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气病治疗秘诀,了解气病调理方案

气病治疗秘诀,了解气病调理方案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的统称。多因情志不遂所致,除此痰饮、宿食、瘀血、水湿等病理产物停积或是外邪伤人亦可引起气滞。临床以脾胃气滞证和肝气郁滞证为常见。(三)使用注意1. 治疗时应注意辨清其气滞、气虚轻重主次,以选用适当的理气方剂。

气病治疗秘诀,了解气病调理方案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的统称。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较强活力的精微物质。《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正是由于有了气的运动变化才激发和推动了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气的运动变化古人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即气机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活动,出现疾病。如:

某女,22岁,于2005年3月8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因与男友分手,此后产生失落感,长期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无端自哭,不思饮食,曾多次就诊,口服抗抑郁药,效果欠佳,家属欲求助中医,故经人介绍来诊。症见精神差,长吁短叹,闷闷不乐,目光呆滞,诉咽部有梗阻感,胸胁胀满疼痛,眠差,经期不调,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治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2g,茯苓12g,白术12g,薄荷6g,绿萼梅12g,香附15g,青皮9g,郁金9g,石菖蒲9g,酸枣仁15g,远志12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服7剂后,症状明显改善,据证加减10剂痊愈。[庞桂海.亚太传统医药,2008(2):80]

上例患者情志抑郁,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症见胁痛眠差、月经失调等,治当疏肝解郁,方用逍遥散加味,服药半月而愈。

当然引起气机失调的原因除情志不畅外,寒温不适、饮食劳倦、外感六淫等因素均可影响气机运行,出现气机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气机失调除气滞,还有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证型。

一、概  述

(一)病证及病机、临床症候

气机失调有气滞、气陷、气逆、气闭、气脱等类。

1. 气滞 是气机运行不畅,停滞郁阻的病理状态。多因情志不遂所致,除此痰饮、宿食、瘀血、水湿等病理产物停积或是外邪伤人亦可引起气滞。临床表现局部胀满、痞闷、疼痛等症候。若属肺气壅滞者,可伴胸闷、咳嗽、喘息等;肝气郁滞者,可伴胁肋胀痛、乳房胀痛、嗳气叹息、月经失调、痛经经闭等;脾气郁滞者可见脘腹痞满胀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头身困重等;胃肠气滞者,多见胃脘胀痛、痞满不适等。

2. 气逆 是指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的病理状态。多因恼怒太过,或是外邪伤人、饮食阻滞、痰浊壅滞等引起。若是胃气上逆者,常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肺气上逆者,常见喘咳气急,倚息不能平卧等。

3. 气陷 是指气上升无力,反陷于下的病理状态。气虚是其主要原因。大凡能引起气虚的原因,日久均可引起气陷。临床常见头晕耳鸣、久泄久痢、腹部坠胀、脏器下垂等症候。

4. 气闭 指气机闭阻,不能外出的病理状态。多因触冒秽浊邪毒、山岚瘴气等所致,亦可因痰浊、瘀血阻脑窍,或恼怒惊骇,致使气机闭塞脑窍而成。临床多见猝然昏厥、神识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四肢抽搐等。

5. 气脱 指不内守而大量逸出的病理状态。多因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正气衰竭、失其内守而引发,或正不敌邪,骤然大伤而脱失,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引起。临床常见面色苍白、大汗不止、目闭口开、手撒遗尿、全身软瘫、神识昏迷、脉微欲绝等。

6. 升降失常 指脏腑间的气机升降关系失于和调的病理状态。常见肝气犯胃、胆胃不和、肝气犯肺、脾胃不和等。

(二)常用治法

对气机失调治疗当根据“逸者行之”“逆者平之”“陷者举之”“开之发之”“散者收之”等原则,分别采用行气、降气、升提、宣壅、固脱等方法。因气陷、气脱以虚为基础,可参考补益剂、固涩剂的部分方剂进行治疗,气闭属实,属于闭证,可参考开窍剂的部分方剂治疗。本讲只论述气滞和气逆两类病证治疗的组方配伍方法。

1. 行气剂 具有疏畅气机的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临床以脾胃气滞证和肝气郁滞证为常见。脾胃气滞多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不调等症,常选用疏理脾胃气机之药如陈皮、厚朴、木香、枳壳、砂仁等为主组方;肝气郁滞多见胸胁或少腹胀痛、疝气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常选用疏肝理气之药如香附、川楝子、青皮、乌药、郁金等为主组方。在配伍用药方面,大体上有以下几类:气滞兼有血瘀配活血药,如川芎、当归、桃仁、赤芍、丹参、延胡索之类;寒凝气滞者配温里药,如肉桂、干姜、高良姜、小茴香、草豆蔻之类;气郁化火者配清热药,如栀子、牡丹皮之类;气滞痰凝者配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瓜蒌、贝母之类;兼阴血亏虚者配滋阴养血药,如当归、枸杞子、白芍之类。

2. 降气剂 具有降气平喘或降逆止呕的作用,适用于气机上逆的病证,临床以肺气上逆证和胃气上逆证较为常见。肺气上逆以咳喘为主要见症,常选用降气平喘、止咳祛痰之药,如苏子、桑白皮、杏仁、厚朴、半夏、前胡、款冬花等为主组方;胃气上逆以呃逆、呕吐、噫气等为主要见症,常选用降逆和胃之药,如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丁香、柿蒂等为主组方。在配伍用药方面,大体上有以下几类:兼有气虚者配补益药,如人参、当归、炙甘草、大枣之类;肾不纳气者配温肾纳气药,如肉桂、沉香之类;久病咳喘,耗伤肺气者配敛肺止咳药,如白果、五味子之类。

(三)使用注意

1. 治疗时应注意辨清其气滞、气虚轻重主次,以选用适当的理气方剂。

2. 使用理气剂时审证析因要详明。

3. 理气药物使用时当适可而止,勿过剂。

4. 理气药物辛散走窜,有动血及动胎之弊,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妇女适值经期者、孕妇应慎用。

二、常 用 方 剂

越 鞠 丸(《丹溪心法》)

【组成用法】 苍术、香附、川芎、神曲子、栀子各等分。现代用法以水丸为主。

【功效主治】 行气解郁。六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方析】 本方为治疗气郁以及血、痰、火、湿、食诸郁之轻症的常用方。气郁则升降不行,故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气郁常因血、痰、火、食等郁所致,而气郁又可导致血、痰、火、食诸郁,因此本方立意重在行气解郁,使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随之而消。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用为君药。川芎活血祛瘀治血郁。苍术健脾化湿,以治湿郁。苍术燥湿健脾,用治湿郁。山栀清热泻火,以治火郁。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郁,以上共为臣佐药。诸药配合,则气行血活,湿祛热清,食化脾健,气、血、湿、火、食、痰六郁自解。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道系统感染、胆石症、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精神失调症、梅核气、痛经,以及偏头痛、顽固性继发性癫痫、低血钾、冠心病、脑血栓、顽固性口腔溃疡闭经盆腔炎等属气、血、湿、痰、火、食等郁滞的患者。

【加减变化】 若气郁偏重,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郁金以加强行气解郁之力;若血郁偏重,可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等以助活血祛瘀;若湿郁偏重,可重用苍术,酌加茯苓、厚朴、白芷泽泻等以祛湿;若火郁偏重,可重用栀子,酌加黄芩黄连、青黛以清热泻火;若食郁偏重,可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砂仁以消食化滞;若痰郁偏重,酌加半夏、瓜蒌、南星、海浮石以化痰。

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

【组成用法】 柴胡、陈皮各6g,川芎、芍药、枳壳各5g,炙甘草3g,香附5g。水煎服。

【功效主治】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方析】 肝的生理特性为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则致肝气郁结则胁肋疼痛,甚则胸脘腹部胀闷;疏泄失职,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肝失柔顺舒畅之性,则情绪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胃,胃气失和,故嗳气频作。

故本方针对以上病机特点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法,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用为君药。香附疏肝理气止痛;川芎能行气血,疏肝开郁止胁痛,二药相合,共助柴胡以增行气疏肝之力,同为臣药。醋炒陈皮理气行滞而和胃。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辨证要点】 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辨证属于肝郁气滞的疾病。

【加减变化】 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若肝郁化火,口渴舌红,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久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枳实12g,厚朴12g,薤白9g,桂枝6g,全瓜蒌12g。水煎服。

【功效主治】 通阳散结,祛痰下气。胸痹。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上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方析】 本方所治胸痹系胸阳不振,津聚成痰,痰浊中阻,气结在胸所致。痰阻气滞,结于胸中,故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背;痰浊中阻,肺失宣降,则见咳唾喘息,短气;胸阳不振,阴寒之气上逆,故有气从胁下上抢心之候。

治以通阳散结,祛痰下气。方中全瓜蒌涤痰散结,宽胸利膈;配伍薤白宣通胸阳,散寒化痰,二药共为君药。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厚朴下气除满,燥湿化痰,二者均为臣药。佐以桂枝温通阳气,降逆平冲。诸药配伍,使胸阳振,痰浊降,阴寒消,气机畅,则胸痹而气逆上冲诸证可除。

【辨证要点】 以胸痛,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加减变化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非化脓性肋骨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胸阳不振,痰浊气滞证候者。

【加减变化】 若寒邪较重者,可酌加干姜、桂枝、附子等以通阳散寒;若兼血瘀者,可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以活血祛瘀。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苏叶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咳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方析】 梅核气以咽中有异物感,梗阻不适,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吞咽并无妨碍为特征。多由七情郁结,痰气凝滞而成。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司,津液不得正常输布,聚而成痰,痰气相搏,阻于咽喉,则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气机郁滞,故胸膈满闷;痰气上逆,肺失宣降则见咳嗽,胃失和降则见呕吐。

故治宜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方中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以散结降逆共为君药。臣以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以化痰。用苏叶芳香行气,宣肺疏肝。佐以生姜散郁结,降逆气,消痰涎,助半夏化痰散结,和胃止呕,并解半夏之毒。上述诸药以辛、苦者居多,辛可行气散结,苦能燥湿降逆,合而成方,散结行滞,降逆化痰,故为治疗痰气互结之梅核气的良剂。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梅核气的常用方。临床以咽中如有物阻,但饮食吞咽无碍,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咽异感症、癔病、焦虑性神经症、抑郁症、顽固性失眠、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食管痉挛、化疗或放疗所致恶心呕吐、反流性食管炎、结肠肝(脾)曲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梅尼埃病、脑震荡后遗症、甲状腺腺瘤、颈前血管瘤、环状骨膜炎、闭经、婴幼儿秋季腹泻、新生儿幽门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加减变化】 若气郁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利咽;痰气郁结化热,心烦失眠者,酌加栀子、黄芩、连翘以清热除烦。

【使用注意】 阴虚津亏或火旺者不宜使用。(www.daowen.com)

金 铃 子 散(《太平圣惠方》)

【组成用法】 川楝子、延胡索各30g。现代用法以末送服为主。

【功效主治】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析】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失和,则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不通则痛,于是心胸胁肋脘腹等部位均可因其气滞而疼痛。肝气最易受情志变化而影响,故疼痛时发时止。针对以上病机特征,治当疏肝行气,泻肝火,畅血行。方中川楝子疏肝行气,清泄肝火,为君药。延胡索行气活血,擅长止痛,增强金铃子行气止痛之功,为臣使药。两药合用既可行气止痛,又能疏肝泄热,使气血畅,肝热清,则诸痛自愈。

【辨证要点】 本方所治心胸胁肋脘腹诸痛由肝郁化火所致,应用以疼痛时作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属于肝郁化火者。

【加减变化】 治疗胸胁疼痛,可酌加郁金、柴胡、香附等;脘腹疼痛,可酌加木香、陈皮、砂仁等;妇女痛经,可酌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少腹疝气痛,可酌加乌药、橘核、荔枝核等。

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

【组成用法】 乌药、木香、茴香、青皮、高良姜各15g,槟榔9g,川楝子12g(巴豆12g与川楝同炒,去巴豆用川楝)。水煎服。

【功效主治】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肝经气滞寒凝,发为小肠疝气。前阴牵引脐腹疼痛,睾丸偏坠肿胀,舌淡苔白,脉象沉弦。亦治妇女痛经,瘕聚等属气滞寒凝者。

【方析】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环绕阴器,入少腹。故外阴少腹诸疾多与肝经相关。本方所治之小肠疝气,以少腹疼痛掣引睾丸为特征,多系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寒侵肝脉,则气血郁滞不通,故少腹引控睾丸而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为阴寒内盛之征。针对以上病机特点治宜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方中乌药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为君药。青皮疏肝行气,木香理气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四药合用以加强乌药行气散寒之功,共为臣药。槟榔和川楝子为佐药,其中,槟榔下气导滞,能直达下焦而破坚;川楝子与辛热走窜之巴豆打破后同炒,再去巴豆而用,既可制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其行气散结之力。诸药合用,共奏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效。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寒凝肝经,以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睾丸炎、附睾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和痛经等,辨证属于气滞寒凝者。

【加减变化】 前阴肿胀偏坠明显者,可酌加荔枝核、橘核以行气止痛;寒甚而喜温畏寒者,可酌加肉桂、吴茱萸等以散寒止痛;痛经者,可酌加当归、川芎、香附等和血调经;瘕聚者,可酌加枳实、厚朴、莪术以破气消瘕。

启 膈 散(《医学心悟》)

【组成用法】 沙参12g,丹参20g,茯苓12g,川贝母4.5g,郁金10g,砂仁壳4g,荷叶蒂6g,杵头糠1.5g。水煎服。

【功效主治】 理气开郁,润燥化痰。噎嗝。吞食时自觉食管梗塞不舒,胸膈痞胀隐痛,嗳气则舒,干呕或泛吐痰涎,或伴大便艰涩,口干咽燥,形体逐渐消瘦,舌红苔白,脉细弦。

【方析】 本方所治噎嗝,是由于抑郁日久,气结而津液不能输布,反聚成痰,气郁痰阻,通降失司,以致咽下梗塞,甚则疼痛;肝失疏泄,气郁不畅,则胸膈痞胀,嗳气则舒;胃气失于和降,故干呕或泛吐痰涎;津亏血燥,故大便艰涩,口干咽燥,形体逐渐消瘦。所以治宜用润燥解郁,化痰开结之法。方中沙参滋阴润燥,川贝母化痰散结,二药重用,可润燥化痰,解郁开结,共为君药。郁金行气开郁,活血散结;砂仁行气畅中,和胃降逆,同为臣药。茯苓渗湿化痰,健脾助运;杵头糠开胃下气;丹参活血消瘀,以助散结;荷蒂升阳健脾,祛湿和胃,俱为佐药。诸药相合,行气、活血、化痰以散结,养阴生津以润燥,行中有补,邪正兼顾,共奏理气开郁、润燥化痰之功。

【辨证要点】 吞咽梗阻,嗳气稍舒,口干咽燥,苔白,脉弦。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食管癌早期、食管炎、食管憩室等辨证属于气郁痰阻,通降失司者。

【加减变化】 若嗳气呕逆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等,滴入姜汁,或以人乳磨沉香冲服以降逆和胃;若泛吐痰涎,加法半夏、陈皮,或噙化玉枢丹以和胃化痰;若气郁化火者,去砂仁,酌加黄连、山栀子、金果兰、山豆根等以清热利咽;若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莱菔子等,以通腑降浊,利气化痰。

【使用注意】 阴津枯槁,形体瘦弱,舌质光红者,不宜使用本方。

苏子降气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用法】 紫苏子12g,前胡9g,厚朴、甘草、当归各6g,半夏12g,橘皮9g,大枣10枚,生姜6g,桂心3g。水煎服。

【功效主治】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咳喘证。痰涎壅盛,咳喘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痛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方析】 本方主治之喘系因下元(肾)亏虚,致痰涎内生,上壅于肺。肺主气,司呼吸,痰涎壅阻于肺,肺失宣发肃降之职,故气机上逆而为咳嗽气喘,气机不畅而觉胸膈满闷。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不足以息;肾主水液的输布与排泄,肾气虚弱,水液代谢失常,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夜尿多。故当治以降气祛痰,止咳平喘以治标,兼以温补下元以固本。方中紫苏子降气祛痰、止咳平喘,用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助苏子以消痰涎;厚朴下气平喘,助苏子以降逆气,同为臣药。前胡长于降气祛痰,与诸药相伍,可增降逆化痰之效;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当归既可养血补虚以助肉桂温补之力,又能治咳逆上气;生姜和胃降逆,化痰止咳,俱为佐药。大枣、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相合共起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温补下元之效,但以祛痰降气、治上实为主。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痰涎壅盛咳喘的常用方,现代应用时应以咳喘气急、痰多稀白、胸膈满闷、舌苔白滑或白腻为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辨证属痰壅于肺,气机上逆的多种疾病。

【加减变化】 若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若肾虚较明显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使用注意】 若咳喘不甚而肾虚明显者,不宜使用。

定 喘 汤(《摄生众妙方》)

【组成用法】 白果9g,麻黄9g,紫苏子6g,甘草3g,款冬花9g,杏仁5g,桑白皮6g,黄芩5g,法制半夏9g。水煎服。

【功效主治】 宣降肺气,清热化痰。痰热内蕴,肺失宣肃之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析】哮喘是指宿有伏痰,复感外邪,或因情志失调、季节变化等因素诱发,临床表现出喘逆气急、喉中痰鸣有声为特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本方所治是因素体多痰,又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症见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应着眼于宣降肺气,清热化痰,兼以解表散寒。方中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二药配伍,一开一合,既能增强止咳定喘之效,又可使宣肺而不耗气,共为君药。桑白皮泻肺平喘,黄芩清热化痰,二者合用以清内蕴之痰热,同为臣药。杏仁、紫苏子、半夏、款冬花祛痰降气,平喘止咳,杏仁与麻黄,一升一降,宣肺平喘,助君、臣药物祛痰平喘之力,俱为佐药。甘草生用,调和诸药,且能止咳,用为佐使。诸药配伍,外散风寒,内清痰热,使肺气宣而逆气降,痰浊化而咳喘平。

【辨证要点】 本方主要用于痰热内蕴,肺失宣肃之咳喘。以咳喘气急,痰多色黄,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辨证属于痰热蕴肺的多种疾病。

【加减变化】 若痰稠难出者,可酌加全瓜蒌、胆南星等以增强清热化痰之力;若胸闷较甚者,可加枳壳、厚朴以理气宽胸;若肺热较甚者,宜合入金荞麦、鱼腥草等以增强清肺之效。

【使用注意】 新感风寒,无汗而喘,内无痰热者不宜使用本方;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也不宜使用本方。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旋覆花9g,人参6g,代赭石9g,炙甘草6g,半夏9g,生姜10g,大枣4枚。水煎服。

【功效主治】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方析】 本证的病机,乃经吐、下之攻伐,胃气因之受伤,运化失常,遂使津凝为痰,留滞中焦,痰阻气滞,而病心下痞硬。气机阻滞,胃气不得和降而上逆,故噫气频作,或反胃呕逆。故以降逆化痰,益气补中。古方中重用旋覆花以下气消痰,用为君药。代赭石平镇冲降逆,止呕噫;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助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噫之力,同为臣药。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以助运化之力,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相合,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以心下痞硬,噫气频作,呕呃,苔白滑,脉弦虚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不全梗阻、神经性呃逆等辨证属于胃虚痰阻气逆的多种疾病,对于防治恶性肿瘤化疗的呕吐反应也有一定疗效。

【加减变化】 若痰多苔腻者,可加茯苓、陈皮等以化痰和胃;若腹胀较甚者,可加枳实、厚朴等以行气除满;若腹痛喜温者,可加干姜、吴茱萸、丁香等以温中祛寒;若舌红苔黄脉数,可加黄连、竹茹等以清泄胃热。

【使用注意】 胃虚较著者,代赭石用量不可过重。

附方: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组成:橘皮12g,竹茹12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用法:水煎服。功效: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小 结

气机失调病情繁杂,证型多见。但本讲所述气机失调主要是指气滞和气逆两种。根据“逸者行之”和“逆者平之”的原则,气滞宜行气,气逆宜降气。

(续表)

【病案赏析】

例1 柏某,男,47岁。胸闷、胸痛牵引左侧胸胁10余日,伴失眠、多梦、纳谷不馨。舌质淡紫,苔薄白微腻,脉迟而弦。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听诊:心率52 /min,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病由精神刺激,情绪波动而起。乃从肝郁气滞,痰瘀阻络,胸阳失展论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甘草、枳实、川芎、香附、佛手、瓜蒌、薤白、青皮、白芍、陈皮各10克,桂枝12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药后胸闷、胸部隐痛已除,睡眠亦渐好转,仍守原方续进5剂,症情大见改观。复查心电图示正常心律,心率68 /min。再给予疏肝理气丸,每次6g,1日3次,以善其后。[王成玉.江苏中医,1989(4) :18]

例2 王某,女,35岁,2002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自述咽部有异物感,干呕,有时微痛半年。经某医院五官科诊断为慢性咽炎,用抗菌消炎及西瓜霜含片等治疗效果不佳,遂来门诊就诊。查:咽腔黏膜呈暗红色,咽反射敏感,悬雍垂增粗,软腭边缘变厚,并伴有经前乳房胀痛,善太息,舌苔薄腻,脉弦。诊断为慢性咽炎。病机:七情郁结,津聚为痰,结于咽喉所致。治则:理气开郁,化痰散结。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味,半夏10g,茯苓15g,紫苏梗15g,厚朴10g,香附15g,青皮10g,沙参15g,青果10g,生姜3片。5剂,1日3次,水煎服。2002年11月15日二诊:服上方后症状明显好转,咽黏膜充血减轻。效不更方,继用上方1个月,症状消失,咽部检查黏膜、悬雍垂恢复正常。嘱用上方制成散剂,每日2服,每服6g,温开水送下,连服2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无复发。[岳兴太等.河南中医,2004(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