弄通向潼塘。东弄长50米,宽3米;西弄长110米,宽3米,且与后赵巷相连。
巷东段近老东中大门处,有“桂坡坊”,为明永乐十二年(1414)甲午科举人李叙立,始建于南街上南巷,明万历年间迁至新安街,清光绪戊戌(1898)重修。十字街区改造后,该坊原址保存。新安寺西侧原有贾公街,现已不存。西段北侧有八字台门。
十字街区改造后,新安街西延至解放路,覆盖了原介福巷的东段。此前,东端已跨越人民路延伸至艺海路,总长度是原先的两倍多。
新安门
位于老城东北角,为老城八城门之四辅门之一,因门内侧有新安寺而得名。万历二十八年(1600),认为“正北障山辽远”,辟北门则城内“风气都漏泄,不凝聚”,遂堵北门,开东北门。门外北侧为东中田径场,此田径场作物资交流会场所多年;南侧有王惕吾捐建的东中体育馆。
门内有新安寺塘,原名“放生池”,晚唐周宅巷人周泰始凿,扩修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贾廷佐有《新安寺放生池记》。为防偷鱼,塘中原有一圈石柱及松木栅栏供鱼躲藏。塘周边学校分布参见“东井巷”条。
西 北
西街北侧从东到西
太平里
老城西北卫星视图
位于西街中段偏东。南北向,有两弄,弄长均仅一二十米。东弄东南向隔街遥对银台第,西弄西南向隔街遥对蒋井弄。岘西杜氏竹涧房后山店后裔杜文孟父子财力雄厚,于明末清初回迁城里,在西街北侧、经泽巷以东位置先后建造厅堂,依建造时间先后分别命名为“旧厅”和“新厅”。旧厅名“嘉德堂”,屡遭火。1953年在旧厅门前挖成太平池,顺理成章,乃有“太平里”之名。20世纪50年代开始,县文化馆和图书馆曾设于此。其东旧名“文明里”,临西街处原有施万昌云记文具店,后为日杂公司所在。再往东靠近老市府处,则为邮电局所在。
太平里之前临街有“两世纯孝坊”,为杜文孟、杜时融父子建。坊后之孝子祠尚存。旧厅西北有杜佐周故居。杜佐周(1895~1974),字纪堂,著名教育家,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暨南大学秘书长和国立英士大学校长。
太平里内的孝子祠,曾为城西五金厂址
邮电局西侧有一弄北延西折出西经 泽巷,少有人走,称“马弄”。其名不知何自,或云该弄仅容一马通过而得名。此弄之东侧昔时为巡检司驻地,或为养马所在。考之各地县治,多有马弄之名,当为马厩所在。
西街新厅
位于西街与西经泽巷交角之东北,邻西经泽巷处有一门堂,为“新厅”厅基。明末清初岘西杜氏后山店二房后裔回迁城里后,杜时融长子秉玠(1653~1705)所建。因建造时间后于太平池位置的“旧厅”,故取名“新厅”。为与葛宅巷西的“南街新厅”区别,冠以“西街”两字,称“西街新厅”。20世纪20年代毁于火。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位妇产科退休医师曾在门堂东北民房开设“前进诊所”。
西街新厅旧址
西经泽巷
位于西街中段北侧。南北向,南连西街,北与金泽巷相连,长205米,宽近3米。原为金泽巷的一部分。道光《东阳县志》作“下金宅巷”,而西街至红椿楼段曾称“上金宅巷”。巷名由金泽巷派生而来,原为岘西刘金氏聚居地。临西街巷口原有为马之纯立的“思贤坊”,周围为岘西杜氏聚居。而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曹宅巷,即今上、下金宅巷。”则该区域早年曾为曹姓人聚居。
巷内西侧有清末民初名宦吴品珩的宅第“方伯第”,题为“逸园”,石刻阳文题字,1966年被凿去,其痕尚能辨。有四幢建筑,为东阳酒厂的用房。吴品珩清末官至安徽按察使、布政使,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政务厅长,于民国2年(1913)迁居城内经泽巷新居,民国4年10月辞职还乡后一直居此直至谢世。巷东西经泽巷19号为韦和兰寓所。韦氏为名医,1932年创办之新吾医院,为中医院前身。
西经泽巷内的建筑,为人民医院旧址
繁华远去的西月门里
西经泽东弄
1952年,政府在巷东建一座“洋楼”,设防疫站和人民医院。人民医院初设于施文云住所。施文云系施金海幼子。施金海系永康唐先人,17岁中武秀才,19岁来东阳,在木牌坊脚开三和斋笔铺开始创业。长子文龙、次子文虎及幼子文云分别以施万昌龙记、虎记、云记在东阳工商界立业,声誉鹊起。
西月门里
位于西经泽巷南端西侧。东西向,东连西经泽巷,南至民居,长30米,宽2米。因民居原有圆形洞门,与南街月门里区别而得名。内有俞星槎故居。
西经泽东弄
位于西经泽巷中段东侧。东西向,西连西经泽巷,正对吴品珩故居;东至民居,长60米,宽1.6米。为不规则里弄,以处于西经泽巷之东得名。
倪门堂
位于西街中段北侧,南北向,东邻西经泽巷,西毗竹涧弄。南通西街,北至民居,长35米,宽近3米。隔街偏东南与香店弄相望。
此处有一门堂,周围原为倪姓人聚居,故名。东阳倪姓始祖因直谏忤宋仁宗,被贬东阳,居于淡竹涧。其子倪伯 娶静安王之女。倪姓名人倪千里即倪伯颙之孙,受业于吕祖谦,登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以县令升御史,迁右正言,“公馈不入门,私书不出国”。才名甚盛,片言只字,人 以为宝。开门授徒,门外屦满。红椿巷北口的“峨豸”牌坊即为倪千里而立。西经泽巷17号原为倪姓宗祠。
倪门堂入口
詹、倪、杜原为西街三大族,后詹、倪两姓渐衰。
竹涧弄
位于西街中段北侧,东邻倪门堂,西邻忠臣祠弄。南北向,南通西街,隔西街偏东南与旗杆里相望。北与西经泽巷通往酒厂的无名小巷连接,中间有两拐,长98米,宽2米。杜姓聚居。
弄口西侧临街早年有杜姓“竹涧分源祠”,故名。竹涧为岘西杜氏人口众多的房派之一。隆庆《东阳续志》载“又有淡竹涧水自西岘流入县境”,“竹涧”之名当源于此。
忠臣祠弄
位于西街西段北侧,东邻竹涧弄,西邻吴宁中路。南北向,南通西街,隔街与杜台门里相对;北通民居。长38.5米,宽2米。
弄口东侧原有建于嘉庆六年(1801)的“忠臣祠”,史称“节愍祠”,奉祀抗清牺牲的杜学伸(1586~1646)。杜系岘西杜氏横城房南溪村人,以武功历任都督佥事,崇祯十三年升孝陵参将。劾内监张其蕴盗陵木,皇帝震怒,尽撤天下镇守内监,公卿皆壮之。然与宦竖势同水火,遂引退。顺治三年(1646)与朱大典同守金华,抗击清兵,说:“大丈夫既以身许人,临难 逃避,必不为也。”七月十六,城破,成仁于天宁寺,全家十八口罹难。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赐谥“节愍”。杜姓村落迎龙灯时,先至位于现吴宁二校处的杜姓大宗祠,后至忠臣祠。
忠臣祠弄至西门地段原有关公殿、法界寺、胡公殿、见山公祠。
竹涧弄
忠臣祠弄
龙井巷西侧从北到南
金泽巷
位于老城城中偏北。东西向,东起龙井巷与介福巷的直角接点,西至西经泽巷北端,长188米,宽4米。此巷原为“金宅巷”,今名为谐音而来的雅称或讹写。系岘西金氏的发祥地。原姓刘,系长沙王刘发后裔,始祖刘皞,汉中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此巷,原称“刘宅巷”。元至正元年(1341),六世孙因避讳将繁体的“劉”字去“卯”弃“刀”,改姓金。后裔众多,分衍邑内歌山、南马、横店等镇二十来个村庄。刘何以改姓金,《岘西金氏宗谱·万历己未郑以伟序》说:“实皇汉长沙之后,方舂陵之初徙白水也,竞避卯金刀出,谶讳宗室而析金为氏。”将改姓的原因归结于充满迷信色彩的“谶”。舂陵即长沙定王刘发之庶子刘买,被封为舂陵戴侯;白水在湖北枣阳,此处亦为刘秀故里,刘买为刘秀的高祖。西汉末至东汉灭亡,谶纬之说盛行。史载刘秀少年时,听从宛人李通谶纬之说“去帽解刀,可以为王”。帽系繁体“劉”字的“卯”,刀则“劉”字的立刀旁。因此,刘秀在王莽之乱时改姓为金,称帝后复姓刘。五代时东阳刘氏十三居中有十一居避吴越王钱镠之讳而改姓金,但金泽巷刘姓改金已是元代,吴越国消亡已三百余年,显然与钱镠无涉。谱云系宋帝赐姓。一云因其祖抗元殉国,后裔为防元兵报复而改姓。
巷中段北侧原有岘西金氏大宗祠,俗称“金祠堂”,后为丝线厂厂址。南侧明清民居古风犹存。
岘西金氏发祥地——金泽巷
金泽巷32号的古民居大门,题额为“善为福基”
里外厅弄
位于龙井巷北段西侧。东西向,东连龙井巷,西至民居,北通长园里。长165米,宽3米。弄内有外厅与里厅,故名。托塘张氏聚居。弄北侧东头为外厅,仍在,原为托塘张氏大六宗之书房。弄北侧西头为里厅,厅已拆毁改建民居。里外厅近代名人有赈济委员会专员张红薇女士(1910~?)、内政部视察张乃恭、少将张光。
张府前巷
位于老城西北,南与金泽巷平行。东西向,东原至北镇楼,现抵解放路;西原至水门,现通中山路。原长200米,宽4米,现长440米,宽12米。20世纪90年代初曾拟名“托塘街”,后因处于张府厅(张国维府第“九如堂”,也称“大司马第”)之前,遂取现名。1995年落架修复的九如堂,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里外厅弄
西望张府前巷,左为北镇楼
张府前巷的东段,原称“皂角巷弄”;西段,原称“前塘沿”;中段,原称“龙井巷”——以此名巷可谓名实相符。托塘张氏聚居。康熙《新修 东阳县志》称:“龙井巷在北镇楼之西,通水门,西北诸巷止此。余若南马巷、皮田巷、清顺巷、贾公巷、杜宅巷、张家巷、杜祠巷,巷中之巷。”
张府厅之后与张府前巷平行的张府后巷,以处张府厅之后命名。东通龙井巷,西至仁里院,长97米,宽2.2米。
西北隅
北金泽巷
位于老城西北,名称由金泽巷派生而来。南北向,南通金泽巷之西端,北接张府前巷,长155米,宽4米。原为金姓聚居,后以托塘张氏居多。巷东有市文物保护单位“四本堂”——朱熹称:“读书起家之本,徇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四本堂为七正四居十一间头三合院,一金姓富豪20世纪20年代建造,后转让给傅家巷之傅祖明。1933年5月,傅被劫贼所害。现其孙辈居住。巷西有西花园、西花园里。
西花园
位于北金泽巷南端西侧。东西向,东连北金泽巷,西至马府园,长40余米,宽2米余。西花园之名,源于马府园,并与城东花园相区别而来。马府园系马之纯私家园林。此地原有金融业者张翊瑞(1898~ 1952)的私家花园。
西花园里
位于北金泽巷南端西侧,西花园之北。东西向,东连北金泽巷,西通民居,长40余米,宽2米余。以西花园得名,并与东花园里相对。
北金泽巷四本堂
徒存其名的西花园
西花园里
上新屋
位于金泽巷西段之北,北金泽巷南段之东,水孔厅之旁。托塘张氏大六宗聚居,因地处下新屋之南,以其内有幢新屋,且建造时间早于下新屋,故名。现其地虽在,其名不存。
下新屋
位于老城西北隅,东邻长园里,西毗北金泽巷中段,北靠张府前巷。托塘张氏大六宗聚居,因地处上新屋之北,内有新建住宅,且建造时间晚于上新屋,故名。
水孔厅
南连金泽巷中段,北折西连北金泽巷北段,呈“L”形,两边各长30米,总长60米。因建有厅堂“水孔厅”而得名。水孔厅原名“捷报厅”,因厅附近渗水甚多而俗称“水孔厅”。此处亦为上新屋范围。
长园里
位于北金泽巷和龙井巷之间的街区,张府前巷之南。旧时南抵金祠堂(老丝线厂位置),北至张府前巷,里内原有一长甽(东阳方言“甽”字,义为水沟,音近“渊”,“园”为讹变),以甽命名。后讹变为“长园”。该处原为一长方形隙地,多为宅基地。现尽为民居。
仁里院
位于老城西北隅之街区,张府前巷中段之西北。东邻张府厅(九如堂),通张府后巷,西抵老吴宁中路(老城墙),南至张府前巷,北接花台后。托塘张氏聚居。“仁里”一名,系“里仁”之转换,出自《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旧时常用楹联引申为“燕迁仁里,莺与德邻”。民间讹为“城里院”。
下新屋民宅,空地处原有一古樟
北金泽巷东侧的水孔厅
长园里民居
仁里院一角
花台塘旧址,图中健身场地系其中心位置
花台后
位于老城西北端之街区,南与仁里院相连,东邻龙井巷,西北抵老吴宁中路。托塘张氏聚居。地域略呈倒三角形。其东南与仁里院相邻处即今花台后1号、2号及周边位置原有一池塘,塘内有台,传系张国维为官后辟建,荷花绽放,花台相映,故名花台。民居因处花台之西北,故名。道咸年间,于张国维尽节之方塘侧筑表忠台,台之左右增植花木,此为“花台”,似更可信。事见吴廷康诗文及张振珂《官清岭表忠亭记》。
水门
位于老城西北角,张府前巷之西端。为老城八城门中四辅门之一,万历三十二年(1604)置。为老城地势低洼处。水门内侧原有张氏大宗祠,祠前坊表林立,有为进士张崇立的青琐坊、为进士张大轮立的紫薇坊、为义民张孟升立的旌义坊、为孝子张崇德立的崇孝坊。水门外有为寿高104岁的张文苍而立的耆德坊、为张植立的步蟾坊。西城之水由竹涧而来,汇入法界寺东之和尚塘,经绿石塘、马府园塘、西花园塘,最后经城头塘,引至张大宗祠前,呈西水东流之态,名或出此。
1949年5月8日下午三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十二军三十五师一○三团在水门高架木梯强行登城,与守敌激战,一小时后解放东阳城。
附:“城外”
所谓“城外”,即指城墙之外。下面附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已有之街巷。
南门外
双岘路
位于双岘门(南门)之延长线上,面对东西岘峰,故名。南北向,南抵大寺下,北连南街,原长1000米,原宽7米。原抵勒马峰北麓,现抵挂榜山北麓,与城南东路相接,长1200米。
原双岘路呈向西弯曲的弧形,南街延伸之大道经大寺下越南午岭通往南乡广大地区。因东阳县治偏处县境西北,故此道为南乡百姓进城的主要通道。旧时护城河上有马厂桥(今五洲大酒店大门前位置),道旁有兴孝祠(南街口广场位置,祀斯敦、许孜、许生、冯子华、应先、唐君祐六孝子)、仰高祠(祀元代学者、“白云先生”许谦,址在乐园路南端原医药公司)、胡公殿(奉祀胡则,址在五交化批发部)。该道大部分与目前之双岘路重合,路东北近南门处(即今解百东阳商厦位置)原为东阳汽车客运站所在,1980年才迁至今好乐多广场位置。老双岘路两侧多为中百批发公司仓库及水产公司所在。路南段近大寺下处有南岑吴氏大宗祠,俗称“吴祠堂”,日寇盘踞时为驻东日军大本营,抗战胜利后东阳中学高中部及初中毕业班迁此,20世纪50年代为汽车保养场,1998年拆毁。吴祠堂东侧为吕祖谦讲学的友成书院旧址,梅花塘边原有“吕成公(吕祖谦)讲学处”石碑。
双岘路东有南苑里、东苑里,路西有西苑里,均系和平村新建住宅区。
山川路
位于双岘路与振兴路交点之西南侧,以此处原为山川坛而得名。山川坛是祭祀先农、山川、太岁、风雨雷电诸神祇之地,民间称此地为“山川坛背”。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连接乐园路,西南原通民居,现与城南西路相连。原长220米,宽6米,现长680米。东北出口处原为医药公司所在。
山川路北口原有奉祀许谦的仰高祠,源出《论语》中子贡赞叹孔子的“仰之弥高”。许谦(1269~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儒学大师,教育家,与何基、王柏、金履祥同为“金华四贤”。
双岘路北段,此路原从信用联社大楼西边经过
山川路之北口,其下为乐园路之东段
南新东弄
南新东弄
位于南新巷之东,其名由此延伸而来。南北向,原长110米,宽3米,南接乐园路,抵百家塘之东头,北连南门广场。位于南门新村住宅区,以处南新巷之东命名。
南新巷
原名南新弄,位于老城外西南,介于双岘路和新南路之间。西南——东北走向,原北抵吴宁西路;现南接乐园路,北连南门广场。原长220米,宽3米。该巷为20世纪80年代始建之巷,位于南门新村新建住宅区,故名。巷北侧之西为原汽车客运站所在,现为“好乐多广场”。汽车客运站之南原有商业职校。
百家巷
南新巷
百家巷
原名百家弄,介于南新巷与新南路之间。西南——东北走向,南接乐园路,北连吴宁西路,长223米,宽4.5米。百家巷之名,源于其南端之百家塘。百家塘,顾名思义,乃众姓共有。水为农业命脉,旧时水塘大多为私有或几户共有,而百家塘则无专属。坊间往往讹为“八角塘”。该塘原建有“水上乐园”,故塘北之路名为“乐园路”。
巷之北端东侧原为汽车客运站,现为“好乐多广场”,西侧有“东城宾馆”。
新南路
位于老城外西南,为老城出西南主干道。东北——西南走向,东北与吴宁西路相连,西南与城南西路相接,长880米,宽12米。路名以“新”、“南”两字结合。
此路自北而南,东侧有西园酒家、人武部、吴宁三中;西侧有三建公司、供销城、证券营业部、电视大学、金华市城乡建设学校。
新南路及其西北口的三建大厦
供销城新南路大门
东门外
东门街
位于迎晖门外。东西向,原指东门至东桥(叱驭桥)段,长140米,宽4米。现东抵人民路与陈宅街相连,长270米。以地处东门之外得名,为老城与东部连接的主干道。此街的门牌均已标作东街。
街中段南侧护城河(东溪)上有“叱驭桥”,旧名“碧岚”。
东门旧址
叱驭乃忠臣孝子之所为。此桥历代均有修葺,1961年秋由东阳木雕厂集资修缮。街道拓宽后桥亭南移,失去交通功能。详见本书223页《城东一景——叱驭桥》一文。
街南有四井巷。巷长85米,宽2米。以其有四眼井得名,该巷现易名爱国北路。
陈宅街
位于老城外东部。东西向,东通卢宅,现与艺海路相接,西抵人民路与东门街贯通,长510米,宽4米。
陈宅街原名“滕宅街”,原系唐代东阳“厉、冯、舒、滕”四大族之滕氏聚居地。唐长庆年间,唐宗室茂王傅滕珦,以庶子四品衔赏给文券还乡东阳,择东阳县东门外土名“员墩地”建宅第。白居易赠滕珦诗云:“身着锦衣儿戏绣,东阳门外数滕家。”后滕氏历经迁徙,定居于本邑湖溪郭宅一带。街上居民渐以陈姓为主,遂易为现名。陈氏于南宋淳祐年间由亭塘迁东门,居紫金里(卢宅),卢睿曾云:“予家邑城东,而邻世族陈氏,一若梁之修、宋之辅、元之樵,彪炳振骧。”清嘉庆十二年(1807)修建陈氏宗祠,即今吴宁四校所在。后裔散居城东南及啸岭等地。
原籍此地的滕氏名人有唐国子司业滕令琮、太常博士滕翼、进士滕伉、举进士赠礼部侍郎滕盖、以诗闻于时的滕珦、大中大夫睦州刺史滕迈、诗人滕倪,宋代有礼部尚书滕汉、礼部郎中滕楫。最出名的当属北宋滕元发(1020~1090)。滕元发之后则有北宋末年出使金国誓死不降以身殉职的滕茂实(1080~1132)。国内滕姓多以东阳为宗。《吴门滕氏世略抄》道光二十八年东吴滕文昭序文中说:“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徙,南至南海,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
街南原有由施万昌云记印刷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县印刷厂(1959年9月至1961年夏,为“东阳师范学校”所在,其间一度设过党校)、皮鞋厂;街北有审判庭、吴宁二中、吴宁四校。西门外
东望陈宅街
西门街
位于瞻婺门外,为老城西出之主干道。东西向,东通瞻婺门与西街相连,西抵西岭头与吴宁西路相接,原长550米,宽4米,因西端部分路段被吴宁西路覆盖,现长370米。街以处西门之外命名。
街中段西溪由南往北而流,为西岘群峰也为东城西部的潴水排泄溪流。溪亦为护城河,原有“乘驷桥”,俗称“西桥”。
旧时乘驷桥至西岭头北侧沿街有旌表奉祀李诚之的正节侯坊和正节侯祠、祀张国维的忠敏祠、祀张志行的冲素祠。褒忠祠北侧有祀张良寅与张贵的忠义祠。西门街南侧自东而西有牛市基弄、乘驷桥巷、园塘弄、梅花塘弄、西岭弄。牛市基弄以处耕牛交易市场(即今西门菜场及以东位置)得名,北起西门街,南与徐宅塘沿之西端相连,长230米,宽3米。乘驷桥巷长118米,宽3.5米,南连吴宁西路,以北端之乘驷桥得名。园塘弄长110米,宽2米,东西向,自乘驷桥巷西通梅花塘弄,处西门街南侧街面房之后,以弄内有园塘得名。梅花塘弄长100米,宽2米,南连吴宁西路,以弄内之梅花塘得名,现该巷已拓宽,但其名不存。西岭弄长45米,宽2.5米,以处西岭头得名,该弄后为乡镇企业大厦地基,今为公园之一部。西门街北侧有胡公殿,其前之弄即名胡公殿弄,南通西门街,北至布厂,长160米,宽2.5米。
详见本书219页《五行八作杂烩街——西门街》一文。
西岘路
位于新南路之西,多曲折,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抵吴宁西路,西南与城南西路相通,长1000米,宽7米。以通往西岘及西岘峰命名。
西望西门街
曲曲弯弯的西岘路中段
自北而南,东侧有火腿厂、日用工业品 公司、食品厂、茶厂、城西派出所;路西有东阳商城、肉制品厂。中段东侧有“胡家”。相传农民起义军清剿西山寺时误害,九家六宅遂成废墟,仅存胡家。过去认为东阳城西南方为长生方,为了引长生方水入城,在胡家筑玉尺陂,使西溪水改道东流,形成西水东流之态,并由水磨陂引水经长生塘入城。
西山路
位于老城外之西,以通往西山得名。东西向,东接吴宁西路,西至山坡,与西甑路相通,原长340米,宽5米。
路东端北侧有农机公司,路西端有轴承厂和饲料公司。
西甑路
位于吴宁西路之西、西门街之折向西北的延长线上,为一东西走向的斜坡,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原长100米,宽6米。以面对西甑山命名。路北有林业局、量具厂。
外托
前塘沿
原名“前院”。位于水门外,因其前有水塘“前塘沿”,故有其名。东西向,东至水门,西至上大路,长125米,宽3米。塘南原为外托水泥预制场,塘北为民居。现该路段已为张府前巷的西段。托塘张氏聚居。托塘原无里外之分,后以老城城墙为界,分别称“里托”、“外托”。
上大路
位于外托南部,东北——西南走向,向西北凸出的“J”字形,始于前塘沿西端,西南过原卫校招待所西侧折回老吴宁中路,长百余米,宽3米。托塘张氏大六宗居住,曾有张崇的“黄门第”。中山路贯通后,此路已不存。
向西逐渐升高的西山路
西望西甑路
前塘沿旧址,现张府前巷西段
上大路西北有前厅楼,以其有前厅后堂一幢而得名。
怡堂弄
在前厅楼之西,今卫校对面。长60米,宽3米,以弄内建筑“怡堂”得名。
墙弄
位于外托中部,南北向,南至前塘沿,北接永道厅巷,正对东阳二中西教学楼。原长113米,现长80米,宽2米。因里弄较窄,故名。
永道厅巷
位于外托北侧,东二中之南。东西向,东起原外托粮食加工厂(现东二中南校门西北侧),西至西溪,东段有拐角,长280米,宽3.5米。原名“永道坤”,因巷内旧有永道厅得名。
更楼南弄
南至前塘沿,北起永道厅巷,长130米,宽3米,以弄北端旧有更楼得名。现其地被中山路覆盖。
富裕弄
位于更楼南弄之西,长130米,宽3米,以弄内住户殷实富裕得名。
更楼北弄
南起永道厅巷,北至现环城北路,长145米,宽3米,以处更楼之北得名。现其地被中山路覆盖。
环城路
吴宁东路
位于城南,为东城南部东西向主街道,以处吴宁镇的东部命名。原长2000米,宽12米。现东至汽车东站,西至南街口,与吴宁西路相连,长2200米,宽26米。1988年6月建成。
外托墙弄,弄底所见四层楼为东阳二中西教学楼
永道厅巷西段
自西而东,北侧有百货公司、公路段、糖烟酒公司、吴宁镇中、消防队、车辆监理站、影城、邮电局、劳动服务公司、科协、城建委,过人民路为艺海园、还珠亭等;南侧有煤饼厂、中医院、建设银行东阳支行、保险公司、妇幼保健所、公安局,农村能源办公室、工艺家具厂、加油站等。
吴宁西路
位于城西南,为东城西南交通主干道,以处吴宁镇的西部命名。东南——西北走向,东至南街口,与南街、吴宁西路、双岘路交接,西至与环城北路连接点(该处旧为蒋店),长1480米,宽26米。
自东而西,北侧有百合楼、食品公司、南门大楼、停车场、电影公司、工业供销公司、种子公司,过中山路口有汽车运输公司、第二丝线厂、森工站、物资局仓库,过西门街有人民医院、党校、防疫站、竹编厂、计量所、时装三厂;南侧有南门广场、农资公司、汽车客运站、东城宾馆、西园酒家,过新南路有三建公司、城市信用社门店、东阳商城、物资局、教育局招待所、农机公司,过西甑路为林业局、乡镇企业局、二建公司、四建公司等。
党校于1961年迁址“西岳殿”,该殿实则东岳庙,奉祀东岳大帝——《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被封为此神。因其处于城西,民间遂讹为西岳殿。西岳殿于20世纪50年代初为中国中学址。党校迁址城南西路后,现为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所在。迷信认为东岳大帝主宰人之生,东阳城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有东岳庙会,为东阳城四大庙会之一,后改为物资交流会,延续至今。
吴宁东路西端北侧的建筑
吴宁西路东端北侧的建筑
接官亭旧址,位于接官亭路东端南侧,亭址以图中樟树为中心
路西段东侧,原有清康熙癸巳(1713)金懋英始建、乾隆己丑(1769)金光美重修的接官亭,位于西岳巷口,为旧时官绅迎接上司或新任县令之所,也为迎来送往之起讫点。亭已拆,地名尚存,有接官亭路。
吴宁中路
位于老城西部,大多沿老城墙而建,以处吴宁东西路之中命名。南北向,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南接吴宁西路,中连西街、西门街,南抵环城北路,长1130米,宽11米。
自南而北,东侧有城南粮站、吴宁二校,过西街为城北粮站、粮库、预制场、酒厂、无线电十四厂、卫校等;西侧有供电局、农业局,过西门街有兽医站、樟树、布厂、卫生局招待所、外托预制场、东阳二中(1952年至1956年夏,曾为“东阳初级师范学校”校址)。粮库位于西门东北侧,原碾米厂处旧为“法界寺”后堂,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的法界寺系老城内最大的梵刹,佛塔高耸,为城西之地标。“法界”一词,在佛学中,一般指意识所缘的境,即十八界中之法界。寺西侧原有“城西学堂”,设在道光乙酉(1825)重建的纪念岘西杜氏竹涧房白殿村人、学者杜惟熙的“见山(杜惟熙之号)先生祠”。杜系入黄宗羲《明儒学案》的210位学者之一。祠后为营基,旧时官兵驻防之所。其北有“马府园”,系私家园林。
路南段西侧有徐宅塘沿,以弄口南侧城墙脚之徐宅塘得名。西通牛市基弄。
吴宁中路水门至花台后一段城墙基,系清初形成。据传张国维回答鲁王问话时误说成是城里人,而城里城外的标准是家庙所处的位置,于是急将城墙外移,将张氏大宗祠围入城内。
吴宁中路与吴宁西路交会外
吴宁二校
1995年西街至环城北路段南北直线贯通,吴宁中路一名遂移置南至吴宁西路,北 至环城北路一段,老布厂至花台后一段的吴宁中路之名逐渐废弃,被其他路名取代。世纪之交,吴宁中路北延至江北,路名也易为“中山路”。中山路与吴宁中路重合的只有老布厂至吴宁西路500多米路段。
环城东路
位于老城东侧,沿老城墙而建,以处于城东命名。南北向,南至吴宁东路;北原傍东中田径场而出,原长800米,现抵新安街,长550米,宽7米。为纪念邵飘萍,曾一度易名“飘萍路”,现东门至吴宁东路段即标此路名。现在此路上门牌混乱,计有东街、东街口、飘萍路、环城东路四种。今将五联村北通兴平东路的路段命名为环城东路。
原在新安寺塘的东北角斜傍田径场北出,田径场建成后,止于新安街。此路中段为一小丘,当地居民称“前山”(道光《东阳县志》为“蟾山”),也称“里孔山”——与城廓南弄婺剧团一带的外孔山相对。
自北而南,西侧有人民中学、东建公司、影城;东侧有东中体育馆、仪表电机厂、邮电局。
环城北路
位于老城之北,东城东西向主干道,以处于城北命名。其中花台后至外深塘路段为老城墙基址,20世纪80年代,仅有老吴宁中路至今人民路的千余米路段。1995年全线贯通,东至学士路(原名“变电路”,因其北通变电所),西至与吴宁西路交接点,长3250米,宽40米。今则东延与兴平路相接,长5350米。
自东而西,南侧中段有纸品厂、华洋公司、东阳二中;北侧通江路西有从经泽巷外迁的丝线厂。20世纪80年代初,环城北路两侧多为农田和山坡,建筑物不多。
路西段北侧西溪之西有外托樟树群,现古樟蔚然。所在原为托塘张氏祖坟山,现有“樟苑路”地名,樟苑路南口之西有工艺美术公司。
环城东路之南段,门牌现多标为“飘萍路”
东望环城北路中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