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湿热证的清热祛湿剂有效!

湿热证的清热祛湿剂有效!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湿热证的常用治法湿热证的治疗以清热祛湿法为主。清热祛湿剂以清热燥湿或清热利湿药物为主,祛除湿热病邪,治疗湿热内蕴一类病证的方剂。在治疗湿热时应注意分清湿和热孰轻孰重。其次,应辨清湿热证的病位,结合病变部位不同,灵活配伍组方,如膀胱湿热可通过利小便以祛之,大肠湿热可用轻下以祛之,邪在经脉者可配祛风通络等。

湿热证的清热祛湿剂有效!

湿热证是指感受外界湿热之邪,或湿热内生,弥漫三焦,壅遏气机,影响脏腑经络筋骨的功能,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胸闷脘痞、纳呆不饥、身困肢重、四肢痿软、大便黏腻不爽、小便色黄、淋漓灼热、舌苔黄腻等症候特征的一类病证。

李某,男,45岁,2002年9月2日初诊。近半月余常感头晕,且以晨间为重,有头胀感,全身乏力,肢体沉重,时有恶心,但未吐,食欲减退,心烦脘腹胀闷,口渴不欲多饮,大便正常。有嗜酒史。面色黄白,舌淡红,舌苔淡黄厚腻,脉弦滑。西医检查:血压130/80mmHg。辨证:湿热中阻,升降失司。西医诊断:眩晕原因待查。治法:清化湿热,升清降浊。方药:藿香10g,杏仁l 0g,生薏苡仁15g,白豆蔻仁l 0g,厚朴10g,法半夏10g,黄芩10g,滑石l 0g,石菖蒲6g,茯苓10g,淡竹叶6g,苦桔梗6g。服上药5剂,头晕明显减轻,精神好转,恶心消失,舌淡,黄腻苔减。上方略作加减继服2周,诸证皆消,神情清爽,舌苔转薄,病愈停药。[张淑敏等.北京中医杂志,2003(2):44]

本例患者虽以头晕而就诊,但因其人嗜饮酒醴,且见面色黄白、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身体沉重、舌苔黄腻等湿蕴之象,故辨证属湿热内蕴之证,治以清热化湿之法,2周而愈。

湿热合邪,湿蕴热伏,热蒸湿动,弥漫三焦,外而筋骨经脉诸窍,内而五脏六腑,皆可波及。临床涉及的病证广泛,如湿温、痹证、痿证、水肿、癃闭、淋浊、带下、呕吐、泄泻痢疾湿疹风疹、黄疸、汗证、胃脘痛、肠痈、痔疮,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性疾病、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胰腺炎、膀胱炎、尿道炎、阴道炎、前列腺炎、盆腔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湿疹、疥癣、风湿等疾病。

一、概  述

(一)病机及临床特征

湿热证是指外感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壅遏气机,伤及脏腑所致的病证。临床以胸脘痞闷、纳呆不饥、身热不扬、午后身热、身重疼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濡缓或滑等为特征。

但由于邪伤部位不同,其临床主证不同。湿滞经络筋骨,则以肢体痠痛困重,或有红肿;湿热郁滞经脉,则见肢体痿软无力;湿蕴肌肤,症见黄汗、痤疮或皮肤出疹瘙痒,搔之渗出黄水;湿热中阻症见恶心呕吐、脘痞腹胀、腹痛、泄泻痢疾;肝胆湿热症见胁痛、黄疸、口苦口臭、阳痿、不育不孕;湿热犯肺症见咳嗽、哮证、喘证;湿热下注症见小便频数、淋漓涩痛、痔疮便血、黄带、阴痒、阴汗等。

(二)湿热证的常用治法

湿热证的治疗以清热祛湿法为主。清热祛湿剂以清热燥湿或清热利湿药物为主,祛除湿热病邪,治疗湿热内蕴一类病证的方剂。常用药物有茵陈蒿、薏苡仁、苦参、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滑石、木通、通草、萹蓄、瞿麦、金钱草、田基黄等。常用配伍:配宣畅三焦药,如杏仁(宣上焦)、白豆蔻仁(畅中焦)、薏苡仁(导下焦)之类,使三焦气化正常,水湿得化;配理气药,如砂仁、厚朴、枳实之类,使气行湿化;湿邪偏盛者,可酌配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泽泻、车前、茅根、猪苓等;热邪偏重者,可酌加连翘、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竹叶等清热药;湿邪阻滞经脉筋骨,可加祛风湿药,如羌活、荆芥、防风、白芷、秦艽、牛膝、防己、威灵仙、松节、海桐皮、豨莶草、海风藤、木瓜、千年健、络石藤、伸筋草、徐长卿等祛风通络;湿热内蕴伤及血分者,可配清热凉血药,如赤芍、牡丹皮生地黄、紫草、丹参、玄参等;兼有瘀血者,可配活血药,如桃仁、红花、川芎琥珀、乳香、没药等;兼气血虚者,可酌配补养气血药,如人参、白术、甘草当归芍药、熟地黄等。

(三)使用注意

湿热证是湿、热之邪相互裹挟,蕴蒸于里,阻滞气机,甚至伤及血分所致。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故治湿以苦燥渗利温化为主,而热为阳邪,非寒不除,治当清解。单温化治湿易助热,单寒凉清热易留湿,两相矛盾,故前人有湿热合邪,如油和面,难分难解。

在治疗湿热时应注意分清湿和热孰轻孰重。湿偏重是以祛湿为主,略兼清热;热偏重时以清热为主,兼以祛湿。其次,应辨清湿热证的病位,结合病变部位不同,灵活配伍组方,如膀胱湿热可通过利小便以祛之,大肠湿热可用轻下以祛之,邪在经脉者可配祛风通络等。第三,湿热蕴蒸,临床可见恶寒、脘痞腹胀等症候,要注意与表证和里实鉴别,不可妄用汗、吐下法治疗,防湿热上蒸,蒙蔽清窍,或是伤损中阳,使湿热留着不化。湿邪黏腻重浊不易速去,治湿如抽丝剥茧,不宜用峻猛之剂以祛邪,宜缓图其功,顾护正气。

二、常 用 方 剂

茵 陈 蒿 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茵陈蒿18g,栀子12g,大黄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腹微满,口渴,不欲饮食,恶心欲吐,大便秘结或不爽,汗出不彻,无汗,或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析】 本证病机为阳明瘀热与湿邪相互搏结。湿热蕴蒸,中焦壅滞,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故症见发热,一身面目俱黄,色如橘子色而鲜明,小便黄。湿热蕴蒸,津液不布,故口渴,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身体无汗。湿阻气滞,腹微满,不欲饮食,或恶心欲吐。舌苔黄腻,脉滑数,均是湿热内蕴之象。

故治当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为方中君药。栀子清热泻火,利尿并导热下行,使湿热自小便而出,为方中臣药。大黄通利水谷之道,泻热逐瘀,使湿热壅遏之邪从大小便而出,是为佐药。大黄与栀子相伍,能凉血泻热,防瘀热发黄后动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清热退黄作用强,为治阳黄的常用方。临床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胆结石、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败血症、肺炎蚕豆病的溶血性黄疸等偏于湿热内蕴者。

【加减变化】 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吐者,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如兼有恶寒、身痛、无汗等症,可加麻黄、杏仁、连翘以解表散邪。如胁痛较重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疏肝行气止痛。若黄疸较重,热势较甚者,可加板蓝根、黄芩、大青叶、虎杖、黄柏等以退黄除热。如湿热黄疸,病情恶化,出现高热、烦躁,甚则神志不清、抽搐、出血等,为热毒内陷,可加牛黄、牡丹皮、赤芍、郁金、黄连、羚羊角等以凉血解毒。

【使用注意】 方中大黄为苦寒泻下药,不宜久用或大量应用。大黄含有鞣质,泻后多再出现便秘,应予注意。因方中大黄有活血化瘀作用,易引起流产,故孕妇慎用。

八 正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用法】 车前子、瞿麦、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500g。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9g,每日2~3次,水冲服,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①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小便浑赤,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②心经热毒证:口渴引饮,烦躁不宁,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方析】 本方所治诸证,是湿热蕴于膀胱所致。湿热阻于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尿频尿急,尿时涩痛,淋沥不畅,小便浑赤,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邪热上蒸,津液被灼,则口燥咽干,口渴引饮,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烦躁不宁。

治宜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方中以瞿麦、蓄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为君药。木通、滑石、车前子、栀子清热利湿通淋,共为臣药。滑石清利湿热;车前子利水通淋而不伤气;栀子、大黄为佐,清热泻火,导热下行。炙甘草既可止痛,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药之用。全方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辨证要点】 本方适宜于膀胱湿热证,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舌苔黄腻、脉数为辨证要点。(www.daowen.com)

【现代应用】 本方现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道结石、急性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衰竭、产后及术后尿潴留、丝虫病、乳糜尿等属湿热下注者。

【加减变化】 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韦以凉血止血。石淋涩痛,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膏淋小便浑浊,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浊。热毒炽盛,发热寒战宜加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腰痛者,可加牛膝补益肝肾兼通淋。湿热带下,色黄味腥,腰腹胀痛,口苦咽干,可加苍白术、黄芩、薏苡仁以消除湿热。

【使用注意】 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不宜多服;虚弱者慎用;孕妇慎用。

三 仁 汤(《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 杏仁12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豆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水煎服。

【功效主治】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证。头痛如裹,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午后身热,口干不渴,或渴不欲饮,痞闷胀满,或胀或痛,纳差泛恶,便溏不爽,小便短赤,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弦细而濡等。

【方析】 本方证属湿温初起,湿重热轻,邪在气分。湿热蕴蒸,阻遏气机。上蒙清阳,故头痛如裹。使肺失宣发,卫阳郁遏,故稍有恶寒,与表证之恶寒头痛项强有别。三焦气化失司,津液失于输布,故小便不利。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最易困脾,故湿温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中焦气滞,升降失常,故见脘腹痞闷胀满,纳差泛恶,便溏不爽,身重肢倦。热处湿中,为湿所遏,故虽发热而身热不扬。湿浊内阻,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舌苔白腻,脉弦细而濡,均为湿热之象。

湿邪宜温化,热邪宜清解。单治湿易助热,单治热易碍湿。所以湿热治疗首要分清湿热孰轻孰重。本证以湿重热轻为主,治疗重在化湿,兼以清热。故立宣化湿浊之法。使治湿不助热。方中以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白豆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宣畅脾胃;薏苡仁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三仁分入三焦,宣发肺气,燥湿运脾,淡渗利湿以疏水道,使气机宣畅,湿祛热清。湿热交阻,下焦水道不利,宜清宜利,治湿需利小便,故配伍滑石、通草、竹叶淡渗利湿清热,疏导下焦,使湿有出路,三药共为臣药。半夏燥湿和胃,止呕除痞;厚朴行气化湿;二药又可使寒凉之品清热而不碍湿,共为佐药。本方可使气畅湿行,热邪得清,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证自除。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证。临床以胸闷,午后身热,体倦身重,脘腹不适,舌苔白腻,脉濡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胃窦炎,急、慢性结肠炎,黄疸型肝炎,肠伤寒,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关节炎等见有湿热证候者。

【加减变化】 湿温初起,卫分症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兰以解表化湿。若湿重于热,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苍术、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湿。若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渴,满闷,心烦呕恶,或汗出不解,继而复热,邪热尚不深重者,可加连翘、黄芩、黄连以清热祛湿。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以泻火兼除湿。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止渴。

【使用注意】 不宜久服,若湿已化燥者,亦不宜使用。

附方: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组成:滑石450g,黄芩300g,茵陈300g,藿香120g,连翘120g,石菖蒲180g,白豆蔻仁120g,薄荷120g,木通150g,射干120g,川贝母150g。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效: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主治:湿温、时疫。发热倦怠,或午后身热,颐肿口渴,呕恶,咽喉肿痛,肢酸,身目发黄,胸闷腹胀,泄泻,淋浊,小便短赤,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

连朴饮(《霍乱论》)组成:制厚朴6g,黄连、石菖蒲、制半夏各3g,炒香豉、焦栀子各9g,芦根60g。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二 妙 散(《丹溪心法》)

【组成用法】 炒黄柏、苍术各15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湿热下注证。湿热走注之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方析】 本方所治诸证,为湿热下注所致。湿热相搏,着于下肢而成湿热下注;阻于经脉、筋骨,则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热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两足痿软无力,而成痿证。本方以黄柏清除湿热,为治下焦湿热要药,为方中君药。苍术善燥湿运脾,既除已成之湿,又绝生湿之源,为方中臣药。二药配伍,清源洁流,根除湿热之邪,诸证得解。

【辨证要点】 本方以湿热下注之痿、痹、脚气、带下、湿疮而见小便短赤、足膝肿痛、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膝关节骨质增生、痛风腓肠肌痉挛、阴囊炎、阴道炎等病机属湿热者。

【加减变化】 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怀牛膝、萆等,以祛湿热,强筋骨;若湿热脚气,可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若下部湿疮、湿疹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使用注意】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病证,若属寒湿的患者不宜使用。

小 结

湿热证系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内生湿邪蕴而化热,壅遏脏腑,或阻滞经脉,出现胸闷脘痞,呕吐泻痢,淋浊癃闭、黄疸黄汗或肢体痹痛、肢体痿软等症候。治疗宜分清湿热的轻重,证见清热祛湿法治之。

【病案赏析】

例1 某女,44岁,1998年12月17日初诊。喘憋8天,痰多色黄白质黏稠不易咳出,喘憋胸闷,夜间需高枕卧位,咽微痛,纳差,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咽部轻度充血,双扁桃体未见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胸透:双肺纹理增粗,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1.2× 109/L,中性粒细胞0.78。诊为急性支气管炎,辨证属湿热咳嗽。予甘露消毒丹加减:杏仁l0g,白豆蔻仁10g,藿香l0g,茵陈15g,滑石12g,通草6g,黄芩6g,射干10g,连翘12g,薄荷3g(后下),鱼腥草15g。每日1剂。12月23日复诊,诉咳嗽喘憋已止,咽痛消失,夜间可平卧,食纳增加,二便通畅,舌质红,舌苔白略腻,脉弦细。咽部未见充血,双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复查血常规正常。[路军章等.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1(1):28]

例2 张某,男,32岁,2007年5月16日初诊。尿频、尿急、尿痛、尿涩伴左侧腰痛1天,诊见:痛苦面容,神情烦躁,口干口苦,无发热,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B超检查示:左侧输尿管结石0.7cm×0.6cm,左肾积水。西医诊断为急性泌尿系感染并左侧输尿管结石,左肾积水。证属湿热蕴结,日久结石,阻塞尿道,不通则痛。治以清热利湿、通淋化石。方用八正散加减:瞿麦、蓄、泽泻、猪苓、石韦各13g,车前子、滑石、海金沙、鸡内金各10g,金钱草25g,通草、甘草各5g。5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同时,配合西药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1天后痛止,5天后复查小便正常,停用左氧氟沙星,继服上方5剂,诸症痊愈,小便复查正常,B超未见结石。[陈彬等.湖北中医杂志,2008(6):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