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文物,早在民国成立之初制定清室优待条件起,到民国十三年之后溥仪出宫,一直在大量外流。
有确凿证据可查的外流方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溥仪用赏赐或外借的名义将文物遣送出宫。依据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7月31日在养心殿内,委员会发现的“赏溥杰单”和“收到单”可证。后又委员会整理此类资料出版《故宫已佚书画目录三种》一本。前后通过这个方式运出宫的文物有宋、元、明各版书籍200多种,唐、宋、元、明、清字画1000多件。
第二种是文物抵押。清室优待条件中有规定,国民政府每年拨给清室补助费50万元,可从未执行过,宫中太监宫女甚多,只好通过文物抵押的办法维持生计。曾抵押过一批瓷器,向金城、大陆、盐业、中南四家银行贷款,到期未能还贷,瓷器都被四家银行拍卖了,英国人大维德拍得,后成英国著名的收藏家。吴稚晖《溥仪先生》文中有载:“诸君不见前几天本报揭登的盐业银行80万借款合同吗?他的内容是:金宝金册通共7600两7钱,金箱金塔又共3369两零9分6厘,两共10969两7钱9分6厘,就是马上回炉,已超过45万元,其余36件自身成器的价值不算,1552颗珍珠也不算,184块宝石也不算,还有不是十足金的883两8钱的金子也不算,又玛瑙等珍器45件也不算,据说一塌刮子算作荒金,抵过40万元半额借款。不好意思,又加上零数5836元收入内务府账上,就算公平交易。”
第三种是文物赏赐。《溥仪先生》中也有记载:“近来有一个住在后门内三眼井7号的老太监,叫作邸和来,尝在奏事处当差,当到首领,已有三四十年,他说:那班徐师傅之徒,专门想借光,今天磕响头,拿了书画走了;明天谢天恩,领了古玩去了。好东西都被那班拖辫子的汉官老爷搜刮完了。借光别号揩油,的确算得是鼠窃一般。”(www.daowen.com)
第四种是太监们监守自盗。那志良回忆,他曾见过一款“大明康熙年制”的青花白地瓷瓶,这样粗糙滥制的瓷器,一定是太监们抵换的。还有委员会在外东路大殿里点查,工作人员都弄脏了手,在门外的水井里汲水洗手,发现水井里好像有东西,派了人下去打捞,原来是两件很好的瓷器,这也肯定是太监们偷盗不成,慌不择地投进去的,或者伺机以后再打捞出去也不一定。故宫的正中殿毁于一场无名的大火,现在那里一片残乱的瓦砾,据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有人上呈溥仪,要求清查正中殿。正中殿内藏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溥仪下令清查的第三天殿内起火,牵连附近几个殿也一起被烧了,大家猜测可能其中宝贝被盗严重,监管无力对证只好放火烧了,好一了百了。这是故宫博物院未建立前的最大一桩案子,扑朔迷离,因为已经死无对证,所以至今仍是一个谜。
以上虽都无法查考到某一个人的头上,但盗宝一事已成事实。对于故宫这样藏宝丰富的地方,流言蜚语也不会太少。清室点查之初,冯玉祥、鹿钟麟就曾被冤盗宝,事情传得满城风雨,而且都是枝上添叶,信口雌黄,大家听了都以为那是事实。
最不幸的当属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他是忧愤以终,而且恶名传至大江南北、国内国外。此冤案影响至深。那志良回忆:“当年运宝贝到川陕相接的一个小镇上,我们找到一个茶馆喝茶。小伙计问司机们,你们载运的是什么东西?司机告诉他是故宫文物,那小伙计便问:‘易培基那个龟儿子死了没有?’大家很惊奇,问他:‘你怎么知道易培基?’他说:‘这坏东西偷了那么多国宝,谁不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