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桥梁
惠政大桥
位于县城大桥镇惠政公路,跨县江。旧名“善胜”,又名“通剡”。宋乾德二年(964年)建,后毁于洪水。大观中(1107~1110年)重建,架木为梁,覆以厦屋,改今名。开禧初(1205年),县令赵彦绾鸠工改建为石桥,两旁置护栏。嘉定年间(约1211年),县令冯多福以“两堤未坚”为由,复砌石岸。
惠政大桥自明清以来,屡毁屡建。明正德七年(1512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咸丰七年(1857年)、同治八年(1869年),四次重建。全长43.3米,2孔,每孔跨径15.3米,系松桩基础,砌石台墩,木梁,木面,覆屋于其上。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23日夜,被火焚毁。此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式桥面,宽8.5米,两侧护栏长46.5米。惠政大桥地处县城商业中心,行人往来频繁,至今仍是大桥镇交通要道。
该桥于2000年6月拆建。2002年9月古典廊桥式新桥建成,总投资1200余万元,为装配式预应力钢筋砼简支空心梁式廊桥。全长70.8米,宽44.6米,比原桥延长18.8米,加宽36.1米。设计荷载等级汽车—20级/挂—100,能抗御50年一遇的洪水。桥迎水面仍设有鳌鱼头。桥上建廊房,三层,共60间。南北天桥相连,桥西堍立惠政大桥碑,上刻碑文,桥两边石护栏正中镌“惠政大桥”四字,延用于佑任手迹。
奉化惠政大桥
老惠政桥
方桥
位于县北15公里方桥镇,跨东江下游,光绪年间《奉化县志》载“古为常浦碶,后碶毁建桥”。明成化中重建,覆屋其上。万历间邑人邬鸣雷主持重修,更名“太平桥”。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邑人陈九霄改建为五洞环形(石拱)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3月15日,石拱桥倒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鄞奉两地知名人士发起募建新桥,聘请德国工程师设计桥梁,利用原来的石砌桥堍为基础,建成下承式弓挂钢桁梁结构的平桥。钢架桥体的东西两面悬镶铜制大字“方桥”,南北两端悬挂匾额,由晚清慈东书法家崔锡畴额书:“太平古迹”和“浙东第一”,可惜这些字匾均被毁。平桥跨度72米,桁架分12节,接点间距6米,面宽5米。为浙江省第二座大宽度钢桁架桥,人称“四明第一桥”,仅次于宁波灵桥。
1964年大修,木面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厚5厘米。桥基、桥亭仍是乾隆年间石结构五洞环桥的组成部分,雕饰的石栏板、石柱,完全是传统的民族风格。桥亭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一曲霓光跨水面,往来蟾窟棹歌宁”,表达了五洞环桥落成时人们的欣喜和赞美之情。
2003年被列为奉化市文物保护点。
2007年5月23日被钢质货船撞塌。同年9月由江口街道负责,在原址下游50米处重建。新桥为钢筋砼桁架下沉式桥梁,全长89米。总投资800万元。
光德桥
位于奉化市北10公里江口镇,跨剡江下游,系集镇交通之要津。该桥始建于宋代,已有800余年的历史。绍熙三年(1192年)宣教郎王时会记:“光德桥,又名江口桥……道为明越要冲,而水湍激澎湃,舟渡多沉溺,秉义郎李珂家其侧,捐廪建桥,长二百三十尺,广二十尺。后为洪水所毁,不治者八年。李氏复修之,而力不逮,修职郎汪汲嗣成之,通水凡九道,覆以厦屋二十六楹。”
明清以来,因受水冲风袭,历经毁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毁于战火,重建为7孔钢筋混凝土桥,全长56米,面宽4.2米。后因桥墩沉陷,桥面倾斜,损坏严重,为适应集镇建设的需要,于1984年5月移址上游60米处,重建新桥。次年8月新桥落成,旧桥拆除。
重建后的光德桥,全长104米,7孔,中孔跨径50米,系双曲拱结构,浆砌块石沉井墩台,入土深8米,主拱为四肋三波,拱肋分5节预制,设临时支架焊接拼装,拱上建筑采用杆式立柱,纵横系梁支承微弯面板,上浇25×25钢筋混凝土铺装层,厚15厘米,南北两堍各有3个排涝小孔,每孔净跨7~8米,简支板梁结构,系浆砌料石墩台。面宽5.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75厘米,条式护栏,装有8盏荷花灯柱。荷载等级汽车—10级。改建工程由县交通局技术人员杨涵民设计,江口镇人民政府组织施工,总投资21.5万元。
俗名南渡桥,位于县东北12公里之南渡村,跨县江。宋建隆二年(961年)始建,僧师悟初以堆土搁板为桥,后邑人徐覃易以木墩。皇祐中(约1052年)县令王泌主持重建,后圮。绍圣四年(1097年)主簿李肃主持重建,后又圮。绍熙元年(1190年)邑人修职郎汪汲捐资又建,甃两岸(台)立石柱(墩),布板其上,覆以厦屋。元至元间,主簿卢振龙主持重新增建南北两亭。后又经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十二年(1807年)三次重修。全长43米,4孔,面宽6.7米,桥上覆屋12间,两檐护栏高1.3米,护栏内置木凳,供过客歇息。桥亭内留有历代勒石碑五块:一块系清嘉庆年间县令户培《勒石永禁碑》,内容为禁止堆放器物,禁止牵缚耕牛,禁止工作造器,禁止生火煮饭,禁止侵损桥屋。两块《玻璃胜会碑》,记张立文等集资点琉璃灯,以解夜行者之忧。另两块《重修广济桥记》,碑文已无从辨认。现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桥(步行桥)
原位于大桥镇直街,跨县江下游。宋代始建,初为碇步,潮涨不可涉。清嘉庆定元(1208年)县令冯多福“鸠工叠石柱,前锐后平以破水势,亘板其上,往来始便”。后经历次修建,到民国期间,桥为多孔石板桥,每孔跨径2.5~4.5米,面宽3米。1960年水毁,当年修复,桥面拓宽为4米。
因交通发展的需要,于1984年拆除重建。重建后的新桥全长58米,面宽8米,5孔,每孔跨径10米,浆砌料石墩台,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面,设计荷载等级汽车—10级。总投资10万元,其中县政府和大桥镇各5万元。重建工程由县交通局技术人员周明祥设计,大桥镇人民政府组织施工。2000年因县江整治河道而拆除,未重建。
2008年,新丰小区改建为龙津尚都商住区,在新桥原址上端(即龙津尚都商住西区临江处)新建一座步行桥,全长74米,面宽6.5米,钢筋混凝土桥面。该桥由宁波中房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建造,总投资230万元。2008年12月26日动工,2009年12月20日完工。
居敬桥
位于西坞镇北段,跨东江。光绪年间《奉化县志》载:“居敬桥,旧名龟径桥,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万历间重修,康熙十一年、乾隆三年俱重修,道光二十三年修。”桥系3孔石拱桥,拱圈石纵联分布并列砌筑,全长29.6米,面宽3.6米,中孔净跨8米,高11.6米,东西两堍各有石阶36级,栏板上有镂空莲花石雕,柱栏头有狮、象、莲等石雕,桥墩上刻有鳌鱼头,下嵌石柱,今被列为奉化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陡门桥
位于方桥镇陡门村,跨东江,桥东接鄞州境。桥下游500米处,昔有石桥一座,名郡马桥,光绪初,桥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选今址重建。桥系跨航道,为满足通航之要求,于1973年加高桥墩,抬高桥面,桥长74米,宽3.2米,3孔,中孔跨径15.3米,两边孔各跨13.5米,八字形墩台向河中心各伸出14米。石台、石墩,钢梁钢筋混凝土面板,两侧置铁护栏,桥两端各置石阶16级,以便行人上下。
画鹊弄桥
又名曙阳桥。位于西坞镇张俞村,跨东江。全长74米,面宽2.6米,钢梁石板桥面,3孔,每孔跨径10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造。20世纪80年代,石面板改造为混凝土板。
福星桥
位于大堰乡常照村东侧400米处,跨县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造。系石拱结构,全长96.3米,面宽6.35米,高10米,5孔。拱圈及侧墙砌工精细,桥面石板有松、鹤、莲等浮雕,栏杆柱头有狮、花灯石雕。北端有碑亭,内有碑记七块。现被列为奉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洞福星桥(www.daowen.com)
大埠桥
位于萧王庙镇大埠村北,跨剡江。旧名源泉桥,又名泉口桥。宋治平四年(1067年)始建,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修。民国初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全长65米,面宽3.4米,每孔跨径9.7~14米。
1988年8月毁于洪水灾害,重建工程设计成4孔,每孔跨径16米,面宽7米,投资29万元。
文明桥
俗名上庙桥,位于棠岙乡溪下村,跨棠溪。明正统八年(1443年)始建,后屡毁屡修。清同治中又修,建木拱桥,桥身高陡,高二丈余,桥上建屋11间,有步阶10余级。1953年重建,改陡桥为平桥,全长20.4米,面宽5.6米,2孔,石台、石墩木面,覆屋10间,桥屋栏内置木凳,桥堍有一茶亭。
永安桥
位于大堰乡大堰村西南500米处,跨县溪。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里人王珍、李公众等募建,石拱结构,正桥3孔,东端另有一小孔,全长42米,面宽5.2米,两侧置护栏。桥旁建二亭,一为茶亭,一名“拥翠亭”。昔为连山乡(今大堰、董李)的交通要津。1960年尚(田)董(董李)公路建成通车后,行人渐减。1988年,该桥毁于“7·30”洪水,现已荡然无存。
金钟桥
位于舒家乡倪家碶村北侧,跨县江。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造,因坐落在金钟塔旁,故名。桥为3孔,浆砌条石台墩,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全长24米,中孔跨径10米,两边孔各为7米,面宽3.5米。主要特点是钢筋混凝土梁及桥墩都比较薄,显得轻巧美观,特别是仅80厘米的薄壁桥墩,有利于排水。2004年11月因县江改造,改建金钟桥向下游移位120米,2006年6月建成。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梁式桥,荷载等级汽车—20级,履带50,桥下净空4米,桥长82.6米,宽5米。
亭山桥
位于西坞镇庙山旁。建造年份不详,据当地群众估算,约有60余年历史。桥构为系杆拱,即将15×30厘米工字钢弯成弧形,下以直径40米拉杆拉住。跨径20米,桥面宽5.5米,两边梁上各加高90厘米,板梁用铆钉连接,既代替栏杆,又起了加固主梁的作用。桥面原系模板铺装,盖有木屋。1956年8月1日,桥屋被台风刮倒,面板霉烂,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面板。
前葛桥
位于萧王庙镇前葛村西侧,跨剡江。桥东通萧王庙,桥西通畸山。原为一座木桥,常毁于水。1971年5月,由县交通局技术人员杨涵民设计,国家投资1.2万元,前葛生产大队投工0.4万工,建此永久式桥梁。桥为松桩基础,浆砌块石台墩,钢筋混凝土梁式桥面,7孔,全长77米,面宽3.5米。
后竺桥
位于萧王庙镇后竺村东北侧,跨剡江。桥址原为渡口,1975年废渡建桥。双曲拱结构,3孔,每孔净跨25米。上构为三肋两波,矢跨比1∶7.5,拱腹设20个空腹孔,下构为浆砌块石基础,空腹台身。两个桥墩系桩基及浆砌料石墩,每墩(20×20)基桩20支,采用开口套筒围水法施工。两端另有排涝引桥6孔,每孔净跨10米,上构系四肋三波实腹双曲拱,下构系浆砌块石薄壁台墩。全长158米,面宽5.3米。设计荷载等级汽车—10级。总投资6.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万元,后竺村投资(含投工折价)3万元。县交通局技术人员杨涵民设计,萧镇公社后竺三个生产大队联合施工。
长汀桥
位于大桥镇长汀村东侧,跨县江上游。原为临时性木桥,1977年县航运管理站航道养护投资1.5万元,长汀生产大队自筹0.5万元,改建为永久式桥梁。双曲拱结构,净跨30米,沉井墩台,空腹台身,主拱为三肋两波,桥面宽4米,设计荷载等级汽车—6级。县交通局技术人员杨涵民设计,长汀生产大队组织施工。
2003年,因长汀村旧村改造被拆除。2004年2月动工新建长汀桥,10月竣工。总投资537.8万元,桥长82.6米,宽26米,为装配式预应力钢筋砼简支空心梁式桥,5孔6柱。荷载等级汽车—20级/挂—100。
葛竹桥
位于县西北斑竹乡境内,跨西晦溪,系葛竹村之交通要津。为双曲拱结构,净跨38米,上构为三肋两波,矢跨比1∶9,下构为浆砌块石基础,台身立于河床岩层,两墩台各有一个3米空腹小孔,全长51米,面宽4米,设计荷载等级汽车—6级。总投资1.3万元,其中国家资助0.3万元,葛竹生产大队自筹1万元。县交通局技术人员杨涵民设计,葛竹生产大队组织施工,1980年3月建成。
武岭桥
位于溪口镇下街武岭西侧,故名。跨剡江,连接溪南和溪北。桥为7孔,每孔跨径12.3米,浆砌料石重力式墩台,钢筋混凝土圆柱桥墩,每墩两柱,两铰平板塔拱悬臂梁,全长96.8米,行车道宽3米,两侧人行道各宽90厘米,钢管护栏,荷花灯柱,与镇上沿溪护栏连为一体,桥型轻巧、新颖。1982年3月建成,总投资10.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5万元,溪口公社溪一生产大队投资2.2万元。县交通局技术人员杨涵民设计,溪一生产大队组织施工。2009年8月9日,该桥受“莫拉克”台风影响,被洪水冲毁。
新风桥
位于尚桥乡上宅弄村东侧,跨东江上游。1977年治理东江水道时新建,由水利局技术人员曹厚舜设计。混凝土悬半波双曲拱结构,跨径40米,矢跨比为1∶4,拱上设14个空腹小孔。全长66米,高11米,宽4.9米,采用土牛拱胎(即先旱地造桥,后开挖河道)的方法施工。
县江桥
位于大桥镇岳林东路,跨县江上游,系城镇交通桥。1979年建造,总投资11.5万元,由宁波市交通局技术人员王林森设计,该桥40米单跨,下构为沉井墩台,入土深6米,上构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由三个拱带组成,每拱带间距1.8米,宽2米,以横向系梁联结,拱上直杆式立柱,连续纵梁,微弯面板,25×25钢筋网铺装层厚15厘米。桥面宽12米,特点是跨度大,自重轻。设计荷载等级汽车—13级。2000年6月1日改建为下承式钢管砼系杆拱桥,桥长79米,宽23.2米,比原桥延长38.8米,拓宽10.7米,2001年6月底竣工。
新村桥
位于南山、桑园两新村间。2000年7月拆除老桥,新建为空心梁式桥梁,荷载等级汽车—20级/挂—100,桥长82.6米,宽10米,比老桥延长27.4米,加宽6.3米。2001年5月竣工。
广济桥(岩头)
位于岩头村口,单曲石拱,长18米,宽5米,东西方向,西首岸有4米多长岭脚,桥面用溪卵石铺就,正中有荷花石板,桥额“广济桥”三字清晰而又浑重,四个狮子头和四支荷花柱连接膝盖高的石扶栏。桥始建于民国初年,桥东头两棵古樟树掩映古桥,尤显古朴、安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