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清热药的分类与使用注意事项

清热药的分类与使用注意事项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几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等五类。使用清热药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使用清热药必须辨别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

清热药的分类与使用注意事项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如: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几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等五类。

使用清热药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使用清热药必须辨别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其次,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第三,若属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则清热药当禁用;第四,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另外,要注意辨证里热证有无其他兼证,如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泻下药。

1.石膏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分布极广,主产于湖北、甘肃、安徽及四川,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研细生用或煅用。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本品辛甘性寒,辛以解肌退热,寒能清热泻火,甘寒又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用于壮热烦渴等。又本品辛寒入肺经,有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肺热喘咳证。本品又长于清泻胃火,适用于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等证。②收湿、止血:用于湿疮肿痒,可与黄柏配伍研末外掺。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知母

百合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及山东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剥去外皮晒干者为知母肉。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泻火:本品甘寒质润,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用于热病烦渴。②生津润燥:本品功能清泻肺火,滋阴润肺。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又本品能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阴降火之功适用于骨蒸潮热。本品又有滋肠润燥,生津止渴之效。可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 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3.芦根

禾本科植物芦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土、芽、须根,剥去皮膜,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本品甘寒质轻,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并能养阴生津、止渴除烦,而无恋邪之弊。用于热病烦渴。②止呕:本品能清泄胃热而降逆止呕,适用于胃热呕逆。常与竹茹、姜汁等同用。③利尿:配伍白茅根、车前子等药用治小便短赤、热淋涩痛。此外,芦根配伍薄荷、蝉蜕等还可治疗麻疹透发不畅。

【用法用量】 煎服,干品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用。

【注意事项】 鲜芦根清热生津、利尿之效佳,干芦根则次之。脾胃虚寒者忌服。

4.天花粉

为葫芦科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块根。全国南北各地均产,以河南安阳一带产者质量较好。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成厚片。鲜用或干燥用。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生津:本品甘寒,善清胃热而养胃阴,有生津止渴之效。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②清肺润燥:本品能清肺热而润肺燥。用于肺热燥咳。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瓜蒌的块根入药,故不宜与乌头同用。

5.竹叶

为禾本科淡竹的叶。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产于长江流域各省。随时可采,宜用鲜品。

【性味归经】 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泻火,除烦生津:本品甘寒入心,功能清心除烦、生津止渴,且可凉散上焦风热之邪。用于热病烦渴。②清热利尿:本品上清心火而解热,下通小便而利尿,能使心火下行,从小便而清,故用于心火上炎、口舌生疮,以及心移热于小肠所致的小便短赤涩痛等证。此外,竹叶卷心更长于清心火,吴瑭谓其“通窍清火”,故多用于温热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常与玄参心、莲子心、连翘心等同用,如清宫汤。

【用法用量】 煎服,6~15g。鲜品15~30g。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潮热骨蒸者忌用。

6.栀子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长江以南各省。9~11月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本品又名山栀子、山栀、黑山栀。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主治】 ①泻火除烦:用于热病烦闷。本品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邪,有清心除烦之效。用于温热病,邪热客心、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等证。②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本品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疸。③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吐衄。本品又有清热凉血解毒之效。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里热。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7.夏枯草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当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泻火,明目:本品苦寒,功能清泄肝火、消肿止痛又肝火得清,则阴血上荣,故兼养肝明目之效。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本品的清泄肝火作用,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热、阳亢之证者。有清肝降压之效。②散结消肿:本品辛以散结,苦以泄热,主入肝经,有良好的清肝散结之效。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结于颈项,而致瘰疬、瘿瘤等病证。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或熬膏服。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慎用。

8.决明子

为豆科本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地,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本品又名草决明。

【性味归经】 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主治】 ①清肝明目:本品苦寒泄热,甘咸益阴,既能清泄肝火,又兼益肾阴。肝开窍于目,瞳子属肾,故为明目佳品,虚实目疾,均可应用用于目赤目暗。②润肠通便:本品性质凉润,又有清热润肠通便之效。用于内热肠燥、大便秘结,常与火麻仁、瓜蒌仁等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用于通便不宜久煎。

【注意事项】 气虚便溏者不宜应用。

9.黄芩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燥湿:本品苦寒,清热燥湿,能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用于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泻痢。②泻火解毒: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用于肺热咳嗽、热病烦渴及外感热病,中上焦郁热所致之证;又本品兼入少阳胆经。亦可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③安胎:本品有除热安胎之效,用于怀胎蕴热、胎动不安之证。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注意事项】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用。本品又分枯芩即生长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条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10.黄连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黄连多系栽培,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南部各省。四川、云南产量较大。秋季采挖。生用或清炒、姜汁炙、酒炙、吴茱萸水炒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燥湿: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之力胜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本品善除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要药。用于胃肠湿热、泻痢呕吐等证。②泻火解毒:本品泻火解毒,长于清心经实火。尤善疗疔毒。可用于热盛火炽、高热烦躁。本品兼清肝火,若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可与吴茱萸同用,如左金丸。

【用法用量】 煎服,2~5g;研末吞服1~1.5g,每日3次。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炒用能降低寒性。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11.黄柏

为芸香科落叶乔木黄檗(关黄柏)和黄皮树(川黄柏)的干燥树皮。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清明前后,剥取树皮,刮去粗皮,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切丝,生用或盐水炙、酒炙、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燥湿:本品苦寒沉降,清热燥湿,长于清泻下焦湿热。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痢黄疸。②退热除蒸:本品长于清相火、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盗汗

【用法用量】 煎服,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止血多炒炭用。本品苦寒,容易损伤胃气,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12.龙胆草

为龙胆科植物龙胆和三花龙胆或条叶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产量最大,习称“关龙胆”。春、秋两季均可采挖,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燥湿: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用于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尿赤。②泻肝胆火:本品苦寒沉降,能泻肝胆实火。既可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也可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13.苦参

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我国各地均产。春、秋两季采收,除去芦头及小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燥湿:本品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既可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又可用于带下阴痒、湿疹疥癣。②利尿:本品清下焦湿热,兼能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排出。用于小便不利。③杀虫:又能杀虫止痒。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伤胃、伤阴,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忌用或慎用反藜芦。

14.秦皮

为木樨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干燥枝皮或干皮。产于吉林、辽宁及河南等地。春、秋两季剥取干皮,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本品苦寒,其性收涩,既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收涩止痢、止带。用于热毒泻痢,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 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忌用。

15.水牛角

为牛科动物水牛的角。主产于华南、华东地区。取角后,水煮,除去角塞,干燥,镑片或挫成粗粉。生用,或制为浓缩粉用。

【性味归经】 咸,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本品能入血分,清心肝胃三经之火,而有凉血解毒定惊之功。用于温热病热入血分、壮热不退、神昏谵语等证。可配伍石膏、牛黄、珍珠母、黄芩等药。取本品清热凉血之功,常配生地、牡丹皮、赤芍等同用。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证。

【用法用量】 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锉碎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16.生地黄

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生用或鲜用。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本品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用于热入营血、口干舌绛。多配玄参、连翘、丹参等药同用。如《温病条辨》之清营汤。②凉血止血:本品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斑疹吐衄。常与大黄、地榆、益母草等同用。③滋阴降火:本品甘苦性寒,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用于阴虚内热、骨蒸潮热等证。可配知母、地骨皮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注意事项】 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17.玄参

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陕西、福建等地,野生、家种均有。立冬前后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燥。生用。本品又名元参。(www.daowen.com)

【性味归经】 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凉血:本品苦甘咸寒而质润,功能清热凉血,用于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等证。常配伍生地黄、丹参、连翘等,如:《温病条辨》之清营汤。②滋阴:此外,本品配百合、地黄、川贝母等同用,治劳嗽咯血;配地骨皮、银柴胡、牡丹皮等同用;治骨蒸劳热;与麦冬,五味子、枸杞子等同用,还可治内热消渴。皆取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之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而滞,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18.牡丹皮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主产于安徽、山东等地。栽培者多在秋季收获。生用或酒炙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凉血:本品微寒,能清营分、血分实热,有凉血止血之功。用于斑疹吐衄。又本品辛寒,善于清透阴分伏热。是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用于温邪伤阴、阴虚发热。常与鳖甲、生地、知母等药配伍。②散瘀消痈:本品苦寒,清热凉血之中,又善于散瘀消痈,用于痈疡肿毒、肠痈腹痛。如:配伍大黄、桃仁、芒硝等药治疗肠痈初起。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注意事项】 清热凉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19.赤芍

为毛茛科植物毛果赤芍(川赤芍)和卵叶芍药或芍药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四川及东北各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润软,切片。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凉血: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走血分,能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有凉血、止血、散瘀消斑之功,用于热入营血、斑疹吐衄。可与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等药配伍。由于本品能清泻肝火,常配菊花、木贼、夏枯草等同用。用于目赤翳障。②散瘀止痛:本品苦降,有活血通经、散瘀消癥、行滞止痛的功效。既可配伍柴胡、牡丹皮等药,用于治疗肝血瘀滞之胁痛,又可配伍当归、川芎、延胡索、桃仁等药,用于治疗经闭癥瘕、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证。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注意事项】 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

20.金银花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夏初花含苞未放时采摘,阴干。生用,炒用或制成露剂使用。本品又名银花、双花、银花炭、忍冬花。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解毒:本品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为治一切痈肿疔疮阳证的要药。用于痈肿疔疮。本品既可单用,又可根据痈肿疔疮之不同随证配伍,如用治疔疮肿毒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同用等。②凉血止痢:本品甘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故常用于热毒血痢便脓血者。单用浓煎口服即可奏效。此外,金银花加水蒸馏可制成金银花露,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可用于暑热烦渴、咽喉肿痛,以及小儿热疮、痱子等证。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注意事项】 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热毒血痢宜炒炭用之。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21.连翘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产于我国东北、华北、长江流域至云南。野生、家种均有。白露前采初熟果实,色尚青绿,称青翘;寒露前采熟透果实则为黄翘。青翘采得后即蒸熟晒干,筛取籽实作连翘心用。以青翘为佳。生用。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本品苦寒,主入心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品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散气血凝聚,兼有消痈散结之功,故有“疮家圣药”之称。适用于痈肿疮毒、瘰疬痰核。②疏散风热:本品苦能泻火,寒能清热,入心、肺二经,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此外,本品苦寒通降,兼有清心利尿之功。可用于湿热淋涩痛,多与竹叶、木通、白茅根等利尿通淋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22.蒲公英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夏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鲜用或生用。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本品功擅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兼能疏郁通乳,故为治疗乳痈之要药。用于乳痈肿痛,可单用本品浓煎内服;用于痈肿疔毒,常与野菊花、金银花、鱼腥草等清热解毒药同用。②清肝明目:本品单用取汁点眼,或浓煎内服,或配伍菊花、夏枯草、黄芩等药,用于治疗肝火上炎所致之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注意事项】 本品用量过大可致泻。

23.鱼腥草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本品辛以散结,寒能清降,主入肺经,故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故为治疗肺痈之要药。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用于肺痈常配芦根、桔梗、瓜蒌等药;用于外痈疮毒,可单用鲜品捣烂湿敷,或配野菊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因其善清肺热亦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②利尿通淋:本品善清膀胱湿热,常配伍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同用。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可用于治疗湿热痢疾

【用法用量】 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服。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证疮疡忌服。

24.败酱草

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河北、河南、东北三省等地。夏、秋季采收,全株拔起,除去泥沙,洗净,阴干或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脾、大肠、肝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本品苦辛寒凉,既清热解毒,又消痈排脓,且能活血止痛,适用于治疗肠痈、肺痈及痈肿疮毒等证,尤为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常与金银花、蒲公英、桃仁、薏苡仁等药物配伍。②祛瘀止痛:本品辛散行滞,有破血行瘀,通经止痛之功。单用本品煎服即可用治产后瘀阻腹痛,或与当归、香附、五灵脂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25.鸦胆子

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去壳取仁,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止痢:本品有善于清大肠蕴热、凉血止痢,适用于热毒血痢、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证。单用本品去皮25~50粒,白糖水送服即可。

【用法用量】 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

26.白头翁

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主产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等地。春季开花前或秋末吐黄时均可采收。除去叶及残留的花茎和须根,保留根头白绒毛,洗净泥土,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用于热毒血痢。可单用,或配伍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近年来用本品治疗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均有良好效果。②凉血消肿:本品解毒凉血消肿,与蒲公英、连翘等同用,用于治疗痄腮、瘰疬、疮痈肿痛等证。此外,本品与秦皮配伍,煎汤外洗,可用于阴痒(滴虫性阴道炎)带下。还可用于治疗疟疾(配伍柴胡、黄芩、槟榔)及血热出血。

【用法用量】 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虚寒泄痢忌服。

27.山豆根

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等地。全年可采,以秋季采挖者为佳。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切片生用。本品又名广豆根。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品大苦大寒,功擅清肺火、解热毒、利咽消肿。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凡属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均可用之。又本品兼入胃经,能清胃火,单用煎汤漱口就可。用于胃火上炎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也可配伍石膏、黄连、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证。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过量服用容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服。

28.射干

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湖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以秋季采收为佳。除去苗茎、须根及泥沙,洗净,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解毒,利咽:本品苦寒泻降,主入肺经,清泻肺火利咽消肿,为治疗咽喉肿痛常用之品。②消痰平喘:本品降气消痰,以止咳平喘,随配伍不同可用于肺热喘咳(配伍桑白皮、桔梗、马兜铃等)及寒痰咳喘(配伍麻黄细辛、半夏等)。

【用法用量】 煎服,3~9g。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服。

29.青蒿

为菊科植物青蒿和黄花蒿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以黄花蒿最普遍夏、秋两季花将开时采收。除去老茎。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 ①清透虚热:本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长于清透阴分伏热。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常与鳖甲、牡丹皮、知母、生地黄等同用,如:《温病条辨》之青蒿鳖甲汤。②凉血退蒸:本品有退虚热、除骨蒸的作用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常与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鳖甲等同用,如清骨散。③解暑:本品芳香而散,善解暑热,用于感受暑邪、发热头痛口渴。常与连翘、茯苓、滑石、通草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用。

30.白薇

为萝藦科植物白薇和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茎。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凉血:本品苦寒,善入血分,有清热凉血、益阴除热之功。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随配伍不同用于邪热入营、阴虚发热、产后虚热等证。②利尿通淋:本品清热凉血,又能利尿通淋,用于膀胱湿热所致热淋、血淋。常与木通、滑石及石韦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31.地骨皮

为茄科植物枸杞子或宁夏枸杞子的干燥根皮。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初春或秋后采挖,剥取根皮,晒干,切段入药。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主治】 ①凉血退蒸:本品甘寒清润,能清肝肾之虚热,除有汗之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骨蒸。常与知母、鳖甲、银柴胡等配伍,如地骨皮汤。②凉血止血:本品甘寒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血热出血症。此外,本品于清热除蒸泄火之中,兼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与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用于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注意事项】 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32.银柴胡

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产于我国西北部及内蒙古等地。秋后茎叶枯萎至立春植株萌发前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清虚热:本品甘寒益阴,清热凉血,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为退虚热除骨蒸之佳品。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潮热等。多与地骨皮、青蒿、鳖甲同用,如清骨散。

【用法用量】 煎服,3~9g。

【注意事项】 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33.胡黄连

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主产云南、西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薄片或用时捣碎。本品又名胡连。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①退虚热:本品性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退虚热、除骨蒸、凉血清热之功。用于阴虚骨蒸潮热,常与银柴胡、地骨皮等同用,如清骨散。②清湿热:本品苦寒沉降,功似黄连,善除胃肠湿热及下焦湿火蕴结为治疗湿热泻痢及痔疮肿痛的良药。常与黄芩、黄柏、白头翁等同用,用于湿热泻痢。此外,本品能清大肠湿火蕴结,适用于痔疮肿痛。痔漏成管。

【用法用量】 煎服,1.5~9g。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

【验方选粹】 治疗小儿盗汗:以胡黄连、银柴胡各等份,共研细末,炼蜜丸,每服1~3g,每天2~3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