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对辽最后一次进攻的失败—歧沟关之战
歧沟关之战是宋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宋军分路进攻燕云(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主力在歧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溃败,致全线失利的一次重要作战。
战役背景
宋朝建立后,宋辽之间即冲突不断。公元983年,契丹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因为年仅12岁,由其母萧太后摄政。萧太后名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军事统帅和政治家。她摄政后采取了一系列缓和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使辽国的国力进一步增强。而宋太宗却听信大臣对辽国形势的分析,认为契丹圣宗耶律隆绪年幼,母后专政,宠幸用事,内部不稳,决定乘机再攻契丹,夺回燕云地区。
战役经过
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作出了再次进攻幽州的决策。宋军兵分三路,东路、中路于正月出动,西路于二月出动。部署是这样的:
东路:以天平军节度使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为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为幽州西北道都部署,沙州观察使杜彦圭为副,两军同行,从雄州出发,直取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涿州(今河北涿州)。
中路: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从定州北上出飞狐(今河北涞源)。
潘美公画像
西路: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为副,从雁门(今山西代县)向云州(今山西大同)进发,然后与田重进部会合东下,从北面会攻幽州。
宋的三路大军,兵力超过30万,其中东路军是主力,兵力超过20万。
宋太宗的战略意图是三路齐发,由曹彬部屯兵雄州、霸州,实施佯动,持重缓行,声言取幽州,把契丹军主力吸引到东路,使其无暇西顾,保障中、西路攻取山后诸州,然后合三路兵攻取幽州。
契丹承天太后萧绰闻讯后,派使者征调诸部兵增援幽州,命耶律休哥指挥,抵挡宋的东路军。东京(今辽宁辽阳)留守耶律抹只率大军支援幽州,萧太后与圣宗随后率精骑数万南下,进抵驼罗口(今北京南口附近)应援。又派林牙勤德领兵守卫平州(今河北卢龙)海岸,以防宋水师由海上袭击侧后。但因为西、中两路宋军进展迅速,辽又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兵挡潘美、田重进两军。同时,又加派北院宣徽使蒲领为南征都统,辅佐耶律休哥,准备与宋东路军决战。(www.daowen.com)
三月初,宋军开始进攻,东路宋军连败辽兵,攻占歧沟关(今河北涞水东)、涿州、固安、新城等地。辽南京(即幽州)守将耶律休哥在援军未到之前,知道自己寡不敌众,于是避免与宋军争锋。白天他派精锐部队大造声势,晚上派遣轻骑去袭扰宋军,暗地里又派部分兵力在宋军侧后面设下埋伏,截断了宋军粮道,这么几下一闹腾,搞得宋军疲于奔命。
曹彬部进军到离涿州还有十多天路程的时候,就因粮草不济想退回雄州,行至白沟(今河北容城东北)。中路军田重进部在飞狐击败辽军,擒辽将大鹏翼,攻占飞狐、灵丘(今山西灵丘)、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潘美军也击败辽军,先后攻占寰(今山西朔县东北)、朔(今山西朔县)、云、应(今山西应县)等州。宋太宗认为曹彬军退军就是重大失策,严令曹彬率军沿白沟河向米信军靠近,养兵畜锐,待机北进。
曹彬部下诸将听说中西两路军连克州县、屡战屡胜,因此求功心切,都主张出战。曹彬听信诸将意见,在补充粮食后,与米信引军北渡白沟河,与耶律休哥军对垒。宋军结方阵,堑地两边而行,向涿州进军。耶律休哥以一部兵力阻击曹军,使得曹军一路走一路打,行动迟缓,100里路竟走了20天。这时正是夏天,途中缺水,曹军士卒困乏不堪,到达涿州后,曹彬得知萧太后和契丹圣宗率军从驼罗口南进,已到达涿州东面50里处,有会同耶律休哥军钳击宋东路之势。于是,曹彬命部将卢斌携带城中民众先行向南撤退,亲率主力断后。但撤退中宋军非常混乱,耶律休哥于是全力追击。
五月初三,宋与契丹两军激战于歧沟关外,宋军大败,南逃至巨马河;辽军追击,宋军溺死者不可胜数。余部继续向高阳(今河北高阳)撤退,途中正烧饭时又被耶律休哥追上,死伤数万人,遗弃了很多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
宋太宗得知歧沟关战败的消息后,为避免中西两路军再遭失败,同时增兵北境,阻止辽军南进。契丹军在歧沟关取得胜利后,马上派兵攻击中路宋军,先后攻占了蔚州、灵丘、飞狐等地。
宋太宗命令潘美等派兵掩护云、朔、寰、应四州居民南迁。六月,契丹又从南京派炮手支援耶律斜轸军。耶律斜轸引军10余万,进击宋西路军。此时,宋中路军已退兵,西路军孤悬敌后,形势危急。宋西路军主将潘美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令杨业出击。杨业根据契丹军攻占寰州后兵势正盛的情况,不同意向朔州出击,监军使王优逼迫杨业必须执行命令。七月,杨业不得已率兵出战,并与潘美等约定在陈家谷口(在今山西宁武北面的长城线上)派兵接应。于是杨业孤军北进,结果遭到契丹军伏击而大败,杨业向南退到陈家谷口时,不料接应兵早已撤退,杨业所部全军被歼,杨业受重伤被辽军所俘,绝食而死。
至此,宋三路大军皆败,所收复的州县再次失守,宋军在歧沟关一战遭到惨重失败后,宋朝君臣从此再也不敢发动对辽的进攻。
评价
歧沟关之战可以说是宋辽二十五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主动进攻的宋朝的惨败基本上宣告了宋朝对收复燕云地区的努力彻底失败。从此之后,宋朝一百多年内再也没有主动进攻过契丹(直到公元1120年宋为兑现与金的“海上之盟”,才又一次主动与辽开衅),战略上完全处于守势,并且是极其被动的守势。歧沟关之战直接导致了宋朝在与契丹对峙中军事上的劣势,并使宋人畏惧辽人的心理加深。
辽国此战的胜利,不仅打出了国威,歼灭了宋军的有生力量,并赢得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牢牢地掌握了宋辽战争的主动权,为日后与宋讲和增加了外交砝码。歧沟关战胜之后,契丹对宋朝的进攻更加频繁,宋朝也就越来越被动。
辽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协和,兵强马壮,指挥正确,能在宋军合击的态势形成前集中兵力,把握战机,在平原开阔地带利用己方的骑兵优势,攻击战斗力已大大削弱的宋军,并敢于勇猛追击,以扩大战果,将宋军各个击破。
北宋失败的原因,是不了解对手,战争准备不足。辽在萧太后摄政时期,正处于国势强盛的阶段,可惜宋太宗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愿认真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未能建立一支拥有众多骑兵的强大军队,并依靠这支军队去摧毁辽军的主力,而只想凭侥幸取胜,以步兵对抗骑兵,其结果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分进合击的战略虽然可行,但宋三路进军,互不协调,主力贸然突前,先遇辽军袭扰,疲于往返,士卒饥乏,后遭合击,而溃不能战,又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的支持,终致全线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