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常见羊病防治技术:细颈囊尾蚴病防治效果

常见羊病防治技术:细颈囊尾蚴病防治效果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细颈囊尾蚴主要引起家畜尤其是羔羊、仔猪和犊牛的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轻,当大量感染时可因肝脏严重受损而导致死亡。

常见羊病防治技术:细颈囊尾蚴病防治效果

十一、细颈囊尾蚴病

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猪等多种家畜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细颈囊尾蚴主要引起家畜尤其是羔羊、仔猪和犊牛的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轻,当大量感染时可因肝脏严重受损而导致死亡。其成虫则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动物小肠内。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羊发病多见于与犬接触较为密切的广大牧区。

(一)病原

1.细颈囊尾蚴 俗称水铃铛,多悬垂于腹腔脏器上。虫体呈泡囊状,内含透明液体。囊体大小不一,最大可至小儿头大。囊壁外层厚而坚韧,是由宿主动物结缔组织形成的包膜;虫体的囊壁薄而透明。肉眼观察时,可见囊壁上有1个不透明的乳白色结节,为其颈部和内陷的头节,如将头节翻转出来,则见头节与囊体之间具有1个细长的颈部。

2.泡状带绦虫 虫体长75~500厘米,链体由250~300个节片组成。头节上具4个吸盘,顶突上的小钩数为30~40个,分两圈排列。虫体前部的节片宽而短,后部的节片逐渐变长,到孕节则长大于宽。孕节子宫每侧的分枝数为10~16个,每个侧枝又有小分枝。子宫内为虫卵所充满,虫卵近似圆形,长36~39微米,宽31~35微米,内含六钩蚴。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发育成熟后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草场、饲料和饮水。当中间宿主羊等误食了孕节或虫卵后,在消化道内孵化出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肝脏,并由肝实质内逐渐移行到肝脏表面寄生,或进入腹腔内寄生于大网膜、肠系膜及腹腔的其他部位,甚至可进入胸腔寄生于肺脏。幼虫生长发育3个月左右具有感染能力。

终末宿主肉食动物如吞食了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后,在小肠内经过52~78天发育为成虫。

(三)流行特点(www.daowen.com)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尤其是猪,感染率为50%左右,个别地区高达70%,且大小猪只都有感染,是猪的一种常见病。流行原因主要是由于感染泡状带绦虫的犬、狼等动物的粪便中排出绦虫的节片或虫卵,它们随着终宿主的活动污染了牧场、饲料和饮水而使猪、羊等中间宿主遭受感染。蝇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传播媒介。每逢农村宰猪或牧区宰羊时,犬多守立于旁,凡不宜食用的废弃内脏便丢弃在地,任犬吞食,这是犬易于感染泡状带绦虫的主要原因。犬的这种感染方式和这种形式的循环,在我国不少农村很常见。

(四)诊断要点

细颈囊尾蚴病生前诊断非常困难,可用血清学方法,诊断时须参照其临床症状,并在尸体剖检时发现虫体及相应病变才能确诊。

1.临床症状 通常成年羊症状表现不明显,羔羊症状明显。当肝脏及腹膜在六钩蚴的作用下发生炎症时,可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腹水增加,腹壁有压痛,甚至发生死亡。经过上述急性发作后则转为慢性病程,一般表现为消瘦、衰弱和黄疸等症状。

2.病理变化 慢性病例可见肝脏包膜、肠系膜、网膜上具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虫体泡囊,严重时还可在肺和胸腔处发现虫体。急性病程时,可见急性肝炎及腹膜炎,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肝实质中有虫体移行的虫道,有时出现腹水并混有渗出的血液,病变部有尚在移行发育中的幼虫。

(五)防治措施

1.治疗 可试用吡喹酮,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每天1次,口服,连服2次。或可试用丙硫咪唑或甲苯咪唑治疗。

2.预防 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未经煮熟严禁喂犬。在该病的流行地区应及时给犬进行驱虫,驱虫可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或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1次口服。注意捕杀野犬、狼、狐等肉食兽。做好羊饲料、饮水及圈舍的清洁卫生工作,防止被犬粪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