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阔盘吸虫病
阔盘吸虫病是由歧腔科阔盘属的多种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兽的胰管中所引起的疾病,也称胰吸虫病。此外,虫体也可寄生于胆管和十二指肠。兔、猪、猴及人亦可感染。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报道,东北某些地区的牛、羊感染率可达60%~70%,江南水牛的感染率也在60%~80%。本病以营养障碍、腹泻、消瘦、贫血、水肿为特征,严重的可引起大批死亡。
(一)病原
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阔盘吸虫主要有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和枝睾阔盘吸虫,其中以胰阔盘吸虫最为常见。
1.胰阔盘吸虫 虫体扁平、较厚,呈棕红色。虫体长8~16毫米,宽5~5.8毫米,呈长卵圆形。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咽小,食管短。两个睾丸呈圆形或稍分叶,位于腹吸盘水平线的稍后方,左右排列。雄茎囊呈长管状,位于腹吸盘前方与肠管分枝处之间。生殖孔位于肠管分枝处稍后方。卵巢分叶3~6瓣,位于睾丸之后、虫体中线附近。卵黄腺呈颗粒状,成簇排列,分布于虫体中部两侧。子宫弯曲,充于虫体后部。两条排泄管沿肠管外侧走向于虫体两侧。
虫卵呈黄棕色或深褐色,椭圆形,两侧稍不对称,一端有卵盖,大小为(42~53)微米×(23~38)微米。卵壳厚,内含毛蚴。
2.腔阔盘吸虫 虫体较为短小,呈短椭圆形,体后端有一明显的尾突,虫体长7.48~8.05毫米,宽2.73~4.76毫米。卵巢多呈圆形整块,少数有缺刻或分叶。睾丸大都为圆形或椭圆形,少数有不整齐的缺刻。虫卵大小为(34~47)微米×(26~36)微米。
3.枝睾阔盘吸虫 虫体呈前尖后钝的瓜子形,长4.49~7.9毫米,宽2.17~3.07毫米。口吸盘略小于腹吸盘,睾丸大而分枝,卵巢分叶5~6瓣。虫卵大小为(45~52)微米×(30~34)微米。
(二)生活史
阔盘吸虫的发育须经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囊蚴及成虫各个阶段。寄生在胰管中的成虫产出的虫卵随胰液进入消化道,再随粪排出。虫卵在外界被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蜗牛吞食后,在其体内孵出毛蚴并依序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包裹着尾蚴的成熟子胞蚴经呼吸孔排出到外界。从蜗牛吞食虫卵至排出成熟的子胞蚴,在温暖季节需5~6个月,夏季以后感染的蜗牛则大约经过1年才能发育成熟。成熟的子胞蚴被第二中间宿主草螽吞食后,经23~30天尾蚴发育为囊蚴。羊等终末宿主吃草时吞食了含有囊蚴的草螽而感染,经80~100天发育为成虫。从虫卵到成虫,全部发育过程需要10~16个月才能完成。
(三)流行特点(www.daowen.com)
阔盘吸虫在我国分布很广,以胰阔盘吸虫和腔阔盘吸虫流行最广。本病的流行与其中间宿主陆地螺、草螽等的分布密切相关。从各地报道看,牛羊感染囊蚴多在7~10月份。此时,被感染的草螽活动性降低,很容易被牛羊随草吞食而受感染。牛羊发病多在冬春季节。
(四)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 阔盘吸虫大量寄生时,由于虫体刺激和毒素作用,使胰管发生慢性增生性炎症,胰管的管腔变窄小甚至闭塞,胰消化酶的产生和分泌及糖代谢功能失调,引起消化及营养障碍。患羊消化不良,精神沉郁,消瘦,贫血,颌下及胸前水肿,衰弱,经常腹泻,粪中常有黏液,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2.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胰腺肿大,胰管因高度扩张呈黑色蚯蚓状突出于胰脏表面。胰管发炎肥厚,管腔黏膜不平,呈乳头状小结节突起,并有点状出血,内含大量虫体。慢性感染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整个胰脏硬变、萎缩,胰管内有数量不等的虫体寄生。
3.实验室检查 粪检虫卵时,可采用直接涂片法或水洗沉淀法。通常以改进的水洗沉淀法效果较好。方法是直肠取粪3~5克,置于300毫升烧杯内,加少量水捣碎搅拌混合,依次通过100目、200目和250目3种纱网的过滤,每次滤完都要以少量净水冲洗纱网。3次滤完后的粪液再反复水洗沉淀4~5次,每次10~15分钟,直到上清液清亮为止。最后吸取沉渣,制片镜检虫卵。
(五)防治措施
1.治疗 可选用下列药物:
(1)六氯对二甲苯 剂量按每千克体重400毫克,口服3次,每次间隔2天。
(2)吡喹酮 口服时,剂量按每千克体重60~70毫克;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时,剂量按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并以液状石蜡或植物油(灭菌)制成20%油剂。腹腔注射时应防止注入肝脏或肾脂肪囊内。
2.预防 本病流行地区应在每年初冬和早春各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划区放牧,以避免感染;应注意消灭其第一中间宿主蜗牛(其第二中间宿主草螽在牧场广泛存在,扑灭甚为困难);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加畜体的抗病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