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甲午大海战:中日主力海军的对决

甲午大海战:中日主力海军的对决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日主力海军的对决—甲午大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一次关键的海战。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1时许,由海洋岛向东北方向搜索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海域发现北洋舰队,随即准备实施攻击,北洋舰队立即启航迎战。

甲午大海战:中日主力海军的对决

中日主力海军的对决—甲午大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一次关键的海战。由于中国北洋舰队的装备及战事准备的不足而失败。在这次海战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在惨烈的战斗中,奋不顾身,临危不惧,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军人素养。

战役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简称甲午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是中国和日本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结果演变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由于发生的年份为1894年,干支(以天干地支纪年)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民族英雄邓世昌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甲午战争形势图

中日两国宣战后,战争在陆上和海上两个战场全面展开。随着日本陆军在朝鲜半岛节节北进,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也向北推进到朝鲜半岛仁川到大同江口一带驻泊,企图切断中国至朝鲜的海上运输线,寻机同中国海军主力决战,歼灭北洋海军,夺取黄海和渤海制海权,为实施其在中国渤海湾登陆,并进行陆上战略总决战的计划创造条件。

战役经过

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奉命率舰队主力18艘舰只,护送运输船载陆军4000人到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增援平壤。

第二天上午部队登陆完毕后,舰队准备返航。11时许,由海洋岛向东北方向搜索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海域发现北洋舰队,随即准备实施攻击,北洋舰队立即启航迎战。北洋舰队10艘主战军舰排成雁行阵(横队)迎敌,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居中,左翼依次为巡洋舰靖远”、“致远”、“广甲”和“济远”;右翼依次为巡洋舰“来远”、“经远”、“超勇”和“扬威”。在列阵过程中,由于各舰航速不一样,北洋舰队的迎战队形实际变成了“定远”和“镇远”突出的不规则横队,另外,巡洋舰“平远”、“广丙”和2艘鱼雷艇位于主战舰艇编队右翼后方,没有列入迎战队列;炮舰“镇中”和“镇南”和2艘鱼雷艇,进入大东沟护卫陆军登陆,没能及时随舰队返航。

日本联合舰队12艘军舰则以纵队迎战:第一游击队4舰依次居前;本队6舰依次居后;“西京丸”和“赤诚”2舰列于本队后尾左侧(非战斗侧)。当双方舰队驶距6.4海里时,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稍向左转向,准备攻击北洋舰队右翼。

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约3.2海里时,北洋舰队首先发炮,战斗开始。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向北洋舰队右翼实施猛烈攻击,“超勇”和“扬威”二舰中弹起火,先后沉没。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飞桥被震塌,正在飞桥上指挥舰队作战的丁汝昌摔伤,右翼总兵兼“定远”管带刘步蟾代替指挥。不久,“定远”舰信号设备被日舰炮火击毁,全舰队失去统一的战场指挥,诸舰各自为战。日联合舰队采用机动战术,第一游击队和本队分别向左后、右后方向转向,对北洋舰队实施分割包抄。北洋舰队队形被切断,顿时混乱,陷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www.daowen.com)

中日甲午海战

激战中,北洋舰队“致远”舰多处中弹,弹药用尽,舰身受伤倾斜,管带邓世昌见日先锋舰“吉野”横冲直撞,断然下令开足马力,准备用舰首冲角撞击“吉野”,与之同归于尽。不幸的是,“致远”冲向“吉野”时被日舰鱼雷击中,舰体破裂后下沉,邓世昌落水后,仍直立水中,指挥士兵与敌搏斗。当仆人刘忠推给他一只浮水艇的时候,他把它推开了;他的爱犬跳入波涛,衔着他的臂膀不让他沉没,他将狗打跑了;忠诚的狗再次游来,衔住他的头发,他抱着狗一起下沉。全舰将士250人与敌决斗,除27名遇救生还外,其余全都壮烈殉国。

“经远”号管带林水升指挥全舰浴血抗敌,越战越勇,紧紧咬住敌人的一只受伤舰,穷追猛打。林永升阵亡后,其他官兵仍沉着作战,英勇炮击,270人除l6人生还外,全部为国捐躯。

15时30分,受到日舰围攻的“定远”和“镇远”二舰奋力御敌,重创日旗舰“松岛”,日舰队被迫改“桥立”为旗舰。“靖远”管带叶祖跬也主动升旗代理舰队指挥。17时40分,天色渐暗,日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中将鉴于已伤数舰,怕受鱼雷艇攻击,下令收队,向东南方向撤出战场。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也收队返航旅顺。在海战过程中,“济远”和“广甲”两舰逃离战场,“广甲”在三山岛搁浅后被日舰击毁。

在5个小时的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各有损失。日方“松岛”、“吉野”等6舰重伤,中国虽失去5舰,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在。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竟实行“保船避战”的方针,命令舰队藏于威海港内。这样,不仅拱手把黄海的制海权交给了日本,而且给自己造成坐以待毙的局面。

日军陆战取胜后,于1895年1月包围了北洋舰队的威海卫基地,丁汝昌被逼自杀,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惨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日本既占领了台湾,又获得了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海战从开战到收军,历经五个小时之久,时间之长,为世界各国海战史上所罕见。经过黄海一战,不但中国海军实力大受削弱,海军将士对未来战事信心也不足了。李鸿章更乘机夸大战败程度,为他推行妥协方针,制造根据;同时命令北洋舰队“避战港内,不得出大洋浪战”。从此,北洋舰队的剩余船舰停靠在威海卫军港,黄海的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使其无所顾忌、从容不迫地往朝鲜和山东半岛运送军队和物资,与陆军配合偷袭中国港湾和要塞,中国更加处于处处受敌,顾此失彼的不利地位。

黄海大海战中国为什么会遭到重大损失?这首先是由于在战前,清统治者延误观望,幻想和平,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缺乏作战的充分准备,既无打仗的决心又无胜利的信心。这和处心积虑、蓄谋已久、事先有充分准备的日本海军,形成鲜明的对比。北洋舰队的失败,最主要的不是败在海军本身,而是清政府腐朽统治集团的失败主义主观倾向。

其次是武器不精,弹药不足。虽然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但黄海海战北洋海军的失败,确实和中国舰队速度慢、缺少速射炮、弹药不足有关。从1888年开始,拨给海军的经费三千余万两,都被西太后挪用建筑颐和园,准备做六十大寿,北洋海军基本上没有对武器装备扩充和改造。日本海军原来本无基础,可是后来建海军时,所购入的船械,都是当代最新技术装备。在两军对阵时,日本海军先采取鱼贯式后改为太极式,使中国舰队的头,正向日本舰队的腰。日本舰队,敢于冒“奇险”布此阵形,就是因为仗着其有快艇;之所以能把中国舰队的“人字阵”裹在中间,就是利用速度快这个条件。除了没有快艇,中国船舰还缺少速射炮。“定远”、“镇远”二舰发一炮而日舰可以发四十炮,一与四十之比,悬殊可见。中国舰艇上的大炮,购自不同国家,炮型与弹号都不一样。在战场上由于大炮型号不同,给配备弹药造成困难,而且作战弹药也严重不足。在海战时,北洋舰队每门炮仅配有少数炮弹,而且大半是药量不足的演习弹;“定远”、“镇远”两铁甲上虽有巨炮,但重型炮弹也很少。“致远”舰就是因为弹药打尽,无法再战最后只好以船身撞敌舰,想与敌同归于尽。

在战场上,有的士兵虽然“负重伤”,“已残废”,“仍裹伤工作如常”,“毫无恐惧之态”,表现顽强,但由于平素缺乏更严格的军事训练,射击命中率很低。日舰“西京丸”已被击伤,“仅能勉强航行”,且与中国军舰近在咫尺,想转避已无可能,舰上的日军将领都认为必死无疑;可是定远等舰向敌舰放出水雷数次,或掠过右舷,或潜过船底然后爆炸,一个也没打中,“西京丸”得以逃走。日军发射鱼雷击“致远”、“经远”舰,每发皆中,结果“致远”和“经远”相继被击沉。这又和北洋舰队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整个黄海海战中,中国军舰“被中弹数七百五十四发(被击沉的军舰所中弹数,还不在此内)”,“日本舰队被中弹数,一百三十四发”。这和日舰炮多,尤其是速射炮多,中国军舰炮少尤其是缺乏速射炮,固然有很大关系,但中国舰队射击技术不精,命中率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