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叔本华: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

叔本华: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所说的物自身既不是物质,也不象康德所说那样不可知。作为一个属于资产阶级,脱离实际,独善隐居的个人主义者,叔本华所提出的解脱方法,不过是为艺术而艺术,为学问而学问的静观。

叔本华: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

一、叔本华(1788—1860)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意志与观念之世界》一书初出版于1818年,与黑格尔的《大逻辑)》(1812—1816)、《哲学全书》(1817)和《法哲学原理》(1821)等书差不多同时出版。但直到1850年以后,他这书才得到多数读者盛大的欢迎。这或许由于自1848年欧洲革命运动后,资本主义已走下坡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敏感地反映了充满矛盾和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他的学说在一群为物质享乐所满足的、但同时又感到厌倦无聊的资产阶级中受到欢迎。

他的学说可分几点评述:

(一)观念的世界 他从康德出发认为通过时空的形式和因果原则呈现出来的世界乃是与主体相对的,不能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现象界。换言之,我们所经验的在时空中有因果联系的世界,乃是观念的世界,是现象界而不是物自身。而时空乃是“个别化的原则”,故时空中的事物,都是彼此相间、彼此相续的个别事物,而不是第一性的物自身,而只是物自身的表现。

(二)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所说的物自身既不是物质,也不象康德所说那样不可知。他指明物自身就是意志。他认为人与物,生物与无生物共同的求生存的意志就是他所谓宇宙意志。理智是意志原始活动的产物。理智只是受意志支配、为满足意志的欲求的仆役。(www.daowen.com)

他肯定意志为物自身,为第一性的东西,这是他的唯意志主义。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与危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再加上他所受印度佛学的影响,使得他走入悲观论,否定意志,逃避现实斗争和反理性主义的途径。

(三)悲观论 这宇宙意志他认为是盲目的,任性的,不合理性的。它是事物对生存的肯定与固执,不停息的挣扎。从人生方面说,人的意志是痛苦的根源。且生活的痛苦随知识之增加而增加。人有意欲就是有所不满足,有所要求。要求达不到是痛苦,要求达到了满足了,人又会感得厌倦烦腻。这种厌腻也仍是痛苦。人的生活就是在不满与厌腻的往复循环中。人生苦多乐少,苦正乐负(无痛苦),苦无限(如被人吃掉,其苦无限),乐有限(如吃人之乐,其乐有限)。

(四)意志的否定与解脱 这种悲观的思想使得他去否定生存的意志以求痛苦的解脱。解脱的途径有二:(1)对于永恒理念的无意志的静观。包含两方面:一是纯艺术的欣赏,一是纯学术(科学,哲学)的研究。他认为艺术和哲学,其目的均在观赏柏拉图式的永恒理念。这种无意欲超实用的静观,无所为而为(disinterested)的静观可以使人解脱生活之欲。他充分表明了“为艺术而艺术,为学问而学问”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脱离群众与客观实际的倾向。(2)对于人类的忘我的悲悯与同情心(Mitleid)。自己因同情他人的痛苦而忘掉自己的痛苦。有痛苦的人因得到他人的同情会觉得痛苦减轻。他于取消了教会与神学后,而提出同情心以保留基督教所谓“爱”和佛教所谓“悲”。作为一个属于资产阶级,脱离实际,独善隐居的个人主义者,叔本华所提出的解脱方法,不过是为艺术而艺术,为学问而学问的静观。这只是资产阶级的玩意儿,并不是人民的艺术,也不是人民的科学。个人生活非常自私自利、意气用事、性情乖僻的叔本华,而高谈悲悯或同情心,纵不是出于虚伪,也只表示他轻视人怜悯人自高自大的情绪,及他个人主观的无实际服务意义的“人我一体”的神秘境界或宗教情绪罢了。

下面再分几点评述尼采的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