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品珩(1856~1928),谱名世箈,乳名祖俭,字韵玱,号佩蔥,一号纬苍,又号亦园(也作“逸园”),晚号定农,品珩为庠名。巍山白坦人。生于咸丰六年丙辰九月十一日酉时,卒于民国17年闰二月十九日申时。
吴品珩自幼身体强健,姿禀颖异。6岁入私塾,适值太平军进入东阳,吴品珩随其祖父母避乱于山中。其时邻村西田太学生金国镛一家同避一处,吴 品珩之祖父锡畴见其女端庄静穆,有大家风范,于是为其订了娃娃亲。因遭离乱,长吴品珩五岁的金氏自幼即至吴家。吴品珩曾被太平军所掳,后赎还,时为同治元年(1862)。次年,局势渐趋稳定,其父志澄为吴品珩延师课读。
吴品珩17岁入庠,18岁完婚。20岁负笈杭城,就读于紫阳书院。1876年,中浙江乡试副榜第11名。中副榜后,例为副贡生,候选儒学教谕,仍留杭城肄业,攻苦益力,文名大噪。1882年,中光绪八年壬午科第66名举人。次年考取觉罗官学(为宗室子弟设立的官学)教习第99名,任镶白旗觉罗学汉教习。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会试中式第81名贡士,保和殿复试一等第43名。殿试赵以炯榜二甲第13名进士。殿试总名次为第16名,系东阳人在元明清三朝六百余年中殿试名次最高者。朝考二等第10名,钦定主事,签分刑部贵州司行走。在刑部任职5年,任主稿帮办、现审案件秋审处总办,鞠疑定谳,廉明公正。派充大清会典馆协修。
中进士之次年,携眷入京。由于仕途艰难,在光绪十六年报名参加总理衙门章京考试。因报名人数较多,选拔分为两场,第一场是刑部举行的考试,《沈家本日记》光绪十六年庚寅十月二十八日(1890年12月9日)条: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记名章京将次用竣,咨取考送。本部今日在署考选,题系《俊顾及厨名目论》,出《后汉书·党锢传》。与试者四十一人,取八人: 李子荣、郑淑璋、陈浏、吴庭芝、沈曾植、吴品珩、李清芬、杨家 。嵩堂与薛堂所商定也。上次考者止十三人,此次竟有四十一人,可见官途之日隘矣。
可见吴品珩在刑部考试中,名列第六。第二场是总理衙门举行的考试,据邹嘉来《遗盦行年录》记载,此次考试题目为“楙迁有无,万国作乂论”,吴品珩名次不详。
正是总理衙门章京一差,给了吴品珩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正是总理衙门和外务部的职差,使得吴品珩得到多次褒奖。吴品珩履历单显示,经总理衙门、外务部保奏,他由刑部候补主事,补上正式主事,并升员外郎、郎中,最后记名海关道,并最终外放荆宜施道(管宜昌关)。
光绪十六年,永定河决口,京郊许多村落被淹。吴品珩与在京同乡筹办义赈,并亲赴灾区,按名册发放钱米,力使灾民都能受益。赈灾事竣,顺天府尹叙功上奏,诏加四品衔。光绪十八年,又因办理山东赈务得力,赏戴花翎,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专管英股,凡通商各埠的关税均在其管辖之内。
甲午战败,京师震动。吴品珩让长子昌鼎送二老回东阳。次年冬,吴品珩因其父十一月初三去世,回乡丁忧。光绪二十二年,丧事毕,受浙江巡抚廖寿丰之聘作其幕僚,他在九月二十八日给汪康年写信称“弟奉讳遄归乡园株守,七月间承廖谷帅函召入幕,襄理中外交涉事宜”(《汪康年师友书札》第一册,第341——342页)。吴品珩依据《马关条约》实施中日杭州通商事宜,反复筹商,与日本总领事订立《杭州商埠章程》,尽最大努力保证中方利益。其间,与同乡官宦李福简、龚启芝陈请革除东阳钱粮浮收贴解费三千数百串。因同治六年时,东阳县令胡日宣以收税以制钱(铜币)为多,运至兰溪,兑成银元从水路解送藩库,加征贴解费。贴解费为以钱折银过程中的损耗及运费,每1000文加收40文,每完银1两加收84文。改收银元后,此费依然征收,积弊已三十年。由于吴品珩等人的努力,得以革除。此举为减轻东阳民负贡献良多。
同治初年,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时减收浮粮(以粮食成色及损耗名义额外征收之钱粮),金华知府继良想统一所属八县的浮粮定额。东阳比其他七县所收数量原本要少,这对东阳而言,名为减,实则增。吴品珩得知此事,援引文档向巡抚廖寿丰反映。廖寿丰同意东阳的“浮粮”钱数在原已减少的基础上再减去一半。这样一来,又减征浮粮数百串,进一步减轻了东阳百姓的负担。
光绪二十四年服阕还京任原职。当时正属维新运动期间,大量奏稿交译署(外务部之别称)核议,吴品珩日夜操劳,目无旁骛。不久兼任路矿局帮办提调,补刑部江西司主事,次年擢江苏司员外郎。光绪二十六年,译署奏保其为道员加三品衔。这年夏,庚子事变,慈禧西逃,吴品珩赶赴两宫驻跸之西安。当时,在京之全权大臣与各国公使磋商和议,文电交驰,吴品珩征尘甫卸,即忙于文案。腊月,噩耗传来,其母已于十一月二十二日去世。于是自陕西间关千里回籍奔丧。丧事毕,应旧友湖北荆宜道台濮梓泉之邀,商讨清理官款事宜。因为此前一饶姓官员承办官银号及宜昌、沙市两关的税款,历年亏空挪用四十余万。吴品珩劝濮禀告上司,由关道将应得之款分年摊赔,道署则以每年盈余25000两抵充,宿案遂结。两次丁忧期间,先后在金华丽正书院孝廉堂和衢州鹿鸣书院主师席。
光绪二十九年,为母亲守孝期满返京。此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组为外务部,吴品珩调补和会司员外郎,充榷算司主稿,仍管英股所隶事。自此由刑部转入外务部。光绪三十一年,设立税务处,管理各海关,吴品珩任帮办提调。光绪三十三年,升任外务部和会司郎中,充榷算司掌印。
光绪三十四年,简放署外务部左参议,加二品衔,任湖北荆宜兵备道道员(尊称“道台”)兼监督荆州钞关、宜昌沙市两税关(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设立的海关)。此次赴任,距上次应濮梓泉之邀来游恰为七年。下车伊始,裁撤道署杂规三万数千两。荆州之万城堤(即荆江大堤),保障长江沿岸十几个州县的安全,有“水来打破万城堤,荆沙便是养鱼池”的民谚。筑堤费用向来动用公帑。知府循例每年从中抽出白银1000两送给荆宜道道台。吴品珩到任,这银子又送来了。吴品珩说:“道台得了这千两银子,长江大堤就少了千两银子的工程款。这是陋规,我不能接受。”就将此款追加于堤防工程。
吴品珩着手整顿荆州钞关,肃清积弊。钞关是在内河航线上设立的征收船税的机构。荆州钞关由道员委派之人员征收常税,办事以“关书”——一种类似契约的钞关公文为据,而关书的行文具有随意性,为渎职舞弊开方便之门。吴品珩首先从整顿关书入手,严肃税收纪律。接着斥革6名吸食鸦片的工作人员。税收随之日渐增加。钞关的税收,一向以“钱”缴纳,以“银”上交。由于制钱与银的比价官方和民间存在差异,上解时往往只需十之八九。余下的一两成则由税官分肥,主官自然得大头。吴品珩以实际税收上解国库,革除流弊。洋关的税收人员一向将税收所入存入商号,将利息纳入私囊。吴品珩下令将利息全部上缴,杜绝中饱行为。
沔阳(今湖北仙桃)堤决口,江水倒灌入城,灾情严重。吴品珩急请调拨赈灾款项。在沙市设立留养厂,收容妇孺,给以衣食,到第二年才分遣回籍。
荆州南门外有天主教堂,比利时神甫马修德袒护教民,历任关长和道台都怕他三分。马修德听说吴品珩曾长期在外务部任职,怀有敬意。公安县有个陆逊湖,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曾驻军于此,年长日久,逐渐淤没而为陆地。有人将未收缴的地契卖给教堂,教堂租给百姓耕种。而土地的原主人向县令上告,县令遂将教堂持有的地契注销。马修德屡次为此争执,必欲得地,并要求严惩县令。前任道台下令追还地契给教堂,马修德也不答应。此后纷争不断,这里的庄稼此种则彼收,彼种则此收。即使派兵弹压,也无济于事。吴品珩亲自审理此案,划120亩归教堂,竖立界石。此后因淤塞而增加的土地,与教堂无关。另划出120亩给原主,并追还重卖部分的地价归还原主。原告欢欣而去,马修德也无话可说。
枝江县教民张家炎,为地方一霸,不仅横行本县,且滋扰松滋、宜都两县,百姓纷纷告状。张也曾被缉拿,但被马修德强行领出,张的气焰更为嚣张。吴品珩亲至教堂,对马修德以诚相告,诫其不得干预,并通知宜昌主教杨睦多,令其约束马修德。马修德俯首听命。过了几天,马修德前来密告,说张家炎已逃至该处求庇,马拒而不纳。吴品珩急派衙役前往江岸张家炎藏身地,张不在船,仅抓获其弟家善及同行之奸妇。吴品珩估计张家炎必逃往沙市,在那里等候轮渡,于是星夜派人追捕,果然将其抓获。吴品珩当日庭审,说:“我今日审问的是百姓,并不审问教民,你不得自称教民。况且你的所作所为,已完全违背了教规,哪里还算什么教民?而且既为犯案,即属于民事案件,和教堂无关。”张家炎听了,爽然若失,不加刑讯,即一一招认。凡所占田产及强霸之妇女,各归原主。吴品珩详请总督电奏,依据光棍(地痞无赖)罪斩立决。马修德暗中派人听审,也无异词。(www.daowen.com)
总督电报至京,恰逢安徽按察使出缺,即命吴品珩补授,时为宣统二年(1910)七月。此职“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清朝通典·卷三十四》)。吴品珩到任,即筹设各级审判检察厅,是为行政、司法划分之始。次年闰六月,奉命改按察使为提法使。宣统三年,兼任法政学堂监督、陆军督练公所总参议。在衙署内设“法政研究会”,让候补法官熟习法律。安徽所辖州县,都设有拘押犯人的站笼。吴品珩认为这不合乎法律,下令永远禁止。设立模范监狱,让犯人习艺做工,俾有一技之长,且做工所得可作出狱后谋生之资本。
宣统三年七月,升安徽布政使。布政使为从二品,省内地位仅次于巡抚,掌一省之行政,总司全省之钱谷出纳,并承宣政令,考核所属州县。安徽财政入不敷出,亏空至120万两白银。吴品珩一方面统一全省税收,另一方面令州县严定章程,要求收支平衡。如此一来,年增收入20余万两。
在布政使任上才两个月,武昌起义爆发,安徽也随之响应。因吴品珩理财有方,安徽谘议局竭力挽留吴品珩仍然主持安徽财政。吴品珩恰因病喘而力辞,于是交卸回籍,乘轮船东下。在上海逗留两个月,待浙江局势稳定,携眷于十一月返乡,卜居城内西经泽巷新宅。1912年,民国纪元,被选为浙江省首届省议会议员。民国3年,浙江巡按使屈映光邀吴品珩出山,吴品珩力辞不果,乃任浙江政务厅厅长。原答应只任三个月,后不得已任职年余。民国4年初秋,鼓吹帝制的京城筹安会成立,吴品珩见政局不宁,遂决心退隐林下,于十月解职返里。浙省当局虽屡屡邀请,吴品珩均托故婉拒。
归乡后,任县志总纂。性爱菊,集佳种六百余,亲自浇灌侍弄,自得其乐。
吴品珩急公好义,热心公益,在任时即捐俸助赈,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回籍后捐款抚养族中孤儿,捐助东阳城南门外育婴堂经费。他曾对家人说:“为家乡尽义务,就是为国家效力。如果力能胜任,就义不容辞。”民国11年,东阳遭遇百年一遇的壬戌特大洪灾,田庐漂没,哀鸿遍野。吴品珩不顾年老体弱,赶赴杭城,恳请当道赈灾。又商请同榜探花冯煦拨款赈济,取得了华洋义赈会、江苏义赈会、浙江筹赈会等机构的支持,都拨出巨款,前来东阳灾区发放。吴品珩又在东阳城内倡导垫资开设平粜机构,并号召县内各地开设。此举缓解了灾情,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全县乡绅送其“泽沾桑梓”匾额以表谢忱。
吴品珩以书法名于时,其行楷遒劲秀雅,东阳许多族谱中尚有其遗墨。他有记日记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到死前三天的闰二月十六日才辍笔。有《亦园日记》、《逸园日记》、《定农日记》存世。
吴品珩书法
吴品珩1896年至1900年间的日记
吴品珩祖、父两代单传,至吴品珩育有九子,除第七子美蘂早殇,余皆受良好教育。孙辈也多有成就,其长孙吴维倬系东阳最早的西医之一。孙女吴融,曾任广州军区企业局纪委书记,吴融之夫刘新增中将,曾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吴品珩故居除白坦祖居外,在城故居“逸园”(雅称“方伯第”)有四幢房子,现存三幢。
吴品珩白坦祖居内景
逸园外景
吴品珩处新旧交替之际,于乱世中坚守清操,出淤泥而不染。为官莅政,所在有为。且关心桑梓,热心公益,造福家乡。人言吴品珩“人俊、官清、字美”,信然。
【附】
吴品珩仕宦履历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