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治盗汗,清热养阴,中医临床备要

治盗汗,清热养阴,中医临床备要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根据盗汗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重型盗汗的患者,汗液极易泄出。中医认为,盗汗之病因病机在于阴血不足,阴不敛阳。[证治述要]盗汗多阴血虚,虚则补之,故养血敛阴、滋阴降火为基本治疗原则。用于盗汗伴有手足心热、心烦、舌红少苔者。此外,盗汗是结核病、甲亢的常见症状,治疗时应注意鉴别清楚并治疗原发病,避免误诊。

治盗汗,清热养阴,中医临床备要

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盗汗的患者,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根据盗汗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患者,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患者,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衣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患者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患者,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液大量排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换睡衣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患者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中医认为,盗汗之病因病机在于阴血不足,阴不敛阳。一是阴虚火旺:心主血,肾藏精,精神过用,亡血失精,或邪热伤阴,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精被扰,外泄而为盗汗。二是心血不足:汗为心液,劳心过度,或失血过多,心血不足,血不养心,阴不敛阳,心液外泄而为盗汗。

盗汗多阴血虚,虚则补之,故养血敛阴、滋阴降火为基本治疗原则。

[证治述要]

盗汗多阴血虚,虚则补之,故养血敛阴、滋阴降火为基本治疗原则。

1.阴虚火旺 夜寐盗汗,虚烦少寐,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潮热颧红,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12克,生、熟地黄各12克,黄连6克,黄芩9克,黄柏9克,浮小麦30克,煅牡蛎30克,糯稻根15克,地骨皮12克,银柴胡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心血不足 心悸少寐,寐则汗出,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细。治宜补血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当归12克,茯神12克,远志12克,酸枣仁18克,龙眼肉12克,党参12克,炙黄芪15克,白术12克,合欢皮12克,鸡血藤12克,五味子6克,煅牡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常用成药]

1.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每次服8粒,每日3次。用于盗汗伴心烦、腰膝酸楚、手足心热者。

2.清身饮冲剂 每次10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伴有手足心热、心烦、舌红少苔者。(www.daowen.com)

3.生脉口服液 每次10毫升,每日3次。用于盗汗伴心悸、少寐、面色无华、气短神疲者。

[精方选议]

1.二加龙牡汤 龙骨18~30克,甘草(炙)6克,牡蛎(熬)15~30克,芍药12克,大枣4枚(擘),生姜6克,白薇10克,附子6克(炮)。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按] 本方源出《外台秘要》卷十六引《小品方》。主治虚劳病,阳虚外越,潮热盗汗,多梦失精,心悸气短,或精神不安,自汗而脉弱者。

2.五味敷剂 五倍子、赤石脂、没食子、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于临睡前取药粉1克,用凉开水、食醋各半调匀,敷入神阙穴(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1次,3~5天为1个疗程。

[按] 本方无毒性,无副作用,具有较强的敛汗功能,各型盗汗均可使用。

[康复指导]

1.注意饮食有节,生活有常,不妄作劳,节制房事;注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卫表腠理固密,都是防止盗汗发生的有效措施。

2.汗出之时,要注意用干毛巾揩干汗水。汗多浸湿衣被者,应及时予以更换,以防受凉受湿。注意避风,以防感受外邪。

3.注意饮食调理,忌吃辛辣、刺激、燥烈食物,多食番茄菠菜、豆类、山药、百合、莲子、白木耳、大枣和小麦等养阴之品。

此外,盗汗是结核病、甲亢的常见症状,治疗时应注意鉴别清楚并治疗原发病,避免误诊。

本病初起,治疗应以祛邪为先。病久邪留伤正,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或痰阻或成瘀,故治疗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