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药方治疗遗泄病证,一个月学会!

中药方治疗遗泄病证,一个月学会!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遗泄病证是指人体气血精津等精微物质因元气虚损,失于固摄而流失走泄于外,表现多汗、喘咳、久泄久痢、遗精滑泄、小便频数或遗尿、妇女崩漏带下等病证。因此,中医非常重视遗泄病证治疗。固涩剂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耗散、滑脱不禁的气、血、精、津的作用,用以治疗各种遗泄病证的一类方剂。

中药方治疗遗泄病证,一个月学会!

遗泄病证是指人体气血精津等精微物质因元气虚损,失于固摄而流失走泄于外,表现多汗、喘咳、久泄久痢、遗精滑泄、小便频数或遗尿、妇女崩漏带下等病证。如:

许某,男,55岁,1987年5月就诊。近8个月来,白天出汗多,未予注意。某日突然昏厥倒地,送医院后被诊为低血糖,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好转。但出现心悸胸闷,且汗出不止,每天需更衣4~5次。经各项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为表虚自汗,先后以桂枝汤及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月余未获效而来诊。诊见症如上述。患者形体肥胖,气短神疲,额汗如珠,衣着尽湿,手中毛巾亦湿,口干,胃纳欠佳,小便黄,大便结。舌偏红,苔白,脉弦,两寸较弱。治宜益气固表敛汗。方以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浮小麦、糯稻根各30g,甘草15g,大枣6枚,党参20g,黄芪茯苓白芍各15g。连服15剂。药后汗出减少,心悸胸闷改善,口干减轻,胃纳好转,大便通畅,小便淡黄,仍见乏力气短,舌淡红,脉两寸稍弱。守上方加牡蛎、龙齿各30g,五味子10g,再服15剂。尽剂后,汗出明显好转,心悸胸闷症减。舌淡红、苔白,脉弦,两寸脉仍弱,守上方再服30剂,诸症悉除。追访1年未见复发[关一鸣.新中医,1994(11):22]。

《黄帝内经》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过多易伤津耗气。该例患者不因气候炎热或邪气内扰而单纯汗出过多,以致气阴耗伤,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治疗当止汗与补益兼顾,标本同治,方选甘麦大枣汤加收敛止汗之品,经治两月而愈。

可见气血精津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危及生命。因此,中医非常重视遗泄病证治疗。

一、概  述

(一)病机、证型及其临床特征

遗泄病证是指因为脏腑功能失常,正气亏虚,以致气血津液因虚而不摄流失体外所表现出的一类病症。气血精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正如《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身而周于性命者也”。在生理的情况下,气血精津不断地被消耗,同时又不断得到补充,盈亏消长,循环往复,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旦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正气亏虚不足,固摄无权致滑脱不固,散失不禁,轻则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由于流失走泄的物质不同,病位有别,遗泄病证临床分为自汗、遗精、遗尿、久泻久痢、崩漏、带下等几种。

1. 自汗 不因天气炎热、奋力劳作或邪气内扰等因素影响,而见白昼汗出不断。自汗多属卫气虚弱,卫表不固,津液乘机外泄。汗由津所化,津能载气,所以汗出过多又易伤津耗气,故临床常伴面白无华、心悸短气、神疲乏力、恶风、甚或怕冷、舌质淡、脉虚弱等症候。

2. 遗精 是指不因性生活而见精液自泄的病证。肾主藏精,肾虚不足,精关不固,则精液自泄,遗精日久不愈,又易伤肾精,加重肾虚,故临床常伴见腰膝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精神恍惚等症候。

3. 遗尿 指小便不能自控,常在睡中自遗,醒后方知,或醒时小便自出,不能自禁。遗尿病虽在膀胱,但膀胱的开合由肾所主。肾气亏虚,失于固摄,致膀胱不能约束,则多见遗尿。《类证治裁》卷七:“大抵遗溺失禁,多由肺肾膀胱气虚”。常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膝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缓或沉迟。

4. 崩漏 指妇女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注谓之崩,淋漓不断谓之漏。《诸病源候论》提出其主要病机为“冲任二脉虚损,不能制约经血”。冲任二脉的盛衰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故崩漏病证主要是脾虚不摄,或肝肾亏虚,肾失封藏所致。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短气、头晕眼花、甚至腰膝痠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不温、少腹冷感等症候。

5. 带下 生理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有少量黏性无色无臭液体分泌,起润泽阴户、抵御外邪的作用。它是肾气充实,天癸成熟,脾气健运,任脉畅达,带脉健固的表现。若阴道分泌物量增多,色、质、味出现异常改变,即为带下病,中医把带下分为白带、黄带、赤白带等。带下俱属湿证,多由湿浊下注、带脉不能约束所致。白带多由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湿不化,或肾虚封藏不固,损伤任带所致。临床除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常伴神疲乏力,身困肢倦,口淡无味,食少便溏,或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甚至形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等症候。

6. 久泄 指慢性泄泻,病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甚或粪质清稀如水。久痢指慢性痢疾,病人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白多赤少,或纯下黏胨。泄痢是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但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若因劳倦内伤,过食生冷,恣食肥甘,伤及中阳,致脾虚不运,则水谷之精气不能输布,走注于下,而生泄痢;肾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若因房劳太过,或久病不愈,伤及肾脏,致肾虚不足,则肠藏不固,亦可出现久泄久痢,甚或滑脱不禁。泄痢日久,气血亏虚,阳气受损,故临床常伴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食少无味、或畏寒怕冷、肢体不温等。

(二)常用治法

本类病证以正虚不固为主要病机,正虚则非汗吐下法之所宜,正虚虽当补益,但由于走泄不已,正气亦不易恢复。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散者收之”,为固涩剂的确立奠定了理论依据。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八阵中更清楚地说明了本证的治疗原则,他讲:“元气既虚,虚而滑,漏泄日甚,不尽不已,故方有固阵”。

固涩剂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耗散、滑脱不禁的气、血、精、津的作用,用以治疗各种遗泄病证的一类方剂。

临床根据其作用不同,又分为固表止汗、涩精止遗、涩肠固脱、固崩止带等四类。

1. 固表止汗法 适用于卫虚不固,营阴外泄之自汗证。症见面色无华,心悸短气,舌淡脉虚弱。组方常用收敛止汗药如麻黄根、浮小麦、煅牡蛎、煅龙骨等为主,配伍益气固表药如黄芪、白术、人参等组成。若汗出太过,伤及营血,可酌配当归、熟地黄芍药等补养营血;若兼阳气不足者,可配附子、肉桂等温阳止汗;兼有风邪在表者,可酌加防风、荆芥等以祛风散邪;若心气心阴不足、心悸失眠者,可配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养心安神。代表方如牡蛎散。

2. 涩肠固脱法 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滑脱不禁证。症见泻痢无度,腹痛喜得温按,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舌淡苔白,脉沉迟。组方常以涩肠止泻药如赤石脂、诃子、肉豆蔻、五味子、罂粟壳、乌梅、禹余粮等为主,配伍:温补脾肾药如人参、党参、白术、补骨脂、肉桂、附子、干姜等;若营血亏损者,配伍当归、白芍、阿胶以养血和营;中气下陷者,配伍升麻、柴胡葛根等以升阳举陷;气滞腹痛者,配伍陈皮、木香丁香等行气止痛。代表方如真人养脏汤、四神丸。

3. 涩精止遗法 适用于肾虚失藏、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或肾虚不摄、膀胱不约之遗尿、尿频。常伴腰耳鸣,舌淡脉弱。组方以涩精止遗的芡实、莲须、龙骨、牡蛎、潼蒺藜或缩便止遗的桑螵蛸、乌药、益智仁、鸡内金等为主,配伍:若阴虚者配伍生熟地黄、山药天冬山茱萸、枸杞子等以滋阴补肾;若肾阳不足者配巴戟天、肉桂、杜仲、补骨脂等温阳固精;若兼气虚者配人参、黄芪、山药、白术等补气摄精;若血虚者配熟地黄、枸杞子、何首乌等养血益精;若心肾不交者配茯神、远志、石菖蒲、枣仁等交通心肾,宁心安神。代表方如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

4. 固崩止带法 主要适用于因虚导致冲任不固的妇女崩漏,或体虚带脉不约的带下不愈等证。组方以止血药如茜草、阿胶、仙鹤草、棕榈炭等,或固涩止带药如芡实、莲须、白果、乌贼骨等为主要组成。常配伍:气不摄血者,配人参、黄芪、白术等;兼营血虚者,配当归、白芍、阿胶,以滋补营血;兼虚热者,配生地黄、龟甲、牡丹皮以滋阴凉血;兼血瘀者,配三七、蒲黄、五灵脂等以活血止血;兼寒邪者,配炮姜、艾叶等以温经摄血;带下属脾虚不固者,配人参、白术、山药等以补气健脾止带;属肾阳虚者,配肉桂、鹿茸、附子、菟丝子等以温经止带;肾阴虚者,配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以滋阴止带;兼湿邪者,配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等以化湿止带;若湿蕴化热者,配黄连黄柏、鱼腥草等以清热燥湿止带。代表方如固冲汤。

(三)使用注意

本类方剂是针对正气已虚,客邪已尽的滑脱不禁之证而设。临床运用时尚应根据气血精津亏虚的程度不同,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以标本兼顾。若外邪未尽、热病汗出、痰饮咳嗽、热痢初起、伤食泻泄、火动遗精等均非本法所宜,以免“闭门留寇”。若属大脱之证,又急当固脱为主,以挽救危急。

二、常 用 方 剂

牡 蛎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用法】 煅牡蛎30g,黄芪30g,麻黄根15g,浮小麦30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敛汗固表。自汗,盗汗。常自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方析】 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本方所治属卫气不固,心阳不潜,营阴不能内守的自汗。气虚卫表不固,则腠理空疏而身常汗出。汗乃心之液,汗出过多则心液受损,心气耗散,故心悸惊惕,短气烦倦。入夜阳入阴分,阴虚不能涵阳,故夜卧汗出尤甚。治宜敛汗固表,兼益阴潜阳。方中煅牡蛎收敛固涩,并敛阴潜阳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收敛止汗;浮小麦益气养阴,清热除烦,兼止虚汗。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潜阳,敛阴止汗之功。使气阴得养,浮阳内潜,表固汗止,气复神定。

本方收敛止汗与益气固表同用,标本兼顾。但收敛止汗之力强,以治标为主。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以自汗,夜卧尤甚,心悸烦倦,舌淡红,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久病、产后体弱多汗,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自汗盗汗,亦有报道用于治疗结核所致的盗汗,证属卫不固外、营阴外泄者。

【加减变化】 若气虚较甚者,再加党参、白术加强益气固表之力;阳虚者加附子、白术温阳固表;血虚加熟地黄、何首乌、当归以养血和营;若阴虚明显者加生地黄、白芍等以滋阴养液。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的盗汗,不宜用本方;若大汗出,阳虚欲脱者,亦非本方所宜。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用法】 罂粟壳108g,诃子36g,肉豆蔻15g,肉桂24g,人参18g,白术18g,当归18g,白芍48g,木香42g,炙甘草24g。以药研末,水泛为丸,每次6g,每日2~3次。亦可做汤剂,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主治】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脾肾虚寒。久泻久痢。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下坠,伴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痛喜得温按,舌淡苔白,脉沉迟。(www.daowen.com)

【方析】 本方主治系因素体脾肾阳虚,或泻痢日久不愈,损及脾肾,以致脾肾虚寒,肠脏不固出现泻痢无度,滑脱不禁;脾肾阳虚,失于温煦,致脐腹疼痛;脾气虚寒,升举无力,则脱肛下坠;脾虚不运,则不思饮食;脾虚生化无源,加之泻痢,使气血耗伤,气血亏虚,故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皆属虚寒之证。

本病虽以脾肾虚寒为本,但已至滑脱不禁,理当治标为先,治疗宜涩肠固脱,温补脾肾。方中罂粟壳、诃子、肉豆蔻收敛止泻,涩肠固脱。其中肉豆蔻又能温中行气,散寒止痛。体现“急则治标”的原则。以上三药同用,功专力强,涩肠止泻之力倍增,为方中君药。人参、白术补气健脾;肉桂温肾暖脾,益阳消阴。三味同用,温补脾肾以固本,为方中臣药。人参、白术、肉豆蔻、肉桂相伍,温阳健脾之功更强。脾肾阳旺,运化复健,统摄有权,则肠脏闭固,增强君药固脱止泻之力。君臣相辅,补涩并用,标本兼顾。佐以当归、芍药养血和营,既补耗伤之营血,又可防温燥之品伤阴动火;且芍药与甘草同用,兼能缓急止痛。木香理气止痛,既治里急腹痛,又使全方补而不滞。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共奏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之功。

本方气血兼顾,脾肾并治,但以温阳益气健脾为主;涩肠止泻以治标,温补脾肾以治本,标本兼顾;补涩之中兼以行滞,补涩而无壅滞之弊。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肾虚寒,久泻久痢的要方。以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得温按,舌淡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用本方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属于脾肾虚寒者。

【加减变化】 若脾肾虚寒较甚者,加附子、干姜增强温肾健脾之功;中气下陷者,宜加黄芪、升麻、柴胡等益气升陷之品;若夹食滞者,酌加神曲、山楂麦芽以消食止泻。

【使用注意】 若泻痢初起,积滞未去者,禁用本方,以免闭门留寇。

附方:

四神丸(《内科摘要》)组成:补骨脂120g,肉豆蔻60g,吴茱萸15g,五味子60g。 用法:丸剂每次6~9克,日服2次。亦可做汤剂,按原方用量酌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功效: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主治:肾泻,又名五更泻。症见黎明前腹痛作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腰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组成用法】 沙苑蒺藜6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芡实60g,莲须60g。上药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9g,每日2~3次。做汤剂用量按原方酌减。

【功效主治】 补肾涩精。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析】 遗精一证与心、肝、肾三脏相关,病因有虚实之分。初起以心肝火旺为主,后期主要责之于肾。本方主治是因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肾虚精关不固,则遗精滑泄;肾精亏虚则气弱,故见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腰为肾之腑,肾精亏损故有腰痛;肾开窍于耳,肾虚则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肾虚之象。

肾气不足,精关不固,治疗以补肾涩精为主。方中沙苑蒺藜长于补肾涩精,为治虚劳泄精之要药,标本兼顾,为方中之君。莲子、莲肉、芡实固肾涩精,莲子兼能清心安神,莲肉、芡实兼能健脾养心,三药既加强蒺藜补肾涩精之力,又可使精室不为欲火所扰,为臣药。龙骨、牡蛎涩精止遗,兼能平肝潜阳,安神定志,既防君相二火扰动精室,又能增加君药收涩止遗之力,为佐药之用。诸药合用,使肾精充,肝火降,心神宁,精关闭固,遗精得止,共奏补肾涩精之功。

方中以涩精止遗以治标,补益肾精以治本,兼能清降肝火,养心安神,标本兼顾,而以固肾涩精治标为主。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肾虚遗精之要方。以遗精滑泄,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乳糜尿、重症肌无力及女子带下、崩漏、泄泻、产后尿失禁、产后自汗等属肾虚不固者。

【加减变化】 若肾阳虚者,加鹿茸、巴戟天、菟丝子以温肾涩精;肾阴虚者,加女贞子、龟甲以滋补肾阴;肾精不足者,加熟地黄、紫河车以填补肾精;心火偏旺者,加黄连、麦冬等清心安神;脾气虚弱者,加党参、白术、山药等健脾益气;腰痛者,加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肾强腰;遗精日久不愈者,加金樱子、五味子、山茱萸等以加强固肾涩精之力;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锁阳、当归等补精血而通便。

【使用注意】 若下焦湿热内扰,或相火偏旺所致的遗精滑泄,则非本方所宜;服药期间节制房事;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固 冲 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用法】 生黄芪18g,白术30g,煅龙骨24g,煅牡蛎24g,白芍12g,山茱萸24g,海螵蛸12g,茜草9g,五倍子1.5g,棕榈炭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益气健脾,固冲摄血。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的崩漏,或月经过多。症见出血量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或虚大。

【方析】 本病病机为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血失统摄。脾脏不但为气血生化之源,又能统摄气血。若脾气虚弱,不但生化不足而致气血亏虚,冲脉失养,且因统摄无权,以致冲脉不固,出现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气血不足,则见出血,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脾虚运化失职,则食少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或虚大。

突然大量出血者,多气随血脱,治宜益气摄血。方中重用白术、生黄芪补气健脾,脾气健旺,则气能摄血,冲脉得固,故为方中之君药。冲脉不固,每与肝肾不足有关,而崩漏下血又常耗伤肝肾阴血,故臣以山茱萸、白芍补益肝肾,敛阴止血,肝肾得养,则冲脉可固。以上诸药同用,气血双补,肝脾肾同治,是为固冲治本之法。出血不止,又需收敛固涩以止血,方中以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五倍子、棕榈炭收涩止血,急以塞流治标,用之则止血之力更强。茜草化瘀止血,涩中有行,使止血不留瘀,共为佐药之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固冲摄血之功。

全方益气固冲摄血以治本,收敛固涩止血以治标,补涩并用,标本兼顾;且止血之中兼以祛瘀,止血而无留瘀之弊。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而致崩漏的常用方,以经血过多,色淡质稀,食少乏力,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常以本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月经过多、溃疡病出血等见上述症状者。

【加减变化】 若气虚下陷者,加党参、升麻、柴胡等以益气举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冷脉微者,加人参、附子等以回阳救脱。

【使用注意】 血热忘行者忌用。

小 结

遗泄证是由正气虚弱,固摄无权致人体气血精津流失走泄于外,表现出自汗盗汗、喘咳、久泄久痢、遗精滑泄、小便频数或遗尿、崩漏带下等。治宜收敛固涩证见治标,补虚扶正证见治本。固涩根据病证分为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等。

(续表)

【病案赏析】

例1 杨某,49岁。月经失调,经量多,行经期长半年余,每次服安络血、维生素K,肌注止血敏方可止血。此次治疗效果差,故来中医诊治。经行7天不净,量多,色淡,伴面色萎黄,少气微言,四肢倦怠,头晕,纳少,脘腹满胀,失眠多梦,舌体胖,有齿痕,脉细弱。诊为脾气虚弱,血失统摄,治以益气补脾以固冲任。方用固冲汤加减:炒白术10g,生黄芪60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生杭芍12g,海螵蛸15g,茜草6g,棕榈炭10g,党参30g,大小蓟15g,仙鹤草20g,血余炭10g,桑寄生12g。5剂。二诊:服药3剂经量已少,服完5剂月经即净,继以益脾汤调理。追访病人,月经后错5天而至,经量较前月减少,5天即净,诸症均减。[胡文风.中医临床医生,1995(8):55]

例2 王某某,男,29岁,朔州市人,未婚。因思欲心切,手淫屡作,日久不能自控,每情动于上,精液流于下,重时精液不知不觉流出。患者焦虑不安,精神恍惚,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曾在本市四处求医无效。观其服用之方,按肾虚滑脱治者有之,按脾肾两虚治者有之,按君相火动治者有之,按肝经湿热治者有之,用药逾六七十剂,病情有增无减。患者绝望之余,1991年6月25日来太原就诊。症见:精液时下,腰膝软,精神倦怠,夜寐不安,食纳少,口和不渴,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双尺脉细涩。此属肾元虚损,精血瘀滞之象。宜益肾固精,兼活血消瘀治之,方用金锁固精丸(改汤剂)加血竭8g,隔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嘱咐患者清心寡欲,起居规律,侧卧睡觉。诊毕,患者怀侥幸之心,携方默然而去。2月之后,病人复诊,云病未再作。又以原方加山茱萸10g,调理1个月,经追访病未再发。[李若钧.山西中医,1994(5):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