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学为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加深入、更多元化以及更加广大的视角,由此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透视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胜境。本文从外国文学的“文”、“诗”、“戏”三个层次引领读者对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胜境进行了初步的揽胜探幽,由此可以看到,语言学视角重新审视语言胜境所观察到的超脱于必然王国的语言自由王国。
关键词:语言学;外国文学;语言胜境;概览
中图分类号:H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96-02
一、引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外国文学为语言学的进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库支撑,使得研究者得以在语言认知观与人本观而外,以语本观对语言学中的辞锋进行不断深入的探析,并由审语、审音、审文、审态、审韵,而进入到一个审境的对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进行掇箐撷华的基于全新视角的全新境界,从而起到对于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胜境加以概览的作用。语言固然是自然界中最司空见惯且最习以为常的第四王国,同时,语言也是存在着永续的自我发展与无可穷尽的有机体。外国文学中的语言生命条件以及语言间对应现象,与其语言的异质性、异构性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这些特质在外国文学中所起到的是一切语言中都永恒地、普遍地、无差别地存在着的作用和力量。
二、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境概览
(一)载道胜境概览
文以载道,一代有一代之思潮,一代亦有一代之语言学,而文学只不过是语言学的一种诉诸于文的象征,尤其是外国文学与语言学之间更是存在着一种全新的互为表里的关系。外国语言学尤其重视语法、语文以及比较文法等不可或缺的语言学要素,从这些语言学要素而言,语言学既是这些语言要素的系统化的语言集,实际上同时也是以逻辑为基础的一系列的语法及其规则作用下的语用体系,这一系列规则及其体系共同以规约的语言形式保证语言的正确性。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外国语言学亦是对于语言形式的一种确定化的最佳解释与评注,亦包含了对于语言相关的风俗、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与考订。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外国文学,其实等同于以一种语言对语言学现象加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解释,并对其中的相关理论加以阐明,借以由母语诠释另一种语言中的“义”、“音”、“韵”、“境”。
(二)自然胜境概览
20世纪以来,在语言学转捩的大背景影响之下,对语言学的存在性有着直接影响的文学出现了向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分化,这种分化首先是由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化融合所决定了的,同时,亦是在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交错、重叠、化合等基础上迸发出来的语言的社会化的自然语言生理的本能的反映,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语言学显然汇聚了自然生理与社会心理两个方面的优势与精华,进而形成了自然生理与社会心理凝定而成的一种复合化单位。然而,不论语言学在未来如何变迁,文学都将是语言学的永恒的、最佳的代言者,文学既无法抽象于语言学而存在,同时,语言学亦将其生命之根牢牢地扎在文学的沃土之中。例如,英国著名的散文家欧文曾为我们以语言胜境描绘了一幅《英国乡村》的自然美景,“芳菲接天,翠溪蜿蜒,在翳日的林薮间迂隐着幽潭一湾,碧水晴岚共映其间。落叶浮空,点染成梦幻,红鳟在梦幻与现实中嬉戏流连”,寥寥数言,胜境即如油画般迷离、水彩般明丽地呈现在面前。
(三)心传胜境概览
文学的言传心境为语言学带来了其美如斯的语言胜境,形之于文学的语言学元素的并不复杂的堆叠即能够恰如其分地传递知觉、感触与体验,不能不说这一切都要拜语言学之赐,当你直接阅读原文时,更能够亲历那种沉浸式的移情体感[1]。语言学中的元音交替的元音系统与原子主义的语文、语义构成了语言学最初的较为复杂的多元化两极,格式塔思想的完形以及音位、音节、音韵等理论亦为语言学提供了得以不断发展的变格范例,语言的发展为文学的渐进发展提供了元动力,语言由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发展为思想的纽带,从而形成了社会化进程中的纽带,进而形成了应用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崭新的学科。诚然,语言学所连结着的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其实是由个体情感交织而成的整个社会的欲望集成,既然个体情感无法抹除,那么外国文学中必然会对由个体情感交汇的社会欲望形成心传。
三、语言学视角下的“诗”境概览
(一)天然胜境概览
“诗之始,本乎天”,诗是人类的天性使然,每个人内心都有诗心、诗情,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至于诗,只是一种表达形式而已,这一点外国诗学亦不例外,事实上,诗学是最具有个性同一性特质的文学表现形式,因为,在诗心与诗情面前,任何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等等方面的差距都会为诗绪而消解。外国诗学对中国近现代诗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外国诗学从其语言学特质概览,极简短却极凝炼,更隐喻且更深刻,言至简而意至繁,外国诗学的深刻由此可见一斑。
(二)心源胜境概览 (www.daowen.com)
“诗之境,自心源”,诗歌,尤其是外国诗歌,相对其他文学形式而言,较少露骨地宣扬理性与智性,因为,从语言学视角而言,诗更是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厚积薄发,诗更像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因此,与梦中的呓语有些神似,也恰恰因此,无法精确地将深蛰于心的本不可分的与理性、智性水乳交融的感性表达剥离开来。因此,裴多斐才会在其诗作中以“废墟”自谓,愿诗学的“常青藤”尚其“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而上”[2]。即使从现代外国诗学的视角观之,这首诗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外国诗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加精彩的语言学胜境,外国诗学同时亦是一门实际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其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言诗,作为一种二语习得,虽然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无法直接与外国诗学进行精神交流,但是,外国诗学的多元化却为我国的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多的针对外国诗学作品的基于多元化意象的多元化解读。
(三)自由胜境概览
外国诗学是一种类似程式化的语言艺术,但却是对语言学中文字进行了最高境界的阐述,堪称煞费苦心的凝炼,作为一种形式语言,外国诗学还极具类音乐的韵律感,其语言形式、语序形式、语态形式等都存在着音乐式的由发展到高潮的过程,同时,外国诗学亦与外国绘画有着相似的创作过程,即均需要经过构思、立意、造境、渲染,进而引领欣赏者达到激情与共的胜境。外国诗学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胜境,外国诗学较少直白表达,更少非此即彼式的刻划,外国诗学赋予人类的是更加自由的感触与更加自由的想象时空。外国诗学既是一种瞬间情感的表达与永恒诗情的定格,同时,更是情感凝结超越时空所传递的一种蒙太奇式的可持续意象。外国诗学让我们可以在醒着的时候沉浸于梦中,可以在梦中抚触“西方的月亮”映照下的西方文学思想,更可以尽享诗情中的徜徉,诗心洋溢下的怀想。
四、语言学视角下的“戏”境概览
(一)辞锋胜境概览
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胜境首先表现在与生活息息相关,依托于生活却又形而上于生活的文学方面,在外国文学的基础之上,才衍生出了充满外国文学中的结构性、象征性以及无意识性的语言学视角下的外国诗学与外国戏剧。与外国诗学对于纯粹精神生活的极致塑造不同的是,外国戏剧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力图更加真实的意象模拟、具象仿真以及尽象还原[3]。提及外国戏剧就无论如何都绕不开“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存在着远胜“文”与“诗”的更加伟大的关于人生、社会、哲学等的足以引领后世学者进入语言胜境的语言学中的自由论述,莎士比亚戏剧中语言的交错,语序的变幻,对白的精彩,都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足以永恒敬仰的文本与永久膜拜的经典范式,同时,莎士比亚的对话中的语言更显辞锋,无论是对话中的援引,还是对话中的论辩,都尽显莎士比亚语言胜境的大观。
(二)人性胜境概览
“文学必须是语言”,但是文学,尤其是生活化的文学必须依靠戏剧来进行影像化、具象化以及拟真化等真实观感下的艺术化还原,语言学首先必须是功能语言学,只有跳出语族内部差异,向更广阔的语言学时空发展,才能最终成就语言学的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也才能为戏剧带来更顺畅的后续发展驱策。无论是泛文学时代的戏剧前身的史诗,还是戏剧鼎盛时代的悲喜剧;无论是戏剧的巴洛克风格,还是其后现代的哥特风格;无论是基于语言学的原型批判主义,还是语言学奉为圭臬的结构主义,都是文学良知反求诸生活化、社会化以及戏剧化的人性光芒的结晶,这种华美的结晶,最终为外国文学带来了许多戏剧化的语言胜境。外国戏剧实质上也是一种综合的语言学形式,外国戏剧是对外国文学以及外国诗学等语言学形式的一种综合式梳理与探究,其结晶必然归结为人性。
(三)根性胜境概览
伫立在哲学认识论视野及其理论高度俯视文学,语言学始终是文学的前沿,语言学首先应该是文化语言学,戏剧既为文化铭刻了文学终将回归生活的里程碑式的印记,也为语言学在外国文学、外国诗学以及外国戏剧艺术的助力之下,最终发展成为超语言学提供了文学基础。其实,无论是语言学中的“文”、“诗”还是“戏”,归根结底都是文学潜意识流变下的生活,因此,无论是否从语言学的意义审视, 由文学表象提炼的生活,以及由生活形而上升华的文学,最终都是游离于广义语言学与狭义语言学之外的超语言学[4]。外国文学的现实描蓦与结构主义带来了语言学的萌芽,外国诗学的心源性与梦幻性带来了语言学的革命,而外国戏剧的升华性则带来了语言学的兴盛,无论是历时语言学,还是共时语言学,都无法游离于其生活根性所提炼而成的戏剧性的实质,由此可见,语言学不仅存在着系统性、自治性,而且亦存在着不可或缺的戏剧性。
五、结语
从语言学的视角审视外国文学,我们看到,语言是一切文学的主宰,语言不仅可以创造文学文本、诗学文本、戏剧文本等一切文学形式,而且还可以创造文学衍生下的其他艺术形式。语言在语言学规约与艺术化性灵的组织之下可以为文学不断带来新的境界,在外国文学中,语言胜境可谓不胜枚举,这些语言胜境归根结底都是语言之功。语言学由审音、审义、审态、审韵,最终发展到审境,才使得语言学真正拥有了基于语言本体却又超乎语言本体的更符合语言本身的审美功能与审美性特质,恰如《语言的生命》一书中所言,由此,语言学才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更优美的语言胜境,一个更高级的语言晶化过程。
参考文献:
〔1〕潘文国.索绪尔研究的哲学语言学视角——纪念索绪尔逝世100周年[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Lawrence F. Bouton. THE PROBLEM OF EQUIVALENCE IN CONTRASTIVE ANALYSIS[J]. IRAL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2009,(2).
〔3〕陈保亚.20世纪语言研究中的同质化运动——索绪尔语言观与博爱士方法论的殊途与同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
〔4〕(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deSaussure)著,张绍杰导读.普通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