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英语学习者认同发展:二元对立的社会认同理论

英语学习者认同发展:二元对立的社会认同理论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的社会范畴具有不同的社会评价。经典社会认同理论中内、外群体的二元结构对立,在后来的派生理论中,得以延续下来。社会认同理论在1980、1990年代发展强劲,相关实证研究范围广泛,数量、种类繁多,实验室及田野研究兼具,研究方法涵盖定量及其他技术手段。

英语学习者认同发展:二元对立的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由社会心理学家Tajfel(如1978)等人提出的,着眼点是个人主观的群体身份,以较为固定的客观群体范畴为基础,具有清晰的“内群体”、“外群体”结构区分。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认同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之一,由国家、党派、种族等主、客观归属的社会范畴来确定。不同的社会范畴具有不同的社会评价。如果一个人所在的群体获得的社会评价高,他可以通过归属该群体获得和维持自尊;如果群体的社会评价低,他可能会尝试离开该群体,也可能会努力提高该群体的社会评价,从而获得自尊。

经典社会认同理论中内、外群体的二元结构对立,在后来的派生理论中,得以延续下来。只是派生理论更为细致地关注了个人的认同与内隐的认同过程,以及与群体成员身份相关的心理机制。认同的多元性、复杂性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如Turner(1985)的“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Brewer(1991)的“最佳特性理论”(Optimal Distinctive Theory)、Worchel等(2000)的“多维模式”(Multidimensional Model)、Gaertner等(1993)的“群体内认同模式”(Ingroup Identity Model)等。(www.daowen.com)

社会认同理论在1980、1990年代发展强劲,相关实证研究范围广泛,数量、种类繁多,实验室及田野研究兼具,研究方法涵盖定量及其他技术手段。该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结构观中的语言认同研究,其中包括Giles等(如Giles &Johnson,1981;1987)提出的一系列与语言使用和学习相关的认同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