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阿里巴巴的征信布局:战略企图揭秘

阿里巴巴的征信布局:战略企图揭秘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5月8日,中国联通与芝麻信用5月8日联合宣布:将引入信用机制,在号卡、购机、租机、账单等多方面开展全面合作。6、5月5日,短途交通领军品牌Ninebot miniPRO集团与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征信机构之一芝麻信用达成深度合作,正式开启首次线上产品免费体验申请通道。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还做过什么呢?在未来的大数据征信体系中,张三会寸步难行,甚至吃穿住行都会受到限制,直到他把款还清为止。

阿里巴巴的征信布局:战略企图揭秘

小商帮阅读(113)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小商帮: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知识共享平台

  背景

  在这两年的互联网大战中,征信这个词汇不断的出现,但又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中国目前离征信的社会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大家的征信理念和征信习惯还没有培养出来,总感觉征信这个事情离我们还是有很远的距离。

  可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事情都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以阿里巴巴为例,在最近一两年,阿里巴巴在征信方面动作非常频繁,芝麻信用开始逐步走入大家的视野。远的不说,我们看看进入2017年5月以来,短短几天时间内,芝麻信用都有什么动作:

  1、5月9日,爱回收旗下的信用租机服务平台享换机与芝麻信用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芝麻信用分在600分及以上的用户即可申请享换机提供的信用租机服务。而前几天,零零租刚和芝麻信用达成信用租机服务。

  2、5月9日,共享出行平台盼达用车携手芝麻信用 “给你我的全部信任”战略合作发布会,推进全国首个新能源共享汽车信用免押金以及支付宝扫码开车模式。

  3、5月9日,共享单车优拜单车接入芝麻信用,至此,支持芝麻信用的共享单车达到了9家:

  其实不仅仅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也来凑热闹了,不久前,杭州的共享电单车校米出行也接入了芝麻信用。

  4、5月8日,中国联通与芝麻信用5月8日联合宣布:将引入信用机制,在号卡、购机、租机、账单等多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具体而言,芝麻信用分650分以上的联通用户,在特定套餐下不需要预存话费,他们可以先享受通讯服务,后交话费。实际上,芝麻信用早就和移动和电信合作过信用套餐的产品了,但这么大规模的使用,在中国电信史上第一次。

  5、5月8日,蚂蚁金服与肯德基达成协议,芝麻信用分超过600分以上,下雨天就可以找肯德基免押金借伞了。实际上,除了雨伞,芝麻信用还能借充电宝,玩具,服装数码以及境外Wifi等,如下图所示:

  此外,芝麻信用还广泛用在了酒店、租房、出行、婚恋签证金融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能都要跟信用打交道。

  6、5月5日,短途交通领军品牌Ninebot miniPRO集团与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征信机构之一芝麻信用达成深度合作,正式开启首次线上产品免费体验申请通道。芝麻信用分750分以上的用户,可以免费申请试用 Ninebot miniPRO。

  这仅仅是2017年5月份芝麻信用的部分动态,这密集程度,阿里这是要干嘛?

  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还做过什么呢?最高人民法院,神州租车,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建设银行,甚至杭州市整个都跟芝麻信用合作,打造“信用+城市”。

  对于渣男渣女们,最可怕的是,世纪佳缘、珍爱网、百合网这样的婚恋平台也接入了芝麻信用,以后丈母娘看你是不是诚实可靠小郎君,看看芝麻信用就行了。

  那么说了那么多,到底什么是征信?为什么要搞征信?能赚钱吗?目前国内外的征信都是怎么搞的?别急,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带你一起来看看。

  征信是什么

  首先要搞清楚征信和信用的概念和区别:

  征信即英文所说的“Credit Checking”或“Credit Investigation”,征信是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

  信用,指在交易的一方承诺未来偿还的前提下,另一方为其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行为,是随着商品流转与货币流转相分离,商品运动与货币运动产生时空分离而产生的。信用既是社会经济主体的一种理性行为,也是一种能力体现。

  说的这么绕口,到底是几个意思呢?举个例子最容易说明:

  张三做生意缺钱,然后找到李四借钱,李四给了张三1万元,约定1个月要还,并且约定利息100元(个人信用),而李四把这个记录存到了一个协会,比如说是老板协会(征信),这个协会跟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对接的。

  到期后张三不想还,一直赖着,但做生意还是缺钱,于是去找王五再借钱。

  这个时候王五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调出档案,得知张三欠了李四的钱没有还,因此,王五拒绝给张三借钱。

  张三仍然拒绝还李四的钱,这时候张三就会遇到信用危机,乘飞机,乘高铁,住酒店等等,都有可能被拒绝。

  在未来的大数据征信体系中,张三会寸步难行,甚至吃穿住行都会受到限制,直到他把款还清为止。但,他的信用记录上已经有了“逾期还款”的记录,未来任何一个主体要借给他钱的时候,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所以,征信系统在未来是非常重要的系统,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而言,良好的信用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并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实际上,在欧美发达国家,征信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在美国,有人在收费站缴费时钱不够了,收费员会给你一个单子让你把钱按时汇过来,当然,如果你不按时汇款的话,政府部门会有非常高额的罚款,而且信用历史会有污点,以后做事情就会让人不信任,所以,绝大部分的人会把信用看的很重,否则他以后做事情就会碰到各种困难。

  在经商时也是如此,如果被发现经营造假,那么公司的负责人除了面临巨额的罚款之外,个人信用也会破产,之后的生活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困境。最典型的就是安然公司的创始人兼主席Kenneth Lay,在安然造假案爆发后,经过漫长的司法流程,Kenneth Lay被判处至少20年的监禁,但Kenneth Lay在被判有罪之后,信用已经破产,绝大部分的机构和人员不会再给与他援手,在各种压力和社会的舆论之下,导致其在入狱前心脏病突发身亡。

  各位是不是发现了,如果征信系统发达了以后,人就会变的“好起来”,骗子少了,老赖少了,假货也少了,人和人的信任度大幅度提升了。所以,归根到底要相信制度,而不是相信人性

  根据易观国际的整理,对于征信而言,有如下图所示的分类方式:

  另外,在国际上,征信主要分成三种主流的模式(我国会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征信是新兴的征信模式,而且由于国外对于个人数据的保护极其严苛,互联网征信方面实际上开展的是非常缓慢的,而国内则不同,原因你懂的,所以,目前有好几家巨头介入到了大数据征信方面,所以,很有可能国内一步到位,直接进入大数据征信时代,这方面又要领先美国了。

  下图是国内大数据征信和传统征信企业的一些介绍,来源于飞笛资讯:

  在大数据征信方面,目前最领先的机构就是:腾讯征信,芝麻信用以及前海征信,对应的幕后金主分别是腾讯,阿里巴巴和中国平安

  实际上,国内在2015年曾经安排了8家单位试单个人征信牌照,分别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

  但在2017年4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亦表示,目前八家正在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均未达到监管标准,央行发放个人征信牌照要进行大量基础工作,也需要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协调,这都需要时间。

  其实牌照不发有很明显的理由:

  1、没有政府或国企参与的征信体系,信用背书不够。在信息量最大的三家机构,阿里,腾讯和平安之中,三家的数据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数据互通存在天然的屏障;

  2、几家机构都不是第三方机构,都有背后的实际利益需求,很难做到公正公平;

  3、民营企业在运作大数据的时候,其信息隐私保护一直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比如,前段时间披露的京东50亿数据被卖的新闻,竟然是实习生做出来的,可见其数据安全的监管存在巨大的问题。

  据悉,目前有关部门会试点第二批的征信公司。

  阿里巴巴的野心

  从近期芝麻信用的频频发力来看,阿里巴巴并未受到没有拿到牌照的影响,反而加快了芝麻信用的场景布局,这又是为什么呢?

  而从征信体系非常成熟的美国来看,征信行业一年的销售额也仅几百亿美元,中国的市场空间,根据一些机构的预测,大约是千亿的规模。

  虽然规模确实非常大,但这种规模对于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平安这种体量的公司而言,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呢?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什么要砸重金去做?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腾讯,阿里和平安。

  在知乎上,有一个专门讨论征信的帖子,其中的几位重量级的分析人员无一例外都看好平安,理由主要是平安的金融牌照。

  平安是目前几家预备的征信公司中,唯一一家集齐了银行、保险信托、第三方支付、基金证券、期货七张金融牌照的公司,而与之对比的蚂蚁金服才只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四张牌照,而腾讯则只有银行和基金两张牌照。也就是说,蚂蚁金服和腾讯虽然有其他的业务,但都是打插边球的。

  不过,对此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有一些不同的意见。(www.daowen.com)

  首先,中国目前国企领域的改变,大部分都是被互联网企业给逼出来的。

  滴滴出来之前,打车市场被出租车公司垄断,滴滴没有牌照,倒逼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但由于已经形成了规模,滴滴无法被取缔,只能被招安;

  共享单车出来之前,最后几公里被出租车公司以及滴滴等公司掌握,共享单车出来之后,倒逼着国家出台政策,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合理合法的整体政策体系出台。同样的,共享单车不可能被取缔,甚至很难招安。

  支付宝出来之前,支付领域银联是老大,高昂的手续费,落后的服务体系让市场给了它一个教训。目前,根据易观国际的报告,截止2016年年底,支付宝的份额大约是54%,财付通37%,而银联仅有0.83%,已经到了快忽略不计的程度。同样的,民营支付不可能被取缔,只能投资或合作。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征信领域。

  由于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征信在全球都缺乏大规模应用的先例,目前,中国的几家互联网公司介入这个领域,无疑相当于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芝麻信用接入共享单车,你能说它违法吗?

  芝麻信用接入酒店旅馆,你能说它违法吗?

  芝麻信用接入婚恋网,你能说它违法吗?

  在这些使用场景中,根本没有违法的例子。而在金融领域,芝麻信用应用于其自身体系内的花呗,你能说它违法吗?就算应用到第三方借贷平台,比如秒借、网贷小猫、好期贷等,如果人家平台自己愿意接入,你能说它违法吗?

  甚至,连银行也用芝麻信用,比如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现在四大行之一的建设银行业加入了。

  所以,以金融牌照来看谁会在未来成为征信领域的王者并不准确,毕竟在互联网大数据征信方面,腾讯和阿里的优势比平安要明显的多,尤其是阿里,其交易和金融数据比腾讯的社交数据明显要有优势。

  根据易观国际的报告显示,大数据征信将成为国内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所以,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即便没有牌照,阿里依然可以大规模推进信用建设。

  那么,征信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如果不是足够大,阿里为什么要花血本大力推进呢?

  根据华兴资本的预测,中国的个人征信市场在15年左右,可以达到千亿的规模:

  这种情况下,做征信虽然能赚钱,但与一些大产业动辄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比较,其想象空间并不大。更何况征信这个工作实际上并不那么好做,在美国征信体系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会有面临很多诉讼案件,主要原因都是对于个人或企业的数据,到底怎么使用会侵权。

  那么,阿里巴巴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征信系统的建设呢?难道是钱多的没处花,单纯为国家金融建设贡献力量吗?

  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认为,阿里巴巴这么做,主要的原因是希望抢夺下一个入口。

  在互联网时代,入口其实有很多的研究了,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也会在后续推出互联网入口相关的分析文章。

  比如说,PC时代的主要入口分别是浏览器、搜索引擎和一些特殊的方式,比如360这样的工具,另外,就是PC本身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

  移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依然是入口,但社交网络,应用商店,内容推送等方式抢走了不少入口的份额,手机超过了PC,Android和IOS超过了Windows,成为了载体入口;

  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曾经在创办时撰写过两篇文章《互联网风口捕捉指南系列之一——风口的历史和启示》以及《2017-2019年互联网领域投资方向分析与预测——互联网风口系列之二》。在两篇文章中,系统的回顾和分析了历史和未来的风口。在未来,5G和人工智能的风口到来之前,除了传统的方式之外,还有哪些可能成为入口的投资呢?

  首先,是人工智能的入口——语音。亚马逊的Echo,Google Home,苹果的Siri,百度的度秘,科大讯飞们都在抢这个入口,尤其是Echo,Google Home,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销售规模。

  然后,共享经济也来了。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物品,共享技能等等。从本质上来看,共享不仅能提高效率,在很多场景下也能作为一个入口。比如,国外已经有公司把共享单车作为广告的一个入口来运作。

  然后,共享充电宝也出来了。为什么这也是一个入口,各位可以看看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曾经撰写的文章:《没看懂共享充电宝?这是大佬们在押宝5G时代!》。

  在之后,以HoloLens为代表的硬件+操作系统入口也要来了。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近期撰文《未来已现,HoloLens离颠覆手机还有多远?》中,描述了HoloLens这样的入口在未来的应用场景。

  那么,除了这些之外,有没有更大的入口呢?至少,征信就将是更大的一个入口,而且,这个入口几乎与所有人有关,与所有企业有关,体量是非常惊人的。

  你只要想象一下,如果全国50%的人口征信都跟阿里巴巴有关,全国50%的企业征信都跟阿里巴巴有关,这是多恐怖的事情?

  做征信哪怕赚不了太多的钱,至少可以把阿里巴巴背后的大数据运转起来,让大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东西,而不仅仅只是数据。

  而掌握了征信,其背后的信用算法,你也必须跟相关的企业关联起来。比如说,芝麻信用的分数计算是这样的:

  信用历史×35% + 行为偏好×25% + 履约能力×20% + 身份特征×15% + 人脉关系×5%。

  其中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等等大分值的部分,你如果跟阿里巴巴或者其合作方一点关联都没有,那么可想而知分数的上涨肯定会受到影响,而分数不高就会导致你在一些场合享受不到应该能享受到的服务,比如免押金,比如贷款,比如开公司,甚至影响婚恋。

  所以,一旦某家巨型互联网公司及其生态链获得了相关的牌照,其背后的大数据就会被激活,而作为一个入口,更多的人会来这个生态系统提升信用分值,这是一个正向循环。信用的市场仅千亿规模,但大数据的市场会有几万亿的规模,用征信的方式让这些大数据合法化,进而切入到各个行业,比如智慧城市,难道不是高明的做法?!

  阿里拥有国内征信大数据所需的最大的商业和互联网金融数据,阿里钉钉目前是企业级服务成长最快,份额最大的产品,其大数据方面的领先优势非常的明显。如果再接入金融单位的金融征信体系,电信单位的社会征信体系,加上阿里巴巴集团的商业征信体系,这股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大到可以支撑起国家级的征信体系建设。

  不过,国家发牌照时候的担忧难道能被无视吗?中立第三方、政府或国企背书、数据泄密,这些问题阿里敢忽视吗?再者说,这么大的蛋糕,你一个人想全抢过去,合适吗?你想抢政府也不愿意给啊!

  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注意到一个被很多人忽视和嘲笑的细节,从2016年年底开始,蚂蚁金服一再对外宣称自己是“TechFin”,而不是“FinTech”。然后强调蚂蚁金服针对金融单位,只做“Tech”,不做“Fin”。很多“砖家”嘲笑说,这是玩文字游戏。

  但这真实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

  这既是一种对政府的姿态,又是一种加快步伐的策略。

  我只做“Tech”,不做“Fin”,所以我会全面为国有各大金融系统提供技术服务,然后,各大金融机构的大数据可以不泄露,我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大数据全部接入进来,那么这不就是彻底的第三方,有国企或国家背书的模式了吗!而且,数据在你们手上,泄露了不关我的事啊!所以,这是对政府表忠心,我为了搞征信也是拼了。当然,背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剩下的牌照要拿到,不知道猴年马月啊!我等不了了!

  我只做技术,不做金融,那么各大金融机构可以放心了,我不会用你们的大数据,然后,我们可以愉快的开始合作了,之前的顾虑没有了,我提供技术帮你们升级改造,然后由国家来牵头,把整个体系的数据给打通了。

  那么这些单位为什么要跟阿里巴巴合作呢?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普惠金融的力量。在支付宝之前,银行只做20%高端客户的生意,在支付宝之后,支付宝做了普惠金融的生意,然后80%的普惠金融被类似支付宝这样的各种民营机构给抢走了。

  银行原有的体系束手无策,因为他们的信用体系跟互联网基因的大数据信用体系是完全不用的(除了平安等少数单位)。

  所以,阿里巴巴来对他们的技术体系进行升级改造,从而介入到普惠金融领域中,他们是非常欢迎的。当然,普惠金融不是真的普惠,这其实是暴利行业,而且目前市场开发极度混乱,还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曾经撰文《“辱母杀人案”背后的互金小额贷黑色江湖》,揭露了目前行业的各种混乱。阿里巴巴和国有单位合作,是最好的双赢战略,正规军,征信这样的概念,将会大大规范目前混乱的“普惠金融”领域。

  “Tech”不仅能应用到金融,还可以应用到各种行业,比如电信,住宿,出行,智慧城市等等各个场景。

  所以你可以看到蚂蚁金服跟建设银行全面技术合作,你可以看到联通和蚂蚁金服进行合作。阿里的大征信战略步子要迈开了!

  故事的结局最有可能的是:国家牵头成立征信大数据中心,各大金融、电信等机构接入并共享征信体系,阿里为主要技术提供方(阿里是首选,普惠金融正规军做的最好,大数据处理能力最强的,只有阿里,平安可以作为补充),并接入阿里大数据,与金融、电信等机构大数据全面打通,腾讯和平安等公司作为补充,共同共享征信体系。

  这个“TechFin”的战略如果成功,未来涉及十几亿人和几千万企业征信的入口中,民营单位中的最大赢家,肯定是阿里巴巴。

  而一旦这个体系建立后,对于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参见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的文章《新零售,吹响阿里巴巴向腾讯和京东宣战的号角!》)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日本和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征信体系的建设,大部分人群和公司将把信用提到很高的位置,届时,将假货和伪劣商品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可能性是很大的。

  阿里巴巴的战略眼光,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之中,从来都是最领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