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传统行业不行了,其实是新行业已经崛起了!
强调全球视野的大背景下,能学的标杆太多,已逆袭的也太多。日本也曾有过实体店衰退期,但几年的调整后,网点布局合理,价格透明,服务到位病重新稳定崛起,消费者对电商的需求自然不强。
而这些恰恰是中国电商基本满足,现下实体店无法满足的。当下的中国正如同当年的日本。
中国六年的实体店洗牌正接近尾声,关店的高潮期已过。连中国百货都已逆袭崛起,红遍中国的百盛优客城市广场就是转折点。所以我们说实体店一定会有未来!
批量关店背后,是本土新品牌的强势崛起
今年年初,便利蜂这个新便利店品牌开始频频被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创始团队来自7-Eleven和邻家,拿到3亿美元融资,并在中关村5店齐开,背后的投资人是去哪儿网创始人、斑马资本创始合伙人庄辰超。据说庄辰超已经准备好30亿元的资金,要让便利蜂开出一万家店。
便利蜂门店
便利蜂的刷屏也带火了便利店这个传统零售业态,便利店作为目前线下零售中唯一逆势增长的业态,被广为看好。
事实上,在线下,还有一股力量在悄然滋生,从去年开始,一批新兴自动售卖设备出现在地铁和商场里。自动橙汁机、自动零食机、自动面膜机,还有售卖服务的终端——迷你KTV、迷你健身房。
在线上流量红利见顶、成本高企的当下,线下流量开始重回人们视野。但店租不断上涨、覆盖范围恒定始终是横在实体店面前的一道坎。所以,改变线下原来的产品、服务结构,降低交付成本,就成了让线下重获新生的一条路。
自动售卖设备试图通过将产品、服务拆解成更小的单元,以更低成本的覆盖更多用户和场景。而便利蜂作为便利店领域的后来者,也试图通过互联网手段对传统便利店的模式进行升级。
外婆家、小南国、苏浙汇、盘古餐饮、57度湘、海底捞等十几家未来有机会成为百胜般的全球餐饮集团。
方所、西西弗、猫的天空之城、初见书房、新华书店、单向街、字里行间等本土体验式书店都在深跨界情怀式大逆袭。(www.daowen.com)
玩儿得好就卖得好
实体零售的老路子不好走。现在的商家们,恨不得一个个都变成高科技专家。
1.2016年,小米之家开了51家店,几乎是每个shopping mall里人流量最大,销售额最高的单店。每个店平均250平方米,平均达到1000万美金/年的销售额,目前“小米之家”的坪效(每平米的销售额)排在世界第二,仅次于APPLE的零售店。
小米之家样板店
2.超级物种:海澜之家,轻资产重
经营海澜之家像麦当劳一样都是轻资产模式,它把存货和资金分解给了上下游,自己提供品牌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网络管理,将供应商、加盟商和公司三者捆绑成利益共同体。它是一个高度扁平化的共享经济平台,就像一个产业路由器一样,把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产品和品牌。它自己不占有太多资源,但是各种资源在这里,都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3.周生生的“魔镜”。这个在香港、内地、台湾及澳门共有400多门店的黄金珠宝品牌,希望可以应用不同的数字技术,增加销售额和运营效率,并吸引更多的年轻的潜在客户。
“魔镜”既可以当镜子照(此乃废话,否则为何不叫“魔灯”),又能显示产品细节,以及随时检阅库存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点击魔镜选择产品,对着魔镜试戴,帮助门店节省空间,也给了消费者尽兴体验的机会。这个新招很了不起,自从周生生有了“魔镜”的夜之初体验,其内地的销售量增长了100%,而70%的客户会自然而然利用“魔镜”来挑选(调戏)称心首饰。看来,智慧物联的巨头穿越戏码早就上演了。
4.阿迪达斯的虚拟鞋墙,即通过设计一台带触控屏和3D渲染效果的设备,得以在有限的门店空间内显示2000多款鞋子,不仅可以选择,还能直接下单。它为阿迪达斯在奥运会期间的整体销量带来40%的增长,而日本东京的一家门店销售额甚至得到400%的提高。
5. Apple零售店:最佳体验中心
前Burberry CEO 安吉拉·阿伦特茨(Angela Ahrendts)女士,2013年被挖到苹果,负责苹果的零售事业群,她花了两年时间改造了Apple的零售店。今天,苹果实体店业务已经不再是一笔小生意,2016年,全球有近500家苹果商店做了420亿美元的零售业务,占苹果总收入的18%。
苹果零售店平均每平方英尺,每年创收超过5000美元。
所以我们说未来5年,全网渠道融合,实体要加速互联网化,但实体店一定会赢!线下商铺的价值,正在一步步被挖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