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医备要:痛经女子通则不痛

中医备要:痛经女子通则不痛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少腹部疼痛。中医认为,痛经的产生是致病因素通过经期及经期前后的生理变化,在体质因素的影响下,造成胞宫、冲任气血不畅或气血亏虚而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因而发生痛经。1.气滞血瘀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或经期产后,或手术损伤,瘀血留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加之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而致痛经。

中医备要:痛经女子通则不痛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少腹部疼痛。痛经多见于未婚未孕的青年女性,自初潮起即有痛经,疼痛多在月经来潮后数小时,亦可在经前一二日开始疼痛,经期加重。疼痛多为下腹绞痛或坠胀痛,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会阴部等;若为膜样痛经,在排出大块脱落子宫内膜时疼痛加剧,但一旦排出,疼痛则迅速减轻。疼痛可持续数小时或几天不等,其程度亦因人而异。近年来,由于少女的青春期提前,以及追求瘦身使原发性痛经在临床上有上升趋势。

中医认为,痛经的产生是致病因素通过经期及经期前后的生理变化,在体质因素的影响下,造成胞宫、冲任气血不畅或气血亏虚而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因而发生痛经。

1.气滞血瘀 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或经期产后,或手术损伤,瘀血留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加之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而致痛经。

2.寒湿血瘀 经期产后,感寒饮冷,久居湿地,寒湿之邪客于冲任,与血搏结,气血运行不畅,经期前后气血壅滞于胞脉,而致痛经。

3.湿热蕴结 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胞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而痛经乃作。

4.气血虚弱 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加之行经气血溢泄,冲任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导致痛经。

痛经的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原则,经期重在止痛以缓急,平时辨证求因以治其本。

[证治述要]

痛经的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原则,经期重在止痛以缓急,平时辨证求因以治其本。实证者痛经较甚,重在经前、经期治疗,平时配合用药;虚证者以本虚为甚,痛经较轻,重在平时调补,经期配合用药。

1.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期少腹胀痛或阵痛,疼痛拒按,经量少而淋漓不畅,经色紫黑或夹血块,常伴乳房胀痛,舌质暗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宜行气化瘀,调经止痛。方用加味乌药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尾15克,山楂10克,香附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乌药10克,青皮、陈皮各9克,丹参15克,木香3克,益母草10克,甘草5克。

2.寒凝胞宫 少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色黯红,苔薄、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止痛。方用吴茱萸汤合温经汤加减:桂枝10克,杭芍30克,当归12克,吴茱萸6克,炮姜6克,川芎10克,法半夏12克,牡丹皮6克,麦冬9克,甘草6克。

3.湿热蕴积 经期提前,痛而拒按,唇红,口干,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化瘀,通络止痛。方用生血清热方治之:当归6克、川芎6克、白芍6克、生地黄12克、牡丹皮6克、桃仁6克、红花3克、木香3克、香附9克、延胡索12克、甘草3克,水煎服。此型患者经前期可服龙胆泻肝丸、妇乐冲剂。忌辛热食品。

4.气血两亏 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并有下坠感,喜按,按之痛减,舌淡、脉虚细。治宜益气养血,缓急止痛。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党参12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0克,杭芍10克,升麻6克,延胡索9克,鸡血藤15克,大枣5枚,生姜3片。水煎分次服。

[常用成药]

1.调经活血片 每次5片,每日2次。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www.daowen.com)

2.乌鸡白凤丸 每次6克,每日2~3次。用于气血亏虚型痛经。

3.金匮肾气丸 每次6克,每日2~3次。适用于平素体质虚弱,或房事过度,或多次孕产,经血量少,血色淡,经后小腹作痛,腰骶部酸痛者。

4.六味地黄丸 每次6克,每日2~3次。用于肾虚痛经,伴腰酸、腿软、耳鸣、眼花、手足心热者。

5.当归养血膏 每次9克,每日3次。用于气血亏虚所引起的痛经。

6.云南白药胶囊 每次4~6粒,每日3次。用于血瘀型痛经。

[精方选议]

1.血竭化癥汤 血竭末(吞)1.5克,制大黄炭6克,制没药、赤芍、白芍各9克,延胡索、当归各12克,蒲公英30克,广木香、艾叶月季花、生甘草各4.5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经水来潮时,上方去月季花加川芎4.5克。

[按] 本方出自《何子淮女科经验集》。功能清热祛瘀,活血止痛。适用于瘀热内阻型痛经,如膜样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兼功血等。方中血竭、大黄、制没药、赤芍、白芍化瘀止痛;延胡索、木香、月季花疏肝理气;蒲公英与大队化瘀药共伍,共奏清热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故盆腔炎性痛经,亦多良效。

2.班秀文痛经方 当归、白芍、枳壳、泽兰各9克,炙黄芪、菟丝子、肉苁蓉各15克,川芎、荆芥、羌活、艾叶各5克。每日水煎服1剂。经前1周开始用上方去白芍加赤芍、莪术各9克,连服8天。经后期及经期改服参芪四物汤加川断、杜仲、益母草等补肾调冲药。

[按] 本方出自《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功能行气化瘀,温补肝肾。适用于肝肾气虚之痛经。班氏认为,肝肾两虚型患者,经前数天及经行第一天,小腹胀痛剧烈,属虚实夹杂,故宜补养通行并用。方中以芎、归、芍补血活血;菟丝子、肉苁蓉辛甘咸温,补肾生精;炙黄芪甘温益气生血;艾叶温暖下焦;枳壳、荆芥、羌活行气疏通;泽兰、莪术消滞化瘀。意在仿保胎无忧散之意,加减出入为治。

[康复指导]

1.痛经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切勿在经前有紧张、恐惧感。经期忌生冷或刺激性食物,忌涉水及游泳等,经期禁房事,寒凉、滋腻药物慎用。饮食起居有常,虚证患者平时要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服药要遵医嘱,坚持周期性治疗。

2.贴穴疗法有辅助治疗作用。①取关元穴(脐下3寸。如图)、三阴交穴(内踝上3寸。如图),用1/2张麝香壮骨膏分别贴于以上穴位,并用自己拇指、示指按压,每天3~5次。3~5天更换1次。②急性子或王不留行,用伤湿止痛膏贴于三阴交穴、中冲穴(中指尖端中央)。并加服金鸡片或妇科千金片,每次6片,每日2次,饭前服。

3.自我按摩有利于康复。方法:患者仰卧于床,先将两手搓热,然后将两手放在小腹部,先由上至下按摩60~100次,再从左到右按摩60~100次,最后转圈按摩20次,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宜,每日早、晚各1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