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1259年,蒙哥汗亲率大军进攻南宋巴蜀的过程中,在合州(今四川合川东钓鱼城)遇宋将王坚率军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江河要塞防御战。合州之战(亦称钓鱼城之战)对延长南宋王朝的统治时间起到了间接的影响作用。当时在蒙古大军势如破竹的强大攻势下,南宋政权已处于危急关头。合州之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蒙古军的锐气,粉碎了蒙古军顺流东下,乘势以定江南的作战企图,从而使南宋王朝免遭灭国之危,得以暂时的安定。
战役背景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出兵欲收复河南失地,遭蒙军伏击而失败。1235年,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至1241年,蒙军蹂躏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则是三大战场(另两个为京湖战场——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两淮战场——今淮河流域一带)中遭蒙军残破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这年蒙古窝阔台汗去世,其内部斗争不断,对南宋的攻势减弱。南宋由此获得良机,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调整、充实。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为声援,构成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钓鱼城即是这一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钓鱼城遗址
钓鱼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县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四川边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
1252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1257年,蒙哥汗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李璮等攻两淮,分散宋兵力;又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蒙哥则亲自率蒙军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图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的优势,以主力夺取四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战役经过
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蒙军总数大大超过4万之数。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
钓鱼城之战经过示意图
蒙哥汗先派遣宋降将晋国宝到钓鱼城招降,被宋合州守将王坚所杀。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七日,蒙军攻一字城墙。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钓鱼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九日,蒙军猛攻镇西门,无果。三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都失利了。从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续了二十天,蒙军被迫停止进攻。雨停后,蒙军于四月二十二日重点进攻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军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退。
到了五月,蒙军屡攻钓鱼城却没有进展。蒙哥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还没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但是,尽管蒙军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备,奈何钓鱼城地势险峻,不能发挥任何作用。钓鱼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灭掉南宋。然而其他将领却骄横自负,主张强攻坚城。蒙哥汗没有采纳术速忽里的建议,决意继续攻城。然而,面对钓鱼坚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剽悍著称的蒙古骑兵却无用武之地。六月,蒙古骁将汪德臣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拒战。天快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蒙军攻城5个月而不能下,汪德臣单骑进逼城下,大声喊道:“王坚,我是来救你和一城军民的,快早点投降!”话还没有说完,一个飞石(炸弹)击来,致使汪德臣负伤。六月二十一日,汪德臣因负伤患疫病死。(www.daowen.com)
汪德臣之死,给蒙哥精神上以很大打击;钓鱼城久攻不下,使蒙哥非常愤怒。蒙军大举攻蜀后,南宋对四川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增援钓鱼城的宋军为蒙军所阻,始终未能进抵钓鱼城下。尽管如此,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守军斗志昂扬。一天,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百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并投书蒙军,说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很糟了。七月初,四川天气酷热潮湿,习惯了大漠干燥气候的蒙古兵水土不服,军中疫病流行,军心涣散,战斗力大减。
蒙古军既无力强攻取胜,又不甘弃城撤军,只得加强对钓鱼城的封锁和监视,以待有利时机。蒙哥命军卒在东新门外筑台建楼,窥探城内虚实以便决战。城内宋军则炮击瞭望士卒。七月二十一日,蒙哥亲临战地指挥,身中飞石。二十七日,卒于军中(一说染病而死)。据《元史》本传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都战死于钓鱼城下,由此可以想见钓鱼城之战之酷烈及蒙军损失之严重。蒙哥死后,跟随他征蜀的蒙左军除留3000人牵制钓鱼城守军外,其余各军都由他的儿子阿沙台率领,向北撤退至六盘山。随着蒙古军撤离钓鱼城,蜀江南北两岸的局势暂时缓和下来。九月,宋廷宣告“合州解围”,升王坚为宁远军节度使。至此,合州战役宣告结束。
评价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的全面瓦解,使宋国得以延续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还;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得不撤军北返;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一路克捷,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蒙古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
其次,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威胁。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正当旭烈兀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蒙哥死讯,旭烈兀于是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己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因此,钓鱼城之战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要知道在十三世纪的历史上,蒙古汗国的军队是一支震撼世界的可怕力量,它三次西征,铁骑横扫,使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四十多个国家,在其铁蹄下残破,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罗马教皇曾惊呼道这是“上帝的罚罪之鞭。”这只鞭不可一世,它指向那里,铁骑就打向那里,谁敢阻挡它,就“粉身碎骨,灰飞烟灭”。然而这一常胜之师,却被阻挡在钓鱼城下,屡战屡败,损兵折将,对这小小的弹丸之地,却无可奈何,以致一败涂地,竟连蒙哥大汗和汪德臣等大将均受伤而死,当时,钓鱼城就以“东方的麦迦城”、“上帝折鞭处”的威名震惊了中外。
其三,它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蒙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义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传统的政策,这种带有浓厚的蒙古部族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极不适应统治广大中原汉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则是蒙古统治集团中少有的倾慕汉文化之士。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汉地,他大力延揽汉族儒士,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却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罢了官,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后,继续推行其汉化政策,逐步改变蒙军滥杀的政策,使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坏。
合州之战宋军在山城防御作战中的成功经验,对当时乃至后世的防御作战都具有较大影响。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是宋军守城成功的重要因素。合州之战中宋军充分发挥擅长守城的战术优势,利用钓鱼山的天然良险这一“地利”以逸待劳,从容防守,并积极利用天气炎热,蒙古军不适气候,以及夜晚等“天时”,袭蒙军,战绩卓著。而蒙古军则抛弃野战的长技,屯兵于坚城之下,违背蒙古骑兵的生活习性,冒盛暑病疫之苦,以致兵老师钝,虽有精良的攻城器具,但仍“炮矢不可及也,梯冲不可接也”;虽有训练有素的敢死士卒,冒险强攻,但终因伤亡惨重而“苦战不前”,或因后军不继而败还。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蒙哥汗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至1279年守将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