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焦湿盛证-燥湿和胃效果大

中焦湿盛证-燥湿和胃效果大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焦湿盛证是指湿浊壅盛,阻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临床表现出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溏为特征的病证。本类方剂常以化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燥湿健脾和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中焦湿盛的病证。(三)使用注意燥湿和胃剂性多温燥,若胃阴不足者忌用;组方用药慎用滋腻之品。故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立法。方中以苍术燥湿健脾为君。

中焦湿盛证-燥湿和胃效果大

中焦湿盛证是指湿浊壅盛,阻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临床表现出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溏为特征的病证。

如:患者,男,42岁,农民。呕吐反复发作3年余,或食后即吐,或见到污秽物即吐,严重时每天3~5次,伴见恶心纳呆,脘腹胀满,精神倦怠。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面色白,形体瘦,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辨为脾虚湿困证。处方:苍术、厚朴、陈皮、竹茹、生姜各10g,甘草半夏香附各6g,党参、白术各12g,砂仁3g,大枣4枚。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嘱进食时勿急躁,忌暴饮暴食、狼吞虎咽,忌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乐观。服药5剂后,呕吐止,再进7剂病愈。嘱上方改为散剂后,每次9g,每天3次,开水冲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李志平.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5):29]

本例患者因饮食不节,伤损脾胃,出现呕吐,症伴脘腹痞满,苔白腻,脉濡缓,故辨证属脾虚湿困,治以健脾燥湿而获效。

本类病证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溃汤、胃肠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肝炎等疾病。

一、概  述

(一)病机及临床特征

中焦湿盛证是指湿滞脾胃,阻滞气机,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的病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过饮酒醴,或饮食不洁,触冒秽浊之气,出现湿滞中焦;或情志刺激、劳倦内伤等损伤脾胃,使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所致。临床上常表现为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身重肢困、不饥纳呆等。

(二)常用治法

根据“燥可用湿”的治疗原则,治以燥湿和胃。本类方剂常以化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燥湿健脾和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中焦湿盛的病证。其组成药物多以苦温燥湿药或芳香化湿药如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白豆蔻、草果、砂仁等为主。常用配伍:根据“风可胜湿”的原理,可配伍祛风药如防风、白芷、羌活、荆芥、柴胡等;湿邪黏腻,易滞气机,气行不畅,亦可导致湿浊内生,故须配行气药,如陈皮、木香、枳壳、香附之类;若湿浊壅盛,可酌配茯苓、薏苡仁、车前、泽泻等利水渗湿之品;制水在脾,脾旺运化有权,湿浊不生,故前人有“治湿当先健脾,脾旺湿自绝” 的说法,配以益气健脾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大枣之类,培土以制水;肺为水之上源,临床治湿亦可通过宣肺以化湿,常配杏仁、桔梗、枇杷叶、前胡、桑皮等药物。其次要结合临床特征及兼夹病证进行配伍。如兼有表邪者,需配解表药如苏叶、白芷、香薷之类。湿蕴化热者,可配黄连黄柏黄芩、苦参等;寒湿中阻者,可配伍干姜、良姜、吴茱萸等;以泄泻为主者,加扁豆、莲子山药健脾止泻药;呕吐者,可配半夏、生姜等降逆止呕;腹胀脘痞较重者,可加枳实、槟榔、大腹皮等;不饥纳呆者,可加神曲、山楂麦芽等消食和胃。

(三)使用注意

燥湿和胃剂性多温燥,若胃阴不足者忌用;组方用药慎用滋腻之品。

二、常 用 方 剂

平 胃 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用法】 苍术12g,厚朴9g,陈皮6g,炙甘草3g。水煎服。

【功效主治】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析】 本证病机为湿滞脾胃,运化失职。脾主运化,脾为湿困,则运化失司,故不思饮食,或食少无味。湿其性黏滞,阻遏气机,气滞不行,故脘腹胀满。

故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立法。方中以苍术燥湿健脾为君。厚朴行气消满除湿为臣。与苍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脾气健运。佐以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助苍术燥湿;协厚朴行气。使以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能甘缓和中。全方以燥湿为主,行气为辅,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得健运,胃气和降,则湿阻气滞诸证自除。

【辨证要点】 本方为燥湿和胃的基础方,现代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肠梗阻、蛔虫性食管梗阻、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子宫颈炎百日咳、小儿厌食症、婴幼儿腹泻、急性湿疹、男性性功能低下、口腔黏膜腺癌等辨证属湿滞脾胃者。

【加减变化】 若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若呕者,宜加半夏以和胃止呕;若兼食滞,而见腹胀满,大便秘结者,宜加莱菔子、神曲、槟榔、枳实以消食除满。

【使用注意】 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以及孕妇不宜使用。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www.daowen.com)

【组成用法】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12g,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15g,藿香15g,炙甘草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析】 本方所治的霍乱吐泻证,乃由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湿浊内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上吐下泻,脘腹疼痛。

故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故方中重用藿香解在表之风寒,芳化在里之湿浊,辟秽和中,为君药。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白芷解表散寒,祛风除湿。佐以半夏曲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以除恶心呕吐;厚朴行气化湿,宽胸止痛;陈皮理气燥湿;大腹皮下气宽中,利水消肿。四药同用,能燥湿、行气、利水数法并用以除湿,下气降逆以和胃。桔梗宣利肺气,畅利三焦以化湿。桔梗、苏叶与半夏、厚朴等同用,降中寓升,使清升浊降,升降复常。配伍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和中止泻。以上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芳化、苦燥、渗利、行气、健脾、宣肺数法同用,化湿之力较强;解表化湿,表里同治;降中寓升,使清升浊降。

【辨证要点】 临床以寒热头痛、呕吐泄泻、脘腹胀满,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临床上常加减变化治疗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属表寒里湿者。

【加减变化】 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大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换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用法】 厚朴、橘皮各15g,炙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各9g,干姜6g。加姜3片,水煎服。

【功效主治】 行气除满,温中燥湿。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

【方析】 本方主治脾胃伤于寒湿而致病。寒性凝滞,湿性黏腻,二者可使气机升降失常,脾胃气机壅塞,故为脘腹胀满疼痛;脾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肢体失养,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无力。

因此,治当温中燥湿,行气除满。方中重用厚朴、橘皮为君,行气消胀、燥湿温中。草豆蔻行气燥湿,温中散寒,木香行气宽中散寒,进一步加强君药行气温中燥湿之功,用作臣药。干姜、生姜并用以温中散寒,茯苓、炙甘草健脾渗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兼作使药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成行气消满,温中燥湿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的功用侧重于行气温中,故临证当以脘腹胀满或疼痛,舌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急性胃扩张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疾病,辨证属于脾胃气滞寒湿证者。

【加减变化】 卒感寒邪,而脘腹痛甚者,酌加良姜、肉桂之类以加强温中散寒止痛之功;饮食不慎,兼夹食滞,而见嗳腐苔腻者,酌加神曲、山楂以消食导滞;兼肝气郁滞,而见脘腹胀痛连胁,泛酸水者,酌加香附、乌贼骨之类以疏肝制酸;兼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姜制竹茹以和胃降逆。

【使用注意】 凡脘腹胀满或疼痛,属于气虚不运或胃阴不足者,不宜使用。

小 结

中焦湿阻指六淫湿邪传变入里,或劳倦内伤致湿浊内生,证见致湿困脾胃,出现脘腹痞满胀闷,身重肢倦、大便溏薄、苔厚腻、脉濡缓等症候特点的一类病证。治疗宜化湿和胃。除此还应根据湿邪的特点,结合兼夹病邪配伍清热、温里、行气、健脾、宣肺等治法。

【病案赏析】

例1 陈某,女,8个月,2003年11月4日初诊。腹痛、腹泻伴恶寒发热1天。患儿1天前受凉后出现腹痛、腹泻,大便7~8次,呈稀薄蛋花样,无黏液及腥臭味,伴见流涕,呕吐胃内容物1次,恶寒发热,体温37. 8℃,食欲不振。曾喂服小儿回春丹及阿莫西林干糖浆2次,病情无好转。检查:精神尚好,稍疲倦,前囟及眼窝轻微凹陷,咽稍红,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皮肤弹性稍差。察其舌红、苔淡白腻,指纹色淡滞现于风关。血常规:白细胞7.2×109/L,中性粒细胞0.44,淋巴细胞0.56;大便常规:脂肪球(+),白细胞<2个/HP,红细胞(-);轮状病毒测定阳性。诊断:婴幼儿秋季腹泻。中医辨证属外感风寒,脾胃湿滞。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处方:藿香、紫苏叶、大腹皮、法半夏、桔梗、陈皮各6g,茯苓、麦芽各15g,厚朴(后下)3g,大枣2枚,生姜2片。3剂,每天1剂,水煎服。辅以口服补液盐(ORS液)。服药3天后,发热退,大便基本成形,每天1~2次。继服2剂,诸症悉除,病愈。[谢康禧.新中医,2005(4):69]

例2 李某,男,6岁,1996年4月17日就诊。患儿阵发性腹部绞痛1年余,每次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自行缓解。2天前因过食冷饮腹痛发作,每天发作数次,疼痛以脐周为甚,局部得温则舒,手足发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尚调。查患儿全腹柔软,无固定压痛点及腹肌紧张,血白细胞7.8×109/L,中性粒细胞0.66,淋巴细胞0.34。脉象弦紧,舌苔白滑,舌质淡红。诊断:肠痉挛,证属寒客中焦,寒凝气滞。治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厚朴温中汤加减:厚朴10g,炒白术10g,乌药6g,木香3g,干姜2g,白芍10g,延胡索6g,炙甘草6g。上药5剂,日服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5天后患儿复诊,述自服药后腹痛未曾发作,纳食增加,继服前方5剂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孙书坤.北京中医,1998(1):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