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启东(1374—1441年),名寅,以字行。江苏吴江人。盛逮之子,工诗善医。受业于同郡名医王宾,得其所授之书,复研讨《内经》及多种方书,从而医学精进。永乐初(约1403年初)为医学正科,后因诊治内侍蛊胀有奇验,被明成祖朱棣知道,并为其诊风湿病,授御医。永乐六年(1408年),成祖命盛启东为东宫妃张氏诊病,断为蓄血腹胀,开破血祛瘀方,东宫恼怒,因为其他御医都以足月安胎法治,所以将其监禁。数日后,张妃病情加剧,命盛启东详诊,盛仍守原方以进,服药后,张妃下瘀血甚多,胀消腹平。皇上予以丰厚赏赐。洪熙年初(1425年)盛氏为南京太医院院史。因仁宗病故,宣宗朱瞻基即位,仍将其召回北京。正统元年(1436年)父死服丧,回故里后竟因病不起,于正统六年(1441年)去世,两京太医院都隆重为他悼念祭祀。有《脉药玄微》稿本(1418年)和《医经秘旨》上下卷存世。另有《盛御医集》(一名《流光集》)、《六经证辨》(一名《六经证类》)均佚。
笔者偶读医史人物盛启东,并从其所著《医经秘旨》得以了解其学术和医疗实践。但是,相关史志所载有疑似及矛盾,甚至有记载错误。所以,应该还原其历史的真实和原貌。另外,在阅读中,对相关的历史人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必要交代清楚。因此,拙文名曰:“医事别录”也即此意。
一、盛启东生于甲寅年
《中医人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7月版。以下简称《人物》)、《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2版。以下简称《大辞典》)均载明“盛寅(1375—1441年)”的生卒年份。这是据乾隆十三年《苏州府志》(以下简称乾隆《府志》)卷66《艺术》所载“(盛寅)正统六年卒”及乾隆十八年《长洲县志》卷23《人物》载“(盛寅)卒六十有七”两志的记载推算,正统六年(1441年)卒,“67岁”过去都以为是虚岁,实减66,所以算为“洪武八年”。这种推算,忽略了查考洪武八年(1375年)是乙卯。但是,盛启东名“寅”,应该是虎年所生,洪武七年(1374年)甲寅,盛启东当为1374年生为正确。
二、盛启东,名寅,以字行
《人物》《大辞典》均以“盛寅”为词条,这是根据地方志叙述时用“寅”简称有关。应该说用“盛寅”也无可厚非,名为“寅”,字是“启东”嘛!其实不然,名字的记录应当以生平所称为准。正确的书面表述应该是“盛启东,名寅,以字行”。其理由一:《医经秘旨•绪原》,“绪原”也即“原序”,作者落款为“永乐十有六年暮春上浣姑苏启东识”,自称未提“寅”字。其二,明嘉靖三十七年《吴江县志》(以下称《吴江县志》)以及康熙三十年《苏州府志》(以下简称康熙《府志》)卷七十八均记为“盛寅,字启东,以字行。”其三,明官吏王鏊著有《守溪笔记》,其所载盛氏的事情均称“启东”。
三、盛启东的长相与性格
关于盛启东长的什么样,他的脾气和性格,王鏊的记述颇为详细。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学者称“震泽先生”。江苏吴江人。父王琬(字朝用)为湖北光化知县。十六岁时随父读书,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试第三(即探花),授编修,曾任左侍郎、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等职。卒谥“文恪”。辑《本草单方》八卷(1496),现仅存上海图书馆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震泽王延喆刻本。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长语、纪闻》,其《守溪笔记》(原著佚)收入明•沈节甫(浙江湖洲人,嘉靖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所辑编的《纪录汇编》,因此能使我们看到有关盛启东较为可靠而翔实的文字。王鏊曰:“启东长髯伟姿容”,表明盛启东身材魁梧,殆年轻时即蓄须,以至于别人见他如此相貌总另眼看待:“有貌如此,为小官乎?”说这话的是一名监工。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当时他有事到南京,一姓梅的与之同行,因梅某伪称盗家庙的漆器受到牵连,而被遣至天寿山罚拖木料之类的劳作。监工看其相貌感到有些诧异,其实盛当时真的是一名县官。有这样的细节,王鏊也就有了对他长相身材的描述。
至于盛启东的性格,王鏊记曰:“启东为人慷慨,敢直言。”并记有两则故事。康熙《府志》:“在上前持论梗梗,上甚重之。”未免失之过简,殆从《守溪笔记》引而作评。故事一:一场大雪过后,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召盛启东等人至便殿,皇上讲起曾经历的白沟河之战,即永乐八年(1410年),亲率大军50万出征苏尼特左旗昌图锡勒,说的是“当时对方(鞑靼)布下长蛇阵,假使攻击其首则尾相应,攻其尾则首相应,于是(我)从中冲击,因而获得全胜。”盛启东在旁说道:“这是天命所为。”朱棣听了老大的不高兴。嗣后又到殿外看雪,盛又说:“宜瑞不宜多。”意思是说这场雪下得太大,并不象征祥瑞。当时同为御医的好友韩叔旸拉他到一旁,嗔怪地说:“皇上面前怎可这么说话?弄不好会杀头的,到时候会牵连到我的。”不一会儿,皇上赐御膳,摆上几桌与大家一起用餐。
故事二:有一次,盛与韩两人在御药房下棋,成祖朱棣忽然驾到,棋盘还来不及收拾,皇上便问:“是哪俩在这儿下棋?”盛直截了当地回答:“是臣和韩叔旸对弈。”又问:“你二人哪个下得好?”盛回答说:“当然是我,韩叔旸是初学的。”于是皇上命他俩当面下棋来看,盛连赢三盘。皇上觉得不过瘾,命他俩即席赋诗,盛启东善诗赋,当时吟诵有“不才未解神仙着,有幸亲承圣主看”句,韩缺少作诗功底,未成。过了几天,皇上赐象牙棋盘并词一阕,棋盘留置于太医院中。
盛启东敢于直言的性格,在明成祖朱棣面前留下较好的印象。评白沟河之战,盛所言未必是错,皇上本意是自夸,到盛嘴里一说便是“天命”,由乍听不愉快,转变为其中的另一番深意,“天命”超越了个人的功劳,所以欣然摆宴,大雪过后暖暖身子,也有庆贺的意思。至于御药房对弈,本来就是违反宫廷的规矩(用现代的语气就是“劳动纪律”的意思),皇上突然进门,仓促跪下本应惶恐不安的。竟然大言不惭地回答皇上提问,确实是极具个性的人物。
四、盛启东医术的传承关系
《吴江县志》载:“初,寅医得之王高士宾,宾得之戴原礼。原礼得之丹溪朱彦修。故其术特精。时又有刘毓(原书误为“敏”)、李思勉者,俱传寅术。”
《人物》载“王仲光”,后收入《大辞典》(两书均为李经纬教授主编)内容为:“明代医生。名宾(《人物》有“以字行”)吴县(今属江苏)人。慕名医戴原礼,前往求教,得知告须熟读《素问》,乃归而习之三年。后原礼复来,议论医道,自叹不如。时仲光虽习医书,未能临诊用药。原礼有《彦修医案》10卷,秘不肯授。仲光设法取之归,习之,医名满天下。卒年70。”
乾隆《府志》云:“盛寅,受业于郡人王宾。初,宾与金华戴原礼游,冀得其医术。原礼笑曰:‘吾固无所吝,君独不能少屈乎。’宾谢曰:‘吾老矣,不能复居弟子列。’他日俟原礼出,窃发其书以去,遂得其传。将死,无子,以授寅。”
《守溪笔记》记载了王宾与戴原礼的几次交往。当时“戴原礼得丹溪之学,避名吴中为人治病”,王宾等人拜访他,“一见倾倒”曾“饮酒赋诗”,王宾说:“若宾年长,医亦可学乎?”原礼告诉他:“君能读《素问》《难经》《伤寒论》等书则可。”但不肯轻授。一年以后,原礼问他所读的书,虽然“背诵如流”,但“笺注异同”,原礼叹曰:“坏吾医名者,此人也。”然终不授以方。王宾虽能处方,但“漫不知要”,曾多次登门拜访,有一天“值原礼不在,见其书八册,遂携以去。原礼回叹,固求不得。”
以上3种记录有“取”“窃”“携”,实际的行为就是“偷”走了戴原礼的书,“取”和“携”不过是说得委婉些,基本上可以认定是临床医案之类的书,为数也不少。戴原礼知道少了书以后,非常懊恼和叹息,值得玩味的是“固求不得”,既然少了书,免不了多方查询或者试探性地索要。也有可能此事发生后王宾改名为“王仲光”(原字为“光庵”)。王宾得到书以后,靠替人治病富裕起来,但一生没有娶妻,无子,所以临终时,将这套书转授给盛启东。这与乾隆《府志》所载:“(王宾)将死,无子,以授寅。”是一致的,应予肯定。《人物》“王仲光”条下有“曾孙王观(字惟颙),成化(1465—1487年)年间医名亦盛。”不知是取自什么历史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
历史上戴原礼与朱震亨(字彦修、或称朱丹溪)的传承关系是成立的:戴原礼(1324—1405年)名思恭,一作“原礼”,以字行。婺州浦江(今浙江金华市东北,世人皆称戴为“金华人”)人。年轻时受学于朱震亨,在丹溪门人中,原礼医术尤精。洪武(1368—1398年)年间征为御医,曾任太医院使。永乐初(1403年),以老辞归。撰有《证治要诀》12卷、《证治要诀类方》四卷、《推求师意》2卷。
朱震亨(1282—1358年),元著名医学家,字彦修,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人称“丹溪先生”。曾拜刘完素再传人罗知悌为师。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代表人物。倡“阳有余阴不足”论。他所创设的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至今仍为常用方剂。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五卷、《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门人甚众,以赵道震、戴原礼、赵良仁、王履等较著名。
关于《彦修医案》,确有此书,且是戴原礼辑编的稿本。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佚名所辑《丹溪全书十种》(刻本),其中戴原礼辑编有3种,唯缺医案。据薛清录主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所载,苏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仅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枥鹤峰抄本2卷,书名《丹溪医案(附:丹溪先生治验医案)》,著者为戴思恭,著作年份为1405年。这应该是戴告老辞归以后整理的医案,本人治验多,但属丹溪学术,至于丹溪本人治验医案仅见其中一小部分。殆为弥补曾经丢失《彦修医案》10卷一个心愿和作为,其著书时间距丹溪先生辞世已近半个世纪矣。(www.daowen.com)
盛启东之弟盛宏,字叔大。于景泰初(1450年)代宗朱祁钰召进宫,治宫妃疾有效。子盛僎,从子(即盛宏之子)盛伦(字文叔),孙盛皑,皆以医世其业。弟子刘毓(字德美,南京人)、李懋(字思勉,苏州人)于成化年间先后被征召为御医。
五、盛启东征召为御医始末
盛启东曾在吴县租住一内侍的房子,该内侍是管宫内花鸟的,生鼓胀病,让盛医给治愈了。后来有一天在途中相遇,内侍问起天寿山罚作苦役的事,同时告诉他内宫有一太监患鼓胀,病情蛮严重的,正住在安乐堂等死,求盛启东给诊治,看能不能救他一命。经过盛的诊治后也很快痊愈了。有一天,明成祖朱棣狩猎于西苑,这个太监便跟随同去,明成祖在较远的地方看见他,感到十分惊讶,走到近旁问他:“不是听说你死了吗?怎么还活得好好的。”太监便告诉他是盛启东给看好的。于是,明成祖召盛启东进宫看病。诊脉过后,盛说皇上有风湿,述其病由和症状,明成祖很高兴,服药以后果然有效,因此就召为御医。这桩事大概发生在永乐五年(1407年)。乾隆《府志》和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九十九》记载基本相同。
盛启东《医经秘旨》记录了为东宫妃张氏诊病的细节,原文照抄如下。
忆戊子(即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冬,奉上命往视东宫妃张氏,经闭十月,腹胀如鼓,众医皆以养血安胎治,病加剧。予诊脉沉涩弦紧,无生气,直断为蓄血腹胀,疏桃仁承气汤合抵当法方进。东宫怒甚,羁锁禁中,数日疾益剧。命余从细复诊,脉仍如前,疏前方进,并奏明再三日,臣不敢疏方。逾二日,赏赉多珍。盖妃服药下瘀块数斗,胀消腹平,遂释罪而褒荣。予之万幸也,今特记之。
盛所以斗胆破血祛瘀,主要凭脉沉涩弦紧,与胎脉滑而微数明显不同,桃仁承气汤由桃仁、炒大黄、甘草、肉桂、生姜,抵当丸(汤)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组成。其中水蛭逐恶血,破血癥积聚;虻虫逐瘀血,破血积癥瘕;桃仁活血化瘀;大黄破瘀泻热,导瘀热下行;甘草调和缓中;肉桂温散下焦蓄血。这些方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与症合拍,所以能有“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
所谓“伴君如伴虎”,作为御医,若有差错便立即问罪,甚则处以极刑。乾隆《府志》云:“当寅之被系,阖门惶怖曰:是殆磔死。”磔(zhe哲)是分裂肢体后悬首张尸示众的一种酷刑。《明史•刑法志》:“磔流贼赵燧等于市,剥为魁者六人皮。”永乐元年,朱棣即位后大肆虐杀不肯降服的建文帝旧臣,有许多是活活磔死。当时盛的家人及亲朋都相当惶恐,生怕会遭此不测,而盛氏本人被囚禁时并不清楚家人的担惊受悸。到了第3天,他不但没有处刑,反而受到皇帝的丰厚赏赐。乾隆《府志》记为“红杖前导,还邸舍,赏赐甚厚”,意思是皇宫的卫兵手执红色的棍棒,作为前导(一说“前呼”),有祛魅压惊的意思,用轿送他回家。如《守溪笔记》云:“既而上亦赐之曰:‘非谢医,乃压惊也。’”
盛启东虽然救治张妃的危疾,并不为东宫娘娘所欢迎的御医,另一御医袁忠彻也如此,是由皇上吩咐过一句话:“若见吾东宫,可少避之。”所以,他们对内宫更为谨慎从事。盛氏曾医治明成祖长子朱高炽疾有效,皇上特赐白金良马。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曾任北京太医院院使,官居正五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春,鞑靼阿鲁台南下欲侵犯,明成祖朱棣已年过花甲,盛启东劝他不要北上御敌,但朱棣不听,率军北上到处搜寻鞑靼军的踪影而不见,在归途中得病,包括盛启东在内的众御医抢救无效而亡,时间在当年7月,地点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南端的多伦(古称榆木川),史称“榆木川之变”。
洪熙年(1425年)初,盛为回避对自己不利的祸端,向仁宗朱高炽提出调到南京太医院,获得批准为南京院使。不久仁宗病故,宣宗朱瞻基即位,问起:“有髯善医者为谁?今安在?”说明宣宗只记得有个长胡须的医官,但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所以问左右大臣,回答说:“在南京。”于是,仍命令将盛召回。
盛启东之父盛逮于正统元年(1436年)逝世,盛服丧3年期满将赴北京之际,忽然自感不适而病倒,自诊脉搏,对家人说:“吾不起矣。”于正统六年(1441年)卒。
六、盛氏《医经秘旨》编入《三三医书》
盛启东所著医书,目前公共图书馆仅存《脉药玄微》(1418年稿本)和《医经秘旨》2卷(清抄本),这两个本子前者更加弥足珍贵,应该是他本人的手稿,后者有可能是清•顾金寿所抄。这都是孤本,也都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见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目前,我们能读到的是裘庆元所辑的《三三医书》,其中收载有《医经秘旨》2卷。
近代著名医家裘庆元(1873—1948年),字吉生,浙江绍兴人。少年进钱庄学徒,后患肺结核,遂砺志学医,并广收旧书秘本,兼给人治病,每获良效,声名大振。晚清时局动荡,化名激声,与徐锡麟、陶成章等结交,加入光复会。其后,徐事败被害,裘赴沪加入同盟会。后因事赴沈阳行医,并结识日本汉医多人,托他们搜购流失东瀛的中医珍籍善本,此期间得稿本、抄本、孤本等颇多。辛亥革命后返绍,以吉生为名悬壶济世,与同邑何廉臣、邵兰荪、曹炳章等成立并主持绍兴医药联合会,编辑出版《绍兴医药学报》。1920年,裘与曹炳章等代表赴南京请愿,积极参加反对废止中医药的救亡斗争。1923年迁居杭州,成立三三医社,出《三三医报》,他广泛征集中医药珍本秘籍,得各类中医书籍千余种,并精选辑编《三三医书》3集(每集各33种)。另有《珍本医书集成》(1936年)、《医药丛书五十六种》(1923年)、《国医百家》(1918年)、《绍兴医药学报丛书》、《古今医学评论》(1923年)、《医药杂著》(1920年)、《医话集腋》(1923年)、《医药论文》(1920年)、《难经脉诀脉学奇经考》(1883年)、《证治精辨》(1923年)、《罗谦甫治验案》(1281年)、《吴鞠通先生医案》四卷(1836年)、《草药图考》(1915年)、《医士道》(1916年)等。另编有《学医方针》《药物学便读》等函授教材多种。
《医经秘旨》编入《三三医书》前是抄本,从形式到内容堪称上乘,被编为第一集,编次列前,以引起读者重视。《三三医书》有个较好的长处,即每书都撰有提要,使读者知道出版前的情况,原著固然有序,而辗转抄缮其履历也务必记录在案,如有关《医经秘旨》的明•高杲(字果哉,又作果斋)、清•顾金寿等均著录有考。
1917年,裘庆元向扬州一个名叫徐石生的收购顾金寿的抄本。顾金寿(约生活于乾嘉年间),字晓澜,江苏如皋人。初闲暇时喜读医书,有一年到北京赶考期间,在一同年(同科应试的考生)家中偶见盛氏所著《医经秘旨》(乃高杲的校订本),便觉得很好,“如获鸿宝”,借来以后全部抄录,并“朝夕研究,折衷诸家,参以己意,将疑似难明之旨,提要钩元,随读随按”,对此书有“医林罕见之书”的评价。顾金寿寓居苏州近20年,颇负医名。有《吴门治验录》四卷(1821年)书中收验案百余例,每案后设问答以辨析证治机理。与吴中名医蒋椿田交往甚密。著《良方汇集》(1825年,道光5年澄怀堂刻本)。另有《(重订)幼科金鉴评》,原为费涵(字养庄)批《医宗金鉴•儿科心法》,更名《幼科金鉴评》,顾氏重订。
高杲,《人物》《大辞典》记为“高隐”,为何有误,待考。《医经秘旨•重校订序》落款为“嘉善后学高杲”,《三三医书•医经秘旨》提要记为“高果哉先生校参”应当是正确的记录。高杲,明医家,字果哉(一作斋)。浙江嘉善人。少读经史,后从王肯堂(1459—1613年)游,数年得其秘奥,预修肯堂医书6种。又与缪仲淳(1546—1627年)交善,疗疾多奇效,知名于时。年九十犹有壮容。著有《医林广见》。查《总目》有《医林广见》抄本,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仅藏,但著者记为“佚名”,以此书为名史载仅一则,当为高杲(果哉)无疑。高杲评盛启东,认为“不愧一代御医之良工,而光轩岐之学矣”,也甚为崇拜之褒词。
七、《医经秘旨》的实用价值
从《医经秘旨》书名可以领会到,医经即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秘者,乃个人理论与临床独得的心裁;旨者,大旨、要旨也。其《医经秘旨•绪原》直截了当地将六经辨证的正治、反治淋漓尽致地说了一通,也正符合他为人为医的率直性格。仔细阅读,确启迪良多。
《医经秘旨》分上、下卷,以“治病必求其本”“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3篇列卷上。卷下偏重于临床,多为实践经验,有“适事为故”“反佐以取之”“从小从多观其事”,又如“寒因热用,热因寒用”“蜘蛛治蛊”“初痢忌用涩剂”等19篇,通篇类似医话,但“国朝医学”“医不三世”等短文与“秘旨”不相吻合,略嫌芜杂。全部文字尚不足2万,言简意赅,所论颇具纲领,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可读性强,即有瑕亦不掩玉也。如述“癫狂痫”,其文曰:“癫狂痫皆主于痰。癫是虚而致痰;狂是实而致痰;痫是风而致痰。虚、实、风为本,痰皆为标也。”(《医经秘旨•治病必求其本》)若医者掌握此纲领,在虚实、寒热夹杂的症情下,只要掌握其病的本与标,辨治正确,用药也不难。盛氏所著目的也就是“俾后进者有所指归,触类旁通,所谓比类奇恒,或在于斯时”。因此,读者能够深刻领会,以盛所著文为要旨,庶可解决临床所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也可以看出高、顾、裘三代医家竭力推崇此书的缘故。(2010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