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祛风胜湿剂:一个月学开中药方

祛风胜湿剂:一个月学开中药方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风湿证常以辛温香燥的祛风湿药为主组成,一般以祛风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用以治疗风湿证的方剂称为祛风胜湿剂。(三)使用注意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及孕妇水肿者应慎用祛风胜湿剂。根据湿邪在表者当微汗以祛之,治宜祛风胜湿。

祛风胜湿剂:一个月学开中药方

风湿证是指风湿之邪侵袭人体,痹着肌肉经脉筋骨,引起肌肤玩麻、肢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的一类病症。

陈某,男,48岁。2002年10月17日就诊。主诉腰部隐痛3年,伴有两膝关节酸胀疼痛,下肢不温,遇风寒加剧,得温则疼痛减轻,性功能下降,胃纳不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X线示腰骶椎未见明显异常。证属肾亏阳虚,风湿阻络,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治之。处方:独活、秦艽、当归、熟地黄、仙茅各12g,桑寄生18g,杜仲、怀牛膝、党参、益智仁、川续断、仙灵脾各15g,防风、川芎、桂枝各9g,细辛、乌药、制川乌各6g,黄芪30g。每日1剂。水煎温服。服药10剂后,腰膝疼痛明显减轻,药已起效,原方去制川乌,继续服用20剂,诸症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吴志远.浙江中医杂志,2004(3):117]

本例患者系因肾虚不足,招致风湿侵袭,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行,筋骨失养,以致肢体酸痛。治以补肝肾,祛风湿,行气血,通经络,药证相符,收效甚捷。

风湿证是中医痹证、脚气、瘾疹中常见的证型,多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腔滑膜炎、筋膜炎、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脱出、急性肌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过敏性皮疹等。

一、概  述

(一)病机及临床特征

风湿证是指风湿在表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所致的病症。其病多因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汗出沾衣等使风湿之邪乘虚侵袭人体,痹着肌肉、经脉、筋骨、关节,阻滞气血,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滞,症见头痛、肢体疼痛、肌肤顽麻、关节屈伸不利、肢体运动不灵活、脚气足肿等。风湿久羁,蕴而化热,临床亦可见局部红肿疼痛,舌苔黄腻。若伤损阳气,则邪从寒化,出现肢体疼痛较剧,遇寒加重,肌肤不温,手足发凉,甚至畏寒怕冷,舌苔白腻,脉沉。

(二)常用治法

风湿之邪痹着肌肉经脉筋骨关节,病偏在于表,治当发汗以祛除在表之风湿。但因湿邪黏腻重浊不易速去,若汗之太过但风气去湿气独留,徒伤正气,故发汗不可太峻,故《伤寒论》中有“湿邪在表者,当微汗以祛之”的说法。所以风湿证常以辛温香燥的祛风湿药为主组成,一般以祛风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用以治疗风湿证的方剂称为祛风胜湿剂。本类方剂组成药物多为祛风胜湿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秦艽、雷公藤、伸筋草、络石藤、威灵仙、千年健等为主组成。配伍多用以下几类药物:风湿阻络,气血瘀滞,症见肢体疼痛,故多配活血药,如川芎、赤芍、红花、牛膝、丹参、当归、乳香、没药之类。外感风湿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所致,且祛风湿药温燥易伤正气,故一般需配补养气血药,如人参、黄芪、甘草、当归、地黄、芍药之类。邪气痹着日久,易伤肝肾,故多配补益肝肾药,如杜仲、牛膝、桑寄生、川续断、狗脊之类。邪阻经脉,脉络不通,故可配搜剔通络药如全虫、蜈蚣、白花蛇、乌梢蛇等。若久病不愈,兼有痰滞者,可加半夏、胆南星、白芥子、白附子、白僵蚕等。

(三)使用注意

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及孕妇水肿者应慎用祛风胜湿剂。

二、常 用 方 剂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用法】 羌活、独活各10g,藁本、防风各6g,川芎4.5g,炙甘草3g,蔓荆子3g。水煎服。

【功效主治】 祛风胜湿。风湿在表。症见头痛,头重,腰背重痛,或一身尽痛不能转侧,恶寒微热,脉浮者。

【方析】 本方证是由于风湿相搏,郁于肌表,营卫郁遏所致。多因汗出当风,或久处湿地,以致风湿之邪,侵袭肌表,阻于经脉,营卫运行不畅,症见头身肢体痛重;邪郁在表,卫气郁遏,故见恶寒微热。

根据湿邪在表者当微汗以祛之,治宜祛风胜湿。方中羌活、独活祛风湿,通经络,止一身之痹痛,为君药;防风、藁本祛风胜湿,为臣药;川芎、蔓荆子祛风止痛,治头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则祛风胜湿止痛,是治疗风湿在表的良方。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风湿困表,临床以头身疼痛困重,舌苔薄白,脉浮为证候特点。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肌炎、过敏性紫癜、麻疹、创伤性滑膜炎、额窦炎、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加减变化】 临床应用时可据证加减,如寒湿重者,可加减川乌、草乌、附子、防己以温经散寒,助阳化湿。邪蕴化热者,可加苍术、黄柏、防己、薏苡仁等以清热除湿。属荨麻疹者,可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凉血散瘀。瘙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蝉蜕、白蒺藜、徐长卿等祛风止痒。

【使用注意】 服用本方发汗,当以微汗为佳,避免风湿不去,徒伤阳损阴。

鸡 鸣 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组成用法】 槟榔15g,陈皮、木瓜各12g,吴茱萸3g,紫苏茎叶4g,桔梗6g,生姜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行气降浊,宣化寒湿。①湿脚气: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行动不便,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②风湿流注:发热恶寒,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方析】 脚气病的病机是由于寒湿之邪壅阻下焦经络,气血不得宣畅,故发为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寒湿上扰于胃,脾胃升降失调,则胸闷泛恶。故当以温化寒湿,宣通气机为治。方中以槟榔行气逐湿为君药。臣以木瓜化湿舒筋;陈皮理气燥湿,以助槟榔行气除湿之功。方中佐以紫苏茎叶、桔梗宣通肺气,宣化湿浊;佐以吴茱萸、生姜温化寒湿,降逆解郁。全方共奏行气解郁,温散寒湿之功。

【辨证要点】 运用本方以足胫肿大重,麻木冷痛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疼痛、水肿、丝虫病所致的象皮肿、慢性肾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加减变化】 若见自汗恶风、脉浮缓、属风湿偏盛者,加桂枝、防风以祛风胜湿;若见无汗身痛,脉沉迟者,属寒湿偏盛,宜加肉桂、附子以温散寒湿;若脚气冲心、胸闷、泛恶者,可去紫苏、陈皮、桔梗之升散,加用肉桂、沉香、附子、制半夏以温散寒湿,降其逆气。

【使用注意】 干脚气以及湿热脚气不宜使用本方。因方中槟榔可致腹泻,故脾虚便溏者当慎用。

蠲 痹 汤(《杨氏家藏方》)

【组成用法】 当归、羌活、姜黄、蜜炙黄芪、白芍药、防风各45g,炙甘草15g。水煎服。(www.daowen.com)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益气和营。风痹。身体烦痛,项背拘急,肩臂掣痛,举动艰难及手足麻痹。

【方析】 痹证多由正气亏虚,腠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脉筋骨所致。风痹系风邪所致,其病机多由营卫两虚不能实表御邪,风寒湿邪乘虚袭入,滞于肌肉,阻于经脉,与气血相搏,以致气血运行不肠,肌肉、经脉不荣,故肩臂肘痛,举动艰难,手足麻痹。

治以祛风除湿,益气和营之法。方中以羌活、防风为君药,祛风胜湿,宣痹止痛。羌活善祛上半身风湿,防风为风药之润剂,能行十二经脉,祛一身风湿之邪。黄芪益气实卫,抵御外邪;当归、芍药养血和营,使营卫和而利于祛邪,共为臣药。姜黄为佐,活血行气,而长于治肩臂掣痛。甘草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综观全方俱祛风除湿,益气和营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证治以营卫两虚、风湿痹阻为主要病机,故临床以身体烦痛、项背拘急、肩臂掣痛、手足麻痹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周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辨证属营卫两虚,风寒湿三气乘袭以风气偏盛者。

【加减变化】 若寒邪偏重而剧痛者,加桂枝、细辛等以温经散寒止痛;若肢体沉重疼痛者,加苍术、防己、薏苡仁以除湿;若手臂麻木较重者,可重用黄芪,加桂枝、全蝎等,以增加补气和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使用注意】 痹证属于风湿热实证者不宜用。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用法】 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熟地黄各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析】 痹证多由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着筋骨,故腰膝疼痛,或麻木不仁。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会。邪痹筋骨,久则伤及肝肾,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腰膝酸软,畏寒喜温,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由此可见,风寒湿邪痹着于筋骨,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为本证的基本病机。

治以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法。方中以独活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为君药。臣以细辛、肉桂温经散寒以止痛,且肉桂兼能通利血脉。防风、秦艽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佐以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兼祛风湿;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养血活血,柔筋活络;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正祛邪。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使气血足而风湿除,痹痛愈,肝肾强,筋骨健。

【辨证要点】 临床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颈腰椎骨质增生、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及小儿麻痹症、慢性布氏杆菌病、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新产腹痛腰背痛、隐性脊椎裂、湿疹等辨证属风寒湿痹着日久,正气不足者。

【加减变化】 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何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湿阳祛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使用注意】 痹证属湿热实证者不宜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桂枝12g,芍药9g,甘草6g,麻黄6g,生姜15g,白术15g,知母12g,防风12g,炮附子15g。水煎服。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历节风。肢体疼痛肿大,脚肿如脱,身体瘦弱,头眩短气,泛泛欲吐,或发热,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析】 本证病机为素体阳虚,感受风湿之邪,久郁化热伤阴,筋脉痹阻不通。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故肢体疼痛肿大;病久不解,正气日衰,故身体逐渐消瘦;风邪上犯,则头眩;湿阻中焦,胃气上逆,故泛泛欲吐;湿无出路,流注下肢,则脚肿如脱。

治方以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之法。方中以桂枝为君,祛风散邪,温筋通脉。臣以麻黄、附子、白术,三药合用能疏风散寒,祛湿止痛,麻黄、白术与桂枝相配,能祛风散寒除湿;白术与附子相伍祛寒湿、止痹痛。佐以防风、知母、白芍和生姜,防风祛风胜湿定痛,助桂枝祛邪之力;知母清热滋阴,白芍养血和营,生姜和胃止呕。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甘草与生姜相配,和胃调中;甘草与白芍相配,缓急舒筋止痛。综观全方,共奏散邪宣痹通经,使邪去热清,痹痛得愈。

【辨证要点】 本方是以风寒湿邪久羁筋骨,痹阻经脉,损伤正气为主要病机,故现代应用时应以肢体疼痛肿大、身体瘦弱且反复发作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及支气管炎、麻疹肺炎、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梅尼埃病、深部组织炎、痛经、牙痛、关节型银屑病等辨证属风寒湿痹,郁而化热,正气受损者。

【加减变化】 剧痛难以屈伸,得热痛减,倍加麻黄、附子温经散寒,宣痹止痛;身体关节重着肿胀,遇阴雨加剧者,倍加白术燥湿;湿邪盛者,加薏苡仁、苍术以化湿邪;湿热重者,重用芍药、知母,加黄柏、海桐皮、秦艽等以清热利湿;正虚者,加黄芪益气扶正;有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

【使用注意】 附子有毒,须开水先煎半小时,并与生甘草合用,以缓附子的毒性。

小 结

风湿证指风湿之邪侵袭人体,阻滞经脉,出现肢体顽麻、疼痛、瘾疹、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候。治疗宜祛风除湿。适当配合活血通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等治法。

【病案赏析】

例1 陈某,女,51岁,半年前感右肩部疼痛,梳头、穿衣不利,以后病情逐渐加重,肩关节外展和内、外旋活动均受限制,经西医理疗、口服抗炎镇痛药,肩周疼痛减轻。时隔1个月后,因受凉感右肩部疼痛又加重,尤以夜间为甚,活动加剧,肩关节功能活动均受限。肩部沉重不堪,伴汗出恶风,神倦乏力,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形体偏瘦,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和,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治宜补益肝肾,益气养血,调和营卫,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方用蠲痹汤加减:羌活12g,姜黄12g,当归12g,黄芪30g,赤、白芍各12g,防风12g,桂枝12g,杜仲15g,续断15g,生姜12g,大枣12g,海桐皮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经服药3剂后,右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活动好转,效不易方,前方继进3剂,诸症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唐显著.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4):11]

例2 张某,女,37岁。2000年7月5日来就诊。主诉四肢、胸腹密布紫癜7天,下肢尤甚,高出皮肤,呈对称性,伴全身浮肿。4天前开始恶心,腹痛,频繁呕吐,排黑色稀便。素感眩晕,乏力,嗜睡,脉沉弱。查:血压22/14kPa。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诊为腹型过敏性紫癜,并发肾小球肾炎。证属卫虚感邪,扰于胃肠,内动营阴,血液妄行。拟羌活胜湿汤加味。处方:羌活15g,独活12g,川芎10g,蔓荆子12g,防风10g,藁本10g,荆芥10g,半夏12g,白芍10g,黄芪25g,3剂水煎服。二诊:紫癜基本消退,恶心、呕吐、腹痛、黑便消失,守方再服3剂后复诊,紫癜悉除,浮肿全消,血压正常,尿常规转阴而告愈。为巩固疗效,守方又服3剂,随访未复发。[吴雪花.吉林中医药,2003(10):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