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康熙年间南通籍太医院使张睿的学医随笔

康熙年间南通籍太医院使张睿的学医随笔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睿,字仲岩,生活在康熙年间。院使为五品大臣,太医院作为一个清廷直接领导下的医疗教学机构,张睿担纲一院之长也说明他具有非凡的业绩和医技才干。康熙四十四年,清圣祖南巡到苏州时,有医家张以柔进献其父张璐生前所著《张氏医通》16部。康熙帝将此书交给贴身御医张睿,他评价《张氏医通》可与《证治准绳》比,具有较高的著述水平。前不久,有朋友对我讲南通市中医院的领导已经计划着手整理地方名医资料。

康熙年间南通籍太医院使张睿的学医随笔

张睿,字仲岩,生活在康熙年间。江南通州直隶州(即今南通市)人。少年时聪颖好学,师事南通名医王檀(字子升),习岐黄之术[1]。清廷自顺治元年(1644年)设太医院,根据清朝医学教育制变,太医院设教习厅,进此机构学习医术,要经过六品以上官员的保荐,被保荐的学生先经过太医院的面试,经过入学资格的审核、面试、考核等由首领厅负责,取得医生资格方可进入太医院学习。主要课程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医宗金鉴》等。所以,张睿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御医,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医术精湛,还必须品行端正,进宫之前还需在太医院供职6年,在医学理论与实践基本功扎实的情况下参加会考,会考考取一、二等的医士,没有不良情况(指医术和品行)的记录,才有资格进入升迁清代太医院的官阶分为7级,据《清朝通典》(卷28《职官典•太医院》)所述,太医院职官级别从下到上依次是: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院判、院使。其中御医15人、左右院判各1人、院使1人[2]。院使为五品大臣,太医院作为一个清廷直接领导下的医疗教学机构,张睿担纲一院之长也说明他具有非凡的业绩和医技才干。

按照清朝太医院的管理制度,御医们日常到宫中值班,作为太医院使的张睿,与康熙皇帝更为亲近,谈到张睿家乡南通州时,他当然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所谓“狼马见(剑)君(军)王(黄)”的南通民间传说(注:南通狼山风景区有狼山、马鞍山、剑山、军山、黄泥山五座。张睿回答康熙时将山名联成一句,流行佳话多有伪托,最多的是胡长龄状元回答乾隆帝),其故事的出处可能就在张睿身上,因为他自称为“紫琅人”(见《中医大辞典》第949页)。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圣祖南巡到苏州时,有医家张以柔(名志,以字行)进献其父张璐生前所著《张氏医通》16部。《张氏医通》为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仿《证治准绳》体例,汇集古人方论,参以己见,并附录医案治验,历时50年而成。康熙帝将此书交给贴身御医张睿,他评价《张氏医通》可与《证治准绳》比,具有较高的著述水平。

张睿从医尤其是官授太医院使的业绩几乎没有任何公开的记录,大凡御医都有相同的情况。但是,他十分重视中药饮片的炮制规范,看到一些著述滥撰汤头药性,妄称“雷公炮制”,呈现混乱的状况。所以,他集《本草纲目》中常用药物222种,编纂成《修事指南》一卷,所谓“修事”即中药材的加工方法诸事,书初刻于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杭州抱经堂书局分别于1926、1927、1942年3次影印存世,3种影印本全国有36家大型图书馆藏),1731年(清雍正九年)文光堂刻本重刊。近代重刊时,有两种版本都改了书名:有世界书局石印本,1928年版的《制药指南》;还有上海万有书局铅印本,1931年版的《国医制药学》[3]。张睿另著《医学阶梯》,亦刊于1704年,作者引述《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的脏腑形体、阴阳五行、运气、病机、脉诊、用药法度、治法等基础理论,结合临床予以阐发。书中对贫富境遇与体质之关系论说颇详。并详细论述200余味常用药物的药性,列肺经气药气味补泻图13幅,俾使温热药等13类药物的功用、气味一目了然[4]。现存初刻本、重刻本及《医学阶梯(4卷)修事指南(1卷)》合刊本(1731年文光堂刻本)为初学中医的入门书籍

行文至此,有关张睿的事迹有可能《清史稿》中有较为生动的记录,例如康熙南巡他陪同作为保健医生,得《张氏医通》后,读过的评价决非如此简单。作为院使,他重视中药饮片的炮制,所以所著《修事指南》,也是出自肺腑,尽管大部分都参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毕竟做了一桩补偏救弊的工作。至于《医学阶梯》实际上为初学中医的人士而设,有利于中医教育的规范。值得玩味的是《中医大辞典》记他为“紫琅人”,如果读者不是南通人,恐怕根本无从考证的了。为了追踪他的老师王檀(字子升)的有关资料时,笔者多头寻觅,一无所获。我很羡慕常熟中医院的戴祖铭医师,他编了一册《常熟历代名医志》,自上古的巫咸到当今共有名医500余人,几乎全部记录在案。昆山的马一平医师也做了这方面的工作,编撰了一册《昆山历代医家录》,较为显著的是其书记录了自宋以来的世医有20家,名医也有500余人,有的还配了照片。我于心不甘,因为南通人文荟萃,却缺乏这些历史资料,能够有一部本地的医史人物志该多好哇!前不久,有朋友对我讲南通市中医院的领导已经计划着手整理地方名医资料。是的,我们应当建立起一种责任,已经逝去的我们不能让他们湮没而淡出历史,我们必须做抢救性的发掘工作。因此,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意思也仅是为此,文中叙述尚属欠详,希望读者谅解。

参考文献(www.daowen.com)

[1]李经纬,蔡景峰.中医人物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44.

[2]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395.

[3]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4,252,902.

[4]余瀛鳌,李经纬.中医文献辞典[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7-3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