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与清的最后一战—松山之战
明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清崇德五年至七年,1640-1642),明军与清军在松山(今辽宁锦县南)、锦州(今属辽宁)一带的一次大决战——松山之战,可视为清军对明军的最后一战(不包括对南明作战)。此役中,明主力被歼,山海关外诸险隘全部落入敌手。李自成兵至北京时,明廷已无兵可调。因此,与其说明亡于李自成,不如说明亡于清,亡于松山一役。
战役背景
明辽东巡抚袁崇焕,在抗击清的作战中,坚持以守关外蔽关内的方针,加强和扩建锦州、宁远及中左所、中前所、右屯、大凌河等关外诸城堡,兴屯田、积粮饷、调兵马、固守备,共募集6万余人据守各要点。袁崇焕坐镇宁远,平辽总兵赵率教镇守锦州,构成一道宁锦防线。
后金汗努尔哈赤病亡后,皇太极继位。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皇太极亲率满洲八旗兵5万余人包围锦州,另遣军一部逼近宁远,阻止宁远明军向锦州增援。锦州守军赵率教等3万余众,依托坚城,凭城抗击。后金军连续围攻半月之久,未能得手,遂转攻宁远。宁远守军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3.5万人,加强城守,并出城布阵,挖深壕、列车营、设大炮,严阵以待。皇太极见状,不敢贸然进攻,退兵诱明军出战,但明军坚守不出。后金军只好攻城,但遭到明军痛击,伤亡严重;无奈再次转兵,仍攻锦州,遭到明守军西洋大炮和其他兵器还击,损兵折将,加上暑期疫病发作,部队减员严重,皇太极只好将军队撤回沈阳。
皇太极
皇太极经过两次失败,吸取教训,改变策略。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皇太极针对袁崇焕等守关外以蔽关内的方略,决定采取扰关内以蔽关外的迂回战略,避开袁崇焕等人坚守的宁远地区,打通辽西走廊,伺机进图中原。根据这一战略方针,皇太极不断派兵由喜峰口、居庸关、张家口等长城关口,突入关内进行袭扰,迫使明军后顾回撤;在进行军事袭扰的同时,皇太极还暗中加紧间谍活动,收买明廷阉党,利用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明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在阉党的怂恿下杀害了袁崇焕,使关外守土将士军心动摇。但是,崇祯四年后金军夺占大凌河后,因受辽西重镇锦州、松山阻隔,始终无法逼近山海关。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势力迅速发展,波及川、陕、豫数省区,明朝统治政权发生动摇。皇太极看到时机成熟,乘机调集兵力,进围锦州,企图拔掉大举入关的障碍,消除后顾之忧。
战役经过
1640年3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左翼主帅,各统兵开赴义州(今义县);并命令他们在义州筑城屯田,筹措攻城器具,蚕食锦州外围据点,以对锦州采取长期围困,断其粮饷、歼其援军、迫其出降。左、右两翼主帅根据皇太极的方略,率清军由远及近,进围锦州。为了持久围困,清军实行3个月一轮的轮战轮休制,使围城清军不断得到休整。
次年3月,清军逼近明锦州守军炮火射程之外,绕城四面扎营,挖壕设栅,封锁各条通路,使锦州与外援完全隔绝。祖大寿坚守不出。明廷急令驻守宁远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等八镇总兵共13万大军,火速驰援锦州;洪承畴采取祖大寿建议,行动谨慎,步步为营。
7月26日,洪承畴率部抵达松山。清军针锋相对,抢先占据松山与锦州间的乳峰山东侧。入夜,洪承畴挥军占领乳峰山西侧,并分驻东西石门,环松山城结步兵大营7座,营外掘长壕、树木栅,骑兵屯驻松山东、西、北三面,严加防御。8月2日,锦州守军配合援军出城突围,被清军逐回城中,援军将领杨国柱战死。8日,清军向乳峰山西侧明军连续发起两次攻击,均被明军击退。10日,两军再次展开激战,清军又被挫败。接替参战的清军多尔衮等在明援军的强大压力下不敢发动攻击,接连向沈阳求救。皇太极闻讯,决定亲征。
14日,皇太极率精兵3000先行,大军继后,日夜兼程,于19日抵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部署在明军的南面,决定首先断绝明军粮道,然后掘壕筑垣围困明军。他立即将大军部署于松山与杏山之间,切断松、锦间的通道,夺取明军笔架山(在今锦州南)储备的12垛军粮。与此同时,从锦州以西往南,穿越松、杏大道,直至海口,挖掘3道深8尺、宽丈余的大壕,人马不能通过,将明军置于包围之中。(www.daowen.com)
明军的战略意图是在松锦之间与清军决战,现在却被清军切断后方粮道供应,存粮只剩三日,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慌。“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遂合谋退遁。”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最后集议背山突围。
两军交战后,洪承畴背松山列阵,派兵冲击清营,一冲不破,便决定撤退。因军中乏粮,诸将各怀去志,遂不待军令,大同总兵王朴乘天黑率部遁走;马科、吴三桂两镇兵也争相率军逃奔杏山。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当他们逃到杏山时,又决定撤奔宁远,结果再次遭到伏击,部卒伤亡惨重。洪承畴由于事先没有决战的决心,明兵两镇六总兵败溃,数十万人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五万三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无计其数。剩下自己带领的残兵万余人,被清军团团围困在松山,饷援皆绝。
松山古城
次日,洪承畴挥军反击,企图突围。皇太极临阵指挥,亲自督军作战,将明军压回营地。然后,又调整部署,严堵要道,设伏待机。九月,皇太极回盛京,留多铎攻城。洪承畴突围失败。十月,清军豪格部驻松山,洪承畴战败,明兵不能回城,多半降清。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月,洪承畴听说朝廷援军赶到,又派6000人马出城夜袭,被清军战败。败兵欲退入城内,但洪承畴见后有追兵,竟下令关闭城门,因而败兵大部被歼,其余的逃往杏山,后遭伏击全被歼灭。洪承畴不敢再战,而朝廷援军也因害怕清军不敢前来。就这样,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副将夏承德叩请清军,愿拿儿子夏舒做人质约降。
三月,清军应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畴、巡抚邱民仰被俘,总兵曹变蛟等被杀。
洪承畴被俘后,久被围困的锦州明军已筋疲力尽,粮尽援绝,又见松山、杏山的明军已败,待援无望。四月,锦州守将祖大寿,便走出内城,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评价
明、清松山之战,是继萨尔浒之战后的关键性一战。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除宁远一地外,全部落入清军手中。皇太极曾自负地说:“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大树自扑。现在明朝精兵已尽,我再四周纵掠,北京一定可得。”这年10月,他派贝勒阿尔泰率清军入关,大扰河北、山东,攻破3府、18州、67县,俘人口36万,牲畜50万头。清军途中经过北京时,明军毫不阻挡,放其回盛京。而在关内方面,李自成农民军迅速发展,明军也失去了主动地位。在清军与农民军两大势力东西交攻之下,明朝已处于覆灭的前夕。
因此,松山战败,明朝丢失了整个辽东,也失去了赖以阻扼清军入关的辽西走廊,宣告了在辽东战场的彻底失败,动摇了王朝的统治。清军达到了夺取整个辽东的目的,并为进一步进图中原、灭亡明朝打开了通路。
此战的主要得失是:明朝方面,一、再次暴露了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朝中竟拿不出破敌之策,而且居然误中后金的反间计,杀害抗金名将袁崇焕,使辽东将士军心为之动摇。二、祖大寿、洪承畴等将领虽然继续实行袁崇焕守关外以蔽关内的方略,但洪承畴出援行动过于谨慎,步步为营,行动迟缓,使清军有足够时间做好对付明援军的准备。三、后勤补给关系作战胜负甚至军队的存亡。在明清两军在松山对峙时,明驰援大军远道而来,明军却忽略了对后勤补给线的保护,以致被清军钻了空子,夺了储粮。四、明军内部不统一,个别将领临阵怯战溃逃,也是导致明军在危急关头溃不成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清军方面,皇太极能够审时度势,针对明军的意图,适时改变作战方略,扰关内以蔽关外,一下子打乱了明朝的部署。同时展开间谍战,利用反间计,分化瓦解,削弱明朝的抗清力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撇开宁远,集中力量,进攻锦州。在松山对峙时,能及时调整部署,增派援军,改变战术,乘虚蹈隙,断绝明军粮饷,分割包围,打击明军薄弱环节,对溃逃明军展开追杀和伏击,夺取最后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