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朱元璋战胜鄱阳湖,统一江南

朱元璋战胜鄱阳湖,统一江南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派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舟师由松门,进入鄱阳湖。朱元璋获得水战胜利。评价此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在中国水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成为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朱元璋统一江南,进而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因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朱元璋取胜的另一个原因是,部署得当,指

朱元璋战胜鄱阳湖,统一江南

朱元璋统一江南鄱阳湖大战

鄱阳湖水战,是元末农民起义军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在南方的势力,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在中国水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战役背景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加上旱涝灾害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地先后爆发了红巾军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打着复兴明朝的旗号,立所谓的明王室的后裔韩林儿为明王。至正十二年(1275年),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朱元璋投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三年后,郭子兴病死,元璋成为首领,势力逐渐扩大。

当朱元璋的势力以应天(今南京)为中心向南方发展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强敌是陈友谅。陈友谅原是徐寿辉起义军的部将,后来他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叫汉。他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地广兵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另一支起义军首领张士诚派军围攻小明王的据点安丰(治今安徽寿县)。朱元璋考虑到安丰是应天(今南京)屏障,救安丰就是保应天,于是在三月率兵渡江救安丰。陈友谅乘朱元璋率主力前往救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于四月亲率主力号称60万,水陆并进,在三月十一日围攻朱元璋占有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为了进攻洪都,陈友谅特地制造了数百艘巨舰,外涂红漆,舰高数丈,上下三层,每层都设置有上下相通的走马棚,下层设板房作掩护。有橹几十只,橹身裹以铁皮。上下层住人,互相听不见说话,大的可载3000人,小的可载2000人。陈军登陆后,对洪都发起猛攻,洪都被围累月,与外阻绝,消息不通。六月,朱文正派人向朱元璋告急。

朱元璋

朱元璋得报后,急命正在围攻庐州(今安徽合肥)的右丞徐达参知政事常遇春回师驰援;并于七月初六,亲自与冯国胜、廖永忠、俞通海等会合,率舟师20万,往救洪都。七月十七日,朱元璋率军进至湖口(今江西湖口)。为了把陈友谅困于鄱阳湖中,以便与之决战,朱元璋派戴德率部屯于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长江边)。又命令另一部将屯兵南湖嘴(今江西湖口北),切断陈友谅的归路。同时派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东南),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舟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

战役经过

当时陈友谅已围洪都85天,久攻不下,士气沮丧,得知朱元璋大军来援,就在十九日撤离洪都,向东出鄱阳湖迎战。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康山)水域遭遇。陈军以巨舰列阵,迎战朱军。朱元璋把水军分成11队(一说20队),每队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等;并令各队接近敌舟时,先发火器,再射弓弩,靠近敌船时则短兵格斗。

七月二十一日,双方主力开始交战。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率军进击,一时间杀声震天,箭矢像下雨一样密集,炮声隆隆,波涛汹涌,火光照亮了百里之内的湖面。激战中徐达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击,击败陈友谅前军,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1艘,军威大振。不久,俞通海乘风发炮再败陈友谅军,焚毁陈友谅战船20余艘,陈军被杀及溺死的很多,朱元璋军也伤亡惨重。(www.daowen.com)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布阵,准备决战。陈友谅率全部巨舰出战,联舟布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而朱军船小,连战三日均受挫。激战中,右军被迫后退,朱元璋连杀队长10余人,还是不能制止。这时,部将郭兴向朱元璋建议采用火攻。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命令用7艘船满载火药,扎上草人,穿上甲胄,并持兵器,由勇士驾驶,偷袭陈军。黄昏时,火船趁东北风逼近敌舰,顺风纵火,风急火烈,扑入陈军阵内,焚陈友谅巨舰数百艘。一时,烈焰飞腾,湖水都被火光映红了,陈军死伤过半。陈军的骁将、陈友谅之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平章陈普略等均被烧死。朱元璋又乘势挥军猛攻,毙敌2000余人。

二十三日天明,双方再一次交锋。陈军步步紧逼,四面围攻朱元璋的坐舰。在此危急之时,亲兵将领韩成换上朱元璋的冠服,伪装成朱元璋,以迷惑敌军。韩成更衣后,当着陈军投水自溺。陈友谅以为朱元璋已死,便稍向后退军。朱元璋乘机换乘他舰,刚换乘完毕,他的坐舰便中炮起火,朱元璋又一次幸免于难。

二十四日,陈军先头部队的战船由于机动困难,遭到朱军围攻,全部被毁。朱军俞通海、廖永忠、张兴祖、赵庸等将领乘快船6艘,突入陈军船队,这6条小船势如蛟龙,纵横驰骋,出没于陈军巨舰之间。朱军见此情景,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双方自清晨激战至中午,陈军终于不支,向后败退,遗弃的兵器旗鼓,浮蔽湖面。陈友谅企图退守鞋山(今江西湖口南大孤山),但出口已被朱军扼住,只得收拢部队,进行防御。当晚,朱元璋为控制长江水道,率军移驻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陈友谅也移泊渚矶(今江西星子南)。

双方相持三日,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更加不利。陈军左、右金吾将军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朱元璋,陈军士气更趋低落。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激战,陈军归路被切断,粮食奇缺,部队饥疲,陈友谅无计可施,便于八月二十六日率楼船百余艘,冒死突围,企图经南湖嘴进入长江,退回武昌。陈军行至湖口时,又陷入朱军的包围,朱军乘机以舟船、火筏四面猛攻。陈军一片混乱,争先奔逃,又遭到泾江口朱军伏兵截击,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平章陈荣于次日率残部5万余人投降,太尉定边同陈友谅子陈理逃回武昌。朱元璋获得水战胜利。

评价

此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在中国水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此战成为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朱元璋统一江南,进而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因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陈军号称60万,朱军仅有20万;陈军的战船大多是新造的,形体高大,装备精良,朱军的战船主要是收编和缴获的,以小船居多,但机动灵活,进退自如。两相比较,陈军居优势。但交战的结果却是朱军以劣势兵力战胜了优势兵力的陈军。

战后,朱元璋在分析胜利的原因时指出,陈友谅兵虽众多,但人各一心,上下猜疑;而自己部队精锐,士气压过对方,将士一心,勇气倍增,所以取胜。朱元璋取胜的另一个原因是,部署得当,指挥正确。朱元璋在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湖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守,一则切断陈军归路,二则限制陈军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兵多舰大的优势。然后,集中兵力,逐次打击陈军。陈军战船高大,稳性好,载兵多,可以居高临下地打击朱军,但其致命弱点是机动性差,加之又联舟布阵,这就更加“不利进退”了。朱军船小,机动性好,便于灵活地打击陈军,但有仰攻困难,不耐冲击,难于正面突防等弱点。针对这一情况,朱军采取扬长避短,以长击短的战法,先是以分队多路进攻,充分发挥火器作用,连续突击陈军,后又火攻破敌。在康郎山水域一战,毁陈军大舰数十艘,首战告捷;湖口一战又毁陈军大舰数百艘,使陈军大部就歼。

陈友谅的失败,首先是由战略上的错误造成的。本来,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小明王,造成应天空虚,这是战略上的错误,如果陈友谅乘机以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朱元璋便会处于陈(友谅)、张(士诚)夹击,进退失据的境地,形势将发生有利于陈友谅的变化。可是,陈友谅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进攻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使数十万水陆大军被置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结果被朱元璋堵歼于鄱阳湖内。此外,陈友谅刚愎自用,暴躁多疑,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指挥笨拙,战法单一,联舟布阵,机动困难等等,也都是陈友谅失败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