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澶州之战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进行了最后一战。两国议和后订立的“澶渊之盟”是北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整个两宋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战役背景
北宋立国之初就立志要收复辽占据的幽蓟地区。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高粱河一役,北宋受挫。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再遣三路大军北伐,也被辽击退。自此,北宋虽然中止了北伐,但与辽的对抗并未消除。辽与宋之间的这种长期对抗,对辽当时的统治者承天太后和辽圣宗来说非常不利,因为连年战争只会加强那些掌握军事大权的契丹世袭贵族的地位,使辽圣宗的地位受到威胁。辽朝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要摆脱困境,必须与宋讲和。但讲和的前提则是宋朝放弃攻取辽朝土地的企图。为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战迫和。于是,统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
战役经过
辽大举来犯,宋朝猝不及防,京师震动。消息传来,宰相寇准主张宋真宗应及早前往澶渊(今河南濮阳),亲自督战。闰九月中旬,辽军侵入宋境,前锋达到威虏军、顺安军等地,宋将魏能、石普等率军抗击,虽互有胜负,但辽军未能攻占二地。辽军又东侵保州,战败后南驻望都,进攻定州。但宋都部署王超以真宗令设阵于唐河,怯敌拒战。宋廷再次为真宗是否北上亲征展开争论。副相王钦若密请真宗南逃金陵(今江苏南京),而枢密院副长官陈尧叟则请逃往成都,在寇准的坚请下,真宗才又同意北上亲征。
寇准
十一月,真宗北上。此前诏令王超率军南来澶州,但王超怯战,不敢移军前来。真宗刚到达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随行臣僚中又有人提出南逃金陵,真宗再次动摇。寇准和殿前都指挥使高琼指出,一旦南逃,辽军追击,不仅到不了金陵,而且有被俘的危险,真宗才又决定继续北上。(www.daowen.com)
此次辽军南侵虽然声势很盛,但各地宋军大多数能坚守城池,抗击辽军。十月中旬,辽军东攻瀛州,辽圣宗、萧太后亲自擂鼓督战;宋将李延渥、史普率城内军民奋勇抗击,以石块、大木还击攻城的辽军。经过十多天的攻城,辽军死伤众多,不得已而退兵。辽军见攻城难以取胜,遂越城南下,前锋直达天雄军城下,给宋廷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真宗决定亲征后,任命李继隆为驾前东面排阵使,抗击刚到达的辽军。战斗十分激烈,辽将萧挞览亲自督战,被宋军所发的弩箭击中前额,伤重败退,宋军乘势追击。萧挞览当晚伤重而亡。
真宗到达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时,胜利的奏报刚刚到达。宋真宗随后进至澶州南城,在寇准、高琼的坚请下才进驻北城,并登上北城门楼,召见驻军城北的李继隆等将领。宋军将士得到很大的鼓舞,士气大振。
其实早在真宗北上亲征前,议和活动已在暗中进行。宋真宗收到辽求和密奏立即表示同意。当年十二月初,宋使曹利用到辽军大营中面见承天太后,双方约定宋朝每年送给辽朝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双方达成撤军协议。十二月初七,互换誓书,澶州郡名澶渊,故史称此次宋辽议和为“澶渊之盟”。
评价
“澶渊之盟”是北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整个两宋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中虽然宋朝对辽朝进行每年的岁币绢帛输送,但它的确对宋辽两国的边境稳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的严重冲突得以避免,联系也逐步加强,在当时宋王朝是起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的,它对促进中华各民族尤其是汉族与契丹民族的交流沟通有着历史性的意义。盟约签订之后,辽朝骑兵有近一个世纪再无大规模的南犯,这对中原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一个耻辱的盟约,它是建立在刀枪血海之上的城下之盟,是被打出来的盟约,也是宋朝统治者为了苟且偷安而换来的盟约。此后,宋的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没有一次是抱着坚决的态度与敌斗争,而是怀着苟且之心,以“议和”为名,用钱物来买得暂时的和平。从澶渊之盟到绍兴议和,两宋的统治者在对外政策上如出一辙,但终究都没有逃脱被外族灭亡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