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赤水:箭峪与涧峪箭峪
箭峪南起于秦岭正脊的箭峪岭—海棠沟。越过箭峪岭,就到了西安境内的蓝田县。箭峪岭之东为渭南市临渭区,有著名的二郎山。箭峪岭同时还是华县与陕南地区的界山。箭峪东5公里左右,是华县东西涧峪。箭峪岭和涧峪岭南是洛南的洛河,说大些箭峪岭一带就是一脚踏四县的地方。从箭峪岭到箭峪口村,峪长约18公里。从王家台以南,为箭峪岭的深山部分,以北为浅山区域。箭峪口村则是箭峪河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分界。箭峪河向北流10多公里,到寺底南与涧峪河汇合形成赤水。箭峪河也叫大赤水,涧峪河则叫小赤水。小赤水——即东西涧峪河,发源于箭峪岭东段的西涧峪和东涧峪,在涧峪水库以南,是东西涧河分流并行,分东西两道北流至涧峪口黑虎洞汇流后,先后纳东牛峪、处仁峪、李峪、霸王沟等水,流至圣山乡武家堡与箭峪汇合,这以下即称赤水河。赤水河向北流经陇海铁路、西潼公路后,沿渭南、华县交界处北流,于赤水镇三张村西注入渭河。赤水河主河道长42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为248平方公里,平均年输沙量为8万多吨。赤水河水量充沛,具有开发价值。上游已建有西牛峪、箭峪两座水库。
箭峪水库于1969年12月动工修建,属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该水库在灌溉、城市供水、防洪、拦沙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该水库一直存在绕坝渗漏,下游坝坡不稳等问题,一直低水位运行,使得水库长期不能正常发挥效能。渭南市水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大坝进行安全鉴定,被鉴定为三级坝,并建议尽快除险加固。虽经过2000年3月至2002年8月在渭洛河下游综合治理项目中渗漏除险加固处理,但效果不很明显。2004年6月,水利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与陕西省大坝安全监测中心联合组成专家组,对箭峪水库大坝存在的安全问题逐一进行现场复核。
箭峪风光
石鼓山
箭峪和涧峪是赤水的两大支流与发源地。赤水者,水色之赤也。在渭南的赤水之外,近的有陕西境内蓝田县的红河、眉县的赤谷,远的则有贵州省大名鼎鼎的赤水,由于红军的四渡而成为军事地理的历史经典。中国境外有著名的红海。水色的赤,据说与铁矿有关,也与丹砂有关,更有着神秘的解说与源流。所谓“神秘”,并非用来唬人之辞,而是想表达两个意思:第一个,相对于我们明确的已经知道的东西,未知的不明确的东西总要大得多吧。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此道理已有著名比喻。第二个,“神秘”一词是想表达“奥妙、巧妙、奇妙”之感。仅举一个赤水河上发生的故事作为例证吧。
(1)人文地理:“桥上桥奇观”。关中东府渭、华交界,有条从秦岭峪内流下来的赤水河,上架一座巧夺天工、雄伟壮观的古代石桥。这座桥构造十分独特罕见,为两座石桥叠合而成。上桥9孔,长70米,两侧护栏雕花刻兽,栩栩如生,足见造桥者的不凡功力和艺术匠心。下桥却与上桥风格截然相反,用料蛮势,做工粗糙,9个桥孔还有4个深埋泥沙之中,一看就是不入流的角色所造。更叫人惊奇的是,这座桥当初造时,并非这个模样,而是相距百丈互不搭界,后来这上游主桥才一年一年慢慢“走”到下游,与副桥严丝合缝地叠合在一起,从而成了今天看到的这奇绝一景——“桥上桥”。这是怎么回事呢?(www.daowen.com)
原来这两个造桥人,一人是东府的无名老石匠,渭华境内不少桥梁均出自他手。另一个年轻点的,更不得了,叫公输什么,曾在皇宫造过御桥,这次来华山游玩路过,见榜技痒,特意想在华山脚下显显本领才揭榜的。这一来,如同在赤水河上摆开擂台,公输和老石匠自然都使出浑身本领。半年不到,公输的主桥便抢先完工。只见他造的这个主桥真是又快又好,浑然一体,如同铁铸,堪与皇家御桥媲美。而老石匠造的桥呢,却相形见绌,桥基用料蛮势,桥身做工粗糙。桥型更是对公输心血的仿造,连宽窄尺寸和主桥都不差分毫。最奇怪的是,他在桥面靠边还留了两排尺多深的窟窿,也不知道他这是什么意思。
谜底揭开,是百年之后。清道光六年,秦岭峪中发生一次历史上罕见的泥石流。大量泥浆乱石沿河自上而下倾泻,竟把上桥连根整体端起,推叠到地势较低的下桥上面。就像经过精密计算,那泥石流到此竟成强弩之末,恰好停了下来,那上下两桥便借泥石流灌入下桥窟窿之细浆,严丝合缝,如天然生成,成了这个十分独特罕见的“桥上桥”。人们这才明白,那老石匠非是技不如人,而是早就凭着对东府水文地貌的了解,看出公输设计图纸中重上轻下的弊端,提前就给百年之后留下了后路啊!
(2)自然地理:“沙淤桥下桥”。陕西省渭南和华县之间的界河名赤水河,赤水河上有著名的“桥上桥”。这座石桥结构的独特之处是它由上、下两层相互对应的桥拱和桥面组成了罕见的“桥上桥”。桥面东西长70米,宽5米。上桥9孔,下桥8孔。全由材质、尺寸和加工方式相同的灰白色花岗岩石条砌成。拱形桥洞各高3.5米,宽3.4米。上、下桥的桥柱、桥洞垂直对应,形状、大小完全一致。改革开放以来,桥上桥的独特结构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旅游者接踵而至。桥上桥也于1992年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有关桥上架桥的原因及其历史在当地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一是石桥建于明代,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当地在特大地震的极震区,石桥下陷,震后在其上架设了上桥;另一种说法也认为下桥建于明代,上桥则是文革时期所建;第三种说法是,下桥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据《续华州志》记载,下桥重修于清康熙六年,至“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一场洪水带来的泥沙淤埋了桥眼,才在下桥上增修了上桥”。
“桥上桥”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完成了一种高妙的想象和创造,诚为奇观和杰作!这个故事是孙一农兄提供的,的确“奥妙、巧妙、奇妙”,或者说,是有点“神秘”吧。贵州省的赤水已经有工农红军的经典故事,桥上桥奇观——也能够成为渭南赤水的经典故事吧。
古树箭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