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为科举时代功名的最高层级,中进士的人数多寡大略可以反映一地的文化教育水平,这有点类似于近年以高考上重点线人数来衡量教学质量。
但中进士的数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纵向看,隋代始有科举以来,唐宋明清的考试内容、考试规程、录取名额并不一致。横向看,同一时间内各地之间情况千差万别。这两个因素造成了登第结果的变化。
要谈东阳进士的情况,首先涉及进士身份的界定问题。为避免争议,本文依据道光《东阳县志》及据此确定进士名单和人数的《东阳市志》。因族谱多有附会,滥书进士姓名,不足为凭。且明清两代的文进士,尚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可资查对,而唐宋仅《登科记考》等有所介绍,元代则无从查证。因此,除道光《东阳县志》及《东阳市志》所列进士名录之外,本文均不予采信。
先看东阳各个朝代的文武进士数。
表1 东阳历朝文武进士人数
从表1可知,东阳305名文武进士,70%产生于两宋。而两宋的213名文武进士中,202人属于南宋。因此,东阳文武进士的三分之二出自南宋。
细究其中的原因,有四。
一是南宋偏安东南,淮河以北的士子处于敌国管制之下,不能南下应试。西南地区,大理国的统治几与两宋相始终。而两湖两广一带,文化教育较之东南还相对落后。这样一来,南宋的士子主要来自江浙闽赣。因此,就全国范围而言,东阳士子的竞争对手大为减少。
二是东阳地邻京畿,距南宋都城临安不过160公里。在南宋小朝廷存续的一个半世纪中,东阳处于南宋统治的核心地带,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促使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大的发展。南宋时期是古代东阳文化教育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其时书院林立,文风丕盛。东阳向有耕读之风——其实“耕”为了生存,属无奈之举,“读”(读书做官)为了发展,才是理想追求——一旦环境适宜,读书之风便勃然而兴。
三是南宋文进士的录取名额之广空前绝后。唐代平均每科取士23.5人,两宋366.8人,元代71.2人,明代276.5人,清代238.4人。(参见表2)宋初,每科取士人数多寡全凭皇帝之好恶,随意性很大,自北宋仁宗以后,录取名额始限每科400人。延至南宋,已知38榜皆有四五百人,宋理宗宝庆元年(1226)王会龙榜,录取进士竟高达987人。南宋录取人数多,缘于庶族地主数量激增,这些人需要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社会获取政治地位;而南宋小朝廷也需要大量吸收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参与国家管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两者一拍即合,就有了名额的增广。而名额的增广当然使中进士的难度降低。
四是一大批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陈傅良、叶适、魏了翁等留寓东阳,教习东阳子弟。所谓名师出高徒,遂使东阳的科举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南宋宗室赵公藻于南市塔附近创办友成书院,延金华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主师席,吕祖谦的东阳弟子李诚之、乔梦符、陈黼、葛洪、乔行简、倪千里、马壬仲、赵彦秬等,自淳熙二年(1175)至庆元二年(1196)22年间先后中进士,且多为名臣。其中,葛洪、乔行简皆官至宰执。李诚之则镇守蕲州,与金兵巷战,力竭自刎,合门殉节。
竞争对手的减少,录取名额的增加,都使中选的几率大幅提高,再辅以教育的鼎盛、名师的教导,造就了南宋东阳科举的辉煌。上述四因素,概言之,其实是得天时之助,地利之便,人和之力。
南宋灭亡以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出浙江,东阳的科举也渐显颓势,明代不如宋代,清代又不如明代。见表2。
表2 东阳文进士中式人数及占全国进士之比
注: 由于未发现有东阳人参与辽金及太平天囯科举考试的资料,故上表未列。
对表2作一番分析可知,东阳文进士从平均每榜的中式人数看,宋代最高,每榜有1.2人及第,其后朝代呈递减趋势。但从占全国总数之比看,元代最为突出,东阳文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0.61%,五代次之,唐宋又次之,明代只及唐宋之半,清代又只及明代的三分之一。但元代和五代,录取总人数甚少,不及其他朝代的零头,不足以作为采样分析的样本。
再来看东阳进士在科举考试的名次情况。由于封建时代重文轻武,导致武进士的材料奇缺,除了5位武状元之外,其余69名武进士的等第名次均不得而知,因此也无从分析。至于文进士的情况,唐、五代、宋、元的等第名次大多无从查知。目前知道文科榜眼有曹冠、乔嚞,文探花有滕元发、孙礿、舒元褒,其余文进士的等第名次也无从得知。武榜眼则有宋嘉定壬戌科及第的明德路西人陈炎。(www.daowen.com)
因此,只有明清两代的文进士,由于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可资查考,这两代50余名文进士的等第名次才有案可稽。笔者不厌其烦,逐个比对,得出如下结果。
表3 东阳明清两朝文进士等第情况表
从表3情况看,明清两朝东阳文进士无人进入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毕竟至尊瞩目,名动天下,东阳人常以为憾。二甲中式的情况表明,明代占同期二、三甲总数的七分之一,清代接近一半。
中二甲的人数好在不多,列表说明如下。
表4 明清东阳二甲文进士名次情况表
注: 叶蓁为玉山人,玉山现已划入磐安县。但本文统计依据当时东阳辖境。
明清东阳文进士名次最高的是吴品珩,列总名次的第16名,李品芳次之,列第21名,这两人都是名宦。科举时代,进入翰林院的大多在二甲以上,李品芳、李福简均二甲进士出身,父子翰林也属士林佳话。
附带说一下三甲同进士出身的东阳名人在三甲中的名次。卢睿140名,金淛148名,王200名,卢洪春137名,许弘纲179名,张国维160名,赵睿荣30名。
细心人可从表3中看出,二甲、三甲人数相加,明清各缺一人。其原因是明太祖洪武十八年丁显榜,该榜榜眼练子宁、探花黄子澄在靖难之役后被成祖朱棣削籍置法,永乐帝下令将该榜题名碑仆毁,因此,许多进士阙名。东阳横店马宅人马廉即其中之一,因而也不知其等第名次。清代则有乾隆五十四年徐爱莲,以高寿钦赐举人,很可能以钦赐翰林院检讨而窜入进士名录。
查阅比对过程中还发现,由于古代信息的闭塞或修志人员的夸饰,进士的等第名次均有记载失实之情事。如明成祖十年马铎榜,东阳人任用方志上(道光八年《东阳县志》木刻本)注曰殿试第8名,实则三甲16名。二甲之龚启芝注曰殿元(民国《东阳县志》稿本),殿元为状元之别称,龚列该榜第39名,与头名状元相去甚远。因此,对于方志史料,不必奉为圭臬,有时需多长一个心眼。
结合其他有关史料,综合分析东阳的进士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 从全国范围看,东阳进士人数虽不能与苏南、浙北、宁绍、临川、吉安等科举发达的地区相比,但以县为单位统计时,当可稳居上游。(文进士按县平均不到60人,超过200人的县全国约五六十个。以下为部分县文进士人数可资参考比对: 常熟461,义乌184,山阴会稽1240,诸暨163,上虞257,嵊县126,新昌10。)武进士人数占已知全国武进士总数12277人的0.61%,也当稳居上游。
二、 在旧金华府辖八县中,其他县的文进士总数都不超过200人。东阳的进士人数有一定优势。
三、 纵向看东阳进士,在各个封建王朝中很不平衡。南宋在文武进士中所占比重很大,清代的颓势明显。
四、 东阳进士进入甲第的人数寥寥,宋后无人进入三鼎甲。
了解了这几点,我们对作为东阳古代教育及人才重要标志的进士情况就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既不致妄自尊大,也不致妄自菲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