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湿壅盛证是指因各种因素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停蓄于体内的病理状态,临床常见病证有水肿、胸水、腹水、小便不利、癃闭、泄泻、痰饮等。
户某,男,30岁,农民,2002年3月4日初诊。患者1周前因外感而致咽喉肿痛,曾口服消炎药,咽喉肿痛好转。近日晨起眼睑及颜面浮肿,按之凹陷,腰部酸痛,四肢乏力,尿量少而色黄,查体:咽部充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滑而数。血压:16/9kPa,体温:37℃,尿常规检查:蛋白(+++),潜血(+++)。中医诊断:水肿(阳水);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治以健脾利水,方用五苓散加味。处方:白术20g,茯苓20g,猪苓10g,桂枝20g,泽泻15g,苍术30g,大腹皮20g,茅根20g,薏苡仁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3月10日一诊:浮水减轻,尿量正常,尿常规:尿蛋白(±),效不更方,续服4剂。3月14日二诊:诸症悉除,尿常规:尿蛋白(-)。嘱服金匮肾气丸1盒,每日2次,每次1丸以巩固疗效。随访未复发。[刘中伟.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6):52]
本例患者因外感风热之邪,内传入里,使膀胱气化失司,水湿停蓄体内,泛溢肌肤,出现水肿。治以利水渗湿之法而获效。
本证多因外感六淫或内伤劳倦等因素,导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致。主要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急慢性肾炎、肾衰竭、肝硬化、肺结核、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疾病。
一、概 述
(一)病机及临床特征
水湿壅盛证是指水湿停聚体内,泛溢肌肤,浸渍脏腑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见水肿、泄泻、胸腔积液、腹水、小便不利、癃闭等。其病因病机有外感六淫邪气,波及肺脏,影响三焦,使宣降失司,三焦气化不利,津液布散失常而成者;有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脾气,使脾失转输,水湿停聚者;或大病久病之后,或房劳太过,斫伤肾精,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道不通所致。可见水湿之生主要关系肺脾肾三脏,除此之外,亦与三焦、膀胱、肝脏等有关。其临床除见水肿、脘腹胀急、小便不利、苔润滑或厚腻、脉沉等症状外,根据其病因病机不同,又表现各异。
(二)常用治法
对水湿病证的治疗,《金匮要略》曾云:腰以上肿者当发汗,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前人亦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今多采用利水渗湿的方法治疗。
利水渗湿剂指以淡渗利水药为主组成,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用以治疗水湿壅盛病证的一类方剂,其组成以利水渗湿药物为主,常用药物有防己、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等。常用配伍:配健脾药,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之类。脾主运化水液,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所以对水湿治疗前人特别重视益气健脾,培土制水。肺为水之上源,布散津液,若肺失宣降,常致水道不通,小便不利,水湿停聚,故利水渗湿剂中常配宣利宣气之品,如麻黄、杏仁、苏叶、枇杷叶、桔梗、牛蒡子、桑白皮等以通调水道,此即所谓“提壶揭盖”法。肾主水液,肾虚不足,气化失常,开阖不利,亦可致水湿内生,故在利水渗湿剂中需配温肾之品,如附子、肉桂、淫羊藿、菟丝子等。气与津关系密切,气能行津,津能载气,气行不畅,可影响津液输布代谢。《医经溯洄集》云:“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气滞不行可导致水湿停聚病理;水湿停聚,亦可影响气的运行,出现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故利水渗湿剂中常配行气药,如枳壳、厚朴、大腹皮、陈皮等,使气行津布。津属阴,其转输布散亦需阳气的温煦推动,阳气不足,失于温煦气化,常致水液停聚,故利水渗湿剂中常配温阳化气药,如桂枝、附子、肉桂之类以蒸化津液。津注之于脉则化以为血,血渗出脉外则化为津液,两者同源互化,“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故血瘀不行则津液不布,变生水湿;水湿停聚,可壅遏气血,出现血瘀,故利水渗湿剂中需酌配活血化瘀之品,如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益母草、牛膝、泽兰、苏木等。配养阴药,如阿胶、知母、麦冬等,防利水伤阴。若因湿热毒邪致病,或湿蕴化热者,需配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柏、栀子、野菊花、地丁等清热解毒。水湿泛溢肌肤,皮肤肿胀,肤色光亮者,可酌加羌活、秦艽、生姜、荆芥、防风等发汗之品。若水湿壅盛,大便不通者,可配大黄、槟榔、牵牛、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攻逐之品。代表方剂如五苓散、猪苓汤、五皮散、防己黄芪汤、十枣汤等。
(三)使用注意
利水渗湿剂属消法范畴,易伤正气,使用时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用。阴虚之体,宜酌配滋阴药,以防利水伤阴。利水渗湿剂在组方时应注意配宣肺、健脾、行气药。
二、常 用 方 剂
五 苓 散(《伤寒论》)
【组成用法】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去皮)。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主治】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①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②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③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析】 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正邪相争,故头痛、发热、脉浮。邪传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水蓄不化,精津不得输布,则烦渴欲饮。原有水饮停蓄下焦,加上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势必导致愈饮愈蓄,水无去路,反而上逆,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水湿内停,困阻脾阳,或脾虚不运,水湿内停,都可导致水湿泛溢肌肤经脉而致水肿。水湿内停,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水湿阻中,脾胃失和,胃气上逆则呕吐,脾湿下注则泄泻,二者兼有则成上吐下泻之霍乱证。痰饮与水湿异名同类,湿聚则为痰,水停则为饮,水湿停聚,久而不去则成痰饮,痰饮上泛,肺气不利,则吐涎沫,短气而咳。痰饮为阴邪,易蔽阻阳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脐下悸动,头晕目眩。
故本方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中重用泽泻淡渗利湿为君。臣以茯苓、猪苓以增强泽泻利水渗湿之功。佐以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桂枝温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又可疏表散邪,以解除太阳之表证,一药二用,表里同治。方中泽泻配茯苓、猪苓,以加强利水作用;茯苓配白术以实脾利水;桂枝配茯苓,通阳利水。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辨证要点】 临床凡见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或为蓄水,或为水逆,或为水肿,或为泄泻,或为痰饮等,证属脾虚不运、气不化水者均可用本方加减变化治疗。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肾小球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肠炎、尿潴留、脑积水、胸腔积液、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等属于水湿内停者,可用本方加减变化治疗。
【加减变化】 兼腹胀者,加陈皮、枳实以理气消胀;兼热者,去桂枝,加黄芩以清热;中暑霍乱泄泻者,加滑石以利湿清热;伏暑身热而大渴者,合人参白虎汤以益气清热生津;水肿较甚者,加桑白皮、橘皮、大腹皮、车前子以增强行水消肿作用;若水气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则利水消肿之力更大;夏日痛风,选加威灵仙、防风、防己、细辛、木瓜、薏苡仁、苍耳子等以祛风胜湿止痛。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长服,体弱者常与补养脾胃剂合用。如津液耗伤的口渴或小便不利,不宜用本方。
附方:
猪苓汤(《伤寒论》)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9g。用法:水煎服。功效:利水清热养阴。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者。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防己6g,黄芪9g,甘草6g(炒),白术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风湿或风水。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方析】 本方所治,为表虚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经络之间所致。此病多由平素脾肺不足,卫虚感受风湿,或水湿不行而内蕴。风湿困表,故症见身重,小便不利;卫虚不足,卫外不固,则见恶风汗出。舌淡苔白脉浮均为邪留在表之象。
故治以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法。故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以扶正,利水消肿以祛邪。防己祛风利水,除湿止痛。防己与黄芪相配,使利水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水湿,又助黄芪益气固表,为臣药。甘草益气健脾,使脾气健运,水湿不留,且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邪正兼顾,共奏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www.daowen.com)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风湿、风水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是一首标本兼顾之剂。使用本方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加减变化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虚而湿盛者。
【加减变化】 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缓急止痛;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平喘;气上冲者,宜加桂枝以平冲降逆;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以微微汗出为宜,不可大发其汗。
附方:
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组成:防己9g,黄芪6g,桂枝9g,茯苓18g,甘草6g。用法:水煎服。功效:益气通阳,利水消肿。主治:皮水。四肢肿,肢体沉重疼痛,四肢聂聂动者。
五 皮 散(《华氏中藏经·附录》)
【组成用法】 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g。水煎服。
【功效主治】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舌苔白腻,脉沉缓。
【方析】 本方主治之皮水,乃由脾虚湿盛,泛溢肌肤所致。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则面目、四肢悉肿。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黏滞,最易阻遏气机。水湿之邪阻遏于四肢肌腠之间,则肢体沉重;湿阻气机,加上脾虚而脾胃升降失职,气滞不行,则脘腹胀满。肺为水之上源,水湿犯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喘急;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道不通,小便不利。妊娠水肿主要为脾肾阳虚或气滞,水湿泛溢肌肤所致,除水肿外,患者每见肤色苍白、精神疲乏、肢冷倦怠、口淡厌食等。针对以上病机特点宜利水消肿,理气健脾。方中茯苓皮甘淡渗湿,行水消肿,为君药。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消肿;陈皮理气健脾。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上三味为佐药。生姜皮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亦为佐药。五药相配,共奏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病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加减变化】 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使用注意】 服药后忌食生冷、油腻等。
十 枣 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现代用法:三味研细末,大枣10枚煎汤冲服。每次0.5~2g,晨起空腹服。
【功效主治】 攻逐水饮。①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舌苔滑,脉沉弦。②水肿:一身悉肿,尤以下半身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方析】 本方证因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水停胸胁,气机受阻,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短气,引胸胁疼痛;饮为阴邪,随气流行,停于心下,气结于中,故心下痞硬;水气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干呕;饮邪上扰清窍,故头痛目眩;水饮之邪,停留于脘腹,气机阻滞,故水肿腹胀。
针对以上病机特点治法宜攻逐水饮。方中甘遂善行精遂水湿,为君药。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共为臣药。三药峻烈,各有所攻,合而用之,则胸胁积水可除。大枣益气健脾,脾旺则水湿不生,且可化已成水湿,同时又能制约,消除以上三味药物的毒副作用,防祛邪伤正,为佐药之用。诸药合用,通利二便,具有攻逐水饮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为泻下逐水的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常用于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腹水等属于水饮内停里实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小 结
水湿壅盛指因多种因素导致的水湿内停,出现水肿、胸腔积液、腹水、癃闭、泄泻、痰饮等病证。治疗宜利水渗湿为主,适当配伍理气、宣肺、健脾、发汗、活血等治法。
【病案赏析】
例1 徐某,男,15岁,1999年5月4日初诊。浮肿反复发作2年,诊断“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激素,激素撤减至20mg/d即病情反复,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g,血浆白蛋白28g/ L。诊时双下肢轻度浮肿,按之凹陷,腹胀纳呆,倦怠乏力,头晕寐差,口干,面红有痤疮,舌红少津,脉象细弦。证属气阴两虚,水湿逗留。治宜益气养阴,渗利水湿。拟猪苓汤加减:猪苓、茯苓、泽泻、桑白皮、太子参各15g,大腹皮、山茱萸、枸杞子各10g,陈皮6g,青风藤、白花蛇舌草各20g,水煎服,日1剂。服药15剂,浮肿渐消退。再以此方为主,随症增减,半年后尿蛋白转阴,所用激素亦得以顺利撤减。[林琳.江西中医药,2007(8):19]
例2 患者,男,65岁,右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6年,曾到处求医,经过众医生的抽液、关节内注射、针灸、推拿按摩、中西药等治疗,有短暂的好转,但时作时止,苦不堪言,遂来求治。一诊:患者右膝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行动不便,纳呆便溏。查体:膝关节周围肿胀,广泛性压痛,浮髌试验(+),苔白润,质淡红,脉浮滑而软。实验室相关检查均正常。X线示:胫股关节间隙变窄,且左右宽窄不一,但髌股关节间隙增宽,髁间棘变尖,股股内外侧髁骨质增生。证属脾胃虚弱,感受寒湿,治宜散寒祛湿、健脾利水,防己黄芪汤主之:黄芪60g,白术30g,防己15g,大枣6枚,生姜3片,麻黄l0g,萆15g,泽泻l0g,桑寄生l0g,续断l0g,甘草3g,每日1剂,每日煎服2次,后药渣再煎汤熏洗患膝。二诊:疼痛肿胀及其他症状去之五六,效不更方,守前方再进10剂。三诊:症状俱除。关节活动自如。予四君子汤以善其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郭建中.中国现代医生,2007(15):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