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歧腔吸虫病
歧腔吸虫病是由矛形歧腔吸虫和中华歧腔吸虫等寄生于家畜肝脏的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该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及内蒙古最为常见。虫体可寄生于绵羊、山羊、牛、鹿、骆驼、猪、马属动物、犬、兔、猴等,也偶见于人。本病主要危害反刍动物,能引起胆管炎、肝硬变,并导致代谢障碍和营养不良,牛、羊严重感染时甚至会导致死亡。歧腔吸虫常和肝片形吸虫混合感染。
(一)病原部器
1官.矛;表形面歧光腔滑吸,虫前 端虫尖细体,扁后平端、较透钝明,,呈呈矛棕状红;色体,长肉眼可见毫到米内、宽毫米。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睾丸两个,近5圆~形15或稍分叶,1前.5后~排2.列5或斜列于腹吸盘之后。睾丸后方偏右侧为卵巢和受精虫囊卵,的卵曲黄折腺子呈宫小(颗图粒状),。分布于虫体中部两侧。虫体后部为充满
虫卵呈卵圆形或5椭-2圆形,暗褐色,卵壳厚,两侧稍不对称;大小为含(毛3蚴8~。45)微米×(22~30)微米。虫卵一端有明显的卵盖,卵内方体
2部.中呈华头歧锥腔形吸,后虫两 侧与作矛肩形样歧突腔,吸体虫长相似,但虫体毫较米宽,宽扁,其前毫米。睾丸个,呈圆形,边缘不整3齐.5或~稍9.分0叶,左右并2.0列3于~3腹.0吸9盘后(图)2。5-2
虫卵与矛形歧腔吸虫卵相似,大小为(45~51)微米×(30~33)微米。
图5-2 歧腔吸虫成虫
1.矛形歧腔吸虫 2.中华歧腔吸虫
(二)生活史
歧腔吸虫在其生活史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我国各地报道的中间宿主种有所不同。成虫在终末宿主的胆管或胆囊内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至外界。虫卵被第一中间宿主吞食后,其内的毛蚴孵出,进而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这一无性繁殖过程使得尾蚴的数目大增。尾蚴从子胞蚴的产孔逸出后,移行至陆地螺的呼吸腔,在此,每数十个或数百个尾蚴集中在一起形成尾蚴群囊,外被黏性物质成为黏性球,从螺的呼吸腔排出,粘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从卵被螺吞食至黏性球离开螺体大约需要82~150天,尾蚴在外界的生活期一般只有几天。当含有尾蚴的黏性球被蚂蚁吞食后,尾蚴在其体内很快形成囊蚴。牛、羊等家畜吃草时吞食了含囊蚴的蚂蚁而感染。囊蚴在终末宿主的肠内脱囊,由十二指肠经总胆管到达胆管或胆囊内寄生。从终末宿主吞食囊蚴至发育为成虫约需72~85天。整个发育过程约需160~240天。
(三)流行特点
本病的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多呈地方性流行。在我国的分布极其广泛,其流行与陆地螺和蚂蚁的广泛存在有关。歧腔吸虫的终末宿主众多,有记载的哺乳动物达70余种,除牛、羊、鹿、骆驼、马、猪、兔等外,许多野生的偶蹄类动物均可感染。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陆地螺和蚂蚁可全年活动,因此,动物几乎全年都可感染;而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地区,中间宿主要冬眠,动物的感染明显具有春秋两季特点,但动物发病多在冬春季节。动物随年龄的增加,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也逐渐增加,感染的虫体数可达数千条,甚至上万条,这说明动物获得性免疫力较差。(www.daowen.com)
虫卵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很强,在土壤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仍具感染性,在18~20℃时,干燥一周仍能存活。对低温的抵抗力更强,虫卵和在第一、二中间宿主体内的各期幼虫均可越冬,且不丧失感染性。虫卵能耐受-50℃的低温。虫卵亦能耐受高温,在50℃时经24小时仍有活力。
(四)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 羊的症状表现因感染强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轻度感染的羊,通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则表现为可视黏膜黄染,颌下水肿,消化紊乱,腹泻并逐渐消瘦,甚至可因极度衰竭而导致死亡。
2.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胆管出现卡他性炎症变化和胆管壁肥厚,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肝脏发生硬变、肿大,肝表面粗糙,胆管扩张显露呈索状。在胆管和胆囊内可见寄生有数量不等的虫体。
3.实验室检查 采集新鲜粪便用沉淀法查出虫卵,或对死羊进行剖检,在胆管、胆囊内找出虫体即可确诊。
(五)防治措施
1.治疗 对病羊可选用下列药物治疗。
(1)海涛林 该药是治疗歧腔吸虫病最有效的药物,安全幅度大,对妊娠母羊及产羔均无不良影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40~50毫克,配成2%悬浮液,口服。
(2)丙硫咪唑 可用于驱动物线虫、绦虫、肝片吸虫等,但驱除双腔吸虫剂量要加大。剂量按每千克体重30~40毫克,口服。
(3)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 剂量按每千克体重200~300毫克,一次口服,驱虫率可达90%以上,连用2次,可达100%。
(4)吡喹酮 剂量按每千克体重65~80毫克,口服。
(5)噻苯唑 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0~200毫克,口服。
2.预防 与肝片形吸虫病相同,应以定期驱虫为主;同时加强羊群的饲养管理,以提高其抵抗力;还应采取措施,结合改良牧地,除去杂草、灌木丛等,以消灭其中间宿主———陆地螺,也可用人工捕捉或在草地养鸡灭螺,阻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及传染来源;粪便应进行堆积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