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学医随笔

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学医随笔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形、神、气”是古人对生命认识和研究的三个主要对象。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互生化,比较正确地反映古人对生命认识的意义。所以,“神机”与“气立”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在“形、神、气”三者关系上,“形”是人体,是本;“神”是生命的活动功能,所谓“形与神具”,乃是生命存在主要保证。《神灭论》对后世在形神关系的认识论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学医随笔

“形、神、气”是古人对生命认识和研究的三个主要对象。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互生化,比较正确地反映古人对生命认识的意义。

形,形体、形状也。《易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淮南子•原道训》:“性命者与形俱出。”又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神,《说文》说:“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有些学者认为,“神”实指北斗七星之柄。“神”的右半边为“申”,“申”是十二地支之一,方位在西南,如北斗星的北勺在申方的话,其斗柄则正指东北的寅方,所谓“斗柄回寅,天下皆春”(夏历正月为“寅月”),大自然的一切生机从此萌发矣。

气,指真气、元气,“气化”是其功能,“气”具有输布、宣化、流注、决渎的作用,以司升降开阖和运动变化之职。

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并时的文子,从养生角度“回答”周平王(注:东周国王。姓姬,名宜臼,幽王太子,申后所生。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孔子生卒年为公元前551—前479年 。所以答周平王问属伪托。)时引老子的一段话作为铺垫。老子说:“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能至于无乐也,即无不乐也;无不乐,即至乐极矣;是内乐外,不以外乐内,故有自乐也……不待势而尊,不须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所宜。”紧接语意转折,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故以神之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主者,神从而害。”(《文子•卷上》)说明养生之道须注意生命的“形、神、气”三者的本质问题。至于“以形为主者,神从而害”句,殊堪玩味,成语有“放浪形骸”,由于“神”相从,如果不加以“制”危及生命也是常有的事,古人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确实难能可贵。

一、生命本源,法于天地

“人以天地之气生”“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昼夜的交替、四时的更迭、万物生长收藏的种种现象都有一定的法则。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天地之动静,神明之为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王冰说:“形假地生,命惟天赋,故奉生之气,通系于天,禀于阴阳,而为根本也。”《黄帝内经》有藏象之说,认为形藏者四(头角、耳目、口齿、胸中),神藏者五(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藏,有“居”或者“舍”的意思,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器官。而《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及《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所以,“神机”与“气立”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

在“形、神、气”三者关系上,“形”是人体,是本;“神”是生命的活动功能,所谓“形与神具”,乃是生命存在主要保证。那么,“气”乃是禀天地精华的物质,“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人合一”全赖“气化”的合成。

二、形神相即,形质神用

“形神相即,形质神用”是南朝齐梁时期哲学家范缜在著名的《神灭论》中首先提出的,从哲学的角度对生命的认识是一大进步。他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又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指出“浮屠害政,桑门蠹俗”,这是针对佛教的“国教化”泛滥而阐发的言论。从而引起梁武帝率臣僚群起驳难,当时的文学家沈约著文《难范缜〈神灭论〉》,他的论点在“有知之神亡,无知之形在,此则神本非形,形本非神,又不可得强令如一也”。他的结论是:“形既无知,神本无质,无知便是神亡,神亡而形在。”

《神灭论》对后世在形神关系的认识论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在当时也是相当轰动的,难怪《弘明集》真实地记录了范缜“辩摧众口,日服千人”,最后,质难者自以“情思患浅,无以折其锋锐”而告终。

《黄帝内经》及历代诸家对形与神的关系阐述得比较清楚。兹举几例如下:

《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保持“形与神俱”的措施和办法,即养生之道。

《素问•八正神明论》:“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所谓“养神”必因人的形体而异。

三国魏•嵇康《嵇中散集•养生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同样说明形神的依存关系。

明•张景岳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亦主张“形神合一”,与“形与神俱”“形神相即”意思相同。

东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对形神关系有一段很精辟的见解。他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散,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由此观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汉书•卷六十二》)。

三、三才之本,万物之元

考《黄帝内经》及诸家学说论及“气”良多。《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这是元气论的基本观点,“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是组成万物的本原。自然界的万物发育、繁衍和变更是与“气化”的过程相一致的。张景岳《类经》说:“始者肇其生机,散者散于万物,布者布其茂盛,终者收其成功。此言万物之始终布散,本同一气,及其生化成熟,乃合有厚薄、少多之异也。”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整个宇宙的最基本的物质,由于气的运动,才产生了天地间的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这是说明升降是气的主要运动形式。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1. “气”之地位

“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神机与气立之形成。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

“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金•刘完素《素问言机原病式•六气为病》)。

气,即肾藏元气,亦即元阳、元阴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是为真元之气。

三才,指天、地、人。气是形体的主宰,精神的基础,三才的根本,万物的起源,自然变化的根据。

2. “气”与“形”的关系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素问•六节藏象论》)

“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www.daowen.com)

“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灵枢•寿夭刚柔》)

“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素问•三部九候论》)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素问•玉机真藏论》)

前面讲过,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天地阴阳之相合而化生万物。中医学常讲形与气,是邪气所客之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形气相得与相失,观察人之形体、神气、色泽、脉象等,作出比较实际的分析和判断,并推测预后

3. “气”与“神”的关系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素问•五常政大论》)

“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经,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难经•三十九难》)

《难经•三十六难》还认为“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累”。明•张景岳经过旁征博引,引《难经》,参《脉经》,并将道家《黄庭经》以及金元四大家中的刘河间、李东垣等关于命门的理论加以阐发,丰富了命门学说。并阐发了丹田、冲任、气海、血室、子户(即子宫、玉房)等名称及其概念。但是,无论“肾”还是“命门”,神与气之“所舍”之“所累”,其功能相辅相成的。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清•尤乘《寿世新编•养神气铭》)。而“气有余便是火”,语出《丹溪心法》。五志、七情过极皆可出现阳亢或气郁化火,李中梓《乙癸同源论》亦有详述。

《灵枢•小针解》曰:“神者,正气也。”神以正气为依托,正气充盈则不会引起神的变化。尤乘认为“神气相合,可以长生”。神与气相互依存,神赖气而生,气因神而用,两相结合可以健康长寿。

但是,《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此处,“神”则为人的形体外在表现,水谷精微之气保障人体健康成长。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补土派”李东垣说:“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于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成为李氏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清•叶天士得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结论,此比“纳谷者昌,绝谷者亡”有更进一层次的认识。人的生命活动除“纳谷”而得“胃气”,反之,如空有胃容而无“胃气”则不能纳谷,所以“胃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运化功能。而“形”“气”又与“神”能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命的,晋•葛洪有句名言:“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道出形、神、气三者本质的状态关系。

4. “气”与“血”的关系

“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至真要大论》)

“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

“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

《难经•二十二难》认为:“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为阳,血为阴,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依靠气的温煦,同时也要有血来承担营养和滋润,两者密不可分。那么,“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灵枢•本神》),则是中医藏象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元•滑寿说:“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难经本义》),而“气为血帅,调经必须理气”在指导临床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气”在生命过程中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讨论形神关系的时候,当然更需要充分认识“气化”的作用。这样,古人对生命的认识构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生命理论。

四、关于“精”及“精气神”

人们常讲“精、气、神”,而本文立论于“形、神、气”,为什么辟开“精”而谈“形”?

考“精”字,有两种读法。一通“清”,读如(qing清),意为明白、清爽。《灵枢•本神》:“魂伤则狂妄不精。”

二读如(jing睛),有10种义项:①一种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由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又称水谷之精、后天之精。②指生殖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③安和、正常。《素问•生气通天论》:“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④精辟,纯真。《素问•灵兰秘典论》:“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又《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⑤阴血、精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⑥明朗,清明。《素问•田气调神大论》:“云雾不精(此处读qing),则上应白露不下。”⑦指精神。《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心理因素,由于受惊,精神状态陡然变化,导致一身冷汗。⑧深入,用功深。《伤寒论•原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⑨精神聪慧。《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⑩寤兴而振作。《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总之,读音有二,字义分散呈不稳定状,与“生命”有紧密联系者,“精”乃是一种基本物质,与血、脉、五脏、六腑、经络等物质相同。“精”的组词亦相当广泛,如精气(指正气)、精汁(指胆汁或血液)、精备(泛指营养物质)、精明(指眼睛)、精室(即命门)、精微(微细的精华)、精窍(男性尿道口)、精血之海(指命门)、精明之府(指头部和脑)等等,还有许多与“精”组词的病名,不赘。

关于“精”,中医基础理论的“精”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的概念还是有区别的。“精气神”是传统文化的口头禅,并非中医学基础的生命理论。与生命有关的“精”,有先天之精(父母生身,循环往复的遗传物质)、后天之精(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以及元精(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为阴精之本,故又称“元阴”,首见于《景岳全书•全忠录》)

对“精”的理解与发挥,零散见于一些医著。如清•王燕昌《王氏医存》认为“精与神皆气之动静所生也”。是说气聚则精盈,气散则精衰,将精与神合起来说,抑合是肾与心的对应关系,都对气的动静产生人体生理或病理的反映。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精中生气,气中生神,神能御其形。”这是因为“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所以,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根植于精气,反过来又作用于精气、形体,主宰和协调全身活动。“神能御其形”,这里的“神”说的是心理活动对“形”(即人体)的行为产生作用。这是较为精确的“精气神”概念。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精”在人体生命具体位置和作用。《素问•宣明五气》早已阐明精气并于五脏的表现:“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按现代医学分析,肾上腺髓质产生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交感神经兴奋时人分泌增加,能使心率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糖增加、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松弛,瞳孔散大、竖毛肌收缩等症状。

张介宾《景岳全书•遗精》说:“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此处之“精”则是指实质上的精液,如情欲怦然而动,心神摇荡,君相火炽,则肾不能藏精而自泄,是谓遗精。

因此,“精”的问题仅是古人对生命认识的一个分支,并逐渐衍变和发展,概念上以刘完素所说“精气神”最为经典。但是,“形”乃生命的本体,当我们讨论古人对生命的认识时,还是以灵素为纲,后世论述为目,这样才比较有条理性、权威性。不知上述当否,尚祈质诸高明。(本文原载《1999年全国中医药文化研究普及暨医古文研讨会论文集》•重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